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帝-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事绝不简单,陛下……”罗焕章话说到一半,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他压低了声音,加快语速,“朝中大臣都支持陛下亲政,很快就会有人联系陛下,请勿疑心。”
韩孺子刚想问清楚昨天是谁暗塞的纸条,左吉和几名太监跑进来了,跪在地上围成半圈。
“陛下……陛下……”左吉从来不是一个沉稳的人,早晨时还保持着冷淡态度,现在变成了受惊过度的可怜虫,汗如雨下,好像会比皇帝更早晕过去。
如果皇帝真有三长两短,太后的宠信也保不住他。
腹内的疼痛不那么明显了,化作一团热气,四处寻找出路,那感觉就像是吃多了辣椒,韩孺子勉强坐起来,刚一伸出手,就有巾帕主动送到手中,他擦擦汗,觉得又好了些,说:“没事,朕觉得好多了,可能是吃坏了肚子。”
“御膳监要对此事负责!”左吉几乎是喊出了这句话。
罗焕章跪着退后,“也可能是习武时用力过度,以致气息不顺。”
“啊!没错,陛下天天下午练功,我早就说过这样不行。”左吉急着推卸责任,推给谁都行。
韩孺子不想将事情闹大,挤出一个微笑:“只是一个小小的意外,不值得大惊小怪,尤其不要惊动太后。”
“不需要通知太后吗?”左吉茫然道。
韩孺子摇头,“天下大事这么多,已经够太后操心的了,朕纵然不能为太后分忧,也不该再添麻烦。”
左吉一下子明白过来,太后疑心颇重,事情真闹上去,宫里的一大批人要倒霉,自己的责任也不小,急忙扭身对一名太监说:“快去将那两个家伙追回来,别多嘴多舌到处乱说。”
太监领命下楼,左吉对其他太监道:“这件事大家都担着干系,谁也不准乱说,明白吗?”
没人愿意担这个责任,众太监一块点头。
左吉还不放心,膝行来到皇帝面前,“陛下真的没事吗?万一……万一……”
韩孺子站起身,深吸一口气,“瞧,朕已经复原了。你们都下去,请罗师继续讲授国史。”
大部分太监都离开了,左吉留下来,不错眼地看着皇帝,皇帝皱下眉,他也会屏息宁气紧张一会。
剩下的课罗焕章讲得中规中矩,目光望向窗外,沉浸在成帝的完美盛世之中。
该是前往勤政殿的时候了,皇帝起身,向师傅告辞,两人终于有了一次眼神交流,韩孺子眨了一下眼睛,罗焕章极轻地点了一下头。
罗焕章说很快会有人联系皇帝,这个人会是谁?韩孺子心中充满了好奇与兴奋,他预料得没错,大臣们支持皇帝,只是选择罗焕章当传信者有些出人意料,转念一想,又觉得合情合理。
罗焕章一介平民,是东海王的师傅、崔家的西席,可能是最不受太后怀疑的人,除了他,还真没有别人能给皇帝传信。
可昨天塞纸条的人又是谁呢?
韩孺子心中疑惑不少,却不能细想,体内的那团热气游走得越来越急,他得专心运行逆呼吸之法,才能勉强弹压住,如此一来,再没有精力思考复杂的问题。
皇帝一进勤政殿就受到大臣们的拜贺,关东刚刚传来吉讯,重聚残兵并且得到各郡支援的太傅崔宏,在洛阳城外打了一场胜仗,齐军大溃。
这场胜利是否能够彻底击败齐军,尚还难料,但是所有人都相信,这会是一个转折,自此之后,齐国再不是紧迫的威胁,接下来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确保一个不落地抓住全部叛逆者,尤其是齐王,如果让他逃脱法网超过一个月,都是朝廷的奇耻大辱。
还有趁火打劫的四方蛮夷、不自量力的江湖盗匪、立场摇摆的各方诸侯,该准备与他们一个个算账了。
韩孺子只是旁听,逐渐发现自己此前对大臣的看法有些偏差,包括宰相殷无害在内,这些大臣没有一个真是无能之辈,随口就能说出某郡太守甚至某县令长的姓名与优缺点,至于当地的特产、风俗与地势,更是不在话下,天下大势都装在这些大臣的脑子里。
他曾经以为吏部尚书冯举是个没主意的家伙,事实却证明,冯举的主意最多,他知道何地的盗匪不足为惧、何地需要良将、何地需要精兵,基本上他的建议总能一致通过。
朝廷已经占据绝对优势,他们没理由再隐藏自己的能力。
韩孺子开始理解成帝为什么放弃向太子时期的反对者复仇了,没有这些大臣的辅助,治理天下将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光是记住数不尽的地名与人名,就会耗去皇帝不少精力。
若能得到这些人的支持,自己一定能斗过太后,韩孺子信心渐增,迫切地希望罗焕章所说的那个联系者快些出现。
吏部尚书在证明自己的治国能力之后,再次展现他的谄媚之才,在殿内手舞足蹈,连呼万岁,然后说道:“此乃苍天护佑,陛下大婚在即,逆兵一溃千里,以此观之,后日册立皇后,或许就是齐王落网之时。”
这些话是说给太后听的,韩孺子面无表情,他可能不得不违背心意迎娶皇后,但是绝不会在太后的操控下生育太子,无论谁当皇后也没用。
下午的武学取消了,理由是皇帝需要休息,为大婚做准备。
其实没什么可准备的,和登基不一样,这一次的主角是皇后,崔家的女儿早就在接受礼部、太常寺以及宫内女官的培训,确保在嫁入皇宫的时候每一步都不出差错。
韩孺子回到慈宁宫,焦急地等待那名联系者,看谁都有可疑,就连服侍他的张有才和佟青娥,偶尔看来的目光中似乎也藏着什么秘密。
没去练武也有好处,韩孺子的肚子下午又疼了一次,这回他有了准备,没表现出太明显的疼痛,一个人默默地运行逆呼吸法,一点杂念也不敢有。
傍晚时分,皇太妃带着东海王一块来吃晚膳。
皇太妃坐在对面,微笑着看两人吃饭,自己不动筷。
东海王神情沮丧,一进来就向皇帝磕头认错,并表示要痛改前非。
皇帝能怎么做呢?这是他的弟弟,至亲之人,总不至于为一点小事反目成仇,韩孺子原谅了东海王,邀请他同席进膳,在皇太妃的注视下,兄弟二人和好如初。
东海王刚在众多勋贵子弟面前出丑,胃口大减,只吃了几口就放下碗筷,代替侍者为皇帝端送菜肴,弄得众人不明所以,看到皇太妃并未制止,反而微微点头,太监和宫女们放心了。
“这道菜是清炒莲藕,据说能够通气消热、养胃安神,陛下应该多吃点。”东海王热情洋溢,简直有点撒娇的意思,可是当他将菜放在几案上,背对众人的时候,脸色一沉,向皇帝露出威胁的目光,一转身又欢快欣喜地去端另一盘菜。
韩孺子不觉得可怕,只感到可笑,心事也不在东海王身上,全当没看见,正常吃饭,然后放下筷子,表示膳毕。
太监和宫女们忙碌起来,韩孺子又看到“惯例”的影子,可这惯例好处多多,没有皇帝想加以改变。
想到“惯例”,韩孺子看向皇太妃,皇太妃也正笑吟吟地看着他。
皇帝回以笑容,他不怕皇太妃,东海王野心勃勃,背靠强大的崔家,这是他的优势,也是软肋,很容易受到太后和皇太妃的要挟,不得不做出违心之事,韩孺子一无所有,反而极少有可被要挟的地方。
侍从们退下,东海王也告退,皇太妃站起身,没有马上离开,缓步走动,似乎在检查皇帝住得舒不舒服,等到完全没有外人之后,她停下来,扭头对皇帝说:“罗焕章声称陛下已经做好准备,是真的吗?”
韩孺子大吃一惊,猛地站起来,气息不顺,腹内又开始作痛,“你……怎么会是你?”
皇太妃脸上的笑意慢慢消失,“如果你了解太后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明白我的选择了。”
(发稿安排:周一至周六两更,上午8…9时,下午18…19时,周日保底一更。今日一更。)
第三十二章 姐妹恩怨
上官家不是崔氏那样的大族,却也不是寻常门户,祖上断断续续地有人当官,最早能追溯到前朝的鼎盛时期,高则郡太守,低则县令,可算是标准的官宦世家。
武帝众妙二十六年,上官家十五岁的长女嫁给当时的东海王锷,出阁之日,姐妹撒泪分别,姐姐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将妹妹接到自己身边。三年后,这个诺言实现了,妹妹也嫁入王府,成为一名良人。
上官氏家教甚严,给女儿起的名字全不带脂粉气,长女名显,次女名端,在府里,她们分别被称为显良人、端良人。
东海王锷本有一位王妃,可惜娶过门没多久就过世了。当时他还不是太子,被封在偏远的海滨,远离宫廷,每年只能在春季进京朝拜,十日之内就得离京返国,受到武帝宠爱的可能性很低,因此没有显贵人家愿意将女儿嫁给东海王当王妃。
在王府里,王妃的名号却是数位良人激烈争夺的目标。
端良人一进府就明白了形势,谁能首先生下儿子,谁就是王妃,这几乎是一定的,姐姐将她召进府,就是为了增加得胜的机会。
这是一场残酷无情的斗争,参与各方除了美色与怀孕,再没有别的武器,显良人的容貌没得挑剔,而且多才多艺,能吟诗、能起舞,偶尔还能陪东海王聊聊天下大势与朝廷格局,早就获得宠爱,唯一的遗憾是入府数年尚未生育。
众妙二十九年秋,上官氏姐妹迎来幸运的一刻,两人先后受孕,妹妹端良人早了半个月。
一开始,这是皆大欢喜的事情,王府上下无不笑逐颜开,就连几位竞争的良人,也心甘情愿接受败局,东海王赏赐内外人等的金银布帛一次就价值万两白银。
几个月后,上官氏姐妹之间的关系却变得微妙起来,妹妹端良人无意竞争王妃之位,可事情由不得她们两人做主,也不全由东海王决定。东海国有朝廷派驻的官吏,还有远在京城、只凭文书与惯例行事的宗正府,在他们看来,东海王的喜爱无关重要,是姐姐还是妹妹影响也不大,母以子贵乃是唯一的原则,谁先产下王子谁就是王妃,没什么可争论的。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姐妹二人做了一次长谈,一个月后,妹妹端良人不幸小产,又过了几个月,姐姐显良人顺利诞下一子,名正言顺地成为东海王妃。
端良人从不向任何人提及那次谈话的内容,即使已是皇太妃,面对皇帝,她也是几句话带过。
韩孺子却听得心惊肉跳,“可是……万一太后生的是女儿呢?”
“她愿意冒险,重要的是她不能输给我。”皇太妃用平淡的语气讲述往事,没人能看出她心底有多少波澜起伏。
“皇太妃当时可以拒绝啊,太后不会……不会下狠手吧?”韩孺子不是特别肯定。
“当然不会,我可是她的亲妹妹。”皇太妃笑了,随后笑容慢慢消失,像是遭到遗弃的深井,偶尔有枯叶飘入,波纹一荡,再无余声,“我是她的亲妹妹,为了那句承诺,我三年未嫁,等到十七岁进入王府,姐姐的要求对我来说比父母之命还重要,她就算让我自杀,当时的我也会毫不犹豫地照做。”
自从有了第一位王子之后,东海王的运气越来越好,次年进京朝拜,兄弟十余人得到特许,可以留在京城,这是武帝第一次废除太子的先兆,许多人都看明白了,包括权倾朝野的崔氏。
崔氏将自家的一个女儿嫁给东海王,甚至不求王妃的名分,只当一名良人,可是传言甚嚣尘上,都说这是权宜之计,崔良人早晚会取代上官王妃的位置。
也就是从这时起,姐姐上官显开始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疑,觉得王府里的所有人都已被崔家收买,唯一值得信任的人只有妹妹端良人。
刚满周岁的王子被交给端良人抚养,上官王妃则想方设法缠住自己的夫君,皇太妃不愿对少年皇帝说得太细,她强调一点:“思帝是我养大的,我一直当他是我的儿子,代替我失去的那一个。思帝也只认我,对亲生母亲反而十分陌生。”
韩孺子能想象出当时的情形。
上官王妃成功了,东海王锷本来就宠爱她,这时更是专宠于一人,对别的良人,包括崔良人,都看不上眼。可他毕竟是男人,偶尔还是会临幸王妃以外的女人,每到这时,上官王妃都会紧张万分,如遭重病,抓着妹妹的手哭述,要妹妹发誓日后一定会好好照顾好王子。
几乎所有被东海王锷临幸过的良人与宫女,不久之后都会接到端良人亲自送来的养身汤,与善妒的姐姐不一样,端良人性格温和,在王府中的口碑很好,没人怀疑她别有用心。
“汤里有堕胎药,当年我喝过,药方还留着,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打掉过多少胎儿,我就是姐姐手中的锄镐,不仅除掉杂草,连正经的禾苗也不留。我做这些事情,不都是为了我姐姐,更是为了思帝,他在我的呵护下长大,我也不希望他有太多竞争者。”
皇太妃说这些事情的时候毫无愧疚之意,真的像锄镐一样冷酷无情。
韩孺子感到体内冒出丝丝寒意,然后疑问产生了:他和东海王为何没有被除掉?
兄弟二人的出生源于一连串的意外与巧合。
上官氏姐妹能控制王府里的几乎所有人,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崔良人,她有庞大的家族做后盾,身边的奴婢都是自己带来的,别人动不得。
崔良人从不掩饰自己对王妃之位的觊觎,公开声称崔家会将东海王锷推上帝位,唯一的条件就是她要当未来的皇后。
崔良人瞧不起任何人,尤其是上官氏姐妹,因此当她怀孕的时候,端良人送汤的招数用不上了。
东海王锷其实很少临幸崔良人,还没当上太子的时候,他就不太喜欢飞扬跋扈的崔家,在王妃的影响下,他对崔良人的印象也越来越差,甚至后悔将她娶进门,可退回去是不可能的,只能尽量不见面。
就跟普通夫妻一样,东海王与王妃之间有时候也会闹矛盾,起因都不大,通常与王妃的嫉妒有关,每次都以王妃的梨花带雨和东海王锷的回心转意为结局。
可是那一回,两人闹得比较僵,一连持续了半个月,即使到了现在,上官皇太妃仍在怀疑东海王锷当时故意制造矛盾,目的是暂时离开王妃的监视,心安理得地临幸别的女人。
“桓帝是一位好夫君、好皇帝,也是一个男人,不出外偷腥就算不错了,家里的腥总不能一点不沾。”
看着茫然不解的皇帝,皇太妃笑了,“我也是糊涂了,居然跟你说这些。”
就是在那次闹矛盾期间,东海王锷临幸了几名良人与侍女,其中两人怀孕,前后相距不到十天,引发了王府里的一场大战。
怀孕的良人是崔家的女儿,侍女就是韩孺子的母亲。
上官王妃大闹了一场,可是没用,东海王锷再喜欢她,也不会除掉自己的子女。上官王妃改变战术,发动一切人说崔良人的坏话,这倒不难,崔良人嚣张惯了,留下不少把柄,终于,东海王锷指天发誓绝不会更换王妃,不久之后就为王子争取到世子的身份。
事情算是告一段落,王府内战期间,怀孕的王姓侍女无人关注,她也一直没向任何人透露怀孕的消息,等到孕相再也掩饰不住的时候,她做了一个极其大胆的举动:挺着肚子去见王妃,磕头认罪,请王妃发落她与肚子里的胎儿。
王妃没有别的选择,既然不能除掉崔良人肚中的孩子,在一名侍女身上下功夫就有些多余了。王妃好言相劝,当众宣称要将王侍女的孩子视如己出,而且在得知王侍女很可能比崔良人早怀孕几天之后,王妃更要留下了。
韩孺子听得心惊肉跳,原来自己还没出生就已遇到生命危险,难以想象母亲当时承受着多大的压力,又是以怎样的智慧与胆量,敢去直接面见上官王妃。
韩孺子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