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扬帆大明 >

第25章

扬帆大明-第25章

小说: 扬帆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间的白银不断流向朝廷的同时,也解决了流通不方便的问题,真是天才啊,朱显波有点佩服自己了,而且随身携带银元视乎成了身份象征,一时间,富商官员上馆子,进戏院,都显摆起来,不用再被人说银两不足,成色不好,好不得意。王公贵戚们也十分喜欢,那些女人们更加兴奋,大夸皇上聪明。

更多的商人居然也大量兑换,尤其喜欢五元的,估计是拿回去当收藏品了。看来我得多造点五元的出来供给这些商人哈。

民间接受就好,接下来就是提高工艺和改善样式了,努力做到既实惠又美观,最好把我建贞皇帝的大头像搞上去,当然关键的还是收益问题,收益最大的当然是皇上和大明朝廷,张瑞图佩服的五体投地的同时,也有不少进账,库存几乎翻了翻,日常开销顿时轻松了许多。朝廷官员对于皇上铸造银元也觉得十分新颖和大胆。

朱显波铸造银元,赚取利润只是一部分,主要还是为了交易方便,繁荣我大明帝国的商业,将来逐步将银元推向国外,就好比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一样,一个强大的帝国,货币也是个手段,这些我留到后面慢慢给这些臣子们解释吧,先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银库再说。朱显波可不是为了贪图一时的小钱。

第六十章强推银元

随着银元的大量投入市场,其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当然也有部分有心人很快发现了银元并非足量的银币,开始拒绝起银元来,这里面那些小商小贩尤其明显,其实银元的方便他们受益最大,但是由于对朝廷和国家信誉这种概念不懂,加上赚钱不容易,一种本能的反应而已。

银元投入市场三个月,户部报告朝廷收益超过两百万,这才是朱显波铸造银元的第一步目标,就是要回收大量白银充裕国库,既然赚到了,那么理应要实现第二部,保护好银元的流通和贸易的兴旺。最直接的办法莫过于强推。

于是下令全国,为方便交易,振兴帝国贸易,今后以半年为限,交易流通只允许建贞朝铜钱和银元,其余铜钱和碎银交易将视为非法,同时各州县衙门在未来两内年必须每日提供兑换业务。而比例仍旧维持不变。

同时下令大明各属国番邦,除黄金外,将逐步推行银元交易。李明德和张瑞图对此举很是担心,他们主要还是担心激起民变。

“皇上,如果商人私自收藏银锭,不愿意交换银元,那银元将很难进一步推广,如果朝廷强行推广会不会失去民心啊。”李明德担心动乱。

“你想过没有,其实老百姓手中的银两有限,只要维持银元和铜钱的比价不变,那么老百姓其实不会吃亏。那些小商贩需要的资本积累,其实银元已经很好了,再多就可以用黄金作价,而银元和黄金的比价保持不变,那么他们大量的财富就不会缩水,看起来白银十少了。但是购买能力没有下降?”朱显波得用现代金融知识给这两位解释。

“购买能力?”张瑞图很是不解,李明德也是一脸迷茫。

“简单点,以前一两白银能买多少猪肉,现在一个银元也能买,如果小贩不同意,大可以换成铜钱再买,所以没不要纠结那个实际分量,各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朱显波也不知道举什么例子了,可能是当下猪肉价格太贵,印象深刻吧。

“纠结?”两个人更是不明白,哎谁让我是后代人呢?朱显波老是忍不住冒出不少新词来,以后还得字字斟酌啊。

“就是不要抓住这个细节不放。总之你们传令下去,银元兑换铜钱和黄金的比价始终保持不变,如有地下市场随意改变比价,按叛国论处,罪首当斩!”朱显波知道这些官员的金融知识不够丰富,但是只要将银元盯准黄金和铜钱,那么购买力没下降,它足不足份无所谓的。

当然要维持这个比价,政府又很多事情要做,各地衙门和锦衣卫必须密切配合。这一点必须交代下去,尤其是严厉打击地下钱庄和非法兑换。尤其是非法兑换,这直接威胁到银元的地位。

“还有各地没有起义军捣乱的地方,一定要想尽办法疏通贸易渠道,为百姓另谋职业开辟渠道,才能体现我朝廷铸造银元的真正目的。”朱显波担心的还是社会治安和流通环节。

“臣等一定努力去办。”李明德和张瑞图在我的一番现代金融理念教育下终于开始有点似懂非懂了。将来再慢慢跟他们将银票、债券和汇通天下的事情吧。

各地富商反应不一,不过,大部分人还是喜欢收藏黄金,如今皇上推出银元,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次洗牌的机会,交易储藏将变得十分方便,不再需要以前反复称量,只需数数即可。当然他们经商的也知道朝廷推出银元的目的,朝廷一来不可能做亏本生意,二来确实是为了繁荣交易,他们理当支持。要不怎么会有银票呢?

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锦衣卫和当地衙门很快查出,西南几省还是出了几起拒绝银元的事情,朱显波虽又明文下去,严惩不贷,但私底下对那些抵触情绪较轻的害死以教育为主,只有一个为首的,张榜公布,主要还是以蹲大狱为主,并没有没收财产,这也向天下老百姓表明了我大明朝廷不是为抢钱而来。

当然朝廷为应对各地百姓和商人的兑换,各州县临时增加了不少人手,算起来,每个月公务支出也增加了不少。为了推广银元朝廷做的宣传,鼓动,以及出动的锦衣卫和衙门衙役等等,其实算起来,朱显波也没赚到多少。

尤其各地方州县,一方面面临地方百姓的质疑,另一方面银库开支大增,没办法,朝廷只能从中央库房调拨银元推广专项经费,毕竟银元是我建立大明帝国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成败决定生死,容不得半点闪失。

锦衣卫除去手里重要工作也全部投入到专项工作中来,关键还是有个适应的过程,再有两到三年,一个真正的银元帝国也许就要崛起在东方,到时候向亚洲,向全世界兜售我的大明银元。将来也许兜售银票或者我大明帝国的债权,反正要走的路还很长。朱显波的理想是在自己的手里看到RMB和股票哈。

有中央的强推以及各地方政府的大力宣传,慢慢的大明民间接受银元的程度越来越高,这就面临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铸造银元的唯一性和垄断性,这个必须时刻掌握在中央朝廷,并严格执行,不然,各地奸商,见利起意,银元鱼龙混杂那还了得。在这方面,朱显波下令刑部和锦衣卫一旦查实严惩不贷。

于是一部由户部和刑部共同起草的货币管理方案接着出台,明确了铜钱和银元铸造的唯一性以及兑换比例的固定性,这些看起来大家都懂的道理还是形成大明律比较好,当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明确了私铸银元违法的严重性,一旦上升到法律高度,上升到等同叛国的高度有利于吓退部分利欲熏心的歹徒。

“最近市场反馈情况怎么样?”

“回皇上,银元的推广应该不会有大问题了,只是个别起义闹得很凶的立方还无法全面铺开,江南、华南等富庶之地一基本罕见散银入市了。对于银元商人的接受程度比预想的要好。”张瑞图的汇报令朱显波很满意。

“嗯,你们记住了,朝廷的目的是促进贸易繁荣,不管是银元上还是其他政策上都不能违背这个初衷。也要向那些顽固的商乡绅解释朝廷的政策。”

终于,有了固定的比价,有了强有力得兑换保证,外加法律保障,银元路上希望能一路平坦吧,朱显波还指望着建设好强大的金融帝国再建立强大的军事帝国,靠着强大的文明和军事去征服世界呢。祝我和大明一路好运吧!

第六十一章郑和传人

聚集起来的几百万两银子,除了铸造银元外,还得好好利用,首先再追加了五十万两赈灾,各地的灾民逐步得到安置,只是剩湖北陕西等地时有起义军,那些人估计还是冲着皇上这位置来的,老百姓的死活他们可不管。哎,等我朱显波攒更多的钱,一定扩军及时灭了你们。

起义军暂时没时间也没精力剿灭了,军队时最耗钱的,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啊。朱显波得努力赚钱啊。海外贸易是来钱最直接的,但是这船,这人得从哪里来啊。在发行银元的同时,朱显波的心思就想到了海外,自古丝绸之路贸易赚得不少,不过那太慢了,而且人背马驮拉不了多少东西啊。

造船可不比打铁,全部压给徐光启也不现实,就算行,那进度肯定要慢很多了,应该让徐光启在广东、福建等地多找些造船匠来,也不知道哪些地方还有没,私底下出海打渔的应该不少吧,虽然前几朝都是禁海的。

终于王拓不负所托,在福建找到了三宝太监郑和的传人郑泰,手中有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图和宝船模型图,谢天谢地。

连忙将郑泰招进宫来,一打听,这郑泰有私家船,偶尔趁朝廷松懈往来于台湾大陆做些小买卖维持生计,太浪费了。朱显波一看好家伙,果然是风里来雨里去的,全身嗮得跟黑炭似的,不过看起来倒也很健壮,三十来岁。

朱显波没废话封官赏钱,反复歌颂其祖上功德,郑泰也十分感动,当今皇上真是爱才啊,自己总算遇到明主了。

“郑泰,你给朕听好了,朕希望你竭尽所能,为朝廷为我大明服务。我也想重塑当日你先祖的光辉,好好跟着朕干吧。”无论给多少赏赐,演说是必须的,关键是向他兜售我的抱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的心。朱显波的演讲天赋在那个年代确实发挥了超强的功效。

郑泰自然很感动,要不是皇上,也想他还在流浪、还要继续流浪呢,有船朝廷也不一定让出海,而他此生最大的梦想估计就是出海了。现在听说皇上如此重视自己的祖先,重视航海,激动的连忙跪下:“皇上圣明,我郑泰只要有一口气在,就一定效忠皇上,为朝廷的航海事业服务。”

〃你先到工部报到,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尽快组建船队出海,恢复航线和贸易线最重要,赚多赚少以后再说。家里族人有什么困难尽管提,朕一并帮你解决了。”

“我没什么困难,只要皇上允许我们出海就可以了,我们那些老乡们也盼着出海打渔,出海贸易呢?”兴趣看来是最好的老师,对郑泰来说,也许达到祖先的高度很难,但朱显波这新皇帝这么力挺他,他自然高兴。

但朱显波不是这么简单的想,郑泰那是一个普通渔民的想法,得把他的世界观、人生观重新输入才行。

“郑泰,你的先祖郑和层七下西洋,朕也打算组建庞大的船队,不但要恢复下西洋,东洋、南洋的贸易都要做起来,将来甚至去更远的地方。”

“皇上圣明,皇上宏图大志,草民佩服。”这见过大海的人比一般的草民是要胆大,头次见皇上也不见胆怯,也许是这皇上平易近人吧,朱显波想发展造船业、航海事业,也没想在郑泰面前故作威严。

“你佩服朕没什么大作用,要是你干出一番事业来让朕佩服,让朝廷佩服那才行。”朱显波其实对郑泰还是没底,毕竟做小买卖和带船队不是一回事啊。

“草民谨遵皇上教诲,只要让我们能出海,能上船,皇上和朝廷让我郑泰干什么我绝不含糊。”

“好样的,这样吧,你暂时在京城住下,朕还有事情交代,等交代得差不多了,你再去办你的事情。”

朱显波对于自己电脑和几个美女的知识还是充分信任的,这郑泰造船开船估计是个好手,但是要轮到统帅船队、海外贸易,估计还得培训一段时间,尤其是各地的特产,喜好,风土人情,他没去过的地方肯定会吃亏,自己电脑里有,不如索性一次性灌输给郑泰,能接受更好,不能接受起码也有印象,将来再碰到不至于全陌生。

培训郑泰的科目则和先前的进士完全不同,主要是航海图,航线,季风等,还有海外贸易的注意事项等

“皇上,你说这世界真有这么多海洋吗?”

“当然,这地图上蓝色的都是海洋。陆地是被海洋包裹或者说切割开得。”郑泰很好学,朱显波也很开心。

“草民一直以为世界都是像我大明一样,陆地为主,海洋为次,没想到这海洋比陆地大得多啊,难怪我先祖的日记里记载了很多事情,我始终不明白。”这也不怪郑泰,天津到山东半岛,杭州湾到日本,泉州到台湾到海南岛这陆地之间夹的海域实在不打,可谁曾想过这岛链之外是浩瀚无边的海洋呢。

跟朱显波学了航海图,郑泰才开始明白为什么皇上要重视海外贸易了,合这西洋还有这么多国家啊,还有不同的种族啊,那生意真是做不完的做了。

“朕要你把航海图记在心中,尤其是东亚、东南亚各岛屿各水道的大概位置,你全记住了朕就给你升官。”朱显波也不是乱许诺,带船队出海,不封官肯定驾驭不了其他水兵,到时候调动起资源来也是阻力重重。

“谢皇上,这个难不倒我从小就看这些东西,只是没皇上这个这么详细罢了。”

朱显波经过几天和郑泰的接触,发现郑泰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到底还是聪明人,很多东西一点就通,看来郑和自己虽然不能生育,但一定养了不少聪明的小孩,当然只会有哪些最聪明的遗传了他的基因和财产。这样下去再过些日子,郑泰能顺利从舰艇学院理论毕业了,再去天津港实习实习就可以带船出海了。

同时朱显波立即吩咐工部,科技部三个月内按图纸和郑泰口述的务必弄出两条郑和宝船来,一方面安排郑泰在天津招募税收训练水兵。一个月后成立户部海事局,郑泰官升海事局掌司兼户部准右侍郎,正四品,以杭州为基地往返于东亚、台湾、大阪、李朝京城等各地负责对外贸易,新科进士施正佑为副手,负责收集货源,从四品。

第六十二章郑和宝船

两艘宝船就花了朱显波三十万两,心里疼得不行,当朱显波在天津港见到宝船时总算得到点安慰。不愧是郑和,留下份图纸和传人,我大明就能把这宝船造得相当气派,快赶大连港瓦良格那么大了。不顾众人阻拦,朱显波执意要登船视察。

“张瑞图,这船多大?”

“回皇上宝船长三十丈,宽十丈,约能载重六千料(约三千吨排水)。”

“真能载这么多?”

“皇上你看,这宝船的桅帆总体设计上采用纵帆型布局、硬帆式结构,帆篷面上带着撑条相当于筋的加固作用,船型上采取“底尖上阔”的结构,船头昂船尾高。宝船船体结构上设了多道横舱壁,把一整个舱按功能分割成二十三舱。所以储物十分方便,也能防止进水互相干扰。”

朱显波想比起郑和当初下西洋的最大船是小了点,短程做做小买卖总算够了,以后有了钱,技术完全掌握了再搞大的,尤其是要换成平底的,多载货物。

“徐光启,这么大的船,动力如何,推进速度怎么样啊?”张瑞图负责制造,设计主要还是科技部根据郑和包传图进行的,追显波因此把徐光启也带到了船上备问。

“皇上,船在海上的行动主要依靠风帆借助风力以及水手划水。在动力推进系统的这两个重要的环节郑和宝船都采用了独特的设计。首先,与当时欧洲帆船采用的分段软帆不同,郑和宝船使用了硬帆结构,帆篷面带有撑条。这种帆虽然较重升起费力,但却拥有极高的受风效率,使船速提高。并且桅杆不设固定横桁,适应海上风云突变,调戗转脚灵活,能有效利用多面来风。”

“与船桨不同,宝船在两舷和艉部,设有长橹。这种长橹入水深,多人摇摆,橹在水下半旋转的动作类似今天的螺旋桨,推进效率较高。在无风的时候也可以保持相当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