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帝-第1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谭氏看向夫君,打量片刻,说道:“崔太妃向谭家求亲的时候,许诺给我的是大楚皇后,不是东海王妃,如今我嫁给了你,你有什么可担心的?”
东海王露出笑容。
韩孺子回到府中时已经很晚了,还是命仆人去请杨奉。
杨奉没睡,很快就来到书房。
韩孺子详细说了一遍自己在东海王府中的经历,最后问道:“为什么你从来没对我说过朝中的这些派别与争斗?”
杨奉安静地听完,“倦侯不记得了吗?我对你说过,太多的消息比没有消息更糟糕,现在你知道了大臣之间存在明争暗斗,这对你有什么好处吗?”
韩孺子哑口无言,的确,这些信息对他眼下争夺帝位并无直接帮助,同时他还反应过来,谭氏说了那么多朝堂秘事,却没怎么提起谭家的事情。
“我想到一个办法,或许能让各地官府全都开仓放粮。”韩孺子转移话题,他这一天还是有所收获的,而且收获不小。
第二百二十三章 放粮
接连三天,韩孺子与杨奉每天都去拜访深巷中的学堂,见的人一天比一天多,有国子监与太学的弟子、尚未授官的进士、各部司的官员……虽然都不是大官,对朝政却都十分了解,而且热心于救助百姓。
韩孺子只想弄清一件事:正常情况下,官府该如何赈灾?
慢慢地,朝廷运作的方式在他眼里越来越清晰了:地方上出现灾情,官员要迅速收集情况,根据轻重程度上报给相关部司以及宰相府。如果灾情比较轻微,地方官当时就可以解决,只需将解决办法与成本上报;灾情稍重一些,地方官不能做主,但要给出解决方案,由上司决定可用否;灾情十分严重,地方官就只能请罪,然后等朝廷的命令。
其实办法总是那些,开仓、借粮、劝农、抑商、减租、免租等等,可是非得由皇帝许可,才能显出皇恩浩荡与大权在握。
自去年秋天以来,各地的灾情文书早已送达户部与宰相府,那时宫里还在正常批复奏章,因此能做的事情各地都做了,只是杯水车薪,等到灾情需要大规模放粮的时候,宫里已经不出圣旨了。
韩孺子想要大事化小,困难重重。
第三天,韩孺子从东海王手里拿到了谭家的初步估算,他们能在几十个县里直接放粮,还能联络三百多个县的富商参与赈灾,差不多占受灾地方的六成,但是接受能力有限,不超过十万人,只能坚持一两个月,而据户部统计,天下流民几达五十万。
这天下午,韩孺子终于见到一位地位比较高的官员——户部侍郎刘择芹,他是有资格选帝的大臣之一,敢于来见倦侯,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一见面他就说:“我不是来支持倦侯的,只想为百姓做一点事。”
“我也不是来寻求支持的。”韩孺子笑道。
刘择芹身为户部官员,对灾情最为了解,但是没有带来好消息,“必须有圣旨,其实相关文书早已拟好,只等圣旨出宫,就能分送各地,立刻执行。”
韩孺子对圣旨不抱希望,问道:“有没有可能将文书直接下发呢?”
刘择芹用力摇头,“就算户部胆子大,可是由谁来送呢?驿站归兵部管理,没有兵部关文,一份文书也送不出去,就算到了地方,没有抄送的圣旨,官员们也不敢执行,各地刺使肯定会上书询问详情……总之不可行,寸步难行。”
韩孺子这些天来一直在听,终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我曾经带兵从马邑城前往碎铁城,一路上由各县供应粮草,这也需要圣旨吗?”
刘择芹寻思了一会,“其实是需要的,只不过早就颁布了,是圣旨给予大将军总督边疆军务的权力,大将军因此才能向郡县下达命令。”
“大将军平定内乱时也得到过圣旨吧。”
“当然,否则的话,大将军离开边疆就是重罪了。”
“如此说来,大将军其实是可以征粮的。”
刘择芹又寻思了一会,回答时不那么自信了,“应该可以,但是只能用来养军,不能用来赈济灾民啊。”
“俘虏呢?”
“俘虏?”
“平乱就会有战斗,有战斗就会有俘虏,各地在供应军队的同时,应不应该养俘虏呢?”
“这个……我觉得应该可以,但是俘虏太多的话,地方官还是得上报朝廷,驻军也要上报兵部与大都督府。”
“可俘虏不能挨饿,地方官是先养俘虏后上报,还是先上报再养俘虏?”
刘择芹想了好一会,“只能暂养俘虏,等候朝廷命令,可是……”
“可是没有圣旨,朝廷对这些上报不能承认,也不能否决,地方上就得一直‘暂养’俘虏。”
刘择芹盯着倦侯,终于相信他真想做点什么,“问题是大将军同意吗?就算他同意,各地军队又怎么可能将流民全抓为俘虏?”
“可以招安,也可以收编入军。”韩孺子说,俘虏只是一个称呼而已。
“还是那个问题,大将军会同意吗?这个责任不小,等朝廷恢复正常,他需要解释的事情可不少。”
“大将军那边由我来解决,我只希望各地的文书到来时,户部不会驳回。”
“户部是有权力驳回的,不过……眼下情况特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是不只户部,兵部、大都督府、宰相府、御史台等等,都会接到文书,有一家衙门不同意,地方官员就得停止供养‘俘虏’。”
老先生郭丛咳了一声,插言道:“赈济灾民,事关大楚国运,不能只让倦侯一人出力,诸君读书多年,空谈仁义,如今也该实践一下了,右巡御史申大人曾是我的学生,我可以找到谈一谈,赈灾无关帝位之争。”
一名年轻的书生开口道:“倦侯赈灾之名一旦传扬出去,再说无关帝位之争,只怕也没人相信吧?”
韩孺子早想到此节,说道:“谭家放粮,只用谭家的名义,地方收编流民,一切归功于大将军,我的名声绝不出此庐。”
瞿子晰年纪不大,在读书人当中地位却最高,赈灾之题最初也是他提出来的,这时道:“郭先生说得没错,空谈仁义这么多年,也该咱们实践一回了,纵不能让各部官员支持赈灾,也绝不能让他们坏事。”
十几年书生称是,纷纷出言献策,利用同窗、同年、同乡以及师生关系,读书人能与朝中几乎所有官员取得联系。
杨奉走到倦侯身边,小声问:“倦侯与我都不能离京,大将军不能返京,怎么劝说他?”
“我想派孟娥去。”
杨奉微微一愣,他认得孟娥,知道那是一位只擅长武功的女子,口才比不上普通人,让她劝说大将军,实在是强人所难。
“大将军的一个女儿是汶阳侯夫人,与平恩侯夫人交情不错,汶阳侯现在大将军麾下任职,还有几位命妇,其夫都在军中,夫妻分离多日,急盼一聚,商县离京城很近……”
杨奉已经明白了,韩孺子是要先礼后兵,大将军韩星如愿配合,再好不过,如果拒绝,就只能让孟娥出面了,“她一个人不行,我再给你介绍几个合适的帮手。”
瞿子晰走过来,拱手道:“倦侯想必已有妙计劝服大将军,可是也需有人代为传话,瞿某不才,请缨前往。”
“瞿先生肯亲自出马,再好不过。”韩孺子大喜。
众人商议妥当,各自散去,回到倦侯府,韩孺子向杨奉问道:“读书人里也出说客,与那些望气者有什么区别呢?一个讲仁义,一个讲天命吗?”
“天命无常,仁义有道,望气者的顺势而为,其实是见机行事,不执一端,读书人或许固执、或许迂腐,也不乏见利忘义之徒,但是毕竟有所坚持,不肯随波逐流。如果只是争权夺势,望气者可能更有用,如果意在治国平天下,倦侯需要一大批读书人,即使他们可能不讨你喜欢。”
韩孺子笑了笑,以他现在的处境,更多的还是争权夺势,可是受杨奉影响,他一点也不相信望气者。
孟娥回来复命,几名贵妇很愿意与夫君会面,也愿意带上孟娥,对于劝说大将军“招安”流民,她们却不太热心,只是表面上答应试一试。
第二天,杨奉找来三名女子,粗手大脚,看样子都是练过武功的人,换上侍女的服装之后,她们将与孟娥一块前往商县。
又过去三天,孟娥等人与数名贵妇离开京城。
东海王也给韩星写了一封信,可他并不觉得赈济灾民是当务之急,“新皇帝登基,大赦天下、开仓放粮、普天同庆,多好,现在赈灾,名声都归给了太后和大将军,人家还不情不愿的,唉,浪费啊。一群读书人而已,值得费这么大心事拉拢吗?”
韩孺子也在等着读书人能带来“奇迹”。
国子监与太学的师生利用重重关系劝说朝中官员不要阻止赈灾,结果不错,大多数人都表示不会多管闲事,只有一个人例外。
“左察御史萧声已经放出话来,他会尽一切所能阻止赈灾。”郭丛来见倦侯,额头上渗出细汗,他的确老了,跑几步路就已气喘吁吁,“这是他与倦侯之间的私人恩怨。”
这的确是一个大麻烦,萧声在神雄关受辱,绝不肯与倦侯和解。
读书人向韩孺子显露出自己的一点力量。
萧声放话的第二天,十几份奏章分别送到御史台,弹劾对象正是御史台两名御史之一的萧声,理由多样,从能力到品行都被贬得一无是处。
萧声大怒,可是没等他反击,更多的弹劾奏章涌向御史台,宰相府和吏部也接到不少。
由于太后和皇帝不肯批复奏章,这些弹劾不会产生实际效果,但是对萧声的名声却是一大打击,在僵持了整整三天之后,经过若干次的对抗与谈判之后,萧声屈服了,身为言官,他比一般的官员更为重视名声。
“萧声提出了条件,只要所有的来往文书里不提‘倦侯’两字,他就不会干涉。”郭丛代为传话,整个过程中,韩孺子与萧声没见过面。
韩孺子并不在意,他只关心大将军韩星那边的消息。
商县离京城很近,只有不到一日的路程,去探望夫君的贵妇们却一直没有回来,也没有消息传来。
第二百二十四章 丢印
大将军韩星找了许多理由推脱送上门来的麻烦,先是声称官印不在身边,然后又说调兵之事太复杂,他一个人决定不了,最后不得不透露真实想法。
“这是让我拿身家性命支持倦侯啊,这种把戏骗得了谁?冠军侯称帝,必然拿我开刀,就算是倦侯登基,也会忌惮我的权力,功高震主这种事情,我是明白的。”
作为一名武将,韩星已经达到顶级,再没有提升的余地,与宰相殷无害一样,他希望平平安安地度过晚年,远离大风大浪。
“可是,父亲,您已经荐举倦侯,早就被认为是倦侯这边的人,大部分宗室子弟也是因此才决定暗中支持倦侯的啊。”韩星只有一个女儿,备受宠爱,嫁人之后生了两个儿子,一个随夫姓,一个改性韩,名义上过继给韩星的一个侄子,其实是要传承他家的香火。
韩星唯有苦笑,面对女儿,他没法再隐瞒下去,“其实这是冠军侯的主意,与其将倦侯逼得无路可走,以至冒险起兵造反,不如给他一次参与选帝的机会,留在京城里更好对付……”
韩女目瞪口呆,“父亲,我还以为……我可是真心在帮倦侯,还有你的女婿……”
韩星无奈地说:“你们一家不用担心,有我在,冠军侯登基之后不会为难你们。”
“还有其他人,宗室、勋贵……平恩侯夫人……”
韩星长叹一声,“当初钜太子被杀的时候,宗室没有为他求情,反而纷纷指责他忤逆不孝,冠军侯一直记在心里……”
“那是十几年前的事情,而且……而且想杀钜太子的是武帝,没人敢反抗武帝。”
“没办法,皇帝登基总是要除掉一些人,为钜太子报仇大概只是借口而已,冠军侯想通过倦侯找出哪些宗室子弟对他不满,为父没有别的本事,只能保你们一家的安全。先在这里住几天,等京城安稳了你再回去。”
韩女面色苍白,“好几位侯夫人跟我一块来的,我该怎么对她们说?”
“将责任都推到我身上好了,总之开仓放粮之事必不可行,这是冠军侯登基之后要向天下显示皇恩的大事,怎么可能提前进行?倦侯太年轻,那些读书人想得也太简单。”
冠军侯要几个月以后才能登基,在这期间灾民的生活无人关心,大将军父女也不关心,他们只想在惊涛骇浪之中自保。
韩女告退,既震惊,又感到一点踏实,起码父亲已经为她的一家人安排好了退路。
夜色正深,小小的商县里也没有什么深宅大院,韩女叫上正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丫环,去往自己的房间,她得想一些合适的托辞以应对平恩侯夫人等人的追问。
“你干嘛抖成这样?”韩女不满地问,虽然外面很冷,但是丫环抖得太厉害,未免有失体面。
丫环颤声道:“夫人……院子里有鬼……”
“呸,是你心里有鬼,再敢胡说八道,撕烂你的嘴。”
丫环再不敢吱声,努力控制身体,不去想刚刚见到的“鬼影”,心想自己身贱人轻,鬼也看不上吧。
“鬼”的确看不上一名丫环。
离京足足五天了,偷听到韩氏父女的交谈之后,孟娥觉得自己可以行动了。
大将军韩星所住之处守卫森严,但那是对外,女眷居住的内宅里,没有士兵巡视。
就因为卫兵众多,韩星心里很踏实,连房门都没有闩。
等了半个时辰之后,孟娥轻轻推门进入大将军的卧室,绢帕一扫,大将军鼾声消失,觉轻的他,睡了多年来第一个深沉的好觉,片刻之后,服侍他的贴身随从也沉沉睡去。
韩星声称官印不在商县,孟娥可不这么认为,韩孺子派她出来时说过:南、北军对峙,大将军的权力此时最重,绝不会让官印离身。
孟娥先在韩星床上搜了一会,没有发现印匣,站在地上想了一会,又到随从的床上搜索,还是没有,又站在地上想了一会,伸手去摸随从脑下的枕头,上面有缝隙,它不只是枕头,还是长方形的盒子。
迷药能让人酣睡,但是动作太大的话,还是会惊醒对方,孟娥将随从放在一边的外衣卷成一团,极快地推开枕头,将衣服垫在随从脑下。
随从翻了个身,喃喃几句,继续酣睡。
孟娥拿起枕头,轻轻摸了一遍,这果然是一只上锁的木盒。
孟娥夹着木盒,直接去韩星那边寻找钥匙,她猜得没错,钥匙就挂在大将军的脖子上。
她屏住呼吸,轻轻拿起钥匙,在黑暗中摸索着,慢慢对准匙孔,咔嗒一声,盒子打开了。
接下来的事情很简单,木盒里还有一只匣子,没有锁,里面装着一颗印,孟娥取出,将另一颗大小差不多的印放进去,随后将一切恢复原样。
假印与真印差别甚大,只要看一眼就能认出来,孟娥此举只是为了骗一时。
次日一早,国子监博士瞿子晰来向大将军辞行,他已经竭尽所能劝说,从倦侯的信任、百姓的生存、朝廷的稳定一直说到天下的期待,大将军每样都认可,就是不肯配合。
在韩女的劝说下,一块来商县的几名贵妇也不再催促丈夫,他们对开仓放粮实在不怎么关心,觉得这对倦侯争位也没有多大帮助。
当天中午,韩星终于发现官印被调包,既惊且怒,立刻派兵去追早晨离开的瞿子晰,关闭城门、围住宅院,搜查所有客人,不分男女。
为了安抚同伴,韩女第一个宽衣自查,然后才是其她贵妇以及侍女,孟娥与三名五大三粗的侍女被搜查得最为彻底,平恩侯夫人一边道歉一边劝说,可是什么东西也没搜出来,孟娥表示理解,但是发誓说自己没偷走任何东西。
众人借住在县衙后院,连县令及其家眷也被搜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