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还请替微臣向陛下致谢。”
古斯塔夫点了点头,朝站在身后的年轻人招了招手,然后对冯承乾说道:“施密特是我的随从,今后负责照料伯爵起居。”
“这就没必要了吧。”
“陛下说了,伯爵的事绝对不能随意。”
冯承乾叹了口气,说道:“好吧,就让他留下,只是其他人都不用了。”
“可是……”
“我生性喜欢清静,不爱被人缠着。如果有需要,我会找你。”
古斯塔夫有点为难,毕竟他做的事情都是皇帝亲口吩咐的。
“行了,我会向陛下解释,不会让你为难。”
“好吧,既然伯爵喜欢清静,我就只留几个花匠负责整理后花园。如有需要,还请伯爵随时吩咐。”
“这是当然,除了陛下,我只与你熟识。”
古斯塔夫很有礼貌的笑了笑,这才告辞离去。
终于清静下来,冯承乾长出了口气。在房间里转了一圈,才注意到古斯塔夫留给他的随从还站在门口。
“你叫……”
“施密特,沃尔夫冈-施密特。伯爵有何吩咐?”
冯承乾打量了施密特一番。与古斯塔夫一样,施密特是受过严格训练的内侍,专门负责照料皇室贵族。
“你是哪的人?”
施密特愣了一下,说道:“我是孤儿,所以……”
“孤儿?”
施密特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你跟着古斯塔夫有多久了?”
“三年。”
“那今年多少岁了?”
“二十一岁。”
“挺年轻的嘛。”冯承乾笑了笑,觉得与侍从聊天如同嚼蜡。“时候还早,你跟我去战争部一趟吧。”
“伯爵请稍等,我去备车。”
冯承乾根本不知道战争部在哪,所以没有侍从,还真是寸步难行。
十分钟后,冯承乾坐上马车离开了勃兰登伯爵府,前往帝国战争部。
从某种意义上讲,帝国战争部与后来的国防部非常相似,只是当时还没有“国防”的说法,战争就是国防。
罗恩伯爵之后,帝国战争部就一直空着,由陆军部与海军部分掌帝**权。
冯承乾上任不到两天,战争部还没恢复运转,门口的守卫比在里面办公人员还要多,显得极为冷清。
事实上,没有几个人认识新上任的战争大臣。
花了好大一番功夫,冯承乾才熟悉了这个庞大的机构,让几名部员把帝国海军的相关资料找了过来。
虽然皇帝决定带他去英国,但是冯承乾不想虚度这一个月。
既然专门负责帝国海军军务,冯承乾就得做些事情,也不枉拿的薪水,以及皇帝的信任与器重。
此时的帝国海军,几乎等于零!
帝国海军中,拿得出手的只有五艘排水量仅有五千多吨的“萨克森”级铁甲舰,此外全是既破旧、又落后的小型巡洋舰。
这算得上是海军吗?
就冯承乾所知,“萨克森”级这样的铁甲舰连“前无畏舰”都算不上,根本算不上现代化战舰。
没有现代化战舰的海军,还是海军吗?
冯承乾很头痛,他在皇帝面前夸下海口,等于要从无到有的打造一支世界级舰队,难度不可说不大。
既然是从头做起,就得了解帝国海军的来龙去脉。
与帝国陆军相比,帝国海军的历史极为短暂。在威廉皇帝开国之前,帝国实际上只有陆军,没有海军。所谓的“海军”,也不过是一支仅能在境内活动的内河舰队,其主要任务是协助陆军运送兵力与物资。直到十三年前,也就是一八七五年,“萨克森”级才在伏尔铿造船厂下水。
十三年过去了,帝国海军的主力仍然是这几艘战舰。
对于建国还不到十八年的德意志第二帝国而言,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如果考虑到帝国的地缘环境,西有法国、东有俄国,南面还有奥匈帝国,更能明白,决定帝国命运的不是海军,而是陆军。
重陆轻海,本来就是陆权国家的共同特征。
只有国力足够强大,有能力跟列强争夺全球利益的时候,帝国才需要海军,也才会着手打造舰队。
问题是,到那个时候,还来得及吗?
在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中,德意志第二帝国最终败亡,与丧失海权,或者说错误的海权战略不无关系。设想一下,如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意志第二帝国没有丧失海权,哪怕没有夺得海权,大战结果如何?
冯承乾没有去想,他只知道,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而且正确使用这支海军,大战的结局肯定会有所不同。
他要做的,就是改变大战的结局,为自己、为自己的民族争取一次机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即便任重而道远,冯承乾也别无选择,因为他不甘心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
静下心来后,冯承乾决定首先制订一份长远发展规划。
建设海军不同于建设陆军,不是招募军人、再进行几个月强化训练就能办成的易事,必须从根本上着手。
海军的根本有两个,一是军人,二是战舰。
在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中,德意志第二帝国从不缺乏优秀的军人,即便是海军,官兵素质也高于对手。
帝国欠缺的,正是足够强大的战舰。
打造战舰的基础又有两个:一是工业实力,二是科技实力。
作为欧陆新兴强国,德意志第二帝国并不欠缺工业实力。即便历史没有改变,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工业实力也将在十年后超越英国,成为欧洲地区头号工业强国,由此成为英国的潜在敌国。
显然,帝国欠缺的只是科技实力,特别是技术积累。
从长远来看,比如大战在三十年后爆发,眼前需要做的就是打好科技基础,而不是立即着手建造战舰。
思虑周全后,冯承乾心里也有底了。
三月十三日,冯承乾去了波茨坦皇宫,把亲手拟定的“帝国海军三十年发展规划”交到了腓特烈三世手上。
“你给宰相看过了吗?”
“暂时还没有。”
腓特烈三世点了点头,说道:“这样也好,现在还没有必要让宰相知道。”
冯承乾笑了笑,表示明白皇帝的意思。
“你考虑得很周全,三十年后的情况都想到了。”腓特烈三世放下文件,思索了好一阵才说道,“可是你也知道,打造一支强大的舰队耗资巨大。现在的情况,别说宰相,其他人也不会答应。”
“这也是微臣来请示陛下的原因。”
腓特烈三世愣了一下,让冯承乾说下去。
“正如陛下所说,现在还不是在海军上投资的时候,可是我们得做长远考虑。如果等到需要的时候再考虑海军,恐怕就来不及了。”
“你的意思是……”
“微臣的要求不高,只需要陆军五分之一的经费。”
腓特烈三世锁紧了眉头,知道冯承乾还有话要说。
“当然,这只是前五年,第二个五年海军开支应达到陆军的百分之三十,以后每五年递增百分之十。”
“最终达到陆军的百分之八十?”
冯承乾点了点头,说道:“陛下有理由相信,三十年后帝国不但需要强大的陆军,还需要强大的海军。”
“我会考虑。”
“此事益早做决断。”
腓特烈三世长出口气,说道:“也不急在今日,从英国回来后,我会找宰相商量,替你争取。”
皇帝都这么说了,冯承乾自然不好多说什么。
看上去,冯承乾的要求并不高,却让腓特烈三世十分为难。原因就是:帝国海军之前的军费开支仅为陆军的百分之五!
也就是说,如果陆军军费维持不变,等于把海军军费增加了三倍。
这绝对不是一笔小钱。
在金融还不够发达、政府得量入为出的时代,每年要凑出几亿马克的海军经费,绝对不太容易。
所幸的是,腓特烈三世并不怀疑冯承乾的长远眼光。
离开御书房,冯承乾只顾着想事,没有注意到迎面走来的年轻人。
“殿下!”施密特异常机灵,赶紧走到前面,向那年轻人鞠躬致敬。
冯承乾这才回过神来,注意到面前那个约莫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在这个年纪,能被称为“殿下”的,只有两个人,一是威廉皇储、二是海因里希王子。看到年轻人紧贴身侧的左臂,冯承乾知道他是威廉皇储。
偶遇威廉皇储,冯承乾顿时吃了颗定心丸。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七章矛盾根源
更新时间:20126143:30:20本章字数:5862
在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中,对威廉皇储、或者说后来的威廉二世是褒贬各半。
秉承两位先帝的余烈,在威廉二世的时代,德意志第二帝国达到巅峰,不但是欧陆头号强国,还打造出全球第二大海军,在综合国力上远超英国,而当时大西洋彼岸的美国还在奉行“光荣的孤立”政策,对欧洲事务漠不关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意志第二帝国离“世界帝国”仅有半步之遥。在一些史学家看来,如果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么在一九二零年左右,德意志第二帝国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通过劳民伤财的海军军备竞赛,拖垮日不落帝国。可惜的是,大战爆发,打破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美梦。硝烟散去时,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成为历史。
威廉二世打造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强大海军,却过早与英国为敌。
虽然冯承乾知道,在他来到这个时代后,历史已经改变,比如腓特烈三世不可能在登基九十九天后驾崩,威廉皇储不会在今年成为帝国皇帝,但是有些东西并没改变,比如威廉皇储对海军的热爱。
就冯承乾所知,威廉在成为皇帝之前就对海军特别有兴趣。
根源,正是他的外祖母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并且依靠这支舰队打下了世界上最为广袤的殖民地,把大英帝国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日不落帝国。此外,威廉与舅舅威尔士亲王爱德华,即后来的爱德华七世向来不和,多次发生言语上的冲突,更助长了威廉对强大海军的渴望。
这些事都发生在冯承乾到来之前,所以没有受到影响。
“伯爵治好了父皇的病,我理应亲自登门拜访,只是……”
“殿下客气了,为陛下效命,乃微臣的本职。”
威廉笑了笑,冯承乾也笑了笑,两人都在打量对方。
虽然威廉早就知道,父亲身边有一个神秘的东方人,而且就是这个人治好了父亲,但是他今日才见到冯承乾,不免有些好奇。冯承乾也有点好奇,因为威廉看上去比史书上的照片精神得多。
“听父皇说,伯爵仅负责帝国海军事务?”
“微臣无德无能,能为陛下分忧已属万幸,哪敢强求呢?”
“伯爵想得开,确属不易。”
冯承乾没有开口,毕竟他还不是很了解面前的皇储。
“不管怎么说,这也算是个开始吧。”威廉叹了口气,转口说道,“伯爵认为,帝国需要海军吗?”
“当然需要,而且是必须。”
“必须?”
“一个人要用两条腿走路,一个强大的帝国需要陆军与海军,仅有强大的陆军,无异于用一条腿走路。”
威廉的眉头跳了几下,忍不住多打量了冯承乾一番。
“只是,明日的面包,我们不可能等到明日才种下小麦。”冯承乾叹了口气,说道,“皇储忧国忧民,只是这些烦心的事情,还是……”
“伯爵见外了,今日我特意来见伯爵,就是想助伯爵一臂之力。”
“皇储……”
“伯爵为父皇分忧,做儿子的定然感激不尽。如果有我帮得上忙的地方,还请伯爵不要见外。”
“能得皇储支持,微臣甚感荣幸。只是现在万事还没有一个开头,所以……”
“今后也一样。”
冯承乾笑了笑,表示明白皇储的意思。
“我还要去见父皇,就不跟伯爵闲聊了。有空的话,还请伯爵过来一叙,相信你我定有很多话要说。”
“皇储邀请,微臣定当前来。”
与威廉皇储告辞后,冯承乾没敢在皇宫逗留,带着施密特回了伯爵府。
显然,威廉皇储与冯承乾熟知的威廉二世如出一辙,对海军十分热心,今后定会成为帝国海军的最大支持者。
有皇储帮着说话,很多事情就不需要冯承乾出面了。
只是,到底该如何打造帝国海军,冯承乾心里依然没底。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冯承乾得从无到有的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从何着手,确实让他伤透了脑筋。
在提交给皇帝的规划书中,冯承乾并没提到详细的规划,他也没有详细规划。
两天而已,能够拿出个大概方案就很不错了。
回到伯爵府,冯承乾强迫自己静下心来,从头考虑帝国海军的建设工作。
在这个世界上,冯承乾没有亲人,甚至没有朋友,只有把精力放在工作上,他才不会感到空虚寂寞。
对冯承乾来说,担任帝国战争大臣仅仅是一份工作。
所幸的是,冯承乾早就习惯独自一人生活。在他的那个时代,绝大部分人从出生开始就单独生活。
埋头于工作之中,时间过得很快。
四月八日,冯承乾接到诏书,他以帝国战争大臣、兼海军大臣的身份,陪同皇帝腓特烈三世、维多利亚皇后、维多利亚公主访问英国,威廉皇储以临时监国身份留守柏林,协助宰相处理国政。
次日,冯承乾搭上了前往威廉港的皇室专列。
按照安排,访问团将乘皇室邮轮前往朴茨茅斯,然后搭乘英国皇室专列前往伦敦,在白金汉宫参加女王的宴会。
至于后面的安排,冯承乾无心过问。
为了这次出行,腓特烈三世特意吩咐古斯塔夫,为冯承乾量身定做了一套礼服,并且为他安排了一个女伴。
腓特烈三世原本是好意,却办了坏事,因为他安排的是索菲公主。
这让冯承乾感到十分为难。
在冯承乾知道的历史中,再过几年,索菲公主将嫁给希腊国王康斯坦丁一世,成为希腊王后。
按腓特烈三世的安排,摆明了是想让冯承乾成为皇室成员。
冯承乾只想改变历史,改变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命运,却没有想过会因此改变帝国公主的命运。
所幸,索菲公主受过良好的教育,且快十八岁了,并不难缠。
列车一路东行,冯承乾一直埋头于文件之中,甚至没有心情欣赏外面的景色,更谈不上与公主搭讪。
这些文件都是威廉皇储派人送来的,包括一些与帝国经济有关的资料。
显然,威廉皇储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只是,这与冯承乾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在他的印象中,威廉是一个优柔寡断的君主。也许现在的威廉,与几十年后的威廉有很大的区别。
上午,倒也相安无事。
根据威廉皇储提供的资料,帝国的经济状况较为良好,只是存在严重的贸易问题,而这也在冯承乾的预料之中。
做为新兴工业强国,德意志第二帝国却没有匹配的海外市场,贸易肯定是大问题。
关键不是帝国的工业产品缺乏竞争力,而是帝国没有足够的殖民地,也就无法获得廉价的资源与独占市场。
贸易,已经成为帝国最大的经济问题。
这个问题有多严重呢?
帝国与俄国渐行渐远,问题就出在贸易上,即为了保护本国农业,帝国对进口农产品征收高额关税,而俄国是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国,帝国的贸易保护政策,等于堵住了俄国的出口渠道。
当然,帝国与俄国的贸易纠纷,只是冰山一角。
在出口领域,帝国为出口企业提供了巨额贸易补贴,大力刺激出口,在全世界范围内与他国企业竞争。
几乎在各个领域,帝国都与其他强国存在矛盾。比如当初大清采购战舰时,帝国的造船厂就抢走了原本属于英国的订单。
工业时代,国家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又以贸易为主。
即便没有其他矛盾,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