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242章

帝国风云-第242章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美国好几种舰用雷达都来自英国,或者由英国提供了关键技术。

可以说,第二印度洋舰队完全有能力扩大防空范围,而且不会比中国舰队差多少。

问题是,斯科特却没有这么做。

归根结底,还是英国皇家海军并没有大规模海空作战经验,也从来没有遇到过严重的空中威胁,因此在防空战术上自然有所欠缺。此外,英国皇家海军舰队航母的载机量也不是很多,因此可用的防空战斗机非常有限。在中美海军都吸取了经验教训,纷纷利用防空警戒舰在主要威胁方向上扩大防空拦截范围的情况下,英国皇家海军依然采用老套的战术,把防空范围设定为五十公里。

这个距离,也是英舰上的对空警戒雷达持续跟踪敌机的最大工作距离。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第二印度洋舰队的防空范围不是五十公里,哪怕只有一百公里,战斗结果也会截然不同。

多出这五十公里,轰炸机与攻击机需要多飞行七分钟左右。

也就是说,防空战斗机能够获得额外的七分钟拦截时间,也就有更大的把握击落来犯敌机。

此外,第二印度洋舰队的防空战斗机并不少。

在第21舰队的攻击机群到达前,两艘“光辉”级航母上的四十架战斗机都已升空,而攻击机群里的护航战斗机肯定没有这么多。根据第21舰队的作战记录,在发起攻击的时候只有不到二十架战斗机部署就位。

也就是说,防空战斗机是护航战斗机的两倍!

在以往的海战中,这意味着护航战斗机不可能为轰炸机与攻击机提供足够的眼户,攻击机群肯定会被防空战斗机冲散,而单独发起攻击的轰炸机与攻击机,几乎没有可能突破战舰的防空火力网。

别忘了,第二印度洋舰队里的几艘大型战舰上,都有足够多的高射炮。

即便英国海军的大口径高射炮与中等口径高射炮的作战效能不够理想,但是其小口径高射炮与中国海军没有差别,而且数量众多,对于逼近的战机有很大的威胁,防空火力并没有弱到哪里去。

事实上,在防空作战中,小口径高射炮主要就用来对付单独发起攻击的敌机。大口径高射炮主要用来在远距离上驱散敌机机群,中等口径高射炮则主要用来拦截即将进入攻击阶段的敌机。随着敌机逼近,射速最高、但是炮弹威力偏弱的小口径高射炮开始发挥作用,射速较慢的大口径与中等口径高射炮则很难派上用场。

说白了,如果第二印度洋舰队的防空战斗机能够驱散攻击机群,那么第二印度洋舰队受到的威胁就将大大降低。

可惜的是,斯科特却没有抓住这个机会。

结果就是,攻击机群到达的时候,第二印度洋舰队的防空战斗机都聚集在舰队附近,根本没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起兵力优势。在防空战斗机展开拦截的时候,护航战斗机已经率先发起冲击,而轰炸机与攻击机则按照编队进入了攻击线路,根本就没有给防空战斗机太多的拦截机会。

事实上,在此之前,英国皇家海军从来没有遭遇过如此猛烈的空中打击。

看到成群结队飞来的敌机,连斯科特都傻眼了。

当然,这也与斯科特的错觉有关。

前面已经提到,李向龙只为第一波攻击准备了三十多架轰炸机与攻击机,即便加上护航战斗机,总量也不到六十架。

只是,这些战机都集中从一个方向上突击,而且几乎同时到达,加上空中还有大批第二印度洋舰队的防空战斗机,所以场面极为混乱,战舰上的官兵根本不可能准确辨认出那些战机的身份。

首先遭到攻击的正是“光辉”号。

中国海军航空兵的舰载机飞行员都知道,在发起攻击的时候,必须首先集中力量攻击敌人的旗舰。道理很简单,只有干掉、或者重创了敌人的旗舰,才能使敌人群龙无首,让敌人无法组织防御作战。如果首先攻击其他战舰,哪怕是更有价值的战舰,也不可能迅速让敌人丧失作战能力。

当时,“光辉”号也在编队前方,“胜利”号在编队后方。

率先发起攻击的,正是从“唐太宗”号上起飞的俯冲轰炸机与鱼雷攻击机。

因为攻击距离太近了,所以鱼雷攻击机起飞之后就全速飞行,在发起攻击之前追上了俯冲轰炸机。

虽然“唐太宗”级安装了液压弹射器,因此在出动战机的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即准备起飞的舰载机都在弹射器后方的待飞区等待,然后依次弹射升空。如此一来,在出动的时候就不用遵照以前的规律,即按照战斗机、俯冲轰炸机与鱼雷攻击机的顺序升空,可以随意安排舰载机的升空顺序。但是“唐太宗”级服役不久,航空军官还没有适应过来,往往还是会按照老规矩安排舰载机升空。结果就是,最笨重的鱼雷攻击机依然被排在最后,而不是在俯冲轰炸机之前升空。

当然,中国海军很快就发现了这个问题,然后制订了一套新的航空作业守则,明确规定在安装了弹射器的航母上,必须得让速度慢的鱼雷攻击机在俯冲轰炸机之前起飞,确保攻击机群的完整性。

遭到十多架战机攻击,“光辉”号显然在劫难逃。

只是,“光辉”号、以及为其提供直接掩护的“威尔士亲王”号并没有束手就擒。

在最后的战斗中,“威尔士亲王”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配备的数百门高射炮让中国海军的战机吃够了苦头。

更重要的是,“威尔士亲王”号就挡在“光辉”号前方。

短短数分钟内,“威尔士亲王”号至少击落了三架鱼雷攻击机与两架俯冲轰炸机,还迫使两架鱼雷攻击机与两架俯冲轰炸机提前抛掉弹药。

可惜的是,掩护“光辉”号的只有“威尔士亲王”号。

虽然在航母的另外一侧,还有一艘重巡洋舰,但是重巡洋舰的防空火力明显无法跟快速战列舰相比。

结果就是,在“威尔士亲王”号独挡一面的时候,另外一侧却被突破了。

最终,四架俯冲轰炸机与四架鱼雷攻击机穿过了高射炮火力网,向“光辉”号发起了攻击。

根据英国皇家海军的作战记录,“光辉”号被两枚五百公斤级炸弹与一条鱼雷击中。

虽然中国海军的作战记录中,“光辉”号挨了三枚炸弹与两条鱼雷,但是这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对“光辉”号来说,哪怕只挨了一枚炸弹,结局都将非常悲惨。

别忘了,“光辉”号采用的是封闭式机库,而在太平洋战场上,另外两艘采用封闭式机库的航母已经被击沉了,而且这两艘航母比“光辉”号大得多,抗损能力也比“光辉”号强得多。

“光辉”号的结局,证明了一个问题,即航母自身的扛损能力根本算不了什么。

要知道,英国皇家海军号称“光辉”级的装甲甲板能够抵挡一千磅级航空炸弹,而中国海军使用的五百公斤级航空炸弹与英制一千磅级航空炸弹基本上没有区别,质量仅相差了几十公斤。问题是,英国皇家海军采用的是战前的标准,而在大战期间,中国海军已经对航空炸弹做了多次改进,比如采用了新的引信,使炸弹的起爆时间更加精确,还用更好的合金钢制造弹壳,提高了航空炸弹的穿透能力。中国海军做的测试证明,在一九四二年使用的航空炸弹足以击穿战列舰的水平装甲。显然,“光辉”级航母的装甲甲板厚度根本无法与战列舰相比。

两枚航空炸弹都在机库内爆炸,其中一枚的爆炸点就在机库后方,也就是靠近燃油补给站的地方。

中弹之后,“光辉”号上燃起了大火。

过了不到十五分钟,“光辉”号就发生了猛烈爆炸,而且爆炸点就在舰尾,随后火势变得更加凶猛。

虽然“光辉”号没有沉没,但是离沉没也不远了。

~《》~

—://。。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二百四十九章接踵而至

更新时间:201292411:45:21本章字数:5047

“光辉”号遭到打击后不久,在其后方的“胜利”号也遭到了轰炸。

攻击“胜利”号的机群来自“唐高宗”号,领队飞行员牛四平少校在发现“光辉”号已经遭到重创之后,就没有引领机群飞往“光辉”号,而是朝着第二印度洋舰队后方飞去,很快就发现了已经转为向南航行,正准备逃跑的“胜利”号舰队航母,以及为其提供直接掩护的“约克公爵”号战列舰。

只是,攻击“胜利”号的行动并不顺利。

首先,第二印度洋舰队的防空战斗机已经部署到位,正好挡在了攻击机群前方,而掩护攻击机群的护航战斗机则在“光辉”号附近活动,没有跟上攻击机群的前进步伐,等于让攻击机群单独突防。

所幸的是,直接掩护“胜利”号的防空战斗机并不多,总共只有六架。

问题是,攻击机群还要面对一个更加难以对付的敌人,即“约克公爵”号战列舰。

当时,“约克公爵”号与“胜利”号的距离不到三公里,而且就在“胜利”号后方,其密集的高射炮火力封锁了周围的天空,堵住了攻击机群的所有进入航线。即便攻击机群设法绕到“胜利”号的前方,“约克公爵”号也有足够的时间赶过来,继续用其凶猛的高射炮拦截企图靠近“胜利”号的敌机。

“约克公爵”号与“胜利”号靠得如此近,本身就很危险。

要知道,航速在三十节左右的战舰。航行三公里不过就是三分种左右的事情,而大型战舰的舵效都不是很高,也就是转向的时候不够灵活,因此只要有一艘战舰操作不当,就很容易相互碰撞。

实战中,没有任何人希望两艘大型战舰靠得如此近。

中国海军就对此做了明确规定,即便是在防空作战的时候。防空巡洋舰与航母的距离都不得低于五公里。

战舰靠得太近,还会产生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即战舰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这就意味着,战舰在规避打击的时候,缺乏灵活性。

当然,靠得足够近,也有好处。这就是。“约克公爵”号上的大口径与中等口径高射炮都能掩护“胜利”号,让攻击机群无法直接突破。

结果就是,牛四平不得不让机群首先攻击“约克公爵”号。

以二战时的标准来说,攻击战列舰要比攻击航母困难得多,一是战列舰的水平投影面积比舰队航母小,而是战列舰拥有更加厚实的装甲。战后,中国海军就用缴获与俘获的战列舰做了测试,发现所有在一九四三年之前制造的五百公斤级航空穿甲弹,都难以击穿快速战列舰的水平装甲,而所有在一九四四年之前制造的航空鱼雷。也都难以破坏快速战列舰的防鱼雷隔舱。

此外,快速战列舰还拥有更加凶猛的防空火力。

攻击“约克公爵”号,几乎耗光了“唐高宗”号出动的第一支攻击机群的全部战斗力。

虽然在攻击结束的时候,“约克公爵”号至少挨了两枚炸弹与两条鱼雷,但是损伤情况并不严重,航速依然能够超过二十四节。且防空火力并没减弱。三座主炮炮塔也没有受到严重损伤。

在攻击“约克公爵”号的战斗中,至少有七架舰载机被击落,还有两架被击伤。

所幸的是,牛四平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在此之前。他参加过七场海战,执行过上百次作战任务。在第二次硫黄岛海战中。他还驾驶俯冲轰炸机攻击了日本海军的最后一艘舰队航母。

攻击“约克公爵”号之前,牛四平就发回了报告,要求立即发动第二轮攻击。

也就是说,牛四平自己都知道,就算他率领的机群干掉了“约克公爵”号,也无法重创“胜利”号。

李向龙收到报告的时候,已经让航空部门准备第二支攻击机群了。

当时,李向龙还收到了一条至关重要的消息,即“光辉”号已经遭到重创,基本上丧失了作战能力,而且为第一支攻击机群提供掩护的战斗机还有足够的燃油,因此没有必要为第二支攻击机群安排护航战斗机。最重要的是,第二印度洋舰队在遭到攻击之前,并没有出动攻击机群。

也就是说,第21舰队不用安排战斗机升空。

这样一来,俯冲轰炸机与鱼雷攻击机做好准备之后就能立即起飞,而且不需要等待战斗机提供掩护。

问题是,李向龙一时之间,根本派不出足够多的俯冲轰炸机与鱼雷攻击机。

不是第21舰队的两艘航母上没有战机了,当时,两艘航母上至少还有二十架俯冲轰炸机与二十四架鱼雷攻击机。此外,如果有必要的话,还能出动十多架舰载战斗机执行轰炸任务。

关键是,这些战机都没有做好攻击准备。

前面已经提到,李向龙原本打算在侦察机返航之后,再让这些战机进行攻击准备,而侦察机大概要在九点左右才会返回,而在收到牛四平的报告时,才八点半,因此侦察机要到半个小时之后才能返回。

即便在发现了第二印度洋舰队之后,航空部门就开始为剩下的战机做起飞准备,但是考虑到有可能遭到第二印度洋舰队攻击,所以李向龙没有让航空部们为这些战机补充燃油与挂载弹药。

现在,敌情已经明了,而且“胜利”号还没有遭到打击,李向龙肯定顾不了那么多了。

八点四十分,“唐太宗”号率先派出了第一架俯冲轰炸机。为了节省时间,所有的战机都只装载了一半的燃油,而且是在送上飞行甲板之后挂载弹药。然后就弹射起飞,不在航母上多停一秒钟。按照李向龙的安排,攻击机群以小队为单位活动,即每个小队的四架战机全部升空之后就立即飞往第二印度洋舰队,攻击正在逃跑的“胜利”号舰队航母,不用在舰队附近等待其他战机。

如此一来,“唐太宗”号每两分钟就能出动一个小队的俯冲轰炸机。

“唐高宗”号也没闲着。以同样的方式开始出动攻击机群。

这个时候,李向龙还给第一支攻击机群下达了一道直接命令,即所有完成了攻击任务的战机只要没有受到严重损伤,在燃油允许的情况下,必须呆在第二印度洋舰队上空,哪怕没有可以击沉战舰的炸弹与鱼雷,也要用自卫机枪扫射敌舰。阻止敌舰出动舰载机,并且消耗敌舰的防空火力。

可以说,这是一道非常关键的命令。

当时,“胜利”号上还有大约二十架舰载机,而且都是俯冲轰炸机与鱼雷攻击机。如果没有遭到压制,“胜利”号完全有能力出动这些舰载机。此外,第二印度洋舰队上空的战局依然非常混乱,加上两支舰队离得又非常近,所以从“胜利”号上起飞的战机完全有可能避开第21舰队的战斗机,绕到第21舰队附近。然后趁第21舰队出动第二支攻击机群的时候发起突袭。

事实上,在转向撤退的时候,“胜利”号的舰长就让航空部门做好反击准备。

只是,斯科特一直没有下达反击命令,因此“胜利”号的舰长也就没有让剩下的舰载机出动。

当时,“胜利”号的舰长并不清楚“光辉”号的情况。只知道“光辉”号遭到打击。却不知道损伤情况有多严重。如果“胜利”号的舰长知道“光辉”号已经丧失战斗力,而且即将沉没,他肯定不会等待斯科特下达反击命令。

可惜的是,“胜利”号的舰长浪费了最为宝贵的时间。

八点四十分左右。斯科特登上了“威尔士亲王”号,并且立即给已经避开了第一轮打击的“胜利”号下达了反击命令。

问题是。中国战机没有撤走,而是继续在“胜利”号上空活动。

结果就是,在收到了命令之后,“胜利”号的舰长根本无法让舰载机起飞,那么时不时俯冲下来扫射的中国战机,让任何送上飞行甲板的英军战机都成了靶子,也就根本无法冒险起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