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的秘密-第1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毒的氮麻醉。100米左右,几乎所有的强壮的潜水员都会推动工作能力。
英勇顽强的美国大兵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玩儿命去打捞沉没的费厄泼赖号。经过两个月艰苦卓绝的打捞,美国人终于在没有现代潜水科技的情况下完成了将绳索系到沉船上这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为此他们牺牲了10个优秀的潜水员,还有35个潜水员受到重伤,有可能终生残疾。
美军为这些死去的大兵进行国葬,华丽的星条旗覆盖在他们的遗体上,低调来参加葬礼的美国总统林肯饱含热泪发表简短的致辞,最后,他说“我们一定要赢得胜利!上帝保佑美国!”他转头看了眼费厄泼赖号上那船身上的两个单词“fairplay”,似乎感到一丝非同寻常的意义。
205。第205章选举
江苏。
大清膏腴之地,农工商业发达,此时的江苏下辖上海,一省之地经济实力就超过日本全国。大清选举委员会已经定下了全国首届民选巡抚的大好日子,秋收之后,百姓闲下来,凡是在江苏依法纳税并已申领了机械芯片式身份卡的百姓都有选举和被选举权。
到现在为止,芯片身份卡已经普及到整个大清三分之一的民众,在江苏这个商业发达的地方更是普及到了三分之二。ibm开发的大选机器亮相,选民通过身份卡就可以投票,将身份卡插入投票口,打印设备会将一个串号给到选民,这是随机生成的一串数字,将来选民可以凭借这个没有别人知道的数字来在公布的按串号顺序排列的投票结果来查看是否存在舞弊现象,世贸组织国家的公投、大选什么的基本上都采用这套系统,久经考验,从未出现争议。技术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美国直到100年之后还需要律师自愿者来监督大选,但这个问题已经被ibm的小发明彻底改变。
唐宁为什么会给辅政大臣建议开启巡抚民选呢?当然是因为选民基数大,靠贿赂选民的方式基本上不可能。避免了很多民主化进程初期的混乱。
说是人人都有被选举权,其实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资金门槛的。因为选举制度规定只有收集到一千个有合法投票权的实名制签名才有资格,这总得花点钱去派人办理吧?选举委员会很大的一部分工作就是抽查这些签名的真实性。这又会给候选人带来麻烦,你得找有固定住所的人才方便核实,否则委员会查无此人,就会扩大核实的数量,给候选人带来不利影响。有些长年在外经商的虽然也在江苏纳税,但不适合给候选人签名。
民选的巡抚牛就牛在很大程度上不受朝廷管辖,比封疆大吏还牛,因为大清正处在改革的浪尖,没有十分过硬的理由,朝廷都无法把一个民选驯服搞下去,除非停止改革。且第一任民选巡抚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你今天是第一任民选巡抚,搞不好来年就是第一任民选宰相。
大家可能忘了,江苏巡抚的位置上是有人的,那就是正在安徽剿捻匪的两个大帅之一的李鸿章。不过,他只有其名而没有其实,朝廷一直没有实授给李鸿章这个职务,搞得他很尴尬,现在明白了,原来是把这个大肥差民选化了。跟他一起共事的左宗堂对李一直坚持朝廷的围而不剿的政策很不满,按左的想法,剿匪就是要真刀真枪地把乱匪拿下,甚至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战场上要制造点开战的事端简直太容易了,不过李在这里他没法下手,所以左宗棠是打一开始就劝他去竞选江苏巡抚的,称:“李大人,这个位置本来是你的,现在相当于敌人都欺负到你头上来了,哪有不奋力反击的道理,千万不能退缩,上吧,我看好你。我可是听说老曾的儿子想参选,你打败一个毛头小伙子太容易了。”
李鸿章讶道:“不能吧?曾纪泽才二十郎当岁,这年纪也太小了,对于个大省的巡抚来说。”
左宗棠:“怎么不可能?他被朝廷任命为苏松太道的道台时是多少岁?这个位置已经控制了上海、苏州,跟江苏巡抚差多少?而且上海的民间报纸最近在吹嘘小曾治理苏松太的功绩,无利不早起,这不是很明显吗?我可是参过他叔叔一本,所以不希望曾家太强势,老曾现在是户部尚书,万一他儿子再来一个江苏巡抚,还是民选的,还有治吗?”
肃顺原来执掌户部,他跟到东三省闹分裂之后就由曾国藩来接任,因其治理厘金税收有方。自从朝廷鼓励官员申报个人财产并全部存进户部银行之后,初任户部尚书之后曾国藩是第一个这么干的,历经人生起伏的老曾倒是不对别人苛求,并没有要求部下也这么干。民选官员肯定是要申报财产的,小曾也差不多要来一发了。
这就是李鸿章难为情的地方,他可不像老曾小曾,自己的金库里藏了不少“讲不清来历”的银子,万一竞选时被抓住把柄,那可真是英名尽丧了。他已经找人问过了外国竞选时的情形,互相攻击的时候无所不用,可怕得很。
可是老左也讲得对,“别人”都欺负到他头上来了,倒霉就倒霉在他本身有个江苏巡抚的虚名,要是连竞选“连任”的勇气都没有,别人又怎么看?你是抵制朝廷政策呢,还是有不可告人的原因呢?两个猜测都对他不利。利刃已经架到李大人的脖子上,最后他决定先去上海看看行情。南京、苏州因战争凋零,现在上海成了江苏人口最多,也是有钱人、纳税人最多的城市,此次选战的核心战场,不幸的是那里是小曾的主场。
左宗堂大喜,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赶紧鼓励老李老当益壮,跑去跟老曾的儿子大战三百回合。
打太平军的时候,祁泰裕是军需供应商,而剿捻时这活儿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祁泰裕就退出了供应商之列,李鸿章和左宗棠最后把生意交给了胡光墉来做。李鸿章虽然没有竞选的经验,但也知道这事儿得花钱,于是,他带着胡光墉一起来到了上海战场,继续低调地招募助选人材。
胡光墉现在不是那个富甲天下的红顶商人了,由于军需供应引入了第三方审计制度,他的油水捞得有限,而且他也听说了,民选巡抚之后别以为就完事儿了,以后为了形成三权分立,江苏还要民选议员以制约巡抚的权力。雪岩兄那是多么机智的家伙,感到自己的财力不够强大,得拉拢更多的人。
他先是纠集了一些与之交友的上海商人,主要是徽商群体,办了一份报纸,名为“申报”,招募记者,并向各国通讯社购买新闻源。只要有资金,报纸的产量绝对不是问题,现在上海已经出现了大小十余种报纸,因为业内都知道《电讯报》的一流印刷厂可以为各家报纸代工,你想印多少就印多少。
这方面,有温莎家族幕僚成员的曾纪泽早就率先出手,注册了《时报》这个明显想跟英国times和纽约时报学习的报纸,英国的times则在中国翻译成了泰晤士。《电讯报》虽然实力超群,但是至今在销量上敌不过泰晤士报,因为它的口味实在是太清淡了,只有在发生科技事件的时候,群众争相购买。曾纪泽的目光是向泰晤士看齐的。
电讯报从来没有参与选举的传统,自然也不会支持谁,所以纵使曾纪泽以唐宁的学生自居,也没有受到优待。大清皇家电台也是一个威力巨大的舆论工具,是bbc国际语言版之外罕见的电台。可见温莎集团对大清之与众不同。大清皇家电台也不参与选举。其余候选人也只能发行报刊以宣传自己。
一时间,光是有能力自己办报的候选人就兴办了《上海新报》《上海泰晤士报》《中国日报》《政治报》《民报》《清议报》合共八家报纸。徽商、晋商、粤商、买办等支持的政客纷纷粉墨登场。
有眼光的政客甚至已经在做长远打算,专门成立政党以图长期经营这一事业,曾纪泽再次走在前列,创立了“进步党”,就算这次竞选不利,他还打算在议员选举时再次发力。
李鸿章学习能力极强,发现对方成立政党可以为长期参政建班子之后,立即有样学样,搞了大清第二个政党:大公党。为了得到更靠谱的竞选知识,他还设法找到了目前在东印度公司就职的容闳加盟,这位是耶鲁大学毕业生,确实见识过西方选举的场面。
容宏加入李的幕僚之后,着手制定寻找最大竞争对手的弱点:年轻,没有参加过传统的科举。不过李鸿章念在跟老曾有旧,不能太过份,只能暗示,以免戴上诬蔑老师的儿子的罪名。他的重点还是要放在如何施政上面,这时他找到了另外一个人材,冯桂芬。
冯是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学生,文名满天下,并对西学颇有心得,提出了乡村民主化的主要施政方案,每满一百人选出一个“村董”,村董们商议解决乡里的事务,以分担县政府的负担,甚至县里也可以选出“县董”,这是最激进的民主化进程方案,果然提出之后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目前的朝廷是皇权不下县,只有县级长官是朝廷任命的,所以村董理所当然的可以选出村长、乡长来,而县董就要复杂得多,只能先做一个制约县令的议会式的机构,下一步的改革要等朝廷的推进。
这个方案挺有趣的,大清新闻报和大清皇家电台都报导了这个消息。李大人似乎打了个胜仗。不过,他的情报部门很快就传来令人揪心的消息——小曾已经学会了亲自走到百姓中间,听取他们的需求,然后给选民承诺一些解决办法,这个办法厉害,经过《时报》一吹捧,许多的选民开始给曾大人写信、发电报诉苦,希望曾青天能帮他们解决生活疾苦的问题。
一个大官人要跟那些屁民纠缠不清,真是痛苦啊!可是李大人似乎已经感到被逼上绝路了,不得不学习,也开始深入民间。
因为双方没有辩论的传统,而且老李跟老曾是旧识,放不开手脚去攻击对方,这一次竞选似乎显得特别的文明,几乎就没有谈到对方的私生活之类的事情。大家都在谈民生,修路、田地分级不公、矿难、赋税等都是重要议题。
唐宁自然很关注这一场竞选,感觉这帮第一次选举还挺靠谱的啊。
第一回选举,连民意调查的机构都没有,大家都是凭感觉在搞事,只有到最后投票的时候才能发现谁是赢家。中国第一场选举完美收宫,9位合格候选人最后角逐,善于学习、放得下身段的成熟政治家李鸿章以35%的得票率赢得胜利。他的主要对手小曾以29%屈居第二。辅政大臣郭嵩涛亲赴上海,向李大人恭喜“连任”。顺便一同观看了在法租界上演的话剧“东王受审”。李鸿章居然还幸运地抽到了唐宁签名的《全球简史》。他们绝想不到,这一出法制剧是个小女孩导演的。
唐宁在书上最终写的那句话是:好的历史不能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206。第206章悬空
李鸿章正式上任江苏巡抚之后,自然把江苏省衙门的各种经济事务移交给第一功臣胡光墉,加上他申报的财产似乎有诸多不实之处。郭嵩涛准备查一查,但唐宁认为这是第一届民选巡抚,为了给民众多点信心,还是放过他了,后来这几乎成了不成文的惯例,民选巡抚享有司法豁免权,要查也等到他下台之后再查。
为了制衡胡光墉这种官商,唐宁建议朝廷创建直属中央的廉政公署。公署不仅直属中央,还不能放在跟官老爷们同一个城市,以免互相认识,不好杀熟。江苏巡抚衙门在苏州,那么江苏省的廉政公署就放在上海,甚至放在租界,平时跟中国人都不怎么接触,办案的时候才冷不丁请官员到租界去喝茶。
改革的下一步就是明年的省议会选举,以及明年同时进行的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巡抚选举,包括广东、福建、浙江三省。阮长祚在上海全程见证了大清的第一次选举,认为这算是成功了,他得回去向越南国王报告见闻,以增加越南人改革的信心。
现在的越南南圻已经在大清援越远征军的控制之下,援越军司令唐萨拉正在跟越南国王商讨在南圻率先民主化改革的事宜。越南国王对法国人非常憎恨,要求严惩,但唐司令不仅没有严惩,还下令保护在越法国公民财产,仅对军事人员进行限制,这让越南阮朝政府相当不满,双方矛盾加剧。
因此,当阮长祚兴匆匆地返回越南时,发现大势不妙,现在越南国王认为自己这是前门拒狼后门进虎,并且骑虎难下。唐宁根本没有兴趣理会越南的事务,一切都唐萨拉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与越南政府进行交涉。
法国在西贡的商人早就听说东印度公司军队打仗很文明,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他们也越来越大胆,竟向占领军提出法属印支的自治要求,其要义是成立既不听法国政府也不听越南政府的法国人自治领地。唐萨拉对管理政务也不懂,就让这些法国商人掌握了实际行政权,这让越南人更是恼火,认为这是大清国正在耍手腕要他们屈从,更是闹得不愉快。
越南政府直接与大清礼部理藩院交涉,郭嵩涛以为越南自治是唐宁的既定政策,他根本也不太在乎大清国的这个小弟,也就没怎么理会。法属印支恢复秩序的消息传回法国,法国人都感到很奇怪,怎么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
唯一发生的似乎是法国人派往越南的军队消失了,总督自然也消失了。越南当地人的进步思想有限,唐萨拉有心让越南人参政也没办法施行,只好任由法国人操纵当地自治政府,只是名义上这个政府是由当地纳税人组成的,税收当然就成了这支两千人的远征军的军费。
接下来,让我们关注一下离印支半岛不远的新几内亚局势。随着阿拉伯石油公司的天然气开采到位,氦气的产量大增,飞艇的数量也大增,使“新几内亚邮购公司”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突破了瓶颈,热带雨林收藏家向荷兰国王发出了“最后一次”收购荷属新几内亚的要求。
迫于东印度公司在南洋的绝对优势军力,荷兰政府屈辱地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转让协议,世界物种奇观岛屿法理上归属了收藏家名下,由新几内亚公司打理。唐宁为此付出了100万英镑的高价,比荷兰人在新几内亚取得的利益高,而且并没有把已经在新几内亚殖民的荷兰人驱赶出去,他们的财产得到保护,也算给荷兰人民一点面子。
随着飞艇数量的日益增加,国际航线也越来越多,由于燃料电池技术的持续改进,飞艇的速度已经超过百公里每小时,可以跑赢大多数的风暴,所以敢于开通横越大西洋的航线,伦敦已经能够乘坐飞艇直飞加拿大蒙特利尔,航程为5236公里,需要大约两天多几个小时的时间。伦敦到斯德哥尔摩,航程为1430公里,仅需14个小时。伦敦直飞上海,航程为9200公里,需时约四天。最夸张的可能要属上海飞洛杉矶,航程达10490公里,耗时长达四天多。
为了保证这些超长的国际航线的安全,每一次都是客货两架同飞,万一出现意外,可以弃货保人,当然,由于飞艇公司在安全性的花费了无数的精力,到目前为止,没有出现过严重的事故。从概率上来讲,比乘船都安全得多,也舒服得多。
在交通上的进展还体现在全球第条磁悬浮铁路的开通。由于法国与温莎财团的交恶,英法海底隧道改道去了比利时的尼乌波尔特,开凿隧道日长度大为增加,但由于有大型盾构挖掘机的开道,“悬空技术公司”信心十足,硬是把这条长达80公里的海底隧道挖通了。
这项不可思议的工程似是比两条世界级运河的开通更令人惊讶,这要利益于盾构机使用的超级金属的发明。世界上最硬的物质是钻石,那么,是否就能说钻石是最强的物质呢?不行。因为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