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必须承认,提尔皮茨等人的顾虑非常有道理。
虽然帝国海军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在短期之内、乃至在十年到二十年之内,都不可能超过英国皇家海军。更重要的是,随着帝国海军发展壮大,帝国与英国的关系必然转为敌对。战争爆发之后,只要英国成为帝国的敌国,英国皇家海军就会封锁北海,帝国也就无法通过正常贸易获得石油。
在欧洲大陆上,离帝国最近的油田在罗马尼亚。
显然,没人指望帝国能够在战争爆发后立即攻入罗马尼亚,而且罗马尼亚的石油产量也不是很大。
如此一来,只有采用燃煤锅炉,才能确保舰队在战时的燃料供应。
问题是,燃煤锅炉性能早已落后,而动力系统的性能直接决定了战舰的性能,如果继续采用燃煤锅炉,帝国海军的战舰肯定无法超越英国的同类战舰,也就得在重要性能指标上吃亏。
对于重质不重量的冯承乾来说,很难接受这样的结果。
冯承乾坚持采用燃油锅炉,就得解决燃油供应问题。
对此,冯承乾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即同时做了两手准备。一是资助帝国的化工企业进行深入研究,提高煤炭化工水平,用煤炭来生产液体燃油,比如煤焦油,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取代重油。二是建立战略储备机制,在和平时期储备燃油等重要的战略资源,确保在战争初期有足够的供应。
只是,这些事情都超过了海军战争部长的职权范围。
一九零四年初,冯承乾正式向卡普里维提出,应该及时建立国家战略储备机制,在和平时期囤积战略资源。
可惜的是,在这个时代,几乎没有人知道战略储备的重要性。
别说卡普里维,连很多陆军将领都认为冯承乾这么做是多此一举。
比如,在四月四日的御前会议上,几名陆军将领就提出,德军有望在半年之内击败法国或者俄国,迅速结束地面战争,而孤立的英国将别无选择的与帝国媾和,因此没有必要为了帝国海军而大量囤积战略物资。至于帝国陆军,绝大部分物资都在国内生产,也没有必要在和平时期囤积。
所幸的是,有清醒认识的不仅仅是冯承乾,还有已经出任总参谋长的施利芬。
四月十日,冯承乾与施利芬一同前往波茨坦皇宫。要想建立战略储备机制,首先就得说服德皇。
“你们真的觉得有这个必要?”虽然德皇非常信任冯承乾,也相信施利芬的能力,但是在建立战略储备机制的问题上,依然有点摇摆不定。主要就是,需要为此耗费大量的国家资源。
冯承乾没有急着开口,没有陆军支持,海军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施利芬点了点头,非常认真的说道:“虽然很多人都认为,我们有能力在半年之内击败法国或者俄国,但是同样不可否认,不管是法国、还是俄国,只要露出败相,英国就会立即参战,我们也就不可能在半年之内取得胜利。”
腓特烈三世的眉头跳了几下,神色显得非常严肃。
“当然,也不是没有速胜的机会,只是非常渺茫。”施利芬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我们能在三个月之内击败法国,英国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参战的准备工作,也就不会参战。这不是一个确切的判断,而会跟随时间发生变化。如果战争在十年之后爆发,留给我们的时间也许只有两个月,说不定不到两个月。关键在于,如果我们不能在英国参战之前击败法国,将毫无疑问的演变成为一场持久消耗战,而帝国的资源不足以支撑这样的战争。”
“果真如此,即便有战略储备,也于事无补。”
“话虽这么说,但是我们的准备越充分,取胜的把握就越大。”
“是吗?”
施利芬长出口气,说道:“如果爆发全面战争,我们首先得把重点放在西线,集中兵力打垮法国,争取取得色当会战那样的结果。为此,我们着手调整国内的铁路系统,在西线大量修建支线铁路,扩大干线铁路的运输能力。问题是,如果我们不能迅速击败法国,就得立即调整战略。”
“怎么调整?”德皇沙场征战数十年,十分了解军事问题。
“由进攻转为防御。”
“这……”
“不管是现在,还是十年之后,只要我们主动发动进攻,就算不能击败法国,也能把战线推进到法国境内。如果不得不转为防御作战,我们就得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因此在敌国境内打对我们最为有利。”
腓特烈三世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表示明白施利芬的意思。
“打不败法国,就得把重点转向东线,争取在英法的战争潜力全部爆发出来之前击败俄国,扫荡东欧地区。如果能够迫使俄国退出战争,并且控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地,我们就有望获得奥斯曼帝国的支持,从而打通地面交通线。按照我的估计,大概需要两到三年才能击败俄国,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战略储备机制,以大规模战争时期两到三年的消耗量为准囤积战略物资。”
德皇又点了点头,把目光转向了冯承乾。
“在战争时期,只要英国参战,我们肯定会遭到封锁,而在击败俄国、扫荡东欧地区之前,我们只能获得来自瑞典的资源。我认为,两到三年的储备量只是最低的标准。不管战争会打成什么样,我们都得做好最坏的打算。”
“你的意思是……”
“最好以五年为准,而且得提高年消耗量的标准。如果我们在五年之内都无法取胜,那么花更多的时间也没有多大意义。”
“公爵这么悲观?”
冯承乾笑了笑,说道:“事关帝国的千年国运,不是悲观不悲观的问题。就像施利芬将军所说,我们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
“这么说,建立战略储备机制就是最坏的打算?”
冯承乾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施利芬也没有开口。他们已经陈诉了厉害关系,决策权在德皇手上。
思考了好一阵,腓特烈三世才说道:“你们也知道,首相一直反对这么做,主要原因就是要耗费大量资金,而现在帝国的财政收入并不宽裕,如果每年都需要拿出数十亿帝国马克来……”
“是上百亿。”
腓特烈三世一愣,有点不敢相信的看着冯承乾。
施利芬也有点惊讶,因为冯承乾这句话只会让德皇打退堂鼓。
“如果仅仅是为了帝国海军建立战略储备机制,那么在今后十年,每年投入二十亿帝国马克就足够了。”冯承乾笑了笑,说道,“陛下也知道,陆军的规模远远超过海军,因此把陆军算上的话,每年就得投入一百二十亿帝国马克。”
“这样的话,就更加不可能了。”
“陛下,我想问一个问题。”冯承乾收起笑容,说道,“我们这些年所做的事情,到底是为了什么?”
德皇没有开口,因为他知道冯承乾不仅仅只有这一个问题。
“去年发生的事情,已经明确无误的表明法国正在积极制造战争,而英国很有可能成为法国的盟友。严格说来,战争已经爆发了,只是硝烟还没有升起,我们正在各个领域跟法俄集团对抗。既然必然会打上一仗,那么我们就得从现在做起,才有可能在硝烟散去的那一天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腓特烈三世仍然没有开口,毕竟每年花一百二十亿帝国马克采购战略物资,而且不知道这些物资在什么时候才能派上用场,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真要搞砸了,恐怕在战争爆发之前,帝国就已崩溃。
冯承乾没有说下去,因为他知道,德皇必须果断的做出决定。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五十章我行我素
更新时间:20126151:42:16本章字数:4494
在冯承乾与施利芬的坚持下,德皇最终答应建立国家战略储备机制。
只是,卡普里维依然坚决反对,认为没有必要耗费巨资在和平时期采购根本就用不上的物资,而且还得耗费资金来保管这些物资。由此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卡普里维在六月份向德皇提交了辞呈,而腓特烈三世也非常爽快的收下了,随后任命伯尔哈特-冯-比洛为帝国首相。
卡普里维反对建立战略储备机制,只是其辞职的导火索。
在处理摩洛哥危机的时候,卡普里维的立场较为软弱,在外交谈判上也没有完全贯彻德皇的旨意,因此德皇早就有让他下野的想法,只是一直找不到适当的借口,因此才借用军队之手,让卡普里维下野。
问题是,比洛并非当时最佳选择。
从资历与能力上讲,霍亨洛厄更适合担任帝国首相。德皇没有选择他,主要是比洛更容易实现皇帝的意志。
只是,在建立战略储备机制上,德皇也有所保留。
不是德皇不信任冯承乾,而是帝国的国力非常有限,而且经济状况不太理想,一时之间根本拿不出足够的资金采购战略物资。按照德皇的受益,帝国海军与陆军各自根据自身需求建立战略储备系统,海军在一九零五年将获得八亿帝国马克的专项拨款,陆军将获得三十二亿帝国马克。
因为是军方的战略储备体系,所以完全由军方自主决定。
对冯承乾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一九零四年底,冯承乾向德皇提交了战略储备规划报告,把石油放在了第一位,此外还有橡胶、有色金属、棉织品、硝酸等化工产品等等。按照冯承乾的规划,在接下来的十年之内,帝国海军将按计划、分批次采购这些物资,并且在威廉港、基尔港等海军基地附近建立储备基地。如果计划得到落实,十年之后帝国海军储备的石油,可以满足四十艘主力舰满载出海十次、以及二百八十艘辅助战舰满载出海二十次的作战需求,如果算上战时生产,基本能满足五年的作战需求。
到此,冯承乾终于可以心安理得的在主力战舰上采用燃油锅炉了。
一九零五年初,冯承乾批准了“赫尔戈兰”级战列舰的建造方案,并且取消了“波森”级第二艘的建造订单。
如此一来,冯承乾在一九零二年提交的五年造舰规划中计划建造的八艘战列舰,实际上只建成了四艘,即“拿骚”号、“威斯特法兰”号、“莱茵兰”号与“波森”号。虽然这四艘战列舰分成三个级别,但是差别并不明显,所以在很多时候,这四艘战舰都归为一级,后两舰可以看成是“拿骚”级的改进型。
计划建造的“赫尔戈兰”级就是一种全新的战舰了。
与“拿骚”级相比,“赫尔戈兰”级在动力系统上的变化最大,即采用了燃油锅炉与蒸汽轮机,仅此就节约了大约一千吨的排水量,而且主机输出功率达到三万二千轴马力,在二万七千吨的满载排水量时,最高航速达到了二十节,标准排水量时能达到二十一点五节,比“拿骚”级快了将近两节。
外观上,最大的变化在炮塔布置上。
设计的时候就已确定,将在“赫尔戈兰”级上采用三百五十毫米主炮,以前后各两座双联装炮塔的方式布置在战舰纵轴上。只是在开工建造的时候,四十五倍径的三百五十毫米舰炮并没研制成功,而且有情报表明,英国正在研制十五英寸舰炮,因此三百五十毫米舰炮即便研制成功,也面临着落后的风险。结果就是,“赫尔戈兰”级的前两艘在建造的时候修改了设计,采用了五十倍径的三百毫米舰炮。受建造资金、以及生产能力限制,两艘战舰上配备的是四座双联装炮塔,而不是计划中的三联装炮塔。到后两艘,即“图格林根”号与“奥腾堡”号,才配备了三联装炮塔。所幸的是,“赫尔戈兰”级在设计的时候就留有余量,均在后期改进的时候,用双联装三百八十毫米舰炮取代了三百毫米舰炮,把主炮投射火力提升了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百。
“赫尔戈兰”级也是帝国海军中,第一种在规划时就计划建造四艘的战列舰。
此外,“赫尔戈兰”级还有很多个第一。
虽然其建造与服役的时间都晚于英国皇家海军的“无畏”号战列舰,甚至比“柏罗勒丰”级的首舰还要晚一点,没能成为第一种采用蒸汽轮机的战列舰,但是却开创性的使用了燃油锅炉,成为第一种采用新式动力系统的战列舰。
可以说,“赫尔戈兰”级首次在动力系统上超过了同期的英国战舰。
有趣的是,在设计方案确定下来之后,仍然有不少海军将领提出了反对意见,而且这些意见看上去都比较合理。
比如,燃油锅炉降低了战舰的防御能力。
在采用燃煤锅炉的战舰上,煤舱一般设置在主装甲带后方,为战舰的要害部位、特别是锅炉舱与轮机舱提供了一些额外防护,而采用燃油锅炉的战舰,油舱不可能设置在主装甲带后方,燃油也无法提供额外防护,所以一些海军将领认为,采用燃油锅炉会降低战舰的综合防御能力。
对此,冯承乾甚至难得反驳。
实战会证明,煤舱提供的那点额外防护根本顶不上新式动力系统减重带来的好处,因为动力系统减掉的重量,完全可以转移到装甲防护上,从而增强战舰的综合防御性能,提高战舰的生存能力。
当然,“赫尔戈兰”级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战舰。
除了前面提到的,在建造的时候没有采用三百五十毫米舰炮,前两艘甚至使用了双联装炮塔之外,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缺点,即水平防护严重不足,其关键部位的水平装甲厚度还不到五十毫米,仅具有防弹片的能力,次要部位则没有水平装甲。虽然冯承乾知道增强水平装甲防护的重要性,在未来海战中,炮战会越来越远,因此主炮炮弹末端弹道的倾角将大大提高,没有厚实的水平装甲,就难以在远距离炮战中抵挡住敌舰打来的穿甲弹,但是在二十世纪初,主力舰的观瞄系统还不过硬,炮战距离仍然较为有限,而且严格的经费控制限制了战列舰的排水量,在保证了主装甲带的厚度之后,就很难增强水平防护,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后期改进上。
“赫尔戈兰”级造成的最大影响,在英国皇家海军身上。
受经济不景气影响,英国国会在批准了“无畏”号战列舰的建造计划之后,仅批准建造一艘“柏罗勒丰”级战列舰,以此可以节约大约一点五亿英镑的财政开支。在得知德意志第二帝国一口气批准了四艘“赫尔戈兰”级战列舰的建造计划,而且在一九零八年之前将建造十艘战列舰之后,吝啬的英国国会议员终于觉醒了,在一九零四年初,追加了两艘“柏罗勒丰”级战列舰,并且授权英国皇家海军在一九零五年设计四艘主力舰,在一九零七年之前开工建造。这四艘战舰,就是后来的三艘“圣文森特”级战列舰,以及大名鼎鼎的“无敌”号战列巡洋舰。
英国皇家海军的原则很简单,即主力舰的数量得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两倍。
问题是,这种政策能够坚持下去吗?
进入一九零五年,在第二批两艘“赫尔戈兰”级的经费到位之后,冯承乾着手规划下一级战列舰,以及帝国海军第一中真正意义上的战列巡洋舰的设计与建造工作,按部就班的执行着五年造舰计划。
从根本上讲,冯承乾并不打算建造战列巡洋舰。
严格说来,战列巡洋舰是英国皇家海军为了维持全球海权的产物,其主要价值是在远洋航线上击败敌国的重巡洋舰,保护战略航线。显然,德意志第二帝国没有这样的需求,因为帝国没有多少需要保护的远洋航线。再说了,就算有,在没有夺得制海权之前,帝国海军的巡洋舰也难以有所作为。由此可见,从战略需求的角度出发,帝国海军完全没有必要建造比战列舰还要昂贵的战列巡洋舰。
问题是,战列巡洋舰不仅仅可以在远洋对付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