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第1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牵扯到在小学里的语音教学问题,1920年国语推行不到两年就爆发一场名为“京国之争”的争论,也就是北京方言和国语注音的异同。
最终确认了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注音方案。
但这还不算完,这个时代最不缺少的就是革新家,他们对于汉语注音提出了各种方案。
有些人甚至自己造出来一种注音方案。
在中国,想要办成一件事就要开会讨论。
这一讨论就过了几年的时间,各方依旧争论不休,这些人都是语言大家,傲气的很,都认为自己的方案才是最好的。
虽然还没有最终结果,却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出版了不少论著,赚了不少稿费。
林子轩对此不怎么关注,他甚至都没想起他也写过一本《林氏汉语拼音方案》。
他那时是为了到美国打官司,匆匆的把后世的小学语文课本给抄写了出来。制定了一套汉语拼音方案。
不过,他写的那套汉语拼音方案可是后世无数语言学家智慧的结晶。
别看是小学课本,能够在全国推广的小学课本怎么可能简单,这可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根基,绝对是经过无数讨论和研究的成果。
所以。他的那套方案算是最为成熟和完善的方案。
只是林子轩平时较为低调,在官司结束后他就忘掉这件事,不像其他人四处宣传和兜售自己的注音方案。
就这样,《林氏汉语拼音方案》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这一次,林子轩去了一趟欧美等国,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关注,甚至都讨论林子轩什么时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了。
有人就想起林子轩还是一位语言学家,写过一本《林氏汉语拼音方案》。
等到这本拼音方案被提交到国语统一筹备会的时候,那些语言学家才发觉这种拼音方案的简洁方便之处,连声调都有标注。
可谓是简单易懂。无论对于学校教学还是推广都比他们那种不成熟的方案好上很多。
这并不是说这些语言学家没有真本事,他们也是才华横溢之辈。
但汉语注音的研究和演变需要时间,林子轩提出的方案来自后世,正是在这些人研究的基础上改善而成。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少学者对这份《林氏汉语拼音方案》故意挑刺,指出不足。
这毕竟是一个能够在历史上留名的事情,汉语拼音的奠基人,这种名号谁不想当。
教育是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事情,汉语拼音每个中国人都要学习。以后提到汉语拼音就会说这是谁谁谁发明的,这就是青史留名。
这同样是这些人争来争去的原因。
他们当然是在为中国文化做贡献,但也会有名利之心。
不过那些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语言学家还是公允的。认可了林子轩的拼音方案,觉得可以用这个方案和现行的《注音字母》对照着来用,逐步推广。
国语统一筹备会准备把这个提案呈交给教育部,并刊载在《国语月刊》上大力宣传。
那时林子轩还在国外,行踪不定,所以没有人通知他。
在解决了国语注音之后。又一个问题困扰着这些语言学家,那就是白话文的推广问题。
虽然白话文推广了这么些年,但大部分作家写作的时候文章中还是带有“之乎者也”这样的句式,即便是鲁讯和胡拾这样的大家也不例外。
他们这一代人幼年时接受私塾教育,骨子里改不掉这种习惯。
鲁讯在日本留学,文章里有时候会出现日式的句法,这就是教育造成的影响。
这时候不少人发现林子轩写的通俗小说白话文运用纯熟,没有出现文言和白话掺杂的问题,而且他的武侠小说对于白话文的推广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百姓喜欢看林子轩的武侠小说,如此就相当于推广了白话文。
有人对此颇为不解,一打听才知道林子轩没有接受过私塾教育。
他是在租界虹口爱国小学接受的幼年教育,这就难怪写作时不带文言了。
可正是这样教育背景的人竟然写出了像是《沁园春雪》那样气势磅礴的古词。
最后,他们无奈的得出结论,真是能人无所不能啊!
说实话,以前林子轩写的通俗小说被人批成没有文采,通篇大白话,现在则被人推崇,认为对白话文的推广做出了贡献。
之所以前后反差这么大,根本原因是因为林子轩在文坛的地位提升了,他成了权威。
如果还是刚穿越那会的林子轩,就算是把《林氏汉语拼音方案》写的再出彩,也不会引起重视,甚至还会被批判。
正如那时候一大批人攻击他的小说一样。
成了权威之后,就有了光环,好像庙里的神像,受人敬仰。
这就是现实。
然而,不管怎么说,《林氏汉语拼音方案》即将成为全国小学的教材,这个汉语拼音奠基人的名头是跑不掉了。
加上新诗的奠基人,流行歌曲的奠基人,这是第三个奠基人了。
林子轩将在奠基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二百九十九章再穷不能穷教育
全国国语大会是为了展示新文化成果,推广国语而发起的一项宣传活动。
北平由蔡元赔和胡拾等人主持,上海则交由林子轩负责。
他们准备在大会上发表一篇宣言,宣言的内容林子轩收到了。
宣言的开篇便指出:“这种公共的语言并不是人造的,乃是自然的语言中之一种;也不就把这几百年来小说戏曲所传播的‘官话’视为满足,还得采用现代社会的一种方言,就是北京的方言。”
在介绍新的注音标准时,指出这种注音标准是在《林氏汉语拼音方案》的基础上改进而成,是多位语言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最终的名称叫做《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
这是妥协的结果,那些语言学家毕竟忙活了几年时间,总要留下他们的名字。
林子轩倒是无所谓,他已经不在乎这点虚名了。
为了推广国语,国语统一筹备会准备在全国各大城市成立国语讲习所。
光有国语还不行,还要有国语的发音和文法,这就需要编纂字典和词典,有了这些基础后,就要有国语的文学。
如此才算是形成了一种语言,这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林子轩想把后世的《新华字典》抄出来,但随后就放弃了,做人要懂得收敛。
还是给那些语言学家们留条生路吧,要是把所有工作都做完了,让别人情何以堪。
他只要写写小说,创造国语的文学就行了。
还有一件事是关于语文课本的。
这个时代军阀混战,全国中小学没有统一的课本,大多是各地的教育机构自行编纂,还有出版社请人撰写。
比如北大的语文课本上就有鲁讯和胡拾等人的文章。
想要推广白话文,就要从中小学校开始,这就牵扯到语文课本的内容。
课本内容要以白话文为主,要从新文学的众多书籍中挑选那些白话文运用纯熟,立意深远。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
鲁讯的小说,胡拾的演讲,林子轩的诗歌,周作仁的小品文等等。
只是这些编纂语文课本的学者发现入选的课文中林子轩的文章占了很大的比例。
这和林子轩不时给《万象杂志》写稿子有关。这些稿子在后世被称为“心灵鸡汤”,以温暖博爱为主题,很受读者的欢迎。
有人意识到无论是国语注音还是国语文学,林子轩都是一道迈不过去的槛。
可以想见,当这些文章选入语文课本后。学生们自幼学的就是林子轩的文章,这和在私塾里学习四书五经类似,林子轩或许会成为新的偶像。
林子轩对此不以为然,认为那些人纯粹是杞人忧天。
新式教育和旧式教育不同,学生接触的科目越多,眼界越是开阔,还有来自西方的各种学说,这个世界很大。
不像古代那样只学习四书五经,所以说,没有人能成为另一个孔子。
而且。“林子”这个称呼也太难听了,会让人想到“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句话。
他更为关注的是教育普及的问题,这个时代的人识字率实在是太低了。
在大城市还好,普通市民差不多都能看看报纸,认识不少字,小城市里只有富裕家庭才有机会上学识字,而在农村基本上都是文盲。
课本编纂的再好,最终还是要靠多办学校,普及教育才能起到作用。
于是,林子轩在报纸上提出了“义务教育”和“希望工程”两个概念。
义务教育是用国家行政干预的方式对中小学教育进行免费。如此可以让更多的孩子读书识字,希望工程则是发挥社会的力量,聚拢资金在农村建立学校,普及教育。
他提出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教育上绝不能落后。
这两个概念得到了以蔡元赔为首的教育界人士的赞同和支持,并向北洋政府提交了议案,希望政府财政能够向着教育领域倾斜。
按照林子轩的建议,希望工程需要成立基金会,由教育界的名流组成基金委员会。把从社会各界募捐来的资金用于农村孩子的教育。
他以身作则,捐出了五万块,成为希望工程基金会的第一笔捐款。
他知道在这个时代提出“希望工程”意义大于实际效果,结果或许并不理想。
但只要坚持下去,尽力而为,能在农村多建几所学校,让多一些孩子识字,就值得了。
因为这件事,林子轩在教育界声名大噪,获得社会各界的赞誉。
为了宣传国语,上海的各家报纸上开始刊出国语专刊或者特刊,介绍国语的来龙去脉,尤其重点提到了林子轩的拼音方案。
毕竟林子轩是上海的名人,在这种时候上海的媒体自然不遗余力的夸赞。
林子轩借此机会联合了上海的多家书局,发起了一场降价促销活动。
在1926年的第一个月内,这些书局的所有国语书籍和报纸杂志,全部半价销售。
这既是为了宣传国语,也是争抢读者,打价格战。
规模小的书局出版的书籍和杂志有限,降价促销损失不大,可一旦大书局这么做,损失的就不是一星半点了。
这个举动正是针对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全国最大的出版社,旗下杂志众多,每月都有国语书籍出版,如果同样半价销售的话,不仅赚不到钱,还会赔钱。
林子轩甚至可以把半价销售延长到三个月,打一场价格持久战。
万象书局联合其余六家中型书局联合发出了降价声明,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不甘示弱,紧接着也宣布半价销售。
由此引发了一场中国出版行业的价格大战。
这样做对出版社不利,却是读者的福音。
林子轩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看起来有点意气用事,但好处也有不少。
自从书局解封以来,万象书局的运营状况有点低迷,毕竟有三个月的时间没有发行报纸杂志,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损失了大批读者。
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大力宣传,让读者看到一个全新的万象书局。
他还要抓住时机,招揽翻译人才,推行中西方文化交流计划,借着这个交流计划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当然,最主要的是他想出口气。
对于商务印书馆,林子轩目前还没有更好的办法,却也不能让商务印书馆好过,这是一场长期的竞争。
第三百章未来已经改变
日本东京,经过两年多的重新建设,这座城市已经从19年的大地震中恢复过来。
在东京市文化厅的某间办公室内,一位工作人员正在聚精会神的看小说。
别误会,这可不是上班时间开小差,他们对于工作非常认真。
这间办公室负责书籍的审查工作,凡是在东京市出版的书籍都要经过他们的审查,所以看小说对他们来说是工作的主要内容。
他们看小说的方式和普通读者不同,翻书的速度非常快,根本不在意其中的细节描写。
唯一关注的就是小说中有没有不利于政府的言论。
他们的脑海中存储着大量的违禁词汇,一旦发现某本书籍中出现相似的词汇,就会停下来仔细审查,或者直接否决掉,不准出版。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件好差事,每天都要翻阅大量的书稿,搞得头昏脑胀。
他们极为痛恨现在的作家,借鉴了西方小说的写作方式,写的小说篇幅越来越长,一点都不知道简洁之美。
以前的作家多好,要么写短篇小说,要么写俳句,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最让审查员恼火的是那些善于使用隐喻和借代的作家,这些作家用这种方法规避了违禁词,给他们的审查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正因为如此,文化厅的福利待遇虽好,却让审查员抱怨不已。
这一日,一位审查员拿起一家出版社递交上来的书稿。有英文和日文两份。
这家出版社还附上一份解释。
说明这是一位美国作家的小说书稿。已经翻译成了日文,内容较为敏感,希望文化厅给予可否出版的答复。
审查员有了好奇心,作为一位老资格的审查员,阅书无数,还没有见过美国作家的书稿。
他打开书稿,翻看起来。
他刚开始采用审查员模式。一目十行的扫描着,但似乎哪里不对,故事情节发生在美国,可怎么到处都是日本的东西。
紧接着,他被震惊了,这个故事的背景设定实在是太强大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和德国瓜分全世界,美国人都要对日本人卑躬屈膝,谄媚讨好。这种高大上的设定让审查员瞬间有了代入感。
这才是真正的好书啊!
《高堡奇人》这本小说如果从日本人的角度看,绝对是一部爽文,从美国人的视角看,就是一部虐主文。
审查员卸载了审查模式,进入读者模式,认真的阅读这本小说。
一天时间他什么都没干。光看小说了。而且看的很爽。
《高堡奇人》中虽然把日本人塑造成了反派,但其中也有对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描写,很适合日本人的口味,可以作为意淫小说的典范。
此时的日本为了缓解国内的压力,急需要对外扩张,这本小说契合了日本民众的心声。
看完之后,审查员明白出版社的顾虑了。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学习西方的技术,导致国力大增,在亚洲算是强国了。但和西方列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而且,日本资源不足,人口不多,欺负弱国还可以,对付强国就显得底气不足。
亚洲的邻国才是日本的目标。
但这本小说的确不错,不出版实在是太可惜了。
审查员还注意到书中提到了两个世界,一个世界里日本胜利了,一个世界里日本失败了,这恐怕也是出版社的顾虑。
一旦日本在战争中失败,就会落到和美国人一样的下场。
到那时,就是由美国人统治日本,轮到日本人对美国人卑躬屈膝,谄媚讨好了,那样的生活实在是太恐怖了。
审查员做不了主,按照程序把书稿呈递上去,让文化厅干事定夺。
这位干事同样无法决定,继续朝着上一级呈递,最终书稿被送到了日本天皇手里。
这和日本森严的社会等级有关,而且这种符合日本人意淫的小说可以用来取悦天皇。
这时候,他们以为这只是一本美国人写的科幻小说。
自从关中大地震后,日本政府就悄悄的制定了对外扩张的政策,中国是日本的首要目标,为此他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高堡奇人》中有关日本在未来的战争写了两点。
一点是和德国合作,另一点是空袭了美国的珍珠港,从而占领了美国。
至于在亚洲的战争并没有提及,所以从这本小说看不出日本在亚洲如何进行布局。
日本天皇看完之后并没有归还给下属,而是束之高阁,放在了皇宫里,他内心里不认为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