回到三国当校长-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许只有这个样子,才能够叫做“家”?
0058皇甫嵩凯旋
王允的事对党爱国来说并不算什么大事,他当天晚上就命蹇硕将录取通知书给王允送去——尽管党爱国根本不知道王允此时身在何处。不过这样的事蹇硕都替他办了几个月,现在只要将要找的人吩咐过去,自然会有相应的官员通过官吏文册或某地户籍找人。
不过如果要查找地方,就只有出自当地高门望族之人的大概资料了,其它非著名人物只能够去当地详细寻访。其实户籍能详细到这种程度已经很了不起了,再写得更详细也没有太大作用,只是浪费人力而已。毕竟这年头,平民百姓可以视作是农田上的“附属品”,就连收税也是以农田为主,人头为辅的。
自从党爱国来到洛阳的三个月之后,从洛阳往四面八方而去的信使又一次多了起来——这次都是给中央大学推荐入学的学生送录取通知书和私信的。因为但凡能被某个学生推荐的,都是和某人有某种密切关系之人,不可能连所在地都不明,所以信使基本不必费力查访,只要按地址送信即可。
不过这次他们送去的是“录取通知书”,而不是之前的“强制入学通知书”。学生愿意推荐谁是他们自己的事,而被推荐的人愿不愿意来也是他们自己的事,这就是党爱国的态度。毕竟这次推荐,虽然也有发掘某些党爱国没有记住的,如同王粲一样有才华的人的意思,但更多的其实是变相地给那些世家大族一些特权。
毕竟世家大族掌握了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生产资料,除非党爱国要领导人民闹革命,否则就得依靠这些家伙提升中国整体的科技水平。而直接支持这些世家大族,要科技给科技,要人才给人才,还得手把手教他们怎么样才能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那只能够培养出一堆蛀虫出来。
所以党爱国只是给了他们最重要的,优先学习的机会。至于没有眼光的,抓不住机会的,就算以后家道败落了也纯属活该。就算是这些人想要因为党爱国没有贴心地把饭喂到他们嘴里这一点而鼓动其他人反对科学,也根本不会掀起太大的浪花。毕竟那个时候,剩下来的肯定都是些废物点心,有优秀人才的世家大族只能比原来更加繁盛。
=====我是有才的分割线=====
那些可能十天半个月才能到中央大学报到的推荐入学学生先不要管。中央大学开学还没到一周时间,洛阳城里的不少人就暂时将话题的中心从定时在洛阳南宫的中央大学里敲钟修炼的“未来人神仙”转移到了左将军皇甫嵩身上。
就连党爱国也是如此。
中平五年,也就是去年十一月,马腾、韩遂等人拥王国为主将进攻陈仓。虽然这主将的名字十分大气,竟然敢叫“王国”,但他只不过是个所有人都不会记住的打酱油角色。
至于这样的人为什么会位于大名鼎鼎的马腾和韩遂之上成为主将,也很容易想明白——这个主将就是被马腾和韩遂两人拿来背黑锅的。毕竟扯旗造反这种事情,主犯基本上一定是跑不了的,而从犯却很有可能被招安。这就和党爱国对汉灵帝说过的,皇帝其实就是用来给手下的世家大族们当挡箭牌背黑锅的人是一样的。
闻知有贼来犯,汉灵帝在用人之际,重新任命被赵忠和张让两人陷害,遭到贬谪的都乡侯皇甫嵩为左将军,督率前将军董卓,各率二万士兵拒敌。
董卓提出迅速进赴陈仓,言曰:“智者不后时,勇者不留决。速救则城全,不救则城灭,全灭之埶,在于此也。”
皇甫嵩则言:“不然。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我,可胜在彼。彼守不足,我攻有余。有余者动于九天之上,不足者陷于九地之下。
今陈仓虽小,城守固备,非九地之陷也。王国虽强,而攻我之所不救,非九天之埶也。夫埶非九天,攻者受害;陷非九地,守者不拔。国今已陷受害之地,而陈仓保不拔之城,我可不烦兵动觽,而取全胜之功,将何救焉!”
这两人之间的对话,知道的知道这是董卓和皇甫嵩在说话,不知道的可能还以为是诸葛亮和张飞在对话呢。总之这两个现在比诸葛亮和张飞名气大得多的当世名将,进行了一番让人听不懂的厉害对话,结果皇甫嵩没有采纳董卓的建议。
最后正如皇甫嵩所料,王国率兵围攻陈仓,从冬到春,围了八十多天,但由于城坚守固,最后也未能攻下。之前党爱国的强制入学通知书送到陈仓这边时,就正赶上陈仓被反贼围攻。而他想要招收的马腾、马超、还有一个不知道存不存在的马腾之女马云騄,此刻正是反贼中的一员。
就在王国部众久攻陈仓不克,士卒疲劳不堪,只好于中平六年二月解围撤退之时,皇甫嵩立即起兵追击。
董卓这时又劝阻道:“不可。兵法,穷寇勿追,归众勿迫。今我追国,是迫归众,追穷寇也。困兽犹斗,蜂虿有毒,况大众乎!”
皇甫嵩则曰,“不然。前吾不击,避其锐也。今而击之,待其衰也。所击疲师,非归众也。国众且走,莫有斗志。以整击乱,非穷寇也。”然后他便独自率兵追击,而命董卓殿后,最终连战连捷,大破王国部众,斩杀一万多人。
王国被朝廷派来的军队击败,马腾、韩遂等人于是废掉王国,又劫持阎忠为主帅。不久阎忠病死,马腾、韩遂等人相互争权,势力有所衰弱。而这期间,皇甫嵩得胜之后便奉诏班师回朝,董卓则带领本部人马继续在西凉清剿反贼。
原本朝廷派信使召皇甫嵩回朝之时,也同时征招前将军董卓为少府,位列九卿。但少府乃掌宫中御衣、宝货、珍膳等器用,及百工技巧之政,董卓岂肯放弃手中兵权去当劳什子少府?当然便以贼寇未平为由,上书推辞不就。
此时黄巾余孽还在各地作乱。于去年十一月,和皇甫嵩差不多同时出师的西园八校尉之一的下军校尉鲍鸿讨黄巾不利,现已兵败下狱。如果不是党爱国横插了一杠,说不定都被问斩了。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所以皇甫嵩的胜利就具有了提振人心士气的政治意义——虽然其中还有董卓拒不奉诏这点儿不和谐音。于是原来陷害过皇甫嵩的张让等宦官,此时又建议汉灵帝举办盛大的庆功宴,拉拢这位忠于朝廷的汉室名将。
要说现在对刘氏皇族的忠心程度,首先就是张让等宦官一党,其次是何进等外戚一党,然后才是依然忠诚于汉室的文臣武将。而这些文臣武将无论自身对汉室多么忠心耿耿,总也得顾念一下自己的宗族。
何况自从有了党爱国撑腰之后,这些世家大族在某些方面,和宦官外戚之间的矛盾比原来还明显。换句话说,这些世家大族中有不少,因为自身的利益和刘氏皇族的利益冲突越来越大,已经并不是特别听朝延的话了。
其中董卓一事,只是当时地方势力对抗中央政府的一个缩影罢了,其余各地军阀也会有限度地抗命。而且因为他们在中央政府“有人”,互相之间的亲戚关系也错综复杂,又拥有共同的利益,在朝堂之上经常为彼此说话,所以就算是汉灵帝也不能把这些世家大族怎么样。
但如果因此就让刘氏与所有世家大族站在对立面上,那简直可以称得上是自绝于“人民”。所以张让给汉灵帝出了个主意,宁肯适当地让出一些利益,也要拉拢在感情上倾向朝廷,忠于汉室,又有能力,并且和刘氏利益冲突不大的世家大族。
张让等一众宦官,在政治斗争,判断人际关系这方面着实有一手,也难怪比依靠女人发家的外戚一党更受汉灵帝重用。毕竟宦官想要冒头是按照丛林法则,经过优胜劣汰的结果,而何氏只不过是依靠裙带关系爬上来的外戚罢了。
何况尽管张让在心里深恨党爱国,其他十常侍对党爱国的观感也十分复杂,但他们却都各显神通,将党爱国之前的编写的包括字典和拼音在内的各种文字记录找来,暗地里拼命学习这些知识,提高自己。就连党爱国每天的课堂记录,张让等宦官都能比第二天下课才能拿到手的中央大学的学生们更快看到。
在学习党爱国的新知识这一点上,这些宦官们付出的努力也许比任何人都要多——虽然他们之中最幸运的两个人,也只不过是能在教室最后面站着,旁听党爱国上课罢了。如果党爱国知道了这一点,也许在感叹之余还会给蹇硕毕岚加个座位呢。
而相比之下,不成器的何进何苗这两兄弟,看了这天书一样让人眼晕的知识几眼之后,就将它扔在了一边,最多就是命令家中子弟学习罢了。
其实要去问汉灵帝,汉灵帝也不喜欢这些只会走后门的草包,尤其是他正想要用人的时候。但除了宦官,比较能跟他一条心的也就剩下外戚了。过去在皇位不稳的时候,经常有皇帝立某些世家大族之女为皇后,或将公主嫁过去,不就是为了将这些有力的世家大族变成外戚么。
0059还敢再假一点吗?
又过了将近半个月,左将军皇甫嵩终于率军返回了洛阳。
皇甫嵩过去与朱儁共同带兵镇压了“正义的伙伴”,群众们“喜闻乐见”的“黄巾”农民起义军,成为了当世名将之一。他和刘焉年岁相近,都是将近“花甲”之人,按理说这辈子大风大浪都见惯了。只是这次班师回朝,就连皇甫嵩也被皇帝出城十里亲迎这种欢迎规格震惊了。
毕竟这并不是像剿灭席卷全国的黄巾之乱那么大的战事,而且他们也没有彻底消灭反贼,连首领都没抓住呢。所谓无功不受禄,这荣宠过厚,拿什么拯救……噢不,回报你,我的皇帝?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皇帝要对你太好,实在没有办法也只能一死以报之了,这就是“义”。虽然在某些人看起来这很愚蠢,因为任何人的行为都有目的,其中坐在皇帝这样位子上的人,很可能一举一动都是有着某些相当功利的目的——但就如同貂蝉之于王允一样,遵守“义”的人还是会做出相应的回报。
当然这也只对可以“欺之以方”的君子有用。“国家养士数百年,岂无一二死节者乎?”但仗义死节的,却也只有那么十之一二甚至百之、千之、万之一二罢了。不过张让等人给汉灵帝出的这个“礼贤下士”的老套主意,却是号准了皇甫嵩的脉。
而且张让劝服汉灵帝给予皇甫嵩这种规格高得过分的嘉奖时,还指出这正是个“千金市马骨”的主意——既能皇甫嵩这样的名将死心塌地,又有利于树立皇帝尊重人才的良好形象,正可谓一箭双雕。
这这盛大的庆功宴会,党爱国肯定也被汉灵帝邀请了。皇帝自然是没有理由让“未来人神仙”也陪着自己出城去迎接皇甫嵩的,但党爱国一是考虑到既然答应皇帝来了,还是多少也给他些面子得好,二是因为他自己也想瞅瞅皇甫嵩和文武百官,便也跟着出城了。
话说从党爱国到洛阳的这几个月时间,就算其中还曾有一年一度的新年大朝会,他也还没有在正式场合里与朝廷的文武百官见过面。毕竟他那个身份站在朝堂上实在太过敏感,为了避免刚接触不久的汉灵帝误会他想要夺权,所以他根本就连新年的宴会都推辞不去了。
这一次党爱国在官方上也是以“校长”的身份,而不是“未来人神仙”的身份跟在皇帝身边的。出城十里跟着皇帝一起迎接得胜归来的皇甫嵩的文武百官们,视线基本上都集中在了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的党爱国身上。
有不少官员一开始看到皇帝这样亲热地招呼一个长相十分陌生的黑衣人时还有些奇怪,等他们从“消息灵通人士”那里得了信儿,知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那位”时,便都擦亮眼睛努力把党爱国的“音容笑貌”深深地刻在心里。毕竟党爱国虽然说并不是深居简出,但普通官员还真没有机会见到他,或者说过去即使曾经见过了也不知道这位究竟是谁。
党爱国除了一开始出宫时,十分给汉灵帝面子地自动走在比他稍微靠后一点的地方之外,大多数时间干脆都混到了紧跟在汉灵帝后面的“中央大学代表队”方阵里面,和自己的学生们走在一起。
不过在这种庄严肃穆的重大场合里,就算是孙策、魏延、甘宁这几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半大小子,也都一个个表情严肃不苟言笑。尤其是孙策,他前一天晚上被老爹孙坚拎着耳朵严厉叮嘱了一番,此时孙坚也在队伍后面紧盯着他的一举一动呢。
这种鼓乐齐鸣却相当发闷的“游行”活动,让党爱国这一路上也都没了什么说话的兴趣。等到了预定地点,他又被邀请到前面陪着汉灵帝一起迎接出征归来的将士。党爱国感觉,这就和他小时候在“首都儿童福利院”时接受国内外领导人慰问时的情形是一样的,只不过他现在的位置和那时对调了一下。
不得不说,这些得胜归来的士兵在整休之后,确实透露出了一股彪悍之气。但在军校出身,进过部队,又居住在北京,亲眼见过不少次国庆阅兵式的党爱国看来,这些精干的士兵行进之中还是有点散乱,不像是纪律严格的解放军,倒像是战斗力颇强的雇佣兵组织似的。
不过对于这支汉灵帝、文武官员、乃至是普通百姓都引以为傲的雄壮军队,党爱国没有多加评论,只是微笑着看热闹。毕竟以古代人的标准来看,也许这也就是精兵了?反正这时代的战争中,大多数军队只要将官一死,士兵马上就会崩溃这是常识。而这种大家都觉得没什么可奇怪的常识,在党爱国看来却相当不可思议——这么脆弱的军队还能用来打仗么?
就在所有人看到大汉的强兵,并因此而欢欣鼓舞的时候,党爱国却有点无趣地等着这仪式快点结束。不过只要有皇帝参与的各种仪式,多半都隆重无比,时间就算不很长,也肯定是短不了的。
党爱国看着身着华丽衣甲,骑着十分神骏的高头大马的皇甫嵩一下马就“纳头便拜”,然后汉灵帝快步上前,“亲自”扶起皇甫嵩并“亲切慰问”,已经可以算得上是老将的皇甫嵩立即“感激涕零”,眼泪“哗哗”地流,不由得感觉到一阵蛋疼。
毕竟看惯了新闻联播的人,都对这种领导人下基层的情节免疫了。现在就算是大年三十,最高领导人上老百姓家拜年的时候,电视上都不敢演那些普通老百姓因此感动得泪流满面之类的画面。就算事实真是如此,在电视前面看的人也会批评电视台这是从哪找的“群众演员”,戏有些演得过了吧?还敢再假一点吗?
看到有人真的因为皇帝只不过是礼节性地弯腰扶了他一把,就因此感动得眼泪都下来了,党爱国不免会觉得有点假。但党爱国又觉得,皇甫嵩好像还真是感动得一塌糊涂,周围的文武百官和将士们也神情亢奋,士气高涨。
党爱国处在这种热烈的环境之下,心中一片愕然,突然有了一种周围的声音都逐渐远去,自己好像从这部古代大戏里跳了出来一样的错觉——这就是所谓的“格格不入”吧。他真的不能理解这些古代人,在很多地方都是。
比如前些天的貂蝉,明明也认同了党爱国的说法,知道王允训练舞女并不是因为他就是个大善人,但她还是要报恩。比如现在的皇甫嵩和周围的官员、士兵、百姓们,这么假的收买人心的招术他们也看不出来吗?但他们还是一个个十分认真地感动了。
但其实在貂蝉看来,她的报恩很正常,毕竟王允确实收养了她们;在皇甫嵩和其他人看来,他们士气高涨也很正常,毕竟大汉朝的“天子”确实弯下腰来亲切地扶起了大臣。这也许不是君臣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