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天官 >

第9章

天官-第9章

小说: 天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些感觉是说不出来的,他并非被所谓“手足之情”感动,只是瞧着王三郎品性纯良,有些担心而已。

现下小时还罢,这样纯良品性,只会得人称赞与喜欢;长大以后,还是如此,就要撞得头破血流,不知被人坑成什么样。

王三郎越是出色,道痴这个做兄弟的身上的担子越轻。想要与家庭的牵系越轻,就要有人能真正支起撑门户。

老和尚沉默了一会儿,终是摇了摇头,道:“老和尚已经老了……有你一个,已经累了老和尚十载,老和尚哪里还会自讨苦吃……你若不放心,随意指点一二便是……”

这是无意相见了。

道痴不过是随口一句,既老和尚没这个意思,便也撂下此事不提,反而开口提及宁藩之事。

“我父亲借‘养亲’还乡,张真人携弟子西行,这其中会不会是因宁藩不稳?”老和尚是他在这世上最近亲的人之一,他便没有遮遮掩掩,直言道。

老和尚面上依旧镇定,可捻着佛珠的手却颤了一下,道:“此话怎讲?”

实际上,此时宁王确实早有反迹,例如暗杀钦差与逼迫地方臣子之类。道痴哪里晓得这些,他之所以笃定宁王必反,不过是因为晓得历史上有这么一段。

老和尚既相问,道痴只能做沉思状,将想好的说辞说了:“宁藩与朝廷不睦,天下皆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改变这局面,无非两种法子,一种是朝廷寻故除藩,一种是宁藩奋起反击。今上性子随了先皇,御下以宽仁为主,难以做出除藩之举。听闻宁藩当代王爷是庶长子袭爵,出身卑贱,不说旁人,宁藩内部诸王、将军,袭爵初始,想来未能全部臣服。十数年间,整合宁藩之势,宁王在封地已经势成。”

朝廷将宗室王爷拘在封地上,像养猪似的养着,哪里会允许他们做大?

宁王既然在地方势力大,朝廷定要想法子削减,宁王舍不得放弃手中权力的话,就只有造反一条。

至于王青洪在前途正好的时候致仕,而张真人率众弟子西行,则是佐证。

老和尚望向道重的目光,已经不单单是欣慰,还有震惊。

一个十一岁的孩子,能从蛛丝马迹中,就能分析出天下大势,如此聪慧异与常人。

“南昌府是行省衙门所在,驻军数目不菲。若是所料不差,怕是领兵之人早被宁王策反。宁王若是敢动,反军数量绝对不对少。大明承平许久,地方将士那里能承受真正战火,说不得叛乱会成席卷之势。”说到这里,道痴不无担心:“若是宁王有心入住蜀中割据天下,那湖广亦不能幸免。”

他担心这点,也是经过深思熟虑。

依照他看,造反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固然朱棣当年以藩王身份造反,抢了侄儿建文帝的江山,也不代表有人可以跟着效仿。

建文帝登上皇位后,先是重用儒生,施行改革,废除太祖旧例,御下宽仁,出发点是好的,可是成效却不尽人意。

没有人会感激建文帝御下宽仁,反而会觉得他行事有悖祖宗家法。

建文帝减免江南重税,后果是国库空糜。

他下令限制僧道私田,分了他们多占的土地,损害了他们的既得利益。

天下承平没多久,在藩王封土边疆,手握重兵时,建文帝开始削藩。

明明是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却闹得“天怒人怨”,而后燕王造反,多少有些顺势而为的意思。

现下天下承平已久,正德皇帝又不是昏君暴君,没有什么天怒人怨之举,宁王也不是边藩,手握数十万大军,想要推翻朝廷,可谓是痴人说梦。

“天和”既占不上,剩下的只能靠“地利”。

毕竟蒙古在关外虎视眈眈,朝廷有能力平乱,却未必能受得了持久战。

偏生南昌府无险可守,要是想要跳出生天,蜀中就是最好的选择。

老和尚闻言,思量片刻,摇了摇头道:“不会取道蜀中,蜀藩开府百五十年,经营蜀中以久,且又是出了名的亲善朝廷。宁王若是想要去蜀中,不等朝廷出兵,蜀王振臂一会,说不得就与之展开对峙之势。当是东进南直隶,欲取南京。名不正则言不顺,只有占了南京,宁王才能抬出宁献王与成祖皇帝旧约,与朝廷划江而治。”

道痴闻言,这才放下心。

虽说兵祸起,定会殃及地方百姓,可他又不是救世主。

王道洪与张真人的退避,无一不说明宁王反迹已露,朝廷却无动静。这只能说明,宁王势大,还有就是朝中有人阻塞视听。

道痴只是千里之外的小童,哪里轮得着他操心此事?

辞过老和尚,又吩咐虎头好生看寺外,道痴从山上下来。

王家的马车,早已在山下候着……

*

京中王宅,王三郎回来,直接去了书房寻王青洪。

“宗学七日后要进行大考……”王青洪闻言,不由皱眉。

他原打算明日带道痴去拜会族长与宗学先生,后日开始便让道痴跟着三郎去宗学读书。

在他看来,四郎已经耽搁数年,能早些就学当然是好的。

另外就是让他早出晚归,避开王崔氏与王杨氏。

当年的事情,不管是这两位谁做主,谁推波助澜,都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已经愧对道痴数年。

王青洪不愿意让母亲与妻子再有什么不当之举,那样的话不仅冷了道痴的心,他也没法面对族中长辈。

可突然出来个宗学大考,要是道痴这个时候入学,成绩不堪,岂不是丢了十二房的脸……

*

甩汗,这一更,还是昨天的。晕倒,前天欠下一更后,想要补足,可每天码完两更后,脑子就木了。从奢入俭易,从俭入奢难。有点这个意思。不过握拳,坚持住,脑子会越用越活,人也会越来越勤快的。吼吼。

第一卷 一叶落 第十六章 访族亲,珉与瑾

王三郎虽才进宗学小半月,可是也瞧着宗学里竞争不少。同窗们,不是比出身,就是比课业,年纪不大,可也都顶着势利眼。

偏生自己的弟弟不管是出身,还是课业,都难以出彩,难免受人挑剔。

他倒不会想着庶弟会不会给自家丢脸,而是想着是弟弟在家中,同自己一样三岁开蒙,未必就不如自己。说到底,还是长辈耽误了弟弟。

他原盼着早日带弟弟去学堂,可没想到赶上大考,心下便有些踌躇,不过是担心成绩不好损了弟弟的自尊心。

王青洪的心里有些奇怪,他就是从宗学出来的,当然晓得宗学的规矩,是一季一考,现下不是大考的时候。

怎地突然要在这个时候大考,到底是为何缘故?

他一时想不出是什么,想着明日要带四郎去拜会族长与执掌宗学的亲长,便将此事先撂下,反而问起三郎课业。

王三郎道:“先生说孩儿时文尚可,并且吩咐孩儿多与六郎共勉。”说到这里,有些讪讪道:“六郎似乎并不喜孩儿,孩儿也不好过于强求。”

王六郎是王珍之弟,王琪堂兄。在王三郎回乡之前,王六郎是王家小一辈子弟最出挑的。只是十二房回乡后,王三郎入了宗学,即便不是爱出风头的,可他课业出彩,先生喜欢,赞了好几次,就引得王六郎恼恨。

王青洪本身自己少年才子出身,当初也是在宗族兄弟的嫉妒下过来,自是晓得儿子困然,道:“不必理会,四书五经与时文,该学的你都学了,让你入宗学,不过是多认识几个投契的族兄弟。等到明年下场,你就要去州学,与他们有什么好计较的?”

王三郎点点头,显然父子二人都没有将明年的童子试放在心上。

等到道痴回来,王青洪并未没有刻意问西山之事,王三郎却专程道耦院,正经八百地拉着道痴到书房,考校他的功课。

可以说,除了大字还过眼外,其他的在王三郎眼中都不过关。

他望向道痴的目光,添了几分担忧,道:“四郎,这几日我来给你讲四书如何?”

因宗学大考之事,他专程告诉父亲,本是想要让弟弟延后入学。可等见了道痴,又觉得自己思量的不对。

道痴既已经回家,这个年岁就当进学堂读书,自己真要延迟入学的话,落在旁人眼中则太刻意。按照父亲平素行事,未必会愿意让四郎延迟入学。

听了王三郎的话,道痴有些意外:“四书不是入了宗学就开讲么?”

王三郎道:“宗学里有两个班,七岁入学进蒙班,学三百千;九岁开始讲四书。因学里多是正月才收新学生,所以四书讲解多放在上半年,这会儿已经讲的差不多。”

道痴道:“父亲对三哥已于厚望,怎好因我之事耽搁三哥读书?我没有关系,大不了先学着旁的,明年上半年再重点听四书。”

王三郎见他如此,也不好多说什么,只想着要是弟弟真的去宗学,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受了委屈;等到转年自己离了宗学,就恳请王琪多照看些。

心中安排妥当,他便也镇定下来,与道痴说起宗学里的大致情况……

*

次日,用罢早饭,王青洪便带了道痴去宗房给族长请安。

不过两天功夫,针线房已经给道痴赶制了几套衣服。现下道痴穿着浅绿深衣,上头包了蓝色福巾,翩翩小公子的模样,同半月前那个光头小和尚形象截然不同。

王老太爷多看了好几眼,赞道:“俊秀不亚三郎,有几分青洪侄儿当年的风采,青洪好福气。”

王青洪道:“能不能争气,还是两说,不说旁的,就是功课这块,四郎就同其他族兄弟落下许多。”

王老太爷笑道:“他才多大点年岁,现在追还来得及,青洪即便望子成龙,也要让他慢慢来,终不会让青洪失望。”

王青洪道:“尊大伯教诲。”

王老太爷犹豫了一下,道:“四郎的大名,你可定下了?”

听到这一句,连在王青洪身后做鹌鹑的道痴,都不由竖起了耳朵,望向王青洪。进王宅这两日,他只晓得王三郎单名一个“珺”,意为美玉,自己这个身体本主大名是什么,竟是不知。

如今听着王老太爷的意思,才晓得他的大名一直没起。

王氏宗族的规矩,男孩五岁上族谱,多时这个之前就起了大名。道痴已经十一岁,还没有大名,不过是被抛弃在家乡,王青洪这个做老子的忘了这回事。

不过自打前日接儿子回家,王青洪便也想到四郎的大名。

不管是入宗学,还是上族谱,道痴都需要一个大名。

道痴这一辈,范的是斜王旁,不知为何,王青洪想到给庶子起名,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个是“珉”。

“珉”,像玉的石头,却不是玉。

在他心中,同为儿子,可嫡庶之别,就是美玉与石头的区别。尽管对妻子有所不满,可他对当年被母亲逼着纳表妹为妾,心里也不无怨言。

即便因愧疚,有些对道痴好些,可也不会盖过两个嫡子。

只是现下被老族长问起,又当着道痴的面,这个“珉”字,王青洪到了嘴边竟不说出口,鬼使神差道:“定了,是瑾字。”

王老太爷点头道:“大善,既是美玉,比喻美德,这个字选的好。”

道痴在旁听了,心里也颇为满意。斜王旁的字虽多,可作为名字的都是常用那几个,瑾字不过读起来还是寓意都算不错。

接下来,王老太爷便唤了个小厮,吩咐带道痴去找七郎玩耍。

道痴虽同王七郎真不相熟,可也没法子,看来那两位是有话要避着他说。

王老太爷问得是道痴上族谱之事,是近期便安排,还是等到年底家祭时,再添名字。

王青洪道:“不必劳师动众,还是等年底一道便是了。”

王老太爷见他这个正主都不着急,便也不强求。

王青洪问起王老太爷宗学大考之事,王老太爷果然知晓内情。

“你堂妹使人传话出来,王妃打算给世子选伴读。你堂妹的意思,世子伴读往后多是要在王府当差,族中志不在科举的子弟,可以一试。照老朽老看,志在科举也没什么。王府就是个小朝廷,孩子们若有机会见见世面总是好的,到时候想抽身出来应试王府那边也不会拦着。”王老太爷道。

自打大名开国以来,安陆州只有两位藩王就藩。太祖皇帝之子郢王,百年前就藩安陆,无子撤藩。剩下的,就是当今皇上的亲叔叔兴王。

兴王府一妃一妾,兴王妃出身直隶,兴王夫人王氏则是王老太爷的女儿。

纳王氏入王府,也是王府对地方士绅主动示好。

王家倒不是指望攀龙附凤,不过是想要两下便宜,要不然哪里舍得嫡女为妾?

虽说王老太爷说的不错,可王青洪却是皱眉道:“王府可还有两位小郡主,这个时候让族中子弟入王府为伴读,若是王府有别的意思?”

不怪他担心,朝廷早已诏令,不仅驸马、仪宾不能出仕,只能接受国家供养,连带他们的近亲都要回避。不能举试,有官职的也需致仕回避,不得参与政事。

王家耕读传家,子弟隆兴,当然不稀罕郡主仪宾这个虚名。

王老太爷不以为然道:“就算有别的意思,也不会越过族里,否则不是结亲,就是结仇。若是王府认准王家,大不了从外房子弟中,挑三五个出色的,让王府甄选。”

王青洪心里已经下了主意,无论如何,也要让三郎与四郎避开这次选伴读。否则的话,要是有人故意使坏,在王府推荐三郎,那不仅断送了三郎的前程,连他这个做老子的也不能幸免……

*

晕死,欠的一章还不上了……总数欠一章,大家可别记多了,吼吼。小九的第二章老是推到次日啊,这个可不好。泪。

第一卷 一叶落 第十七章 小算计,大靠山(求推荐票)

对于王琪,道痴并不厌烦,相反还带了几分欣赏。

到底是无父无母的孤儿,即便得祖父母庇护,可这般识得眉眼高低,想来成长的过程中也没少吃苦头。粗鲁愚笨,都是他的保护色。

尽管他对自己并无善意,可他对王三郎却是有几分真心。有他在王三郎身边,王三郎以后也能少吃些亏。

这会儿功夫,道痴便又看到王琪在装傻充愣。

“六哥,既是兴王府那么好耍,为何六哥不去?”王琪坐在廊下芭蕉树旁躺椅上,手中捧着一牙香瓜,一边吃,一边道。

因他一边说话,一边吃瓜,少不得有些汁水从嘴角流下。这时,就有旁边侍立的丫鬟上前,用帕子给他擦拭。

他身后另站着两个丫鬟,手中拿着扇子,在一下一下地扇风。

他左前方的方凳上,坐着个少年,年纪不过十三、四岁,穿着直褂,手中摇着把纸扇,相貌倒也算斯文,只是眉角微垂,看着有些阴郁。

见王琪这惫懒模样,那少年不由皱眉道:“做什么怪样子,还不老实说话。”

王琪“嘿嘿”笑了两声,到底先将手中的香瓜吃完,才从丫鬟手中接了毛巾擦手,面带迷糊说道:“六哥课业最好,真要从宗学里挑人入王府,也是挑六哥,哪里会轮到三郎?”

王六郎神色有些不自在,道:“入王府是要给世子做伴读,又不是下场应试,哪里用挑最好的。不过是差不多,不至于丢我们王家的脸就好。我又痴长几岁,明年就要下场。”

王琪看着他道:“先生将三郎的时文夸了有夸呢,三郎明年不下场么?”

王六郎的脸立时黑了下来,道:“先生不过巴结十二房才客套几句,就你这傻子才当真。从三品又如何,致仕就是致仕,哪里赶得上二叔?”

王琪听了,立时不愿意,瞪着那少年,道:“我怎么傻了,连祖父都夸三郎,祖父也巴结十二房不成?”

王六郎脸上亦带了怒气,站起身来,尖声道:“谁说祖父巴结十二房了?你浑说什么,不过是因姑姑多疼你,我才与你多说几句,你还蹬鼻子上脸了?”

王琪扒拉扒拉耳朵,抬头望向那少年,眼角正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