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十国千娇 >

第266章

十国千娇-第266章

小说: 十国千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绍开口便道:“两件事,第一件是怎么对待昭义军节度使李筠;第二件,王相公(王溥)和王使君(王朴)主持文武的封赏名单,尽快呈送上来让我看看。”

二人分别拱手应答。郭绍此时已几乎恢复了在军中的习惯,说话做事比较利索……正道是,一个人能演戏一天两天,一直演就不容易。

李处耘开口道:“李筠此人,不似有归顺之心。可召他回京,他定有猜忌恐慌之心,必然抗旨起兵。臣愿为陛下前驱,带兵趁势攻灭,将其连根拔起!”

王朴道:“不可。”

郭绍转头看向王朴,想听听他的见解。

王朴正色道:“将军所言,李筠难服,老夫赞同。但他不一定会起兵谋逆,非不愿、乃不敢,他的处境若鸟惊弓,又心里犹豫徘徊。原本有可能避免的兵戈,若是朝廷逼他,那点争取的机会都没有了。”

王溥也道:“王枢密使所言无不道理,那李筠是太祖提拔起来的大将,本是大周之臣,多年抵御北汉守国门也是有功的。若朝廷咄咄逼人,就稍显寡恩,不利当朝威名。”

李处耘皱眉道:“话虽如此,但这种人,留着本就是隐患,迟早要除掉!官家登基,正好拿他祭旗,以儆效尤!”

“李将军所言极是,若是别人还可能萌生退意,可李筠此人狂妄自大野心勃勃,迟早会覆灭。”王朴点头道,又话锋一转,“不过,宜迟不宜早。一旦开战,禁军当然胜算很大,可是将士出征,一场大战下来,军需、赏钱可不是小数;再者,李筠的昭义军常年抵御北汉,手下有精兵强将,打起来不会很轻松,得损耗咱们禁军精锐。急着粗暴解决,朝廷的代价也不小;既然尚有机会用别的办法,又是内战,为何不争取一下机会?”

王朴继续道:“陛下新登大位,照先例,应该让一些节度使移镇;乘此机会让他和别的节度使一样移镇,也是合乎常理规矩的做法,他没有什么话说。咱们对付他的第一步就可以这样尝试。

他本来就犹豫徘徊,这样的做法便能让他麻痹、心存侥幸。因为地方节度使移镇可以带走幕僚、稗将以及一些最亲信的人马,李筠会觉得他的要紧实力尚无损失,也会有新的地盘;不能不多加考虑。禁军实力强大,他此时机会其实很小,起兵谋反风险很大……这世上没人活腻了,急着去送死。老夫猜李筠会乖乖奉旨移镇。”

李处耘也有点被说服了的样子,下意识微微点头,却未吭声。作为一个高位者,不能轻易改变自己最初的主张。

王朴道:“一旦李筠移镇,实力便有所下降了,离开了经营了好几年的熟悉地盘,也会损失一大部分熟悉他的人马。以后朝廷再慢慢削他的权……老夫以为地方节镇权力仍旧过大,将来应该设立转运使,收回节度使的财权。那时候在大部分地方施行,李筠也不能例外,他便被再度削弱。

然后陛下就可以偶尔以嘉奖升迁的法子,调走李筠身边的重要大将。如此层层剥丝,最好的结果可能是完全不费一兵一卒就将李筠拿下;就算他后来要负隅顽抗,实力也弱了太多,朝廷的代价更小了。”

李处耘听罢捋了一把大胡子,说道:“王使君虽掌军务,到底是文官,肠子就是比咱们弯。”

郭绍听罢善意地笑了一声,几个也跟着陪笑起来。

王朴冷笑道:“本朝的仗还没打完,节省一些国力是好事。”

郭绍听罢,目光从王朴、王溥、李处耘脸上掠过,停留在魏仁溥脸上,问道:“魏副使是何态度?”

魏仁溥道:“臣与王使君在枢密院共事,也曾谈论过此事,臣附议王使君的主张。”

郭绍当下便道:“在这里商议的四个大臣,三人都赞成让李筠移镇,那便如此决定了!若是李筠不接受恩典,再用兵不迟。”

其实决策权根本就在郭绍一人手里,他心里的倾向才能拍板。不过他并没有说谁对谁错,只谈人数。郭绍心里想的是,一个决策支持的大臣越多,执行起来也越顺利。

几个人一起拜道:“陛下英明。”

这时王朴又道:“我还有话进言。”

郭绍立刻鼓励道:“王使君有什么话,直说无妨。”

王朴道:“太后乃先帝之后,在官家登基后,却不能再称太后了。臣上奏,请上尊号。”

郭绍心下立刻赞成,当然要给金盏比较尊崇的名位。王朴此人很有头脑,早就明白郭绍和太后之间彼此信任,否则也不敢随便上奏这样的事……

王朴一提出来,其他人立刻附议,纷纷赞太后有功于国家,又多么高贵尊崇云云。

郭绍问:“什么样的尊号,如何称呼?”

王溥道:“官家与先帝是平辈,您给的尊号要称某某皇后。”

皇后……郭绍顿时觉得挺喜欢这个称呼的,反正比叫太后顺耳。他便看向王朴道:“王使君可有建议?”

王朴道:“陛下想个尊号比较妥当,只是最好不能叫‘宣德皇后’这等年号为名,会显得疏远。”

郭绍琢磨了好一会儿,一拍大腿道:“镇国皇后,如何?”

众人顿时愣了一下,郭绍见状说道:“名字太俗?”

魏仁浦道:“镇国乃使国家安定,正是恰当。”

郭绍听罢大受鼓舞,当下又兴致勃勃地说:“年号也该改一改了,明年初就开始使用……叫正统如何?”

李处耘道:“唐朝末年以来,中原纷乱,今陛下有一统天下,匡正大势之志,正统年号亦甚恰当也。”

王溥和王朴二人却是面面相觑。

第四百九十八章从容与琐碎

王朴提出年号不妥,他临时说了一个,郭绍却嫌文绉绉的难懂。王朴便说道:“最近有官员上书此事,官家可挑选出合适的年号。”郭绍看向御案,又有一叠奏章……但他没看,连昨天的也没看。

“太后”的尊号,倒是没人提出异议。大伙儿似乎并不嫌名号俗不俗,只考虑是否合适……但郭绍也明白,以自己那点文采水平,临时拍脑袋想出来的名号不是那么好听。

商量了一阵,郭绍又叫宰相王溥尽快整理出一份大周的官吏体系名目上来,要求有所有官署、官吏的名称以及都是干什么的。

……大臣们离开了金祥殿。郭绍坐在御案前看着面前一本本的奏章,里面全是密密麻麻没有标点的字;身后的后室内,还有他自己贴的许许多多的人名,以及那些人的卷宗档案。而且登基大典快要到了,许多事都要限期决策。

他已在古代呆了好几年,看得懂书面文章,只需要时间和耐心。但郭绍以自己的经验直觉,不能这么干。

他又枯坐了大概一刻时间,心里琢磨了一些事儿……明朝亡国之君崇祯帝,面临的是一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他很勤奋,但事必躬亲用心地监督,一个人再忙也做不了多少事的。另一个做事方法相反的明朝皇帝是嘉靖,这人花大量的时间修炼道术玩女人,却把官员们玩得团团转;嘉靖帝能御人,却无法具体地掌控帝国事务的细节,并且给党争埋下了祸根,国家在他手里的运行状况不能算好。

郭绍以前世的思维习惯看待问题,仍旧觉得要从细节上掌控一个庞大大物,因为任何一件东西都是由粒子和粒子之间的关系组成的。很多勤奋却有心无力的人,问题是没有计划、条理、轻重、方法。

就好像郭绍每次做大事时,在无关紧要的生活上都很有条理。因为他明白,人的心理承压能力有限、极易受情绪影响,比如一个愤怒的人就很容易说错话做错事。

“来人。”郭绍抬起头喊了一声。

宦官杨士良立刻走上前来,躬身道:“官家请吩咐。”

郭绍道:“立刻派人,我要召见左攸、黄炳廉二人。”

杨士良立刻应允出去了。

左攸在太常寺、黄炳廉在皇城外的开封府,他们就算赶着进宫也需要很长时间。郭绍完全不理会御案上的奏章,拿出自己的册子,开始整理记录近期的事情。

他写了两份,分别按照时间的紧迫性、事情的重要性列了两张表。然后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两张表的对比,重新列了一份综合的前后顺序……但事情不能呆板地按照前后顺序,也许有时候机会恰当,也是可以同时进行。乱中有序,才是灵活之道。于是郭绍又把这些事儿写成纸条,无序地贴到后屋的墙上。

干完这些事,他感到淡定了。因为不需要把自己搞得那么疲于应付,也可以做得很好。比如这些纸条里,夹杂着一条:二妹等人快生了,准备小孩的礼物……郭绍现在情绪非常好,因为他觉得一个干着大事的人、如果能同时把家庭都照顾得很好,一定是个自信从容之人。

此时此刻,郭绍在等待召见的人,又不想看奏章。稍微走神之下,脑子里浮现出了一些很琐碎的东西。

他想起了小时候的爷爷,童年时期最疼爱自己的人。大概是出生那时人们重男轻女,而家里的叔伯、姑姑都生的是女儿,恰恰他妈妈生了个儿子,爷爷就特别疼爱;爷爷的疼爱只是一个抽象概念……他能记住的,爷爷当时竹编了很多小玩具;比如其中有一样很稀奇,竹筒和竹篾做的弹簧枪,有弹性的竹篾能把竹筒里的小石子打出去,好像枪一样,挺好玩。

郭绍稀里糊涂地想了很多,久远的、近的,都是些琐碎的印象。

不知过了多久,杨士良尖尖的声音打岔了郭绍的白日梦。杨士良道:“回禀陛下,左攸、黄炳廉觐见。”

“叫他们进来。”郭绍道。

一会儿之后两个人就在外面叩拜道:“微臣左攸……微臣黄炳廉叩见陛下。”

杨士良道:“官家叫你们进屋说话。”

“谢陛下。”

郭绍打量了他们一眼,都是早就认识的人,左攸年轻一点,较瘦,脸上的表情比较淡然;黄炳廉是个中年人,眉头间有竖纹。郭绍开口道:“你们的官职暂时不变,但原来衙门的事可以放下了。我给你们新的差事,先干着一段时间。”

左攸看起来不是很紧张,他和郭绍熟悉,“请官家吩咐。”

郭绍道:“这里有些奏章,每天都会送来。你们今后一段时间就到金祥殿上值,帮我看奏章。这份工作……差事你们要分三个步奏:首先,对当天的奏章进行编组编号,比如三月二十七上午组,第一、第二这样的序号,这种事你们也可以再找几个书吏来帮忙;其次,按编号,进行内容总结,一个标题、一段话,要简洁、直白,比如有人奏章里夸我如何如何,你们只需要总结内容就是两个字歌功或颂德……”

左攸听到这里没忍住露出了笑容,黄炳廉微微侧目看了他一眼。

郭绍不以为意,也露出微笑,又道:“这事儿你们可不能马虎,奏章关乎国家大事,定要认真,我可能会时不时抽查你们写的和原本进行对照,若是发现有问题,你们就是渎职;也要细致,里面有些套话,可能隐藏着什么规矩和暗示,你们得写出来……当然我会将这些东西密存,不会轻易让外臣看到。”

郭绍又道:“最后,你们得把最重要的那些挑出来,提出处理意见在后面。我酌情采纳。”

左攸沉吟片刻,轻轻说道:“这不是宰相的事么?咱们俩人就把宰相的事都揽了,政事堂的人会有说法吧?”

郭绍摇头道:“和宰相们的职责不冲突。宰相们当然会提出建议、参与决策,同时也要执行这些决策,还有帮朝廷举荐人才的权力;而你们是辅助皇帝个人,干的相当于秘书、顾问一类的事……意下便是,这些事大部分本来该我做的,现在你们帮忙一下,我不是就可以偷懒了?”

左攸顿时笑了起来,连黄炳廉也跟着陪笑了一会儿。郭绍面露笑意,心里又理了一遍奏章的运作过程:先是通过内侍省收集,送到御案前;然后左攸等人就帮郭绍看,他就可以轻轻松松看明白;接着送政事堂,让宰相给出处理意见;郭绍就照御书房左攸等人的建议、宰相们的处理意见作出决策……当然按照程序,如果皇帝的决策实在不妥,政事堂会送回来,让皇帝斟酌重新下旨。

郭绍这个法子,是琢磨着明朝内阁和司礼监的制度,不过批红的权力他还拿着,毕竟目前的新规则尚未完善。

“臣等谢官家信任之恩。”左攸和黄炳廉拜道。

郭绍知道他们这话倒是诚心的,相比在太常寺当差,或者在开封府做推官(黄炳廉),现在他们俩接触的是国家最核心的权力决策部分……正如左攸说的,干的是宰相的活,但凡有点抱负的人此时能不高兴么?

郭绍指着桌案上的奏章道:“从今天就开始罢。”

……酉时的钟鼓声在宽阔浩大的宫廷庙宇之间回响,御书房内的诸官上前谢恩下值。郭绍也收拾东西要离开了。

他出金祥殿,便坐车去滋德殿……符二妹住在那里,可以陪她说话、吃饭,关心一下。而且符金盏是她的姐姐,也在那里照顾她;郭绍陪二妹的同时,也能见见金盏……虽然同在皇宫,却只有这种时候才能见她。

滋德殿一般都是宫廷贵妇住,也是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但相比金祥殿、万岁殿只注重正大气势,就稍微丰富精巧一些了。用膳的饭厅在西侧的阁楼上,主体厅堂宽阔华丽,不过旁边还有一个喝茶的敞殿……在郭绍看来,就像一个有柱子的大阳台。

于是三人一起吃完饭,就移步到敞殿品茶,郭绍说了一些关切的话。符金盏道:“李夫人(圆儿)也该接到宫里来,让她也住在滋德殿罢。”

郭绍看着符二妹的肚子道:“圆儿和二妹差不多的时间,就怕车上有点颠簸。”

符金盏笑道:“以前我坐过的一副大轿子,派过去接她,用人抬的就好多了。”

“皇嫂如此恩宠,圆儿可得感谢你。”郭绍笑道。他沉吟片刻,“这阵子朝里有些琐事,我倒想与皇嫂说说……”

金盏微微侧目,周围的宦官宫女便退避了。

此地外面是敞着的,滋德殿外面都大概看得到;里面的饭厅里又有人。郭绍就算和金盏单独坐在这里说话,也是光明正大,众目睽睽之下当然不算是孤男寡女。符二妹也起身回避,让他们俩在这商量什么要紧事。

第四百九十九章一段距离

敞殿的木圆桌上摆着应季的樱桃果子,还有两碟半透明的糯米点心,一壶春茶。那樱桃洗净后放在编织精巧的竹篮子里红艳晶莹,却是十分好看,虽然郭绍一颗都没吃。他正和符金盏一本正经地说着这两天的一些国事。

郭绍说话很注意,在这里自然放不开。他稍微转头,就能看见滋德殿外面的红墙角下、上街中的一队队宫女,正拿着灯笼,点亮路边的灯台。太阳下山后的光线渐渐变暗,宫里的灯火逐次点亮;这种场面有点新奇,成片的区域缓慢地出现灯火的亮光,灯光像是在蔓延。人们都做着自己的事,但郭绍知道,那些人能看到这上面的人,正如自己能看到她们。

滋德殿建在台基上,这里能看得很远,西边成片的殿宇重檐顶有浩瀚之感,远处皇城墙下还有许许多多的低矮房屋;但皇城的城墙和城楼更高,看不到外面的光景……这里几乎是个完全封闭的地方,一般人别说很难出去,连看都看不到外面。估摸着之后御园里那座比较高的假山上,爬上去的话能看到宫外。

郭绍收回目光,能发现刚才吃饭的饭厅里还有一些宦官宫女。他们虽然离得比较远,但一定是注意着自己和金盏的,皇帝和太后本身就是人们瞩目的人。所以郭绍和符金盏都规规矩矩地说话,符金盏的声音舒缓而婉转,那舒缓的节奏可能是为了随时拿捏分寸,以免在人前说错话。

夜幕降临,灯笼下的光线渐渐朦胧又有些许暧昧,加上郭绍都忙活一整天了,此时此景很容易在疲惫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