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102章

帝国风云-第102章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本如此积极,主要是“盟主”、德意志第二帝国开出了让〖日〗本无法拒绝的好处。

这就是,在推翻了布尔什维克政权之后,把北库叶岛、北千岛群岛、勘察加半岛与鄂霍茨克海沿岸地区划给〖日〗本。

要知道,这些地区的面积,相当于〖日〗本国土面积的五倍!

对于国土面积狭小的〖日〗本来说,一下把国娄扩大五倍,绝对是一个挡不住的yòuhuò。

正是如此,〖日〗本也付出了最大的代价。

在两年战争中,总计有十二万七千余名日军官兵阵亡,其中四分之三的日军官兵是在一九二零年与一九二一年的严冬中被冻死的。直到半个多世纪之后,在西伯利亚的一些偏远地区都能发现被冻硬了的日军官兵遗体。

只是,这场战争的结果与冯承乾的预测没有什么两年。

一九二二年十月,在俄国的冬季即将来临的时候,八国联军终于认识到不可能在广袤的西伯利亚平原上击败红俄军队。当月月底,最后一支干涉军队撤出俄国境内,八国干俄行动宣告失败。

这场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并不是布尔什维克政权。

原因很简单,在这场长达两年的战争中,俄国付出了近五百万军民伤亡的巨大代价,布尔什维克军队就有近百万官兵阵亡。更重要的是,布尔什维克政权失去了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朋友,即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此之前,布尔什维克政权还能通过德意志第二帝国,获得一些西方的工业产品,甚至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帮助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而在此之后,布尔什维克政权彻底与全世界断绝了关系,仅能通过没有参与干涉战争的〖中〗国与较为开明的美国,与西方世界联系,获得一些西方世界的先进技术。甚至在外交上,布尔什维克政权都处于孤立状态。

当然,最大的影响,还是在地缘政治上。

从此开始,德意志第二帝国把逐渐走向极端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当成了头号敌人,而且在随后的十多年间,逐步把战略重点转向东方。

虽然在英法复苏之后,特别是在法国得到美英的大力援助,走出了大战的困境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再次提高了对法国的重视程度,从而主动与布尔什维克政权改善了关系,甚至签署了一系列的秘密条约,防止再次在两条战线上作战,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两国之间的关系,最多只是利益合作,即布尔什维克政权需要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工业力量、特别是先进的工业技术,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需要一个安定的东部边境。

只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不是最大的获益者。

原因很简单,从此开始,德意志第二帝国又得面对两条战线上的威胁,而且不得不时刻提防着布尔什维克政权。

至于其他七个国家,也没有得到多少好处。

拿〖日〗本来说,因为干涉战争失败,所以并没有得到德意志第二帝国许下的好处,甚至因此而与德意志第二帝国交恶。

美英法等国则在付出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之后,没有得到任何实质xìng好处。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最大的获益者是〖中〗国。

首先,〖中〗国没有参与干涉战争,也就没有直接与布尔什维克政权为敌。虽然〖中〗国在战争期间开放了国境,允许八国联军过境,甚至为八国联军提供了后勤保障,但是并没有因此与俄国交恶,因为〖中〗国做这些都有一个前提条件,即〖中〗国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盟国,有提供协助的义务。

其次,〖中〗国在战争期间,利用不出兵与布尔什维克政权达成了一系列的秘密协议。虽然其中的很多到最后都没有兑现,比如布尔什维克政权把沙俄时期侵占的领土归还给〖中〗国,根据《中俄爱辉条约》设定边境线就没有能够变成现实,但是有一点却得到落实,即布尔什维克政权不再鼓动méng古闹独立。正是如此,五年之后,吴铁生指挥的〖中〗央军才能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统一了闹分裂的外méng古。

最后,也是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中〗央政府趁此机会平定了东北。

到一九二零年底,〖中〗央军就扫dàng了整个西北地区。在干俄战争愈演愈烈的橡况下,冯承乾与吴铁生都认识到,进军东北的时机成熟了。

要知道,到一九二零年底,白俄军队已经退到了贝加尔湖以东地区。

如此一来,八国干涉军队就只能从俄国远东地区、以及〖中〗国的东北地区出发。因为悔参崴不是不冻港,到了冬季就得封港,所以〖中〗国东北地区的港口成为干涉军队进入俄国的主要通道。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就是,在〖日〗本加入干涉行动之后,受德意志第二帝国牵制,在支持东北军阀张作霖的时候有所收敛。要知道,如果〖日〗本继续肆无忌惮的支持张作霖,引发了〖中〗国内战,那么八国干涉行动肯定会受到影响。

更重要的是,〖日〗本当局早就断定,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支持〖中〗国〖中〗央政府进行统一战争,因此张作霖的东北政权很难长久存在下去,而〖日〗本继续在〖中〗国东北投资就没有多大意义。与其如此,还不如把重点放在干俄行动上,争取在取胜之后,拿到德意志第二帝国许下的好处。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日〗本开始淡出〖中〗国东北地区。

在这个大背景下,吴铁生在一九二一年春季,发起了进军东北的行动。

仅仅用了四个月,〖中〗央军就在毫无悬念的情况下击败了东北军。

有趣的是,到了这个时候,〖日〗本后悔了。

原因很简单,干俄战争进行得很不顺利,而且美英法等国已生退意,因此〖日〗本当局意识到干俄战争很有可能失败。这样一来,〖日〗本不可能得到德意娄第二帝国许下的好处。如果再丢掉〖中〗国东北地区,那么〖日〗本不但得不到任何好处,反而会损失很大一笔,可以说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结果就是,〖日〗本开始支持张作霖。

问题是,东北军败局已定,而且张作霖也在〖日〗本反复无常的态度中认识到,〖日〗本根本靠不住,与其做〖日〗本的走狗,还不如归顺〖中〗央政府,做一个受到爱戴与敬仰的民族英雄。最重要的,还是不要遗臭万年。

一九二一年七月,张作霖在乘火车前往锦州与吴铁生面谈途中,遇炸生亡。

搞事的,正是〖日〗本当局,准确的说是驻扎在〖中〗国东北,参与干俄行动的〖日〗本军队。

在〖日〗本看来,除掉已经变心的张作霖,不但能够铲除一个祸患,还能够警告张作霖的儿子不要背叛〖日〗本。

可惜的是,〖日〗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

张作霖向〖中〗央重负靠拢,与他的儿子,即东北军少帅张学良不无关系。可以说,真正想归顺〖中〗央政府的就是张学良。

这下,国仇家仇集到一块了,张学良还会投靠〖日〗本吗?

七月七日,张作霖遇害的第子天,张学良就在沈阳宣布,无条件拥护〖中〗央政府,并且命令东北军易帜。

三天后,〖中〗央军开进沈阳。

虽然直到一九二二年初,即八国联军干俄行动以失败告终,最后一批日军才撤到鸭绿江以南,但是在一九二一年底,随着东北军易帜,〖中〗央军已经控制了东北,完成了统一大业最为重要的一步。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平定东北之后,〖中〗国已经实现了全面统一。

当时,不在〖中〗央政府控制之下的,只剩下西藏与外méng古地区。虽然这两地,差不多占了〖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但是人烟稀少,而且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对〖中〗国的国力并没有多大贡献。

可以说,利用八国干俄实现国家统一,是冯承乾在战略策划上的重大胜利。

到这个时候,吴铁生才明白,冯承乾为什么要顶着压力拒绝参与干俄战争,以及冯承乾的主要目的。

正是如此,冯承乾的地位与威望达到了如日中天的程度。

别的不说,从此之后,在重大战略问题上,吴铁生就再也没有与冯承乾对着丰,几乎完全听取了冯承乾的建议。

也正是如此,才有很多人认为,冯承乾才是平国的统帅,吴铁生只是台上的木偶。

当然,除了上面这些看得见的好处,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好处。

这就是,在两年的干俄战争中,〖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使〖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十工业国。

原因很简单,在八国联军干俄期间,绝大部分军事物资都得就近获取。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虽然〖日〗本已经有不错的工业基础,但是与〖中〗国相比,却没有地理上的优势。加上德意志第二帝国企业在华开办了大批工厂,而且德意志第二帝国是干涉行动的盟主,联军在〖中〗国订购军事物资,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才是冯承乾看重的机会。!。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七章重工业

更新时间:201272610:26:26本章字数:5192

在很多人眼里,冯承乾是个伟大的战略家与天才的军事家。

只是,在其他方面,冯承乾的才能都不在人下。

比如,在经济建设上,冯承乾做出的贡献就丝毫不亚于创建〖中〗国海军、收复东北与统一全国。

最突出的,就是在两年干俄战争期间,冯承乾为〖中〗国工业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一九二零年八月,吴铁生还在积极向西北进军的时候,冯承乾就通过宋靖国,邀请了数十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代表来到北京,开出了一个让企业家不能拒绝的条件,即共同垄断干俄战争的军需供应。

到年底,已有二十七家德意志第二帝国企业与〖中〗国政府签署了协议。

虽然莓份协议的内容都不一样,但是大致相似,即〖中〗国政府为这些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提供在华投资、发展的一切便利条件,而企业则要尽全力争取来自八个干俄国家的军事订单,并且在〖中〗国建立工厂进行生产。

企业家都知道,战争是最大的财富源泉。

更何况,这是一场由八个主要工业国挑起与发动的战争。

此外,〖中〗国拥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因此与〖中〗国政府合作,能够最大限度的替企业实现利益。

到一九二二年初,干俄战争结束时,二十七家德国企业在华建立了上百座工厂,雇佣了近三十万名工人,生产的物资不但供应了八国联军,还返销到德意志第二帝国、美国、甚至是英法等国。

当然,〖中〗国政府也是这些企业的大客户。

只不过,有一点不能忽略。

这就是,按照〖中〗国政府出台的规定,任何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建厂,都至少要与一家〖中〗国本土企业合作,而且〖中〗国本土企业所占股份不得低于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说,那一百多座工厂中,有一半以上的股份属于〖中〗国的民族企业。如此一来,大批〖中〗国民族企业在这场战争中捞到了第一桶金。

当然,精明的不仅仅是德国企业家。

在德企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时候,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企业也不敢落后,甚至连〖日〗本企业也想分上一羹。

两年间,西方企业在华开办的工厂就达到子近三百家。

这是个什么感念?

在一九一八年到一九二零年底的三年间,外资企业在华开办的工厂,总共不到一百家!

如果以开办工厂的速度为准,那么这两年的发展,相当于以往九年。

要是算上其他因素,这两年间取得的成就,恐怕相当于平常情况下十年、甚至二十年。

当时,〖中〗国获得的不仅仅是大批工厂,还获得了其他好处。比如,在这些工厂里劳作的工人超过了一百万,算上民族企业、手工作坊的工人,〖中〗国的工人队伍达到五百万,总量甚至超过了荷兰、西班牙与意大利。

工人队伍发展壮大,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国民素质整体提升。

要知道,产业工人都受过基本教育,哪怕是成年后的教育,才能掌握劳动技能,而教育本身就能提高人的素质。

二十年后,这些工人将是中华民族最强大的动力源泉。

此外,还有一个让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的好处。

这就是,通过与外资企业合作,〖中〗国工业的技术水准大幅度提高,以制造业为代表的重工业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在此之前,〖中〗国工业的核心是纺织业等轻工业。

说白了,轻工业的技术含量非常低,而且对国家、特别是军事实力的贡献很有限,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家,都不可能靠轻工业起家。即便是当年的英国,也是利再由重工业支撑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其他国家的国门,才让强大的轻工业获得了发挥的机会,从而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关键一步。

因为国际环境已经大不相同,所以〖中〗国不可能走英国的发展道路。

对〖中〗国来说,首先就应该把重工业搞起来。

事实上,这也是冯承乾一直强调的重点。

问题是,发展重工业,除了需要巨额投资,还需要先进技术。

拿建造战舰来说,仅仅能够生产出足够的钢铁还不够,还必须拥有能够用来生产装甲钢的轧机、生产大口径火炮的áng、生产炮弹的炸药厂等等,没有这些,就算有足够的钢铁产量也建造不出强大的战舰。

可惜的是,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这些技术都是国家的根本。

没有绝对必要,根本不可能转让给其他国家。

别的不说,〖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关系非同一般,冯承乾与德皇的关系、宋靖国与德国企业的关系都非常良好,但是在技术转让上,德意志第二帝国依然留了一手,根本就不愿意为〖中〗国提供先进技术。

所幸的是,八国干俄战争,让德意志第二帝国不得不做出让步。

这里面,各种新式战争武器的出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大战中,坦克就表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结果就是,在八国干俄的时候,德军投入了数百辆坦克。问题是,坦克技术还不完善,除了对战场环境要求较高之外,在正常使用中都非常容易出故障。显然,不可能把所有坦克都运回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维修,因为来回运送都需要huā上几个月,等到修好再送回来,早就错过战机了。如此一来,只能就地维修,也就得在〖中〗国开办坦克维修厂。一九二一年底,

克虏伯公司就在哈尔滨开办了一家专门用来维修坦克的工厂。虽然当时这家工厂只有维修能力,但是利用这个机会,由宋靖国精心挑选的一批工程师偷师学艺,甚至对坦克的一些零部件进行了逆向测绘。两年之后,这家工厂就组装了第一辆坦克,并且在一九三零年之前完成了第一种坦克的设计工作,在一九三三年就制造出了第一辆全新的坦克。

这家工厂,后来就是非常有名的北方重工集团。

要知道,在后来的大战中,北方重工集团生产了数万辆坦克,其坦克产量占到了〖中〗国总产量的百分之六十。

因为师承德意志第二帝国,所以北方重工设计生产的坦克,有很浓烈的德国sè彩。

除了坦克,还有一种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的作战武器。

这就是飞机。

在大战中,飞机的应用范围比坦克还要广泛,并且在大战期间细化,出现了战斗机、侦察机、轰炸机等各种机型,而且飞机的重要xìng也得到了广泛认同,并且在战后成为各国争相发展的主战兵器。

干俄战争期间,除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投入了数百架飞机,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