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第3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为何其他官府没有施行呢?”秦公公的疑惑就更深了。
“一定要有强军压制地方。而且这强军还不能骚扰地方。对为将者品德甚严。要不然,不说那流民横行了,光说那些乡间劣豪阳奉阴违,就让此法令难以施行。”
“哦!”秦公公和王主事立刻是恍然大悟。
“那吴总兵,本官多问一句,如给你多拨粮饷,让你多募兵,是否可缩短平靖内地之时,而且能否彻底灭民贼,不让其再祸害陕西、四川呢?”王主事又问道。
“难!”吴世恭对王主事摇摇头,“当日我曾给秦兄弟去信,说过平匪之事要守坚城、关隘,再成一围剿大军,日夜兼程不停追赶陕贼。不知秦兄弟还记否?”
“确有此事!”秦公公点头道。
“但今日不同往昔。”吴世恭接着解释道,“往日陕贼也就几万人,而现在陕贼动辄十几万、几十万,所以官军一定要重点防御。如像以前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话,只是迎来一次次的惨败,就如以往熊督师、杨阁老和丁督师一样。”
“所以现在中原和川陕两处,朝廷只可选一。如我汝宁军挡住陕贼入中原之路,左将军移兵挡住陕贼南下,山西晋军和北直隶官军据黄河拦住陕贼北上,那朝廷就可用有限之官军困住陕贼。”
“而陕、川两地,陕贼已祸害十几年,该裹挟的百姓都裹挟干净了,该抢的粮草也都抢干净了,而且天灾不断、兵祸连连,已经是赤地千里,陕贼难以生存。朝廷完全可把这两糜烂之省作为陕贼灭亡之地,让肉烂在锅里。至于在这两地内的三边官军和川军,如他们与陕贼消耗了兵力,那朝廷完全就是白赚的。”
“只要这么一来,陕贼人员和粮草就补无可补,他们的兵力也将越来越少。再加上朝廷适当的招抚、分化,再在有利之机谨慎出击,用粮引诱等,这样的多种手段一使,最终陕贼就算是上天入地,也将会逃无可逃的。”
“好!”秦公公和王主事异口同声地赞叹道。虽然在谈话中他们俩一直在自谦,但派来与吴世恭谈兵事的,他们俩怎么会不懂军事呢?三脚猫的功夫总是有一些的。
而吴世恭是很清晰地描述了一番总战略,这让秦公公他们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所以说到这儿,秦公公他们就有些归心似箭了,不提那些只有崇祯皇帝和朝廷重臣才可决策的难点,光听这一番总战略,就让秦公公他们觉得没白跑了一趟。
于是秦公公最后问道:“长敬!你还有何话要杂家传给皇爷爷的吗?”
“也就这些了。”吴世恭答道,“那我就静候佳音了。不过丑话说在前头,我也最多等上三个月。如再石沉大海,我也就独自行动了。最多在辽东留一万兵,我将带着汝宁军主力返回河南。”
“长敬又何必如此心急呢?”秦公公规劝道。
“怎么不急?虽说名不正难以行事,但也就尽力而为,求个心安吧!秦兄弟,你是知我乃一贪享受之人,可前半生却戎马不停。真想不再劳心劳力,早日返回京城啊!”
“哎——!”秦公公长叹道,“那杂家也就不多说了。”
接着,秦公公回头望向了那锦衣卫千户和东厂百户:“前面所说的话你们可否记?”
“都记下了。”那俩人连忙抱拳躬身。
“那好!咱们连夜赶回。长敬!得罪得罪,军国大事要紧,杂家就先告辞了。”
“无妨!今日招待不周,本官也就不给众位备礼了,免得嫌疑。待他日天下太平,本官再相请众位同饮庆功酒。”
……
吴世恭终于与秦公公他们结束了这番长谈。在这番谈话中,吴世恭把自己的“精忠报国”与为大明朝“呕心沥血”的作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这是有些麻痹朝廷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吴世恭是想让大明朝向着好转的方向扭转过去的。
因此,吴世恭所说的确实是金玉良言,而且这战略也是一个很正确的战略。他就是要给崇祯皇帝和朝廷最后一个机会,让他们有了一个让明朝延续下去的选择。
但是,这个战略最关键的就是统帅的执行力。要有一名优秀的统帅指挥,还要有着一支劲旅。而吴世恭遍寻大明朝野,有着这样资格的人,却只有他本人一个。
当然,吴世恭不会去幻想没有什么天纵之才出现,毕竟原先也曾经冒出过一个意外的余子琏。不过吴世恭也很有自信,无论是什么天纵之才,只要他敢冒出个萌芽,吴世恭一定会明枪暗箭地把他掐灭在萌芽状态的。
所以现在摆在崇祯皇帝和朝廷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不采纳吴世恭的战略,那吴世恭可以心安理得地自由活动;另一个就是采纳了,那吴世恭就完全可以用朝廷的名义控制住豫、楚两地,成为真正的中原之主。
至于平定天下以后,吴世恭所说的什么回京啦!享富贵啦!那些话完全就可以听过就算,当不了什么真。因此,无论崇祯皇帝和朝廷是什么选择,吴世恭将来的所作所为都可以有了说辞,起码掌握了大义、掌握的舆论。
为此,吴世恭甚至不惜推迟返回汝宁,让汝宁的变故就这么冰冻下去。他只是向汝宁去信,让汝宁的一切返回原状,并没有治罪、惩罚任何人,也让留豫的汝宁军守在两府之内不得轻举妄动。
而秦公公他们快马加鞭返回京城以后,吴世恭的这番话又引起了朝中激烈的争论。不要说文官们难以忍受吴世恭把手伸到文官固有的地盘中了,连崇祯皇帝都对给予吴世恭如此之大的权利也很不放心。
不过为了稳住吴世恭,也为了利用他,在崇祯十四年十一月,朝廷终于给了吴世恭圣旨:让他主持救援在锦州和松山的被围明军。至于吴世恭索要的兵力,朝廷也没调拨京营的一兵一卒,就让其与蓟辽总督杨绳武、辽东巡抚叶廷桂、辽东监军高起潜和宁远总兵吴三桂等人商量解决。
注意:不是命令,就是商量!
第七百八十四章捞东西第一
“大人!沿海各堡总共送来了八百多人,小人就去看了一下,这老的老、少的少,也就别提了。让他们走到松山都够呛,更别提打仗了。”余继向吴世恭汇报道。
“大人!到现在为止,凑来的人都不满四千,在开春前出兵已无可能。要不,大人再向朝廷上封奏章?让朝廷多少拨一些兵丁?”一旁的周俊吾劝说道。
吴世恭笑眯眯地听着众人的发言,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
在圣旨下来以后,在辽东的最高文武官员立刻齐聚商议。而在这会上,互相扯皮也绝对免不了。到了最后,答应调拨给吴世恭的兵力就大大打了折扣,只有一万多,就远远不到三万人。
可是到了会后,那些军头却清一色悔诺,都死拽住自己的兵力不放,在折扣上又打了一次折扣。直到现在,才在督师标营、巡抚标营和监军标营中挤了一千人马给吴世恭。而在各路明将内,竟然也只有吴三桂调拨给了吴世恭二千人。
当时的吴三桂也是遍收溃兵,然后再把溃兵整合在一起。可这么一来,总有些刺头不服吴三桂的管教,所以这次正好把这些包袱都甩给了吴世恭。当然,这些刺头的马匹、盔甲什么的都是没有的,兵器也都是最简陋的。如果吴世恭要用到这些兵,还需花大价钱把他们给武装起来。还有一点也相当讨厌,那些刺头在吴三桂那里是刺头,难道到了吴世恭这里就不是刺头了吗?所以这些人照样不怎么服从吴世恭的管教。
而看到这样的结果,蓟辽总督杨绳武、辽东巡抚叶廷桂和辽东监军高起潜也有些看不下去了。不过他们也不敢强行征用辽东各军头的部队,怕激起兵变。因此,他们只给了吴世恭一个政策,让他可以到沿海各小军堡内征发军户。以此来补充兵力。
而现在明朝在山海关外的汉民聚集点,除了锦州、宁远等五大城以外,就只剩下宁远至山海关之间的一系列小军堡了,而且是以靠近渤海的为多。
这些小军堡,其实就是明朝一个个卫所堡垒。而这些卫所,基本上都是辽东系军将的“自留地”。可以这么比喻一下,这里的一个卫就如同内地的一个乡,一个千户所就如同内地的一个村。而军堡就是卫所内军户居住、守御清军的地方。
在平时,卫所内的军户就像农奴一般为辽东系军将耕种;在战时,军将就从军户中抽出男丁去作战。因此到了此时。这些卫所的军户和耕地,其实已经成为了那些辽东系军将的私人财产。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次明军的惨败也太甚了些,辽东系的军将,除了吴三桂这寥寥几人。其余的都被困在锦州和松山,没有几个能逃回来。因此。杨绳武和高起潜他们抽调军户的命令才能执行下去。
不过也是同样的不幸。这次明军的惨败也太甚了些,那些卫所内的男丁大多数都被杀、被围,遗留下的也都被卫所内的军官们死抓不放,因为还要依靠这些劳力来年耕种呢。因此,送到吴世恭军中的也就是这么几个,总共还不满千。而且年龄也是两极分化。老的一批最低年龄是四十;小的一批,最大年龄是十五,真的把汝宁军当成了慈善堂了。
见到吴世恭一副稳坐钓鱼台的样子,周俊吾就更有些急了:“大人!你就一定要在开春前出兵吗?准备成了这样。外面的人都等着看咱们的笑话呢。”
“他们是否觉得咱们特傻?”吴世恭依然笑呵呵地说道,“其实本官觉得他们才傻呢。督师大人拨给咱们的粮草、给养又不缺,还送给了咱们四百多户匠户,这些东西才值钱。”
对于不能补充汝宁军的兵力,蓟辽总督杨绳武总有些愧疚,所以调拨给汝宁军的粮草真的是足额,足足给了够半年的量。当然,按照明朝的陋规,也只是按照七成计算的,但这也足够四万多人使用了。而现在汝宁军全军才有三万五千人不到。其他的马匹、盔甲和兵器,杨绳武也同样挤给了汝宁军很大一部分。
更让吴世恭高兴的是,汝宁军以打造兵器、大车为理由,抽调了四百多匠户至军中。对此,辽东的各大军头倒未阻拦,白白地把这些人才都送给了汝宁军。
见到了吴世恭不以为然,周俊吾就更加着急了:“大人!所得只是一些微末,又何必欣喜?我汝宁军孤军在寒冬北征松山,那才是重点,恐损兵折将也难以救出洪督师。”
“给本官的是微末吗?”吴世恭依然是不以为然,“刺猬!你给思德说一说,当年咱们收拾战场的时候是怎么样的,连只苍蝇都不会留下,如果能捡到个铁锅,都可以乐个半天,就这么节省抠门才积攒下这么大的家当。而今天有人白送,那当然却之不恭了。”
“哈哈哈——!”余继这些汝宁军的老军官们都想起了以前的“光辉岁月”。
“再说!谁说一定要救出洪督师的呢?尽力而为即可。什么都应以我们汝宁军的利益为先。”吴世恭接着向周俊吾解释道。
这暗示一做出,周俊吾似乎有些明白了,他连忙小声地问吴世恭道:“大人!难道你不准备在开春前出兵?”
“谁说不出兵了?开春前不出兵,那只有等到夏天了。朝廷那里可不好看。”吴世恭答道。
在辽东开春的时候,因为冰雪融化,道路将会翻浆,根本没办法通行大车。因此,如果要使用车阵,汝宁军不是在冬季用兵,就要等到夏季用兵,而在春季是绝对不可行的。
可吴世恭的回答却让周俊吾有些糊涂了。他连忙询问道:“既然大人准备马上用兵,那我们的人马就太少了。而鞑子在松山城下以逸待劳,局面可是不利啊!”
“用兵,不是一定要开到松山城!”吴世恭接着解释道,“只要我们汝宁军出了宁远就行了。而且我们这次是捞东西第一,救援第二。”
第七百八十五章大明朝完了
崇祯十四年腊月。吴世恭率领全军三万四千七百多人马再出山海关,开始了救援松山的军事行动。
汝宁军北征至宁远以后,接收了宁远城内送出的补给,以及汇合了吴三桂不好意思派遣出的二千兵马以后,却没有再往北,反而是向西。西行了约五十里,在与宁远城平行的位置才安营扎寨。而这个地点就是汝宁军精心挑选的,要在辽东修建的汝宁军的据点。
吴世恭眺望着此地的风景,一条冰冻的河流就像是白腰带般的在前方绕过,而汝宁军挑选的筑城地点就是在河湾处,正好可以在两面阻挡住大军运动。唯一的缺点就是,此处比较靠近西面的草原,那里的蒙古部落容易过来侵扰,所以在原先修建宁锦防线的时候,就没有挑选这一修城的地点。
“老哈在吗?”吴世恭回头问四周道。
躲在后面的哈丹巴特尔听到吴世恭在叫唤自己,立刻是一个箭步向前,点头哈腰地回答道:“主子爷!小的在!您有什么吩咐吗?”
“这就是你那干奴卫吗?”吴世恭举着马鞭指着四周问道。
哈丹巴特尔眼一转,立刻是斩钉截铁地附和吴世恭道:“正是,此地向东,都是主子爷的干奴卫。”
“哦?有这么大吗?”
“当然!主子爷的心有多大,那干奴卫就有多大。”
“扑哧!”,吴世恭立刻被哈丹巴特尔那句讨喜的话给逗乐了。这话是吴世恭在现代一直听闻的。什么“心有多大,天就有多宽;而天有多宽,地就有多广!”什么的。没想到哈丹巴特尔这个蒙古文盲还挺有文青向。
“那就好!就在此地建造干奴卫的卫城吧!卫城的名字,就叫镇远吧!”
“镇远!真是好名字!大人真是好文采啊!”吴世恭的耳边顿时响起了一片马屁声。
吴世恭一边享受着身边的马屁,一边在心中暗暗好笑。作为一名从现代穿越过来的人。难道还不知道“镇远”这个名字吗?
当年,明朝朝廷封赏给哈丹巴特尔那个干奴卫指挥佥事的官职,其实就是一个虚衔,根本没有指定干奴卫的地盘。而现在,吴世恭就要把干奴卫由虚转实。
而明朝在关外的卫所,基本上都是在渤海沿岸,根本不靠近西面草原。当然,草原上还有朵颜三卫,但此时朵颜三卫也都投靠了满清,根本就是与明朝为敌了。因此。当吴世恭在关外想要为干奴卫圈地的时候,他是想要圈多大就有多大,只要吴世恭有本事保得住。
当然,圈地的事还太远,汝宁军在关外还没有如此大的实力。战略重点也不在此处。因此,吴世恭只是要先在辽东建立一个落脚点。
汝宁军就是先用哈丹巴特尔的干奴卫名分。先建造这个镇远城。在辽东留下一支可以威胁到清军的兵力。让其不能肆无忌惮地绕长城进入中原。为汝宁军的中原决战争取时间,并为以后与满清的决战争取一个先手。
而且汝宁军的行为也不会引起大明朝廷的反感,毕竟这些地盘原来都是无主地,没有损害到朝廷和辽东军将的利益。而且有了宁远城和镇远城的双鬼守门,总让山海关更安全一些,所以朝廷和辽东的文武对汝宁军的筑城行为应该是抱着一种欢迎的态度的。
而汝宁军修筑了镇远城以后。也将在城池附近垦荒放牧,收拢投靠的军户、牧民,争取建立一个基本的后勤体系,能够让镇远城自给自足。
所以说。这次汝宁军的北征救援,救出松山洪承畴的明军已经变成了次要任务了,首要的目的已经变成了修筑镇远城。
“叶超!今天是二十五日,大军将在这里驻扎到过年。这些天全军先把镇远城修出个雏形。等大军北上了,本官就给你两个营,再加上那些匠户和军户,由你来主持镇远城的修造。”吴世恭吩咐道。
“诺!”
既然已经出征,汝宁军总要努力一把,去救一次松山。而那些匠户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