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之门1619-第1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纯粹意义上的资本主义还不一样,明朝末年或者说一直到现代中国,因为权力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在中国的经济结构里,官僚资本主义这种落后的东西一直都是存在的。
在明朝这个环境里,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人,百分百的本身就是大地主和大官僚集团。如果有人认为落后的阶级会催生出先进的制度的话,这种想法就完全是不科学的妄想了。
在没有王书辉,不存在复兴党这个组织的原时空里,明王朝的灭亡是从张居正改革开始的。
不提张居正其他的政策,单纯的只是评价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的话,取消实物税,施行货币税的过程,实际在客观上进一步的促进了明朝农民的破产和全国土地的集中。
我们都知道,因为张居正取消实物税实行货币税的政策,使得占中国社会绝大多数的农民在纳税的过程中必须向国家上缴白银这种贵金属货币。可问题是,农民手中并没有白银,白银基本都掌握在地主手中。
在这种情况下,本身就已经深受地主经济剥削的农民,不得不进一步的接受把持着经济,从事商业活动的地主们更深层次的剥削。
受地主的剥削,在秋收的时候把粮食低价卖给地主换取白银纳税,然后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又要向地主借去高利贷。粮食变白银,白银再变粮食,经过掌握着白银的地主和地主阶级出身的商人的双重剥削,大量的农民在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下开始全面破产。
地主阶级通过手里的白银和手中把持的商业毛衣,不断的通过剥削农民获得超额利润。可是,这些人被称为地主阶级不是没有原因的,他们不会把通过经济和政治手段获取的利润投入到社会生产的过程中。
地主们不断的吞并农民的土地使得整个大明朝的土地高度集中,与此同时,他们又把那些白银货币变成银冬瓜、银西瓜放进地窖里长毛。
地主们的这种行动,无论是对于农民来说,还是对于国家来说,都是具有绝对性危害的。
地主们能够成为大地主,本身就是因为他们和他们的子弟能够通过科举考试的手段当官。一旦他们成了大明朝的官员之后,他们就可以凭借他们的政治地位免除国家的税收。也就是说,这些官僚地主掌握的土地越多,国家的财政收入就越少。
地主们逃税和集中土地的同时,并没有把资金用到扩大生产的过程中去,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那些因为土地兼并而大量破产的农民满足了明朝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的各种工坊劳动力需求之后,因为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大量的成为没法生存的流民。
没有土地,没有工作,什么也没有的破产农民一旦大量的出现在了社会上,那么阶级矛盾的爆发就成了一种必然的结果。
当代表了国家利益的皇帝无法和代表了利益既得集团的官僚集团对抗的时候,当土地大量集中到代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官僚集团手中的时候,当政府财政在道貌岸然的文官们嘶声力竭的“不可与民争利”的叫嚣声中走向破产的时候,明王朝就已经进入了倒计时的阶段了。
第295章明朝的经济危机2
在原本的时空里,崇祯皇帝的上台,使得一直努力维持国家财政正常运转的魏忠贤集团崩溃。自此之后,在大明朝的政治版图里,能够和代表既得利益集团的官僚集团相抗衡的政治势力就彻底的消失了。
因为国家财政全面走向崩溃,自负盈亏的军阀集团出现的同时,因为失去了国家财政拨款,原本的大明朝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李自成下岗了。(李自成先当驿卒,后当边军,算是纯粹的大明朝的体制中人。毕竟这两个工作都是享受国家拨款的。)必然和偶然的结合使得这个人成了给大明朝掘墓的领头人。
王书辉当年在读到李自成生平的时候,还比较戏谑的想到:灭亡了大明朝的人,居然是原本大明朝体制内的人物。不过他很快就对自己的想法感到不寒而栗了。
在没有王书辉和复兴党的存在的原时空里,大明朝经历了经济危机财政破产之后,因为激烈的阶级矛盾走向了灭亡。
然而在本时空里,有了王书辉的出现和复兴党的崛起,实际上大明朝的经济危机更加的严重了。
所谓“湖广熟,天下足”。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全中国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从江南地区转移到了湖广地区。
大家要看明白了,之所以“湖广熟,天下足”的原因,不单单是因为湖南和湖北地区的粮食产量高。更主要的原因是,湖广地区生产的大量粮食,是可以通过市场流通的商品粮。
在明朝以前,中国最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江南地区。那个时候讲究的是“苏常熟,天下足”。
但是,随着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大量繁衍,一方面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开始从粮食生产转变为经济作物生产。(到嘉靖年间,仅仅是为了满足一个官方机构江南织造局的丝绸生产,就需要江南地区的几府十几县进行“改稻为桑”,从生产粮食转变为种植桑树。)
另一方面,因为人口的大量繁衍,到了明朝中期,江南本地的粮食生产就已经无法满足本地区人口的需要了。因为大量的几十万人口甚至百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的不断出现,江南地区从粮食出口地区,变成了纯粹的粮食进口地区。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湖广地区因为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天然的农业生产条件以及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成为明朝唯一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成为当时将近两亿中国人名副其实的粮仓。
(现代中国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中,东北地区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目前已经被东虏后金占据。江南地区的江淮平原和太湖平原一方面要进行经济作物种植,一方面因为人口发展和城市的集中,粮食生产甚至已经不能满足本地区人口的需要。江西的鄱阳湖平原、四川的成都平原和两广地区的珠江三角洲,因为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无法实现粮食外销。只有湖广的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一方面气候条件和地貌水利条件满足粮食生产,一方面因为地处长江两岸交通便利,满足商品粮生产的条件。)
所谓商品粮生产基地,指的是这个地方不仅能够大量的生产粮食,而且这些粮食不仅能够满足本地区人口的粮食需求,还能够大量的剩余进行外销。本来,因为小冰河气候的影响,到了明朝晚期,湖广地区的农业生产像全中国各地区的农业生产一样开始进入到全面衰退阶段。湖广本地的粮食就已经开始大量减产了。
复兴党在王书辉的领导下在荆州地区发展起来之后,最先进行的扩张就是针对汉江平原的。从1621年到1625年五年的时间里,复兴会依靠枪杆子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主要通过土地“赎买”和“转让”的手段,使用土地改革作为补充手段,花费了五年的时间,将整个江汉平原地区的土地和农民全部掌握了起来。
到1626年,整个江汉地区的土地和农民几乎全部在复兴党的强力推动下转变为工业化农场和农业工人。
现在,遍布在江汉平原的农业生产单位,全部都是当地农民和复兴党从各地吸纳而来的流民组成的生产建设兵,使用超时空种子,使用大型、自产、机械化农业生产设备,使用百分之七十超时空进口和百分之三十自产的化肥和农药,以及先进的科学农业生产知识进行生产的工业化农场。
根据复兴党统计院在1625年的统计,目前复兴党治下的农场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里,玉米的平均亩产超过八百斤;马铃薯和红薯的平均亩产超过一千五百斤;水稻的平均亩产超过六百斤(单季产量和明朝本地双季产量持平)。整个复兴党的粮食生产水平虽然无法和现代中国相比较,但是和明朝本身的生产水平相比的话,单单一个水稻的亩产就达到明朝本地亩产的两倍左右。
但是,虽然复兴党控制下的江汉平原的粮食生产水平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可是,复兴党为了面对马上或者说已经开始大规模爆发的难民潮,早在1621年开始,就在全面制定了“只进不出”的粮食政策。
复兴党治下工人、农业工人、城市居民的个人粮食供给为:成人每月每人粗粮120斤,细粮五十斤。十八岁以下未成年人,每人每月细粮80斤,粗粮40斤。这样的政策就是单纯的限制粮食买卖。
当然了,虽然在粮食买卖上进行限制,可是在复兴党治下,所有粮食制成品全部都是放开供应,自由买卖的。
商店里饭店里的那些米饭、粉条(地瓜粉和土豆粉为主)馒头、包子、面条、饺子等等这些东西,随便买随便卖。而且无论是工厂还是农场,部队还是机关里,都有不限制买卖的低价食品。其他如在复兴党治下非常便宜的鸡鸭鱼肉蛋之类的农副产品,甚至不限制外销。
复兴党“只进不出”的粮食政策,就是单方面的限制粮食外销的政策。而且,复兴党的粮食政策禁止外销的同时还要大量的进口。
复兴党出口大量的工业制成品,通过自身的货币政策吸纳了大量的白银。与此同时,复兴党紧紧的控制了大明朝三分之二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限制粮食外流又大量的吸纳外地粮食。
在复兴党政策下,这个原本不存在的势力,开始对这个时空的大明朝产生剧烈的影响。
在全中国的范围内,一方面因为小冰河气候导致的粮食减产,一方面因为复兴会的粮食政策,一方面又因为白银被复兴会大量的吸纳,从而导致了从1624年开始,大明朝的粮食价格开始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暴涨。
到1625年,江南地区的粮食价格已经达到了平均一石米十五两银子左右了。也就是说,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每斤大米的价格已经达到了100个铜钱左右的价格。
100个铜钱,换算到现代的话差不多是50到100元人民币。想一想,在现代每斤大米要是买到50块钱的话,会是一种什么状况。
第296章朱舜水访武昌1
市场上的货币减少的同时商品供应也减少,这种情况有些基本的经济知识或者有一定商业实践经验的人都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货币减少的同时商品工业也减少的直接结果就是物价飞涨。
在大明朝这个环境下,在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下,粮食生产的总量一直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况。但是,在这种粮食生产的不稳定,对于大明朝的封建统治阶级的问题真的不太大。
湖广地区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是大明朝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不假,可是大明朝也不是只有湖广地区才出产粮食。商品粮存在的意义是因为他的商品性,可是大明朝的地主官僚们自己就有大量的土地,他们自己的土地上就可以出产大量的粮食。
粮食价格暴涨带来的危害,是单纯的针对中下层民众的。也就是说它只对普通老百姓有害。
对于那些大地主大官僚来说,粮食价格的上涨对于他们不仅没有什么危害,而且他们还非常乐见这种状况发生。毕竟作为掌握着大量土地的地主官僚来说,粮食价格上涨,可以让他们这些手里握着大量粮食的家伙们直接获利。
100块钱人民币一斤的粮食,现代的老百姓吃不起。100个铜钱一斤的粮食,古代的老百姓也吃不起。就是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一个雇工在大规模集中进行生产的纺织工坊里干一天的活,最多也才能挣30到40个铜钱。也就是说,普通人干一天的活儿才够买不到半斤粮食的。
是人就得吃饭,不吃饭就得饿死。100块钱一斤的粮食老百姓吃不起不说,还不一定每天都有的卖。这种情况下,走投无路的老百姓除了造反闹事以外并没有什么别的办法可想。
所以,从1625年开始,本来就已经在大明南北此起彼伏的暴动起义等事件,越发的激烈狂暴起来了。
复兴党统计院在1626年初的统计表明,光是在1625年下半年,复兴党仅仅从苏州府一地就吸纳了流民和难民七万多人。其中百分之三十的是城市平民出身,百分之七十的是破产农民出身。
总的来说,到了1625年,不仅在乡村里生活的农民因为土地兼并大量的破产,就是在城市里生活的城市平民也开始走投无路了。
光是1625年下半年,作为大明朝纺织工业最发达的人口规模超过一百五十万的苏州府,就前后发生了二十多起饥民暴动事件。几乎所有的暴动都是因为城市平民抢劫粮食商店引起的。
受小冰河气候影响较小的江南地区都是这种状况了,那么可以想象一下,受小冰河气候影响严重的北方地区会是一种什么状况了。
1627年一月,繁忙的武昌府码头上一艘大概只有两百吨左右的小型蒸汽船驶进武昌府码头。
因为码头上的船实在太多,所以这艘不怎么起眼的小型蒸船要在待泊区等待一段时间,等着武昌港务局的工作船的拖引。
因为等待的时间太长了一点儿,一个身穿儒服的青年人从船舱里走了出来。因为刚刚在船尾处研究了好一会儿的蒸汽机,所以这个青年的身上有几处比较明显的煤灰印子。
这个青年因为留着一嘴的胡子,所以说这要让现代人来看的话,他到底有多大的年纪了还真就不太好说。不过看他挺拔的腰背和清明的眼睛,这个人应该没有超过三十岁才对。
看到这个青年的身影,在甲板中后部的棚子里掌舵的船长立即把轮舵交给了站在他旁边的助手。他本人则是一路小跑的走到这个青年身边规规矩矩的叫了声“三老爷”。
这个留着一嘴大胡子,身上还有煤灰印子的青年名字叫做朱之瑜。
朱之瑜原本是和自己的当了南京神武营都指挥佥事的哥哥朱启明在南京读书的。最近一段时间,朱之瑜读书读得很有几分气闷,突然动了想要游山玩水游学地方的念头。
现在的大明朝有多乱,朱之瑜这个书生不知道,可是他那个武进士出身,在军营里打了好几年滚儿的哥哥不可能不知道。原本朱启明是不同意弟弟出行的想法的,可是他这个有几分呆气的弟弟又不是个很好说服的人,所以在一位家里的管事的建议下,就让他的弟弟搭家里去武昌上货的商船到武昌府来了。
说朱之瑜这个名字一般人可能不太了解。可是要是提到朱舜水的名字,比较了解明末历史的人大部分都会知道。这个明亡后组织反清武装斗争,失败后流亡日本的朱舜水,在后世可是被和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一起称为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的人。
当然了,现在的朱之瑜还不是那个亡国亡家被迫流亡的朱舜水。他只是个仍旧在苦练八股一心科举的普通读书人。但是,像大部分这个时代的江南地区的读书人一样,在思想上比较强调实用主义的朱舜水对于复兴党大力推广的跨时代的生产工具和大量推广的工业产品并没有什么心理上的反感和抵触。
朱之瑜在南京读书两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松江府地区和老师读书学习的。在松江地区,复兴党生产的蒸汽机在纺织行业的普及状况非常良好。只不过,因为这些机械都是在纺织工厂内的,而纺织工厂里的女工很多,所以朱之瑜在松江生活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对于蒸汽机却仍旧是只闻其名未见其面的。
因为相对繁荣的商品经济,明末中国人从上到下,从读书人到普通老百姓,整体上思想都比较开明。特别是江南地区的读书人,他们对于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具体的设备技术一点也不排斥。明朝中晚期在中国传播基督教的西方传教士,甚至需要用先进的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吸引读书人,以此作为他们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