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第2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斗正在等着中国海军。
—://。。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二百五十五章力量倍增器
更新时间:201292522:20:55本章字数:4732
八月二十一日,顾祝同回到腊包尔,第5舰队、即原先的第五舰队第一战斗舰队的休整也到此结束。
两天后,以“汉武帝”号为首的五艘舰队航母,在十艘大型巡洋舰与防空巡洋舰、八艘轻巡洋舰与十四艘驱逐舰的陪同下,进入了腊包尔港外的锚泊地,同一天到达的还有十多艘快速战斗支援舰。
在中国海军中,快速战斗支援舰一个“新舰种”。
大战爆发前,中国海军的补给舰分成两种,一是专门提供燃油、淡水、润滑油等液货的油水补给舰,另外一种是提供弹药、冷冻食品、医疗用品、维修设备等干货的弹药物资补给舰。虽然中国海军没有在补给舰的编制上做出明确规定,但是一般情况下,一支航母战斗群里至少各有一艘油水补给舰与一艘弹药物资补给舰,如果航母战斗群的规模较大,比如有多艘舰队航母,则会相应的增加补给舰的数量。
只是,在作战部署中,补给舰往往不会编在航母战斗群里,而是由战区舰队司令部直接控制,并且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舰队的作战情况来安排补给作业。
中国海军没有把补给舰编入航母战斗群,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即所有在战前建造的补给舰的航速都非常低。
前面已经提到,中国海军在大战爆发前,并不是很重视远洋作战,主要是中国海军的头号对手是日本海军,也就没有必要让舰队去远洋作战大型战舰的续航力一般在七千海里左右,中小型战舰的续航力都不到五千海里。显然,在家门口作战,就算需要补给舰,也没有必要让补给舰拥有太高的航速。
要知道提高战舰的航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此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这就是,在大战爆发前,中国的造船能力并不强,特别是建造大型舰船的能力,远不如欧美列强。在此情况下,中国海军必须集中力量建造舰队航母、大型巡洋舰等能够在海战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大型战舰因此大部分经费都用在了这些战舰上。结果就是在建造补给舰的时候海军受经费不足影响,只能降低性能要求,甚至是采用商船的建造标准,而不是按照战舰的标准进行建造。
大战爆发的时候,中国海军补给舰的最高航速都不到二十节,一般在十六节左右。
虽然补给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舰,并不要求始终伴随舰队航母作战,特别是在舰队作战的时候,补给舰必须与作战舰艇、特别是舰队航母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此一来,也就没有必要让补给舰的最大航速与舰队航母持平。但是为了伴随舰队活动,补给舰的最大航速至少应该达到航母战斗群的最大巡航速度,即在航母战斗群开赴战场的时候,能够跟随在舰队航母身旁。
按照中国海军的标准,航母战斗群的最大巡航速度能够达到二十四节。
如此一来,补给舰的最大航速至少得达到二十四节、最好能超过二十四节,才有能力伴随航母战斗群作战。
大战爆发后,补给舰航速不足的问题立即暴露了出来。
可以说在多次海战中,都出现过舰队需要进行燃油补给而错过有利战机的情况,甚至使舰队陷于被动之中。
所幸的是,这些问题暴露得非常及时。
在两次硫黄岛海战中,中国舰队续航力不足、且海上补给困难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而且海军有了正确认识。
结果就是,在一九四零年底,海军就决定建造一种能够跟得上航母战斗群,而且能够为舰队提供全面补给的新式补给舰。因为集燃油、淡水、弹药、食品、维修设备等多项补给能力于一身,所以海军给这种新式补给舰取了一个非常特切的名字,即“战斗支援舰”,形象的说明了该舰扮演的角色。
可以说,这个名字非常直观。
顾名思义,战斗支援舰,就是为战斗提供支援的战舰。
显然,为了让战斗支援舰具备伴随舰队作战的能力,就不能采用商船的设计与建造标准了,必须将其视为战舰。
所幸的是,中国的几家大型造船厂都建造过补给舰,有这方面的设计与建造经验。
花了不到半年,江南造船厂与北方造船厂就完成了战斗支援舰的设计工作,而且同时获得了海军的订单。
一九四二年六月,江南造船厂率先向海军交付了第一批两艘“太仓”级战斗支援舰。
一个月之后,北方造船厂也向海军交付了两艘“太丰”级战斗支援舰。
这四艘战斗支援舰的最高航速都在二十七节以上,持续巡航速度达到二十四节,完全达到了海军提的要求。“太仓”级的满载排水量高达一万八千四百吨,般情况下运载六千吨重油、一千五百吨航空汽油、七百吨弹药、五百吨淡水、一百五十吨冷冻食品、以及其他物资二百五十吨,总运载量高达九千一百吨,一次能够为一支航母战斗群里的所有战舰提供油水、弹药与食品补给。“太丰”级稍微大一些,满载排水量为一万九千六百吨,总运载量与“太仓”级相当,为九千四百吨。与“太仓”级相比,“太丰”级的干货补给能力更加突出一些。
因为在交付后需要进行验收测试,所以这四艘战斗支援舰没有参加印度洋的作战行动。
此外,为了与后期出现的航速较慢的战斗支援舰加以区分,中国海军把所有最高航速超过二十四节的战斗支援舰都定为“快速战斗支援舰”。说得简单一些,也只有快速战斗支援舰能够伴随舰队作战。
有了能够伴随作战的快速战斗支援舰,舰队作战自然更加方便了
说得简单一些,舰队指挥官在策划作战行动的时候,再也不需要为安排补给而劳心费神了。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快速战斗支援舰的意义,丝毫不亚于采用了斜角甲板的航母。
道理很简单,快速战斗支援舰成为了中国海军的力量倍增器,大幅度提高了中国舰队的作战效率。
在快速战斗支援舰出现之前,中国舰队平均每周要进行一次燃油补给,如果在执行高强度作战任务,平均每过三天就需要进行一次弹药补给,而补给舰无法伴随舰队活动,所以只能安排在远离战场的海域进行。如此一来,舰队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往返于战场与补给海域之间。
有了快速战斗支援舰,相当于节约了大量无意义的航行时间。
虽然舰队的补给频率没有降低,但是补给效率大大提高,因此可以用来执行作战任务的时间就相对延长了。
此外,第二批快速战斗支援舰还具备一定的维修能力,能够在海上维修对战舰提供维修服务。如果与浮船坞、驳船等配合,还能在锚泊地对受损战舰进行修理,进一步提高了战舰的持续部署能力。
在大战的前三年,中国海军舰队的平均部署周期只有四个月。
也就是说,在离开母港四个月之后,舰队就得返回做必要的维护与保养。
到了大战后期,中国海军舰队的平均部署周期延长到了半年以上,“白起”级舰队航母的第二艘,即“王剪”号还创造了连续部署十一个月的纪录。舰队的部署周期延长,主要就得益于快速战斗支援舰提供的维护与保养服务。
事实上,在整个大战期间,中国海军建造的战舰总量并不比美国海军多。
特别是在一九四四年之后,随着“埃塞克斯”级舰队航母成批量服役,中国海军建造的舰队航母反而远不如美国海军。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海军依然能够牢牢控制住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在多次海战中挫败美国海军,主要就是中国海军舰队的作战效率远高于美国海军,而最大的工程就是那些在后方默默劳作的战斗支援舰。
战后,斯普鲁恩斯就提到,如果美国海军能在一九四二年开始建造战斗支援舰,特别是航速较高的快速战斗支援舰,那么在一九四五年,美国海军就有机会在太平洋战场上反败为胜,至少有机会顶住中国海军的进攻,创造一个有利于美国的停战环境,让这场战争在美国战败之前结束。
不管斯普鲁恩斯说得有没有道理,美国海军直到战败,也没有造出快速战斗支援舰。
事实上,在这场大战中诞生的所有战舰,只有快速战斗支援舰保留了下来,而且在战后依然得到高度重视。
战后,中国海军维持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舰队,也拥有数量最多的快速战斗支援舰。
像舰队航母、防空巡洋舰、反潜驱逐舰这些在大战期间诞生的战舰,在大战结束之后都陆续被其他更加强大的战舰淘汰,比如攻击航母与多用途航母取代了舰队航母、导弹巡洋舰取代了防空巡洋舰、通用驱逐舰取代了反潜驱逐舰。至于战列舰,则在大战结束后被彻底淘汰出了海战的舞台。即便潜艇在大战结束后依然受到重视,但是更注重水下航行性能的新式常规潜艇、以及核动力潜艇的出现,也让那些在大战期间建造的、更注重水上航行性能的潜艇进了博物馆。
快速战斗支援舰的加入,大幅度增强了第五舰队的战斗力。《》
—://。。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二百五十六章矛盾与合作
更新时间:20129268:31:54本章字数:4834
舰队的战斗力增强,作战负担也变得更加沉重。
回到腊包尔之前,顾祝同在青岛海军司令部呆了几天,名义上是接受中将军衔,实际上主要是跟冯承乾商讨舰队的作战行动。
这次,顾祝同获得晋升与李向龙没有太大关系,而是冯承乾主动授予的。
当然,晋升为海军中将,也算得上是实至名归。
在中国海军中,顾祝同取得的战果仅次于李向龙,已经超过了鲁志刚,是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顾祝同肯定能超过李向龙,成为头号舰队司令官。
事实上,顾祝同的才能,并不仅仅局限在战术层面上,即不仅仅是指挥舰队在海战中取得胜利。
伦内尔岛海战就已证明,顾祝同对大局有极为准确的判断能力。
也正是如此,冯承乾才以授衔为名,让顾祝同回国休假十天,并且在收假后让他来到了青岛海军司令部。
虽然冯承乾并不怀疑顾祝同的才能,但是在赋予其更大的权力之前,冯承乾还是得近距离考察一下这为年轻的海军中将。
当然,这次与冯承乾的交谈,也让顾祝同获益菲浅。
论战略眼光,恐怕没有人能够与冯承乾比肩,甚至没有人能够望其项背。
与冯承乾谈过之后,顾祝同对这场战争的总体局势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或者说是更加深刻的认识。
虽然大陆战场上出现了一些波折,战局进展不像预料的那么顺利。进攻斯里兰卡与印度的作战行动也受到了影响,而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因陆军坚持,海军的作战计划也没有能够完全得到采纳,但是总体战局上,中德意同盟集团的战略优势依然极为明显,即便红俄还在苟延残喘、也已时日无多。而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势必成为下一个红俄,而仅存的美国显然独木难支。
可以说,胜利不是问题,需要的只是时间。
关键就是,在取胜之后,如何继续维持现在的团结局面,即如何让同盟国集团不在战后分裂。
对此。冯承乾有极为清楚的认识。
这就是,同盟国集团肯定会在大战结束之后,按照东西方阵营,分化成两个集团,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即便能够维持友好关系,也会因为在利益上存在严重冲突与矛盾,最终分道扬镳。
显然,中德关系,必然会对双方的战略产生巨大影响。
这一点,已经反映了出来。
关键就是。中国该如何处理中德关系。
显然,在大战期间,中德同盟是整个同盟国集团的核心,也是推动同盟国集团走向胜利的关键性力量。说得直接一点,如果中德关系出现裂痕,那么就算能够取胜。也要为胜利付出更大的代价。而这是双方都不愿意见到的。也正是如此,就算中德已经出现利益分歧,但是双方都在尽量维护。比如,在大陆战场上划分占领区的问题上。中国就做出了让步,从而让德意志第二帝国无话可说。在印度洋战场上。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承认了现实,并且默认了中国在印度洋上的霸主地位。此外,双方还通过其他方式,想方设法的增强在军事与政治领域的互信与合作。比如,在一九四二年初,中德陆军就互派了军事顾问团,以此增强军事协作能力。又比如,在一九四一年底,中国向德意志第二帝国派遣了数千名飞行员,参与了对英轰炸行动。做为回报,德意志第二帝国则向中国派遣了一批潜艇官兵,向中国海军传授破交作战的经验。
只是,这些合作,并没有掩盖住中德之间的矛盾。
最突出的,就是在中国向欧洲派遣远征军的问题上。
早在一九四零年底,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陆军总参谋长就主动提出,希望中国在一年之内向欧洲派遣一支规模不低于五十万的远征军,主要协助德军在东线作战。当时,德军在东线打得并不顺利。可是到了一九四一年底,也就是约定的一年到期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拒绝了中国的援助,提出中国陆军没有必要派遣远征军赴欧作战,只接纳了中国陆军提供的轰炸机飞行员。
可以说,这件事情,让中国陆军很没面子。
要知道,在德意志第二帝国陆军总参谋长提出要求之后,吴铁生就很上心,甚至专门聘请了一批回国德侨,还组建了语言培训班,从陆军中精挑细选的选拔了五十万官兵,让其分批次接受了基础语言培训,而远征军中的军官,要么是归国德侨,要么是归侨后裔,都有着较好的语言基础。
为此,中国陆军也花了不少经费。
在装备上,远征军也比其他部队更高一级,不但配备了清一色的德械,甚至在训练的时候使用的就是正式装备。
要知道,当时中国陆军的训练营里使用的都是装备模型。
可见,当时中国高层非常重视这件事。
可惜的是,在远征军完成了组建、训练与组织工作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却以东线战况不再吃紧为由,拒绝了中国提供的援助。
有趣的是,到了一九四二年年底,在攻打莫斯科的作战行动受挫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陆军总参谋长再次提出,希望中国能够及时派遣远征军。虽然这个时候,派遣远征军变得更加便利,即不再走陆路,而是经海运到达埃及在红海的港口,然后经地中海前往意大利,再前往德意志第二帝国。但是吴铁生却明确表示,中国陆军在大陆战场上也非常吃紧,而且还得参与澳洲的作战行动,因此没有多余的兵力可用,远征军也仅剩下了由不到一百人组成的司令部,其余人员均已补充给了各支作战部队。说白了,就是中国陆军无法在短期内向欧洲派遣远征军。
事实上,当时远征军并没解散,只是规模缩小了一些,总兵力在二十万左右。
结果就是,直到一九四三年中期,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启动了攻打英国本土的作战行动之后,吴铁生才答应派遣远征军赴欧作战,并且在三个月之后,由海运把中国陆军欧洲远征军的第一个师送到了埃及。
当然,吴铁生肯派出远征军,不是想染指英国。
说白了,英国对中国的意义,就像澳大利亚对德意志第二帝国一样,在军事与政治上都没有多少价值。
再说了,中国海军也没有可能在一九四三年向北大西洋派遣舰队。
当时,中国派遣远征军赴欧参战,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德意志第二帝国必须在战后与中国分享海湾地区的石油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