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76章

帝国风云-第76章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线战场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略进攻打响了。

面对汹涌而来的轴心**队,俄军几乎没有进行抵抗,在七月二日当天就整体后撤了将近三十公里。

虽然俄军总参谋长布鲁希洛夫非常能干,算得上是这场大战中比较有才华的统帅,他也非常及时的下达了撤退命令,希望避开轴心**队的锋芒,在第二道防线上站稳脚跟,再发动反击,但是俄军的表现却很不给力,在退到第二道防线之后,并没有像布鲁希洛夫想像的那样站住脚。

七月七日,俄军的第二道脆线被突破。

五天之内,已有一百八十个俄军师被击溃,超过一百万俄军官兵不是战死、就是成了战俘。

前线俄军战败,后方就更加不稳定了。

七月十日,圣彼得堡再次爆发大规模动乱,近百万工人与市民走上街头,要求沙皇立即结束这场战争。

可以说,到这个时候,整个俄国都被绝望笼罩着,没人能够看到希望。

归根结底,就是没有人能够看到俄国能够依靠盟国的援助打赢这场战争的希望,而根源就是英国皇家海军丧失了战略优势,甚至丢掉了北海的制海权,难以在短期内打通最为便捷的海上通道。

七月十七日“巴巴罗萨行动”结束。

在十五天的战斗中,总计二百七十个俄军师被击溃,一百七十六万俄军官兵伤亡或者被俘。

此战之后,俄军彻底瘫痪了。

当时,俄军败得有多惨呢?

在不到一年的战争中,俄军总共战死三百六十八万余人、伤残五百七十多万,而被俘的高达七百万。

这是个什么概念?

在大战爆发之后,德军总共开设了四十个战俘营,最多只能容纳二百万战俘。当时还有很多人认为,根本用不着开设这么多的战俘营,

因为战争肯定能在半年之内结束,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俘。仅仅过了三个月,这四十个战俘营就人满为患了。到一九一五年六月底,德军开设的战俘营超过了一百个。可惜的是,即便如此,也无法容纳下所有俄国战俘,更别说英国与法国的战俘了。此外,当时在东线作战的德军总共还不到两百万,加上奥匈帝国与罗马尼亚等盟友的军队,总兵力也不到六百万。

也就是说,俄国战俘的总量,超过了东线战场上轴心国的作战部队!

打成这个样子,俄国离战败还远吗?

从某种意义上讲,俄国已经战败了,而俄国离崩溃只欠缺最后一个必然条件。虽然冯承乾不知道这个必要条件能在什么时候形成,但是可以肯定,只要俄国受到的战争压力没有减轻,就肯定会到来。

为此,七月二十日,冯承乾专门返回柏林,向德皇提出建议。

这个时候,德皇也在考虑是否继续在东线用兵。

鲁登道夫的表现,远远超过了德皇的预期。当然,这并非鲁登道夫一个人的功劳,东线德军参谋长霍夫曼少将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讲,霍夫曼的重要xìng在鲁登道夫之上,因为正是他对俄军的深入了解,才让鲁登道夫抓住了俄军的致命弱点,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如此重大的胜利。此外,包括“巴巴罗萨行动”在内,东线的绝大部分作战计划都是由霍夫曼起草的,鲁登道夫只是执行了霍夫曼制订的计划。在指挥层面上,霍夫曼的准确判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如此,在七月底,德皇破例晋升霍夫曼为帝国陆军上将,并且授予橡叶饰蓝sè马克斯勋章。

问题是,德皇认为在东线已经打得足够好了,没有必要继续打下去。

德皇的意思很明确,俄国已经失去了战斗力,可以暂时放在一边,把重点转移到更加重要的西线战场上去。

为此,德皇甚至暗示,只要鲁登道夫支持他,就任命鲁登道夫为西线德军总司令。

也正是德皇的暗示,让鲁登道夫动心了。

问题是,这个时候放过俄国合适吗?

在觑见德皇之前,冯承乾找到了鲁登道夫。

虽然冯承乾是帝国海军将领,与陆军没有多少关系,但是他与鲁登道夫的sī人交情非常不错。别忘了,当初鲁登道夫能够得到德皇的重视、或者说能够让德皇认识,就与冯承乾有直接关系。此外,在这场大战中,鲁登道夫能够受到德皇重用,也是冯承乾大力推荐。如果没有冯承乾,也就不会有现在的鲁登道夫。

“将军,我此次前来,只为了一件事。”“很重要吗?”鲁登道夫把茶水端了过来,显得非常客气。

“听说,陛下希望由你担任西线德军总司令。”

“陛下确实提到过这件事,只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现在把重点转到西线,会有什么样的结果?”鲁登道夫没有开口,坐到了冯承乾对面的沙发上。

“别的不说,我们在东线的所有努力都将白费。”

“是吗?”

“如果我说,继续保持现在的进攻势头,而且辅以一些其他手段,我们就有希望在年内击败俄国,你相信吗?”鲁登道夫的眉头跳了几下,似乎不大相信。

“不可否认,俄军已经战败了,只是俄国还没有倒下。如果送开了勒在俄国脖子受到绞索,这头巨大的北极熊就能缓过气来,并具再次对我们构成威胁。在军事上,我们做得已经足够好了。要想彻底打败俄国,我们只欠缺最后一个必要条件。”

“什么?”

“在俄国制造一场足以毁灭罗曼诺夫王朝的大规模动乱。”

“这……”

“如果你相信我的判断,那么就再坚持几个月。”

“这么说,你很有把握?”冯承乾点了点头,说道:“除此之外,你还要去找到一个人,并且把他送回俄国。”

“荆”“一个至关重要的人!、,!。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一百三十一章帝国末日

更新时间:20127151:57:50本章字数:5452

在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中,俄国十月〖革〗命的发起者就是由鲁登道夫送回俄国的,只不过那是两年之后的事情。历史已经改变,俄国的国内动dàng已经引燃了〖革〗命的烈火,因此提前两年爆发〖革〗命并非不可能。

两天后,鲁登道夫就找到了冯承乾说的那个人。

此时,鲁登道夫已经正式向德皇提出,再给他四个月。如果到一九一五年底,俄国依然没有战败,他就出任西线德军总司令,并且按照德皇的意图,把重点转移到西线,集中兵力攻打法国。

冯承乾与提尔皮茨也向德皇提出了类似的建议。

虽然德皇觉得没有必要等待四个月,而且法金汉一直在强调尽快对法国发动战略进攻的重要xìng,但是德皇最终还是答应了鲁登道夫等人的请求,决定到一九一六年,再把重点转移到西线。

为此,冯承乾与提尔皮茨也做出了担保。

简单的说,就是在一九一五年,帝国海军必须保证北海航线畅通无阻,继续对英国皇家海军施加压力。

其实,根本用不着等到一九一五年底。

八月十七日,俄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以克伦斯基为首的俄国资产阶级〖革〗命者在圣彼得堡发动了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起义行动,数十万工人、农民、市民、甚至是士兵加入了这场大规模〖革〗命。

两天后,沙皇尼古拉二世逃离了圣彼得堡,并且派遣哥萨克骑兵前去〖镇〗压。

可惜的是,一直被沙皇当做御林军的哥萨克骑兵不但没有〖镇〗压起义者,还在到达圣彼得堡之后,加入了起义大军。

原因很简单,勇猛的哥萨克骑兵都不想继续打下去了。

在过去的一年里,超过一百万哥萨克骑兵成了炮灰,而且沙皇的强制征兵令,让更多的哥萨克年轻人去送死。

八月二十四日,起义者占领了圣彼得堡。

面对汹涌的〖革〗命浪潮,尼古拉二世不得不做出妥协。

八月二十五日,尼古拉二世宣布任命较为开明的尼古拉大公爵,也就是他的表兄为全权大臣,负责起草改革法案。

只是,在最关键的问题上,沙皇没有做出让步。

这就是,立即与轴心国集团进行算战谈判。

显然,沙皇并不打算结束这场战争。也许,在尼古拉二世看来,他给英法做出的承诺远远高于本国民众的利益。

事实上,尼古拉二世并没打算跟〖革〗命者进行谈判协商。

在任命尼古拉大公爵制订改革法案的时候,沙皇也在秘密调集军队,准备夺会被〖革〗命者控制的圣彼得堡。

八月三十日,一名俄军逃兵泄lù了沙皇的秘密。

九月一日,克伦斯基宣布组建资产阶级政府。次日,〖革〗命军队控制了夏宫,囚禁了在此遥控指挥俄军的沙皇与皇室成员。

次日,克伦斯基的资产阶级政府开始与英法接触。

有趣的是,克伦斯基并没有打算让俄国退出战争,而是在得到英法的保证之后,决定继续打下去。

当然,这也与英法有关。

英法需要的是一个还能打的俄国,而不是一个退出战争的俄国,

至于谁来主宰俄国,并不重要。

也就是说,只要克伦斯基愿意打下去,英法就愿意承认其政权的合法xìng。

这也正是英法开出的条件,即只要克伦斯基不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妥协,那么英法就会承认其为俄国的唯一政权。当时,英法甚至暗示克伦斯基,在战争结束之后,将协助克伦斯基组建〖民〗主政府。

结果,克伦斯基违背了起义时做出的承诺。

他没有宣布停战,而是向布鲁希洛夫下达了命令,要求俄军在九月份发动一次进攻,以此证明俄国不会退出战争,也不会向霸占着俄国领土的轴心国妥协,更不会因为政权变更而承认战败。

俄军有能力娄动进攻吗?

布鲁希洛夫只是军人,既然现在是克伦斯基做主,他只能听从命令。

可惜的是,在他的对面,鲁登道夫也做好了准备。

九月十二日,俄军在东线率先发动进攻,但是当天就被德军打了回去,随即俄军的进攻变成了全面溃退。

接下来的三天之内,无心作战的俄军损失了一百五十万官兵。

九月十六日,布鲁希洛夫不得不命令前线俄军放弃进攻,转为就地防御。

因为一下子俘虏了上百万俄军,而且“巴巴罗萨行动”的战俘还没有安置妥当,所以德军也不得不停止进攻。不然的话,汹涌而来的俄军战俘、或者说那些主动投降的俄军官兵将拖垮德军。

这次进攻,不但葬送了一百多万俄军,也葬送了克伦斯基政权。

在鸣金收兵的当天,鲁登道夫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委派专人,把冯承乾让他找到的那个人送回俄国。

此举,等于在俄国内部埋下了一个火种。

九月底,圣彼得堡再次爆发大规模暴动。数十万起义者走上街头,要求克伦斯基政权立即停止一切战争行为,马上与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停战谈判,结束这场已经夺走了数百万俄国人xìng命的战争。

与当初的沙皇一样,克伦斯基没有妥协,而是出动军队进行〖镇〗压。

显然,克伦斯基不比沙皇好多少。从某种意义上讲,克伦斯基只是一个政治野心家,他的目的不是率领俄国走出战争深渊,而是借助这场战争夺取政权,甚至是取代沙皇,成为俄国的最高统治者。

可惜的是,绝大部分俄国人并不想打下去。

十月二日,圣彼得堡的暴动演变成了第二次〖革〗命。克伦斯基派出去的〖镇〗压军队不但没有把枪口对准起义者,反而调转枪口。当天,俄国bō罗的海水兵也加入了起义行动,在日俄战争中侥幸逃脱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向克伦斯基政权打响了第一炮,起义者军队迅速占领了冬宫。

面对汹涌的起义浪潮,克伦斯基的表现还不如沙皇。

当晚,克伦斯基在英国外交人员的陪同下,伪装成外交官,躲进了英国大使馆,并且在两日后离开了俄国。

十月五日,俄国无产阶级政府成立。

当天,这个新生的政权就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发出了停战信号,要求立即停止一切军事行动,进行停战谈判。

收到消息的时候,冯承乾已经回到威廉港。

俄国愿意停战,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来说,无疑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因为这意味着东线的两百万德军能够开赴西线。这更加意味着,德意志第二帝国能够在英国的战争力量处于谷底的时候,在西线发动战略进攻。甚至可以说,这让德意志第二帝国获得了在一九一六年结束战争的希望。至少,在帝国陆军把主力全部集中在西线之后,有望在一九一六年结束欧陆战争。

当天晚上,冯承乾就急匆匆的赶回柏林。

他要做的,不是让德皇趁火打劫,而是见好就收。

可惜的是,他来晚了一步。

下午,鲁登道夫就赶了回来,亲自向德皇提出,应该借这个机会,让俄国签署一份极为苛刻的条件,比如割让部分领土,赔偿战争损失等等,补偿帝国遭受的损失,同时抽空俄国复兴的基础。

鲁登道夫想得没错,问题是有这个现实需求吗?

要知道,俄国不是在战场上战败的,而是因为内部问题而战败的,因此俄国已经在这场战争中赔光了老本,除了那些荒凉的土地之外,根本没有值得帝国垂涎的好处,而帝国获得俄国的领土,又有什么好处呢?

“你是说,宽容处置俄国?”

“陛下,我知道,对待俄国这样的国家,任何宽容都没有用,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当前的实际情况。”

德皇笑了笑,让冯承乾说下去。

“如果俄国还有能力打下去,就肯定不会向我们乞求和平。所有迹象都表明,俄国已经没有能力打下去了。也就是说,俄国已经耗光了资源。就算我们迫使俄国签署了一份不平等的停战条约,也不见得能够从俄国捞到多少好处。别的不说,俄国根本没有足够多的粮食来养活所有人,又哪有能力向我们致富战争赔款呢?既然我们不可能从这份停战条约中获得实质xìng的好处,为什么要为下一场战争埋下祸根呢?”

冯承乾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任何不平等条约,都不可能带来真正的和平。我们不可能彻底打垮鼎国,也就不可能阻止俄国在数十年后复兴,再次成为我们的头号劲敌。也许,一份平等的停战条约也不可能带来永久的和平,但是至少能够减轻我们的战争负担,而且与俄国保持良好关系,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好处。”“什么样的好处?”

“让我们暂时不用提防俄国,可以把部署在东线的兵力降到最低限度,从而集中兵力对付英法。”

德皇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冯承乾的意思。

“当然,必要的惩戒也不可少。”

“你的意思是……”

“比如,可以让俄国签署一份长期贸易协议,让我们能够以较为低廉的价格从俄国获得维持战争所必须的物资。”冯承乾看了德皇一眼,又说道“如果有必要,我们甚至得帮助俄国恢复生产。不管怎么说,英法还没有战败,而且谁也不能保证英法一定会在明年战败,我们得做好长远打算。”

“看来,你比鲁登道夫考虑得更加长远。”!。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一百三十二章转折点

更新时间:20127159:29:57本章字数:5050

说服德皇之后,冯承乾得到了一个新的任命,以帝国海军代表身份参与对俄谈判。

十月十日,冯承乾与代表帝国陆军的霍夫曼上将到达坦能堡。

这一天,俄国发生了一件震惊全世界的事情:无产阶级政权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处决了沙皇、皇后、皇储、以及所有皇室成员。

事件的起因,在沙皇身上。

被囚禁在夏宫之后,沙皇并没死心,一直在积极联系那些忠于皇室的军队,寻找东山再起的机会。十月六日,得知无产阶级政权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