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索尔兹伯里一愣,有点不敢相信的看着冯承乾。
“当然,这只是应对当前威胁的权宜之计。”
“伯爵的意思是,还有长久之计?”
“法国援助俄国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旨在实现法俄结盟。首相肯定知道,如果法俄结成同盟,肯定会打破欧陆现有的均势局面,不但对我国构成了威胁,也将使贵国的欧陆政策全面破产。”
索尔兹伯里没有吭声,表明不反对冯承乾的观点。
“既然是长久之计,就得考虑得长远一些,所以我的建议是,贵国必须改变一贯的外交立场。”
“伯爵的意思是……”
“如果能与贵国签署同盟条约,相信……”
“这不可能!”索尔兹伯里忍不住了,随即意识到说错了话。“这么重要的事情,我无法做主。”
“首相误会了,这只是我的建议而已。”
“伯爵阁下肯定知道,如此重大的事情必须得到议会的支持,而在下院,恐怕没人会赞成这样的提案。”
“没有做的话,谁知道结果会如何?”
“这……”
冯承乾暗自笑了起来,索尔兹伯里这下为难了。
修建从柏林到巴格达的铁路,即后来被称为“巴格达铁路”的想法并非出自冯承乾,而是冯承乾借用了他人的想法。数年前,帝国就有人计划修建一条经博斯普鲁斯海峡直通波斯湾的铁路。经由这条铁路,德意志第二帝国不但可以控制小亚细亚,还能在波斯湾建立前进基地、直逼高加索、威胁埃及,在英国通往印度的道路上打下一颗钉子,为帝国的全球战略打下基础。
如果没有冯承乾,俾斯麦也会在年内采取行动。
在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中,是由德意志银行与符腾堡银行出面,委托考拉出面取得了由伊斯密尔到安卡拉铁路线的经营权,再成立了小亚细亚铁路公司。五年之后,该计划才因列强反对而下马。
因为熟悉这段历史,所以冯承乾主动向索尔兹伯里提了出来。
主动提出,肯定要比事后让英国出面干预好。
别忘了,当前是英国首相提出联手牵制法俄,即便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是获益者,主动权也在帝国手上。
就算索尔兹伯里不会把冯承乾的话当回事,也会造成其他影响。
比如,可以让俾斯麦出面,正式提出修建巴格达铁路,并且与英国均享利益,从而降低英德的利益冲突。
只是,冯承乾与索尔兹伯里的谈判,也因此不欢而散。
冯承乾没有耽搁,立即回去向腓特烈三世禀明情况。
“是你主动提出修建铁路?”
“只是提了一下,毕竟现在求人的是英国。”
“可是……”腓特烈三世叹了口气,说道,“波斯湾是英国的核心地区之一,绝不允许他人染指。虽然你把握时机的能力非常强,但是这么做只会空生嫌隙,对促进英德友谊没有丝毫帮助。”
“陛下认为,我们与英国存在友谊吗?”
“这……”
“利益联盟的本质是利存而聚、利尽而散。虽然当前我们与英国有共同利益,但是这种合作方式根本不可靠。英国今日可以为了利益与我们合作,明日也就会为了更大的利益与法俄合作。”
“你说得没错,可是……”腓特烈三世又叹了口气,没有说下去。
“我知道陛下在顾虑什么,可是现在不表明立场,恐怕今后将更加难处。”
“今后?”
“即便我不提出此事,也会有人去做。”冯承乾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几年前,就有人提出修建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前往巴格达的铁路,而且帝国的几家银行很有兴趣。有如此大的利益,即便陛下反对……”
腓特烈三世立即皱起眉头,似乎他并不知道这件事。
“不管怎么说,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了。”
“也只能这样了。”腓特烈三世思索了一阵,说道,“你主动提出来,比今后让英国以此为由提出指责要好得多。”
冯承乾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此事,还是由宰相出面吧。”腓特烈三世长出口气,说道,“明日,女王将检阅皇家海军主力舰队,邀请我们前去观摩。你不是很想见识大英帝国的舰队吗?好好准备一下,不要错过如此好的机会。”
“女王在向我们炫耀?”
腓特烈三世笑了笑,说道:“差不多吧,如果女王回访,我会陪同她检阅帝国陆军。”
“陛下羡慕吗?”
“羡慕?”
“女王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而陛下只有……”
“我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
“可是,没有舰队,再强大的陆军也无法跨过英吉利海峡,拿破仑办不到,想必陛下的陆军也办不到。”
“我就说过,你说话太直接了,根本不留余地。”
冯承乾笑了笑,说道:“能得陛下信任,我怎么敢说假话来奉承陛下呢?”
腓特烈三世也笑了笑,说道:“说实话,确实有点羡慕。如果我们有一支这么强大的舰队,哪怕稍微差一点,我也心满意足了。”
“只是……”
腓特烈三世看了冯承乾一眼。“你知道我要说什么?”
“如果我没猜错,陛下肯定会说,只是决定帝国安危的不是海军,而是陆军,所以帝国最需要的是一支强大的陆军。”
腓特烈三世笑了笑,这确实是他想说的话。
“陛下有没有想过,如果仅有一支强大的陆军,帝国仍然会一事无成呢?”
“你的意思是……”
“陛下是否知道,好几年前,一个旅英的美国人发明了一种威力强大的自动武器。”
“马克沁?”
冯承乾点了点头,说道:“那么陛下有没有想过,这种自动武器将改变历史,使战争改头换面。”
腓特烈三世的眉头跳了几下,似乎有点怀疑冯承乾的这番言论。
“陛下现在不相信也没什么,只是我们必须明白,在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改变的不仅仅是生产方式,还有很多很多。下一场战争,必然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没有强大的海军,帝国就不会有海外贸易,也就不会获得海外资源。仅凭本国资源,帝国有把握打赢下一场战争吗?”
腓特烈三世既没有赞同,也没有反驳冯承乾。
冯承乾也没再多说,毕竟要改变一个陆权帝国皇帝自幼就形成的意识,绝对不是靠三言两语就能办到的事情。
德意志第二帝国需要时间,腓特烈三世也需要时间。
冯承乾相信,只要时间久了,耳闻目染之下,腓特烈三世肯定会有所改变,认识到海权的重要性,下定决心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让已为欧陆头号强国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
也许,见到英国皇家海军主力舰队,腓特烈三世就会有所感悟。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十二章皇帝的回报
更新时间:20126143:30:23本章字数:5926
目睹英国舰队的风采,冯承乾的感触并不大。不是因为在朴茨茅斯见过英国战舰,而是这是个变革的时代。
近代海军,经历了风帆时代、铁甲舰时代与无畏舰时代。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是铁甲舰时代末期。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铁甲舰彻底取代了风帆战舰,只是很快会被更加强大的无畏舰取代。
英国舰队,不可说不强大。
只是在冯承乾眼里,再过十多年,这支看似强大的舰队就会在海军军备竞赛中被彻底淘汰。
此时的强大,根本算不了什么。
谁能率先抓住军事技术革命的契机,谁就能在下一轮竞争中拔得头筹。
检阅舰队,无非是英国在炫耀武力。
看得出来,腓特烈三世很有感触。
区区岛国,能够成为全球第一强国,拥有超过本土面积一百倍的海外殖民地,控制数亿人口,大英帝国靠的就是这支强大的、战无不胜的舰队。没有这支舰队,大英帝国恐怕还是英伦三岛上的小国。
维多利亚女王处心积虑的安排,已经达到了目的。
只是,腓特烈三世在认清了大英帝国的实力之后,也产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并且认识到了海军的重要性。
检阅皇家海军舰队后,腓特烈三世没有返回伦敦,直接登上了“勃兰登堡”号。
与英国皇家海军那些庞大的战舰相比,“勃兰登堡”号、以及随行的“伊伦娜”号显得极为渺小。
如此巨大的反差,再次给腓特烈三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不难想像,为什么威廉皇储会在成为皇帝之后,全力支持海军建设。
任何一位帝国皇帝见到大英帝国的舰队,都会产生同样的感想,即一个强大的帝国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舰队。
德意志第二帝国不例外,沙皇俄国也不例外。
回国途中,腓特烈三世多次找到冯承乾,询问了与海军、特别是与海军建设长远规划有关的问题。
冯承乾没有鼓动皇帝,而是讲出了事实。
海军不像陆军,不是招一批军人,把枪支分发下去,再进行几个月强化训练就能组建部队的简单事情。
构成海军实力的三个因素分别是:理论、人员与战舰。
虽然马汉现在还是美国海军学院院长,要等到两年后,“海权论三部曲”的第一部,即《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才会问世,后面的两部,即《海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帝国的影响:1793-1812》与《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联系》要到一九零五年前后才会完成,但是与海权有关的著作已有不少,而且马汉已经对海权产生了较为系统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冯承乾深知“海权论”对历史产生的影响。哪怕冯承乾不了解“海权论三部曲”,也有能力影响与改变历史。
人员方面,即便没有冯承乾,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不缺乏优秀官兵。
在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中,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海军官兵在技能、修养与士气上,都明显高于对手。
关键,还是物质基础,即战舰。
建造战舰,考量的是一个国家以工业与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
现实很残酷,作为新兴工业强国,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工业实力还不够强大,科学技术也不够先进。
冯承乾说得很明白,即便帝国奋起直追,也要十年之后才能初见成效。
说得再简单一些,即便腓特烈三世全力支持海军建设,也需要花上十年的时间来巩固与夯实基础。
至于腓特烈三世关心的花费,更是一个天文数字。
冯承乾并不指望皇帝能够立即做出决定,只希望腓特烈三世能够深入思考一下,早日认清海军的重要性。
所幸的是,腓特烈三世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皇帝。
“勃兰登堡”号即将进入威廉港的时候,腓特烈三世再次把冯承乾叫了过去。
“我考虑好了,回去之后就找宰相商量。”腓特烈三世这两天也没休息好,大概一直在考虑海军的事情。“也许达不到你提出的要求,但是肯定比现在好得多。我会替你争取,也希望你不要让我失望。”
“陛下有什么希望?”
“得到一支强大的海军。”
冯承乾笑了笑,没有接这句话。
腓特烈三世也笑了笑,说道:“不需要女王那样的海军,只要能够与之抗衡,在必要的时候发挥必要作用的海军。”
“这么说,陛下需要的只是一支‘风险舰队’?”
“风险舰队?”
冯承乾一愣,知道自己又说漏嘴了。
在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中,要到十多年后,受到重用的提尔皮茨海军元帅才会提出“风险舰队”理论。
“简单说来,就是一支能够让敌人有所忌惮,从而不敢轻易向帝国开战的舰队。”
“具体一点。”
冯承乾稍微沉思了一会,说道:“大英帝国的安危系于海军,国家利益也系于海军。如果我们的舰队能在海战中重创英国海军,哪怕不能取代英国,也能让英国丧失全球霸权,被其他列强取代。只要有这个风险存在,英国就会有所忌惮,从而不敢与我们为敌,更不敢向我们开战。”
“这只是假设。”
“如果英国与我们开战,我们就能通过海上决战迫使英国退出战争,至少使英国丧失干预欧陆战争的能力。”
腓特烈三世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似乎明白了冯承乾的意思。
“如果陛下需要的是这样一支舰队,并不难办到。”
“是吗?”
“英国海军奉行两强政策,即舰队规模超过两个最强大的竞争对手之和,所以帝国海军的规模只需要达到英国海军的一半、或者稍微多一点,就能促使英国修改基本政策,放弃与我们对抗的念头。”冯承乾笑了笑,说道,“即便英国仍然与我们为敌,我们也有机会在海战中挫败英国舰队。”
“如果给你陆军预算的百分之十,你能办到吗?”
“这……”
“当然,这只是开始,今后会逐年递增。”
冯承乾思索了一会,说道:“这样的话,海军建设得重新规划,尽量缩减前期开支,把重点放在后面。”
“为什么?”
“技术革命即将到来,战舰的更替周期缩短,现在建造的战舰,恐怕几年之后就会变得落后。”
“你的意思是,先打好基础,再扩大建造规模?”
冯承乾点了点头,说道:“经费有限,好钢就得用在刀刃上。我们不与大英帝国争一日之长短,自然得从长计议。”
“看来,能得你辅佐,确实是帝国的荣幸。”
“陛下过奖了,我也只是在做分内的事情。”
腓特烈三世点了点头,说道:“前几日收到消息,大清提出从我们这里采购军火,我已经告诉宰相,让他慎重考虑。”
“陛下……”
“虽然我不知道你的来历,但是从你的姓氏来看,你肯定与大清有关。”
“这……”
“你不用告诉我,我也不会问,你与我立下血誓,我会完全信任你。”腓特烈三世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我也相信,你是全心全意为帝国服务,可是我更加清楚,迟早有一天你会离开帝国。”
冯承乾暗自叹了口气,他也确实没有打算长久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服务。
“算是我给你的回报吧。”腓特烈三世笑了笑,说道,“大清参赞陈季同近日在柏林,你可以抽空见见他。”
“陈季同?”
“他是大清驻法公使,兼任驻德参赞。我见过他一面,谈得还算投机。只是此人生性高傲,且玩世不恭。”腓特烈三世笑着摇了摇头,说道,“在他眼里,大清依然强大,总是我行我素,显得极有个性。”
“这到是非常难得。”
“是啊,在大清,像他这样的人肯定没有几个。”
“行,有机会的话,我会跟他见上一面。”
“快到了,你去准备一下吧。”腓特烈三世打了个呵欠,“明日晚上召开御前会议,商讨你跟索尔兹伯里提到的事情,别迟到了。”
冯承乾点了点头,表示明白皇帝的意思。
当前,最要紧的事,就是落实英德联合对抗法俄的秘密协议。
虽然这应该是宰相的事,但是冯承乾首先向英国首相提出修建巴格达铁路,也就没有理由把他排除在外。
回到柏林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
冯承乾在路上吃了晚饭,准备洗个澡就上床睡觉。
只是,侍从还没准备好热水,就有人来访了。
“谁会这么晚来找我?”
“他只说他叫卡尔。”
“卡尔?”冯承乾有点头大,在德国叫“卡尔”的人多了去了。
“他说,他代表德意志银行与符腾堡银行来见大人。”
冯承乾猛的一惊,这才想起,卡尔正是德意志银行与符腾堡银行积极推动修建巴格达铁路的台前代表。
“伯爵,要赶走他吗?”
“不,不用了,请他进来吧。”冯承乾长出了口气。
银行家的嗅觉确实灵敏,冯承乾几天前才向索尔兹伯里提出修建巴格达铁路,消息就传了回来。
当然,这也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