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窃唐 >

第179章

窃唐-第179章

小说: 窃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栋听了程咬金的两个建议以后,说道:“第二个是嗖主意。他们的强项在于带兵作战,还能让他们手里有兵可用?第一个办法不错,但这个文官不能太小,太小他们看不上眼。越麻烦越好办,就让他们手里有很大的权利。日后,通过他们手中办的砸了的事,再对他们手中的权利进行削弱。一步一步把他们的权力化解到对朝廷没有威胁性。关于他们二人,孤可以马上就做,日后消弱权力的情况再看实际发展而作出相应的决定。”

太子李制听了以后,知道父皇是要自己日后要限制他们的权利,心里暗暗记下。

李栋又问李靖:“药师能征善战,用兵如神,假如他们二人将来造反,你有多大的把握,把他们铲除掉?”

李靖双后当胸一抱,大声回答:“禀告圣上,末将只需要精兵五万,即可荡平天下任何一支不臣的府兵。因此上,请圣上对善于征战的大将军,日后还要限制其带兵出征的兵员,包括末将在内,都不能拥有过重的权利。一旦形成臣强而君弱的局面,恐怕会再兴刀兵,这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李栋非常满意李靖的回答,他的意思是说,要想限制大臣的权利,大将的实力,那就从他李靖开始。因为他有五万精兵,就能翻起滔天巨浪。还好,李靖不是那种浑身长满獠牙的将军,不然就凭这一句话,自己就得把他打翻在地。

李栋想到这里,便对太子说:“制儿,你到父皇面前来。”

李制赶忙走到李栋面前,施了君臣之礼。

李栋望着窗外的天空,语重心长地说:“日后,无论何时,都不能在地方安插五万以上的府兵。即便有所安排,指挥调动府兵的权利也不能下放地方。如果带兵的这些将军与地方文官相勾结,天下风起云涌,江山就会变色。还有,税收的权利永远不能由地方作主,必需由朝廷统一定制和收取。以免地方权过重,私下里养虎为患。”

李栋对李制交待的这几句话,主要针对唐朝后期藩镇势力过大而言。大唐转盛转衰便从藩镇割据开始的。那次安史之乱,大唐元气大伤,任何人都无力回天。不过想到这里,李栋自然而然想起了太子李制的婚事。

如今他已经二十余岁,按照大唐法律规定,普通家庭的男儿二十岁就必需结婚。可这些年以来,为让他多学些指挥作战的本领,便没有给他物色太子妃。现在是时候给他找一个好娘子,举行大婚的时间了。趁自己还在的情况下。

第350节:迎娶太子妃

太子李制的婚事,不是一件简单事,而是一件影响深远的朝廷行为。如果选妃不当,将来形成外戚专权,则又是一件令人头痛的祸端。尤其要使李制避免娶武则天那样的女强人为妃,甚至都不能让心计深的女人入宫作宫女。

历史演变的规律非常强悍,铲除了武则天,会涌出来李则天、魏则天,令人防不胜防。在这件事上,必需对李制耳提面命,使他警醒后丶宫乱政不可取。

想到这里,李栋便问面前的几个人:“众爱卿都仔细想一想,替制儿物色一位既贤又淑的太子妃,日后宫内太平,他也好腾出更多精力,打量前朝政事。”

李靖和徐世绩、魏征都抓耳挠腮,一幅爱莫能助的样子。程咬金胸脯一腆,嘿嘿笑道:“圣上还记得斑鸠店崔家的事么?”

听到程咬金提及往事,李栋也不禁莞儿,怎不记得那件事?当时李栋作媒,介绍崔家一位大龄女青年,嫁给程咬金做媳妇儿。他们婚后相亲相爱,举案齐眉,很是替程咬金揽了许多杂事,使他有更多精力打理战场和朝内事。

李栋便打趣他说:“当然记得了,难不成,你现在反悔了?”

程咬金连连摆手否定了李栋所说,提醒李栋道:“微臣感激还来不及,怎么会生出悔意来?微臣的意思是,拙荆毕竟出身于名门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导,为人即贤且淑。圣上如果要为太子寻太子妃。窃以为崔家的女儿正是合适人选。”

李栋听完以后沉思,程咬金所说不是没有道理。名门望族极为爱惜他们的羽毛,经过他们家族训练出来的男女。不管是有才还是无才,至少都知书达理,举止规范,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经过几代甚至几十代人无数个家庭管理经验的反复积累,把许多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以及心理都删除得干干净净。这才是他们家族里的人无论在哪里,无何在哪个朝代。都成为当时的规范,这才能在更朝换代之际,也不坠了望族名声。

这样的女儿娶到宫中。守妇道,律纲常,不仅约束自己,还可以约束他人。自然成为大唐原有体制的维护者而不是破坏者。尤其是自己突然离去。太子李制也需要崔家这样的名门望族来支撑门面。

李栋心里便是一畅,问程咬金:“仓促之际,恐怕不会有合适的人选啊。”

程咬金嘿嘿一笑,拍着胸脯回说:“圣上请一万个放心,这件事就包在微臣身上。”

“程将军难道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李栋问道。

“微臣不敢打诳语,暂时还没有合适人选。不过崔家乃天下第一大望族,胭脂无数,贤女如云。要为太子万里挑一,选出一个合适的太子妃来。并不是难事。我且回去,向我家娘子道一道实情,不出一个月,一定能物色一位合适的佳人来。”程咬金不知不觉,就把话说得过了头。

但李栋时间真不多了,短时间内又没有更合适人选。李栋便说:“一个月的时间太长,再缩短一些,十天怎么样?朕可以下旨!”

魏征听到这里,赶忙建议:“圣上请三思,下旨意则成朝廷要事。那些鱼龙混珠之人,难免会故意掩饰其缺点,不如就让程将军私下物色,这样也知根知底,也能寻出更合适的良配来。”

程咬金说:“对对对,微臣也是这个意思。这铁脖子读过几本书,把道理讲得非常明白,换我就不会讲得这样明白了。”

李栋只好答应,魏征的话表明他也支持在崔家寻一个合适的太子妃。

程咬金辞别李栋,从皇宫奔到家,把在皇宫里的事和他的娘子讲了一遍。崔家能和皇帝结上亲事,崔氏自然高兴,当时就让家人套一辆马车,赶回章丘老家。

章丘崔家是崔氏望族的发源地,也是李栋的老家。两地相隔几百里,两天便赶到。

当崔氏回到家以后,并没有向任何人交待底细,是来寻找太子妃合适的人选,而是花费了三天时间,以当朝将军夫人的身份省亲,看望家人的名义到各主支和分支中巡了一圈。

她身为一名女眷,自然会见到许多女客,便在心里暗暗记下各支家的女儿相貌和德行。三天以后,她通过族长又打听了谁家女儿的名声好。并把实情告诉了族长,这是一件好事,族长自然大力支持。

族长推荐了崔卢绮,顾名思义,她是崔家和卢家联姻生下的女儿。卢家也是当时五大望族之一,这样太子通过联姻,不仅团结住了崔家,与卢家也扯上了关系。

崔氏十分高兴,亲自又去察看了一番,果然天生丽质,端庄淑慧,知书达理。不过年龄才十四岁,和太子的年龄相距远了一些。

当崔氏把实际情况告诉他们以后,崔卢绮的父亲崔德山还不同意嫁到皇族。说李栋的李家是新起的后秀,配不上他们崔家几百年的名望。

崔氏便谆谆告诫,她嫁的程家也不过百年的家业,但现在却在朝廷担任要职,深受皇上倚重,沐浴皇恩。大唐建国之初,崔家在朝内并没有多少人任职,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借此东风,还可以重塑崔家的名望。

无论崔氏如何劝诫,那崔德山死活都不肯点头。崔氏无奈,只好向族长禀报了此事。后来由崔氏的族长出面劝解,那崔德山才勉强答应。这时李栋规定的十天期限即将到期,崔氏让崔卢绮家做出阁的准备,然后匆匆赶回洛阳,向程咬金报喜。

程咬金得到消息,一刻也不敢耽搁,赶忙赶到皇宫向李栋当面禀报。

李栋听完详情,毫不犹豫便答应了。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崔家出身章丘,这地方也是李栋发家的地方,可靠。第二,结识崔家的同时,还结识了卢家。与这两大旺族联姻,自然不用担心日后朝内再生祸乱。崔卢两家也不会同意像武则天那样的人胡作非为。即使将来真出现了这样的人物,她的阻力重重,李家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自然也有反击的机会。

李栋也没有耽搁,让宫里的人给太子完婚做准备。三天以后,一支万人组成的娶亲队伍,从洛阳出发,赶到章丘,把崔卢绮接到洛阳,拜堂成亲。

大喜之日,太子李制自然乐得合不拢嘴,只是新娘子戴着红盖头,看不到她的真面目,心里一直痒痒的。等到拜堂完毕,用称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当时惊呆了。

面如桃花,娇羞若怯,两眼盈盈若玉,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李制自小读书,非常爱惜这样的美人,一时舍不得享受,小夫妻二人竟然谈论诗书到深更半夜才吹灯安息。

给太子完婚以后,李栋感觉到身体越来越不行了,但咬牙坚持着,把崔家和卢家安排到次等重要的位置上。章丘崔家任齐郡太守,清河崔家任清河太守,卢家任涿郡太守。使他们成为当地的封疆大吏,以至于将来若朝廷出事,则可以在不同的地方支持太子李制。

这些事情全部做完,李栋才感到身体不支了,便一病不起。其实,李栋自己知道,这只不过是一个假象,在这个世界里消失,而在另一个世界里出现。圣上病倒了,后宫乱成一团,各种医倌都前来把脉,李栋也没有让他们任何一个人给自己看病,只静静等着那个时刻的来临。

过了一个月左右,李栋这天觉得精神特别的好,但他明确知道,这是回光返照,不出三日,自己一定离开这个世界。上朝又理了一次朝政,主要是理一理,那些被贬的大员是否心怀不满,新近提拔上来的官员是否称职。不称职的又更换了三五个。做完这一切,李栋几乎是晕倒在朝堂之上。

李栋病倒的时候,太子李栋作监国,代替李栋管理国家。李栋晕倒在乾阳殿的时候,太子李制也在身边,当时与太监们一起,把李栋抬回皇城。

李栋知道自己到了该去的时候了,便把宫内所有人赶出宫外,拉着太子李制的手,一再叮嘱道:“我去以后,你不要发丧,先登皇位,稳定朝政以后,再为朕发丧。国不可一日无主,千万不能被悲伤击倒。”

太子李制说道:“父皇春秋正鼎盛,还有一百年的好日子,千万不要这样说。儿臣宁愿不继承大统,也不愿意父皇离开制儿。”

李栋艰难一笑,说道:“傻孩子,人都有这一天,这是自然规律,不要为父皇悲伤,父皇这是一种解脱,自此就登上天堂,做那太平皇帝了。”

李制还想说几句谦虚的话,李栋制止了他,艰难地说:“朕去以后,有几个人,你一定要火速提拔,一刻也不能耽搁,耽搁时间越久,越容易生祸事。”

李制含泪点头:“父皇请讲,制儿一定按父皇所说照办。”

第351节:临行密嘱咐

李栋躺在御榻间,对太子做最后叮嘱:“张须陀、秦琼、罗士信这三个人,志虑忠纯,一心向着朝廷,一生不曾做过哪怕一件对朝廷不利的事。朕去以后,你必需把他们火速提拔上来,在朝内委以重任,半刻也不能耽搁。”

太子李制当时就懵了,望着床榻上的父皇,不相信问道:“他们都因为腹诽朝政,被父皇贬为平民,现在才刚过去几个月时间,话题还挂在百姓嘴边,现在为何又火速提拔上来,难道不怕更多人的议论?”心里暗暗揣测,父皇临去之时难道脑袋混乱,意识模糊,忘掉几个月前发生的事情了?

李栋虽然病倒在床上,思维却一点也不糊涂,看到儿子一脸迷茫,知道他到现在还没有明白自己的心事,便语重心长告诫道:“这便是朕的统御之道,也是帝王之术!你且用心记好了。这几人随朕自幼于齐郡起兵,经过血与火、生与死的特殊考验,是朕信得过的人。即便全天下都起来造反,他们也是你和朕最后能寄于厚望,有所依重的牢固靠山。”

“你心中可能十分迷惑,他们既然是忠臣良将,为何还把他们从朝中贬为平民?这就是古先贤说的,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父皇以前随便找个借口把他们贬了,他们心里一定埋怨朕。朕不在乎这些,他们也不会因为这些事而起兵造反。

朕去以后,你火速把他们提拔上来。恢复他们的官位,委以重任,使他们重新焕发从政生命。他们对你这新上任的皇帝心存感激。一定甘脑涂地,誓死相报,对你绝不会有不臣之心。”

“啊……”太子李制的心脏怦怦地猛跳几下,血往上涌,年轻而锐气的脸庞刹时间变得通红通红。李栋说的几句话,使李制听得心惊肉跳,十分激动。如果不是父皇重病在身。他几乎想跳起来大喊几句:好计谋!

统御之道便是让那些朝臣上上下下,有些人上,有些人下。这部人下,那部分人上。太平盛世则是忠臣良将身居高位,爱恤低层民众,对社稷发挥巨大的作用。使上下团结一致。一心为公,形成良性发展。而危世乱世则是奸臣当朝,佞臣当道,使社会风气乌烟瘴气,吏治不清,朝廷有令不行。

临去之时,秦琼、张须陀和罗士信等人被贬出朝廷,李制还以为。父皇李栋一时糊涂,使这些忠臣良将从朝廷消失。现在他才明白。父皇为了自己登基以后天下大势的稳定,早早就开始安排,把这几个人从忠于父皇变为忠于自己!这种出离常理的用人之道,真是用心良苦!

太子李制心里如装了一盆炭火,被父亲那种无言的大爱感动得暖烘烘的。

李栋又道:“除了这几个忠良以外,窦建德和杜伏威要投其所要,要以美人和金钱使其丧气大志,而他们手下的刘黑闼和辅公柘,则寻找污点需要一步一步慢慢免除他们手中的权利。使他们空有一身名望却不能泛起大波澜。”

李制重重点头回说:“儿臣谨记在心,日后一定遵照执行。”

“除此之外,还要特别注意一些事情。朕在位时倚重的这些大臣,也到了老年人的行列,人老了则锐气尽失,缺乏年轻人敢说敢为的朝气,缺乏直陈朝政的创新和担当,变得畏首畏尾。因此上新老朝臣的更替也迫在必行。你登基以后,一定要想办法提拔些年轻有为的大臣充实朝政,慢慢更换这些老臣,但不能搞一刀切,要慢慢更换,要神鬼不觉,要春风拂面不觉其风只觉其暖,所以这些事情要慎重再慎重。”

李制又点点头,心里却不以为然,有几个朝臣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等位置坐稳以后,必需立即赶出朝堂,贬到地方去,眼不见心不烦。

李栋从李制脸上阴晴不定的神情看得出来,他心里有心事。李栋叮嘱他说:“帝王之术,便是去七情六欲,做到任人不避亲,铲除不畏亲。有些人你看他不顺眼,但他们却是有能耐的人,如魏征和秦琼。因为天底下有能耐的人,都是有个性的人,有个性则会伤人,对这些人要做到用其优而避其害。

有些人满脸笑意,嘴上甜如抹了蜂蜜,他们说的每句话都让你如沐春风,体会到人上人的尊荣,这些人肚子里却是没货。有本事的人通过年复一年时间的积累,反复锤炼他们和他们的本领,他们才能脱离奸佞之态。而没本事的人因为心虚,就用花言巧语掩饰其无能本色,对这些无能的人要提高警惕。

这些人不是不能用,而要慎重用。这些人放在不重要位置,远远控制那些能踢会咬却一心忠良之辈。”

“均衡二字要把握好分寸,朝内则都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