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第3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重巡洋舰在这么远的交战距离上,对中国海军第二战列里的那几艘巡洋舰的威胁并不大,但是总算有一些威胁,而且四艘重巡洋舰的加入,能把双方的兵力对比变成七比六,减少两艘大型巡洋舰遭到的炮火打击,从而让两艘大型巡洋舰能够坚持得更久。
可惜的是,莱特没有这么做。
以当时的情况,莱特似乎依然希望让驱逐舰发起鱼雷攻击,因此想让巡洋舰编队掩护驱逐舰。
问题是,莱特忽视了一个问题,即中国舰队的第二战列投入战斗之后,鱼雷攻击已经很难发挥作用了。即便让巡洋舰编队掩护驱逐舰,第二战列里的七艘巡洋舰也足够阻拦驱逐舰编队。
更何况,从组织到发起鱼雷攻击,需要不少的时间,而两艘“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未必能够坚持到那一刻。
显然,莱特的不作为等于是坐以待毙。
—://。。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三百八十三章转折点
更新时间:2012102722:21:08本章字数:4802
第二战列投入战斗,是这场海战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
事实上,双方在这个时候都有机会。
对罗成刚来说,他的机会就是第二战列以最快的速度干掉美军的两艘大型巡洋舰,然后支援主力战列。当然,这也是罗成刚整套交战战术的核心内容,第二战列的战斗情况将直接决定海战的最终结果。
此时,莱特的不作为,并不等于他没有获得一个新的机会。
这就是,利用第二战列投入战斗,迅速缩短与中国舰队的距离,争取在己方的两艘大型巡洋舰被击溃之前,重创中国舰队的主力战列,从而在第二战列加入主力决战的时候,依然有足够的优势。
在很多人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原因很简单,中国舰队主力战列的速度要快一些,因此完全有能力与美军舰队的主力战列保持交战距离。
只是,舰队的速度未必能够发挥出来。
这就是,莱特只需要让两艘大型巡洋舰降低航行速度,与中国舰队的第二战列保持较远的交战距离,那么他就能够获得逼近中国舰队主力战列的机会。主要就是,如果中国舰队主力战列刻意保持交战距离,那么在美军舰队逼近的时候就得后撤,而中国舰队的第二战列要想干掉美军的两艘大型巡洋舰,就不能后撤。如此一来,只要中国舰队的主力战列后撤,而第二战列没有后撤。就等于把第二战列顶到了前方,让根本不具备主力决战能力的第二战列里的巡洋舰去承受美军主力舰的猛烈炮火。显然,在面对六艘快速战列舰的情况下,七艘巡洋舰很快就会被击溃。没有了第二战列。第33舰队根本打不赢这场海战,因为莱特完全可以此之后用驱逐舰去冲击中国舰队,而没有巡洋舰提供的直接掩护,中国舰队的主力战列就无法应付驱逐舰的鱼雷攻击。在这种情况下,罗成刚不但不会让主力战列后撤,反而有可能让主力战列压上去。
莱特没有作为,等于美军舰队正在逼近中国舰队。
显然,难题交到了罗成刚手上。
与前面提到的一样。在发现美军舰队快速逼近之后,罗成刚没有下令撤退,而是让主力战列继续保持原来的航线。
只是,罗成刚做了一件事情。即给指挥第二战列的方勇歌上校发了一封电报。
这不是命令,而是以恳求的方式,要求方勇歌上校尽最大的努力,以最快的速度击溃两艘美军的大型巡洋舰,然后支援主力战列。在此期间。主力战列将拼尽全力去对付美军的六艘快速战列舰,为第二战列争取到足够多的时间。
显然,这封电报比直接下达命令更加管用。
要知道,这等于明确无误的告诉方勇歌上校。成败就在第二战列。
对方勇歌上校来说,这即是对他的信任。也是对他的鞭策。
在收到电报后,方勇歌上校就通过舰队内部语音通信电台。告知七艘巡洋舰上的所有官兵,主力战列的五艘快速战列舰正在强敌面前奋勇作战,为他们争取歼灭两艘美军大型巡洋舰的机会,他们肩负着打赢这场海战的重要职责。
显然,对于责任感极强的海军官兵来说,方勇歌已经把话说得足够的重了。
接下来,第二战列七艘巡洋舰的表现,可以用精彩绝伦来表现。
根据中国海军的作战记录,在接下来的十五分钟内,七艘巡洋舰总共打出了一千九百八十四枚主炮炮弹。也就是说,相当于每艘巡洋舰在一分钟内打了两轮齐射,基本上达到了主炮的最大射速。
如此猛烈的炮击,对两艘美军大型巡洋舰来说,绝对是一场灾难。
要知道,哪怕这十五分钟炮击的命中率只有大战期间的平均水准,即百分之三,也意味着有将近六十枚炮弹击中目标。事实上,命中率还不止百分之三,主要是新型雷达火控系统赋予了战舰更高的炮火命中率。在这场战斗中,七艘大型巡洋舰的主炮命中率在百分之四左右,而在三点四十二到五十七分之间,七艘大型巡洋舰的主炮命中率为百分之四点六,高于整场战斗的平均命中率。
也就是说,两艘美军大型巡洋舰在这十五分钟内,挨了九十枚炮弹!
这是个什么概念?
平均分派下来,一艘美舰挨了十九枚二百八十毫米穿甲弹与二十六枚二百四十毫米穿甲弹。
显然,在不考虑防护的情况下,即便是战列舰也承受不住这么猛烈的炮火打击。
有趣的是,受损最严重的不是首当其冲的“阿拉斯加”号,而是后面的“关岛”号。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主要是“阿拉斯加”号率先进行大范围战术机动,因此规避了更多的炮弹。此外,方勇歌下达命令后,七艘大型巡洋舰就没再集中炮击“阿拉斯加”号,而是把一半的炮火分配给了“关岛”号。更重要的是,首先炮击“关岛”号的是位于队列后方的四艘防空巡洋舰,而防空巡洋舰上的二百四十毫米舰炮的开火速度要比大型巡洋舰上的二百八十毫米舰炮快得多。
虽然在二万四千米左右的交战距离上,二百四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未必能够击穿“阿拉斯加”级的水平装甲,而且实际穿透概率肯定不到百分之五十,根据战后对“关岛”号的残骸所做的考察,应该在百分之三十左右,但是这也足够了,因为“关岛”号在短时间内挨了不少的炮弹。
根据战后所做的考察,“关岛”号在爆炸沉没之前,至少挨了四十二枚二百四十毫米穿甲弹与十三枚二百八十毫米穿甲弹。因为三艘大型巡洋舰是在打残了“阿拉斯加”号之后才向“关岛”号开火,所以在此之前,“关岛”号就遭受了重创。只是,最致命的打击并不是来自四艘防空巡洋舰。
原因很简单,二百四十毫米穿甲弹无法打穿“关岛”号关键部位的装甲。
比如,“关岛”号的a炮塔就至少三次被二百四十毫米穿甲弹击中,但是都没有贯穿顶部装甲。
致命打击,来自三艘大型巡洋舰。
导致“关岛”号爆炸沉没的主因,就是一枚二百八十毫米穿甲弹打穿了其尾部主炮塔的顶部装甲,而且弹着点恰好就在提弹通道上,随后又贯穿了三道防火防爆门,最后在尾部主炮弹药库内爆炸。
显然,别说“关岛”号,就算是战列舰,也承受不起这样的打击。
要知道,二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的重量接近九百公斤,装药量为三十五公斤,是二百四十毫米穿甲弹的两倍。更重要的是,所有钨合金穿甲弹装填的都是混合炸药,不但威力更大,而且后继效应更好。
当然,关键还是正好在弹药库里爆炸。
在数十吨发射药殉爆之后,“关岛”号的舰体直接被炸断,约占舰体四分之一的舰尾部分迅速沉没。虽然“阿拉斯加”级的富裕排水量并不小,干舷高度也不算低,但是没有任何一种战舰能在舰尾断裂后继续浮在海面上。在四点十四分,也就是大爆炸后十七分钟,“关岛”号就沉没了。
此时,“阿拉斯加”号已经转向撤退。
在十五分钟的猛烈炮击中,“阿拉斯加”号首先成为头号目标,在十分钟内遭到了三艘大型巡洋舰的集中炮击。根据美军的作战记录,“阿拉斯加”号挨了三十八枚二百八十毫米穿甲弹,其中十四枚在舰体内爆炸、十二枚在舰体表面爆炸,一枚哑弹在损管抢修的时候被抛入大海,另外一枚贯穿了装甲的哑弹卡在了舰体里面,因为无法抛弃,所以损管人员只能冒险拆除炮弹上的引信。
在三点四十七分左右,“阿拉斯加”号就丧失了战斗力,三座炮塔全部被摧毁。
所幸的是,击中三座炮塔的十一枚二百八十毫米穿甲弹中,没有一枚打穿了炮塔的基座装甲,也就没有威胁到主炮弹药库。要不然,“阿拉斯加”号肯定会在“关岛”号之前沉到海底。
也正是如此,“阿拉斯加”号获得了生存机会。
中国海军的三艘大型巡洋舰把炮口转向还在用主炮开火的“关岛”号的时候,“阿拉斯加”号上就升起了撤离战场的旗帜。也正是因为没有引起中国战舰的注意,“阿拉斯加”号才在接下来的十多分钟内航行了数公里,把与中国战舰的距离拉到了三十公里以上,离开了中国战舰的炮击范围。
当然,“阿拉斯加”号的损伤也极为严重。
在离开战场后,“阿拉斯加”号首先与两艘驱逐舰会合,随后由得到了一艘轻巡洋舰的支援。主要是,驱逐舰上的发电机无法为“阿拉斯加”号提供主够的电力,无法驱动所有抽水机全速运转。
五天后,“阿拉斯加”号回到珍珠港的时候,舰体已经完全浸在海面以下了。
此后,美国海军花了足足十个月,才修复“阿拉斯加”号。主要是,维修工作首先在珍珠港的海军造船厂进行。在瓦胡岛受到威胁之后,美国海军不得不把“阿拉斯加”号转移到西海岸的圣迭戈,即北岛海军基地进行维修,仅仅是转移工作就花掉了一个月。随后又因为北岛海军基地没有足够的维修设备与零备件,导致维修工作中断了两个半月,不然“阿拉斯加”号能在六个月内修复。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三百八十四章最后的机会
更新时间:201210288:18:00本章字数:4789
虽然第二战列只用了十五分钟就解决掉了美军的两艘大型巡洋舰,算得上神速了,但是战场局势却在这十五分钟内发生了非常关键的变化,即在这十五分钟内,双方主力战列的交战距离由二十四公里缩短到了十八公里。
显然,在努力缩短交战距离的不仅仅是美军舰队。
当时,罗成刚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即美军舰队在缩短交战距离之后,会不会首先对付第二战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罗成刚就得设法消除第二战列受到的威胁。
要知道,再好的巡洋舰,都挡不住战列舰主炮打出的穿甲弹,而且只需要一枚十六英寸穿甲弹击中要害部位,就能重创、甚至是击沉一艘大型巡洋舰,至少能够迫使其撤离,而对接下来的战斗来说,撤离与被击沉没有差别。
显然,罗成刚能够做的,就是让主力战列去掩护第二战列。
所能采取的办法,就只有主动迎上去,对美军的六艘战列舰构成更大的威胁,让美军无法去对付第二战列。
也正是如此,交战距离才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缩短了六公里。
要知道,美军舰队不可能直接冲向中国舰队,双方在逼近的时候,对舰队的偏航角度有一个最大限制,即战列舰的尾部炮塔必须能够指向敌舰。美军战列舰尾部炮塔的转动角度在二百四十度左右,而中国战列舰尾部炮塔的转动角度也相差不大。因此两支舰队的航向夹角不会超过六十度。实际上不可能达到六十度,为了保证战舰的平衡,以及降低开火时对航向产生的影响,主炮的水平射界受到了严格限制。因此两支舰队的航向夹角大多都得控制在三十度以内。
显然,在此情况下,仅用十五分钟就把交战距离缩短六公里,绝对是很快的了。
在通常情况下,把交战距离缩短六公里,至少需要半个小时,如果某一方刻意保持交战距离的话,甚至需要一个小时以上。
当然。关键不是花了多少时间缩短交战距离,而是缩短交战距离产生的影响。
虽然在交战距离缩短到十八公里之后,中国海军五艘战列舰的主炮能够更加轻松的打穿美军战列舰的装甲,但是获益更多的不是中国战舰。而是美国战舰。首先,在缩短交战距离之后,中国战舰的炮击准确性并没有显著提高,主要是新式雷达火控系统对交战距离并不是很敏感。其次,缩短交战距离之后。美军战舰的威胁大幅度增强,不但炮击准确性有了大幅度提升,而且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在这个距离上,对中国海军五艘战列舰水平装甲的贯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
显然。从这个时候开始,这就不再是一场单方面挨打的战斗了。
要知道。在此之前,美军的还击根本没有对中国舰队构成严重威胁。不但没有直接击中中国战舰,甚至连近失弹都不多。
打到这个时候,战舰的数量、以及主炮的数量成了决定性因素。
当时,罗成刚手里只有一个有利条件,即新式火控系统所赋予的更高射速,即用主炮的射速来弥补主炮数量的不足。
问题是,要想达到火控系统所赋予的最高射速,就只能向一个目标开火。
准确的说,火控权在枪炮长手里,由枪炮长统一指挥四座炮塔,而不是由各个炮塔单独向目标开火。
这样一来,战舰上的数量差距,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与罗成刚预料的一样,美军首先集中力量打击主力战列最后面的“直隶”号。
这也可以理解,在美军主力战列中,最弱的两艘战列舰在最后面,而且这两艘“北卡罗来纳”级的战斗力都不如中国战舰,因此各自对付一艘中国战舰根本占不到便宜,而前面四艘美军战舰的战斗力都要强得多,即便两艘“南达科他”级对中国战舰没有优势,也没有太大的劣势。
显然,让两艘“北卡罗来纳”级一起对付“直隶”号,才能保存战斗力。
当然,莱特的这个安排,还有一个重要目的,这就是打断中国舰队的主力战列,让第二战列得首先支援“直隶”号,也就得首先对付两艘“北卡罗来纳”级,从而无法对付前面的四艘美舰。
这样一来,莱特就有机会反败为胜。
要知道,与中国海军的战列舰相比,两艘“依阿华”级不但更加庞大,综合战斗力也要强得多。关键就是,“依阿华”级不但有更好的防护性能,而且配备的是mk7型五十倍径十六英寸舰炮。在使用重型穿甲弹的时候,mk7型舰炮几乎能够百分之百的打穿十八公里外中国战列舰的装甲。
也就是说,莱特把希望放在了两艘“依阿华”级战列舰上。
如果这两艘战列舰能迅速击败对手,也就是中国舰队里的“河北”号与“河南”号,即便不考虑“河北”号是舰队旗舰,美军也能够获得绝对的兵力优势,用六艘战列舰去对付中国舰队的三艘战列舰。到时候,哪怕把三艘大型巡洋舰算上,莱特也能保证以一对一的方式跟中国舰队交战。至于四艘防空巡洋舰,其二百四十毫米舰炮在任何距离上都不可能打穿战列舰的装甲。
问题是,莱特忽视了一个问题。
在美军的六艘战列舰中,两艘“依阿华”级存在的问题最多,而且这两艘战舰上的官兵最为糟糕。
原因很简单,这是两艘服役不久、甚至刚刚完成了海军验收的战列舰。
不管战舰的性能有多么强大,只有由素质优良的官兵操作才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