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大明-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上息怒,微臣这就去查问此事。〃
〃来人啊,去把王拓叫来。〃
“皇上,这太晚了,还是明天吧?”当值太监有点犹豫。
“明天起义军打到京城来了怎么办?快去。”
“陕西的情况怎么样?”
〃陕西连年大旱;人民无法生活。连续多年闹灾荒,土地都被皇亲贵族、地主豪绅霸占了。千百万农民身上无衣,口中无食遂参加起义;陕北巡抚得报后,因怕受到朝廷怪罪,充耳不闻,起义队伍乘机迅速扩大。陕甘总督杨鹤采用“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战略。去年,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和王左卦等纷纷起兵响应。李自成、张献忠也先后后也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现在只怕有五万余众。〃
“什么;这么多起义军一夜之间来的吗?他们的主要诉求是什么?”
“均田免赋;现在到处流传‘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无依靠的农民纷纷加入了起义军。已经连克数城。”
“这些混蛋,都干什么吃的,招洪承畴回来。”
“皇上,那东边边防怎么办?”
“先一件一件解决。”
洪承畴飞马奔回京师,连夜参见皇上,这也是君臣两人第一次谋面,朱显波在历史书中知道洪承畴是个能干人,不想被大玉儿拐跑了,正好陕西有战士让他发挥下。这洪承畴也是听朝廷重臣们说起皇上少年老成、英武神明。
“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来,你常年在外守备边关,不比拘礼,朕这次召你回来,一是了解下东北形势,二是让你去陕西平叛的。你先说说东北情况吧。”
“回皇上,山海及以东袁崇焕将军经营多年,现在城池坚固,民心向政。满清八旗虽然号称英勇无敌,一时半会应该很难攻克我山海关。”
“那就好,那你替朕暂时去守候西北,起义军能剿灭最好,不能剿灭也不能让他们往西往南逃窜,要始终牵住他们,让他们再朝廷的控制范围内。”
“微臣谨遵皇上教诲。”
“洪承畴,朕命你为陕甘总督,即刻上任,你去了之后要以剿坚抚,先剿后抚,先控制起义军的规模,不能再让各地连成一片。”
“微臣领旨。谢皇上隆恩。”洪承畴显然没想到,自己从山海关一个副总兵,一下调任陕甘总督,那可是封疆大吏,可见皇上对自己的重视。
“你先别急着谢恩,你的前任朕正准备派锦衣卫去押解回京,你要是办不好,京城的牢房也给你预备着。”
“微臣明白。”
“朕也不是无理之人,现在朝廷稍微宽裕些,如果当地救灾需要,尽管向朝廷开口,朝廷力所能及的帮助你们救灾。要人要钱都可以,重要的是搞好民生,稳固边防。袁崇焕将军的那一套,你要活学活用。”朱显波当然希望朝廷有十个袁崇焕,那每个放一个,岂不是天下太平。还好这洪承畴也不逊。
“臣替陕西灾民谢谢皇上。”
“不用你谢,天下百姓都是朕的子民,只要顾得过来,朕一定要顾。这是朕的责任,你们做将军的做大臣的就是要保一方平安,保护一方老百姓。为朝廷为朕守护皇土。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给百姓制造困难。”
“臣明白。”
本来依着朱显波,还想把洪承畴留在身边强化训练几个月,但时间不等人,只能让其先到陕西上任将来再慢慢教化。“洪将军,到山西后如果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遣使或者写信来询问朕,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能亲面皇上,受皇上教诲一时臣三声有幸。”
“别跟朕来虚得,朕将来要干很多大事,你和周围的人肯定会有不少疑问的,真要你不要隐瞒自己的意见,到时候都大胆的提出来,这样对朝廷对朕的决策都有好处。”
“微臣几下了。”
“那你克日到陕西上任吧,面临的是一副烂摊子,难为你了。”
“为朝廷为皇上分忧,臣义不容辞。”
送走了洪承畴,朱显波心中才稍微安宁一会,但愿洪承畴能制服起义军,实在不行最起码能控制住局面,不让让起义军入川或者逃窜到西北,只怕将来剿灭起来困难更大。
还得双管齐下,由于刚登基时有了河南、山东大旱,朱显波立即吩咐各部门参与救灾,尤其是强调原地救援的原则。
“张瑞图,组织人员救灾,没发生起义的州县要尽快落实,稳定人心。王拓,把杨鹤那个混蛋给我押回京来。”
“皇上,反民只不过乌合之众,洪将军前去定能马到功成。皇上不必太过焦急。”李承宗见我心浮气躁,不禁好言相劝。
“皇上,山海关那边也应早做打算,据说皇太极蠢蠢欲动。”王拓也添乱。
朱显波郁闷啊,我得个皇子,不见天下来贺,倒是朝鲜,安南先后脱离。这两个欠打的孩子,待我有空一定好好教训。
好不容易整了点新兵,解决了火枪的问题,这农民军眼见快超过陕甘总兵的规模了。该是剿灭的时候了,朝廷花这么大力气救灾,他们却知道一味的反抗,谁知道是不是冲着自己的皇位来的,全然不顾百姓死活。
福兮祸兮??看来是骡子是马得拉出去练练了,不然还会有更多的人欺侮大明少年皇帝和脆弱得朝廷。
下周响应纵横新政策彻底爆发,准备三十万字,请各位毫不犹豫的收藏吧,给点动力吧。)
第八十一章虎视眈眈
田诺在山海关终于有确切消息传回,在对外扩张上,皇太极远远超过了他的前辈。刚刚迎来他即汗位后的第一年,就派大贝勒阿敏、贝勒济尔哈朗、阿济格等统大军征朝鲜,在朝鲜土地上点燃了两国的战火。他提出此战,一征朝鲜,二讨毛文龙,说是“两图之”。朝鲜责问后金无故兴兵,遭到阿敏的反驳,并列了朝鲜不遣使吊努尔哈赤之死等七大罪状。
在后金兵的武力进攻之下,朝鲜国王李倧弃京城,带着妻子逃到了江华岛,派其弟原昌君与后金讲和,订立了“江都之盟”。后金与朝鲜结为兄弟之国,大掠三日而返。后金从这次胜利中,打破了朝鲜与明朝的同盟关系,缓和了它今后出兵可能出现的后顾之忧,又从纳贡和开市中获得了一定的物资利益。
而孱弱的李朝政府居然宣布我大明统治,从此不再向我大明称臣纳贡。可恶啊,这个三姓家奴,一点骨气也没?那天日本打过去,估计他还得和皇太极断交。哎,这狗也看主人,主人落魄就要换,想想也不完全怪他们,皇太极都打到家门口了,大明朝又暂时无力插手,那他不投靠皇太极难道等着灭国啊。
然而由于袁崇焕的存在,加上朱显波及以前的皇上不断向东北边关,努尔哈赤是在宁远吃了败仗不久死去的,皇太极即位时,皇太极一上台就曾致函宁远巡抚袁崇焕,表示希望“彼此和好”。袁崇焕绝不示弱,回信提出,既然希望和好,就应说明后金如何从占领的辽东地区退出。实际上双方都没有多大诚意讲和,后金想争取时间用兵朝鲜,明朝则时时不忘恢复一统天下。
后金有一名汉人生员岳起鸾,力主与明朝议和,说不议和,人民就会逃亡殆尽,若和好,就应速行放还汉人,或归其绅士。他的奏疏上达以后,皇太极就把他杀了。我们也并非坐等后金退兵,而是一边要地,一边修筑塔山、大小凌河城及锦州城,加紧备战。而徐光启等人铸造的火炮,朱显波源源不断的送往东北边关。
继征朝鲜之后,皇太极亲率大军征明。这时大明的忠臣袁崇焕正在实施“恢复之计”,即“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他修城屯田,以屯养战,以“守为正著,战为奇著”。他总结交战以来的经验教训,筑起了一道宁锦防线。皇太极想及早发动进攻,旨在使袁氏的防御体系付诸东流。他一上去就是四面合围。后金兵先打外围,企图迫使锦州城内的明军不战而降。但是平辽总兵赵率教和副将左辅、朱梅等坚守不屈。
皇太极下令攻城,整整打了一天,自己伤亡惨重,城却屹立未动。继续又攻十几天,依然无成。后金只得分出部分兵围攻锦州,主力由皇太极率领转攻宁远(今辽宁兴城)。守宁远的正是袁崇焕,他命令满桂、尤世禄、祖大寿出城拒战。皇太极督代善、阿敏、莽古尔泰、阿济格等进击。明兵呐喊抵抗。袁崇焕坐镇指挥,放大炮,后金兵一排排倒下,游击觉罗拜山、备御巴希等被射死,贝勒济尔哈朗、萨哈廉、瓦克达俱伤。
大明将满桂也负重伤,士兵死伤大半。宁远不下,皇太极又返回锦州,再次攻城,城既不下,又赶上暑天来临,将士中暑很多,皇太极知不可久留,第二天下令退兵,毁大小凌河二城。
宁锦苦战,不胜而归,皇太极遇到了新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辽西不能攻取,便不能进山海关,如果要夺取北京,只有另找出路。但是不管走不走辽西这条路,这条路线却非投入相当兵力不可,否则明朝就要从这里反攻上来。再则,改变进攻路线,又不得不扫清前进路上的障碍。
皇太极在总的战略上要与我大明争衡,这是不可改变的。但在辽西受阻,一时不得不另找出路。他决定向蒙古进军,一必须制服这个劲敌。
喀喇沁部落苏布地杜棱古英等致书皇太极,报告“察哈尔根本动摇,可乘此机,秣马肥壮,及草青时,同嫩阿霸垓、喀喇沁、土默特兴师取之”。随即后金既打击了大敌察哈尔,也进一步巩固了对已归服的诸部蒙古的统治。不久,皇太极派阿什达尔汉到这些地方宣敕,以后如征察哈尔,凡管旗诸贝勒年七十以下,十三以上,俱从征,违者罚马驼,不至约会之地者也罚马。
皇太极从此改变了进攻明朝的策略和路线。他要大力利用蒙古了,并且绕过山海关,从长城各口入边。从此雁门关一带经常有金兵骚扰。
皇太极明确提出,征伐大明新的部署是:一、此次行师不能独往,要诸蒙古合师并举;二、为保证供应,必先采木造舟;三、满汉蒙古凡有善谋,各以所见入告,择善而从。大军出发前又遣使谕蒙古诸贝勒率所部兵来会。后金兵攻占遵化。皇太极一直在辽西派一部分兵力以守为攻,不断骚扰,明朝不敢丝毫放松警惕,大兵皆集于宁远,山海关以西很空虚。此时为保卫北京,只得调边兵入援。连袁崇焕、祖大寿也需要领兵进山海关入援了。
很快,皇太极可以骚扰北京了,李承宗和刘立洋等人虽然在直隶训练新兵,但防不胜防,于是朝中有大臣建议撤换袁崇焕,理由有是,袁崇焕在东北守城不力,导致皇太极轻松绕过蒙古直袭我大明北方腹地。
不得不说皇太极的策略是高明的,袁崇焕守城其实功劳甚大,要说有什么过的话,也就是听任皇太极攻陷朝鲜,失去了犄角联盟的优势。这些当然不能足以治袁崇焕之罪,朱显波也深知袁崇焕的重要。既然皇太极怕袁崇焕,那么干脆,皇太极在哪里,就让袁崇焕出现在哪里。
于是吧李承宗找来,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并让他致信袁崇焕,问问他的意思,对待这种武行出身的将军,不能向文人那样,万一闹起别扭来不是闹着玩的,袁崇焕其实对京中有人参他早有耳闻,对于皇上的信任还是十分感激,提出以祖大寿为山海关总兵,接替他守东北。
建贞二年七月,袁崇焕调任大同总兵,驻开平卫。袁崇焕的内撤,外加中央不断的增兵军训,北京的危险算是暂时解除了。但东北的满清已经是养虎为患了,而且这只老虎的胃口越来越大,正朝着虚弱的大明和他们年轻的皇上虎视眈眈。还好这个少年皇帝不是别人,死朱显波,只要掐住了皇太极的命门,大明朝的胜算还是比较大的。
但朱显波心里清楚眼下不是决战的时候,必须先稳定政局,必须先剿灭各地农民起义军,而稳定政局推行新政赢取民心更是刻不容缓。老一代的臣子已经迂腐透顶,想要推行新政,选拔新人也是必须的。
下周响应纵横新政策彻底爆发,准备三十万字,请各位毫不犹豫的收藏吧,给点动力吧。)
第八十二章二次科考
求贤若渴的朱显波,终于熬到了建贞三年四月,比规定的三年一考提前了整整一年。朱显波已经月去年底就下诏,定于四月十五再次开恩科取士。本来科举是朱显波最不感兴趣的了,八股文基本看不懂,想想还是让吏部去弄算了,但是眼看大考快进,王拓来报,说可能有人提前泄露了考题,会影响考试的公平性,朱显波一听就来气。
这人也是,但凡你想偷下懒,那注定要出事,这不,以前常在办公室电脑上打扑克,一般感觉贼灵贼灵。哎。。。不省心啊。得好好整顿下,好不容易高考一次,弄点混蛋纨绔子弟进来,朱显波不是更悲催。于是心生一念“诸位爱卿,朕想在四月份同时进行三场大考,一场是文人的科举,二场是全国各地的武举人大考,三是选拔各地工匠技师。三项考试为朝廷选拔各类人才,希望各位爱卿同等重视。”
其实朱显波在第一次科举考试时就想这么进行,但那时候自己基本上是在皇位上屁股都没坐热,恐怕朝廷官员和天下学生讨伐。如今两年多过去了,朱显波实施的仁政,而且皇上的才华逐渐显露,天下读书人都皇上救灾的雷厉风行和新颖技巧赞赏有加。是时候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行了,将来还想实行新政,必须培养更多的开化人才才行。
四月初十,太和殿,李明德,中书省七部尚书侍郎,锦衣卫指挥使,副指挥使齐聚。这高考都用上了国安的人了,也是没办法。朝堂上要讨论的是第一场大考:问题让你科举。
“除了徐光启的科技部,科举是我大明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对我大明的重要可想而知,如果一些无能的蠢才占着关键的位置,时间长了是会危及到朝廷安危的,是会危及我建贞的帝位,各位的相位,官位的。你们想过没有,我是想交给吏部去办,本来嘛,这就是吏部的事情。现在我看不用了。锦衣卫,你们一方面彻查考试泄密事宜,另一方面协同中央军做好京城的治安,我来亲自会会这些士子们。”
“皇上,考题虽然曾经泄露,你大可在考前再重新拟定一题。臣等亲自监考。”李明德还是希望我冷静。
“不必了,考题,我今天就公布,海洋,天空,大明,敌人;就这么多,考官我到时候再定,各位大人都是候选。今年还有个规定;凡科考落榜的,可以去徐光启那里试试。毕竟我朝廷官员名额有限;而今后海运;铸造等需要大批的人才。希望天下士子可以重新审视下自己的定位。
王拓的锦衣卫很快出了结果,有侍郎,也有尚书的家人,这些混蛋,不过那些舞弊的倒不是全是糊涂蛋,主要是想买个保险,本来考的上本科的想上清华一样,心情可以理解,作风嘛,朱显波挨个考生名字记下来,倒是时候再减掉他们的分数,看看还能不能够格。
会试基本没有什么新意,由于禁军和锦衣卫的严格,作弊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能参加殿试的多少还是有点文化的。
四月十五,太和殿,薛皇后,朱贵妃,周涛,李明德,今年殿试的评委,监考户部尚书张瑞图、刑部侍郎钱嘉征,考生分两天,每天上午,下午个一拨,每拨二十个人。最后一天如果觉得自己轮次题目不好可以自由申请皇上面试。
第一天上午的题目是大明的敌人是谁?可以面试,可以笔试,参加面试的直接到评委处,笔试的在监考官的监督下两个时辰必须交卷,评判人还是薛皇后等四人。
下午是大明的海洋,自由发挥。
好新奇的科举考试,朝廷上下议论纷纷,士子们也不太适应,直到第二天才有两人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