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1909-第1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卑职糊涂,卑职糊涂,遣散了好,遣散了好。。。”
好在魏允恭反映的及时,若是知道当初叶开在步兵衙门干的事,不知道会不会还会提这么弱智的要求。
叶开大步踏过。
“校长!”
杨文恺敬了一个标标准准的军礼,二十八岁的鼎盛年龄,加上一身笔挺的军服,整个人显得十足精神。
叶开还礼。
“建章,大老远的,辛苦你了。”
“末将职责所在。”
“好”
“自己人到底是放心,你这几天公务繁忙,本督就不找你闲谈了,等过了这阵,本督亲自为你摆庆功宴,不过,期间,务必把改组工作办好。”
“是”
杨文恺又是一个笔挺的军礼。
叶开满意的点点头,有武备厅的一把手在,应该能让他少操一些心。
接下来,叶开会把全部精力放在即将到来的招商大会上,这关系着新区的成败。
(明天要处一趟远门,请假。)
第二百九十五章破土动工
(第一更)
浦东新区在叶开的亲自过问下,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聘请的德国工程师,经过对浦东地区的勘探和侦测,已经将一份完好的施工方案摆在了叶开面前,主要是路面,管线,排水系统和交通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相比于租界四五十年前的理念,这套方案更加符合现代设施要求,不得不说“洋鬼子”这东西还真是考虑的周全,叶开对此也很满意。
与此同时,建筑工人也已经召集好了,甚至比设计方案还来的顺利,主要原因是股票风潮大闹的时候,倾家荡产的人不在少数,不少人都穷的吃不起饭,所以,以工代赈就成为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最好的方法。
总而言之,一切具备,什么时候动工就在叶开一句话,进展这么顺利,也不枉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当然,唯一缺少的“东风”就是入驻新区的企业和工厂,叶开做的再好也只是铺路,毕竟前者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发展动力。
十一月中旬,这个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李平书代表招商局向叶开递交了一份名单,所有申请入驻的工厂都清清楚楚的显示在上面。
在为其一个月的公开招标中,共有一百二十六家实业厂商向招商局递交了企划书,其中有面粉厂十五家,棉纺厂九家,制蜡厂三家,纺织厂十一家,焦炭厂五家,总之,各色各样的厂商汇聚一堂,主要是轻工业。
这些厂商当然不会都涌向新区,过度重复和良莠不齐会制约新区的发展,在批准他们进入之前,招商局还要经过一番审核和挑选,秉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叶开心里面定位,三十家足以,有限的资源还要分给炼钢厂,煤化场这些总局改组出来的重工业。
在这种背景下,招商大会正式启动。
政府主导,厂商众多,且地处上海都会之地,这些噱头加在一起,大会格外引人注目,为此,成批的记者蜂拥而至,叶开没有阻拦,借这个机会把新区宣扬出去,也是好事。
叶开,朱佩珍,蔡乃煌,周金箴,李平书,还有选聘的十几位新区董事,统统来到了现场,在此之前叶开和朱佩珍详细商谈了几次,而后者不愧是纵横几十年的老商贾,和他的几次和谈都大有裨益,对于总董的任命他也欣然接受。
而底下坐着的是一百多家申请入驻的商户,这些人当中,除了上海本地的实业家,还有很多远近闻名的资本雄厚的外地企业家,以浙商为主,还有些徽商,朱佩珍自然见多识广,在商场广有人脉,期间不停地向叶开叙着话,而叶开也不时地点点头,看来,他之前制定的免税政策,的确吸引了很多大商家。
大会由招商局督办李平书主持,前面的发言无关痛痒,无非把叶开等新区的期望复述了一遍,让他们诚信经营等等,之后才慢慢触及到核心问题,即对申请的这一百多家商户进行从优择选。
按照叶开的吩咐,这次选择设置了三道门槛。
第一,资本须超过五十万两,并有公司法人担保。
第二,企业结构许由华资主要控股,洋资不得超过49%。
第三,有设班工厂经验者优先。
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要求的商户,才能获得营业执照,当然,他们对营业执照这种东西闻所未闻,经过李平书的解释后,他们才清楚这是一种许可经商的凭证。
要在一百二十六家中选出三十家,还是有不小的淘汰率,在听闻上述的三条要求,不少人已经黯然失色。
这种状况,叶开自然看在眼里,心里也有一定准备,办企业可不是种庄稼,广撒种即可,应该向培养花卉一样,弄得几支独秀,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把那些不符合要求的商户挡在外面,他可不希望出现那种大而不强“伪”商家,而是品牌化的百年企业。
不过,即便是这样,符合要求的也绝对不在少数,张謇等人推荐十几位实业大亨,叶开瞧了瞧名单,他们的名字赫然在列,这给了他足够的信心。
“工厂设办后,五年一审核,凡是违反经营准则或者私自变更经营品种的商户,新区董事局有权取缔。”
“。。。”
李平书接着宣布商户入驻的具体事宜,经过一上午的时间,大会的流程也进行的差不多了,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审定资格,底下坐着的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如此优厚的落户条件,要是被淘汰了岂不可惜,有的人明知不达标准,于是将报上去的名额退了回来,然后悄悄溜了出去。
当然,也有人愿意赌一把,落户新区的目标,虽然不小,但万一实现了呢?
经过两个小时的现场比对和评定,名单最后被敲定,由李平书报了出来。
“永盛棉纺厂,资本七十八万,准入,江南皮革厂,资本四十五万,不符合。。。”
优胜劣汰,第一批三十家厂商正式诞生。
有了商户,一切万事俱备,剩下就是开工建造了,叶开也不再多等,三天后,他下令新区建设工作启动。
三十家招标工厂,再加上五家军企,一共三十五家工厂,将在浦东逾四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式落地。
工程期,两年。
管线铺设已经开始启动,如果顺利的话将在四个月内完成,轰轰作响的铲土声,在这片沉寂已久的土地上不断蔓延,旧貌换新颜,一切宛如破壳的鸡蛋般,焕发着生机。
叶开站在岸边码头边,日出东方。
第二百九十六章沪宁铁路
(第一更)
新区已经开工半个月了,施工的声音,几乎日夜不停,即便隔着黄浦江也能毫无障碍的汇入耳中,原来那些滩涂乱木已经全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工地厂房和建筑大楼,厂房周围的公路网,也在以一种奇迹般的速度延伸着,工程进展的这么迅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上层强有力的行政监督。
当然,离真正建成之日,恐怕还有不短的时间。不过,有董事局和招商局在,这段日子叶开也算是清闲了下来。
大的方向已经规定好了,剩下的只是一些具体施工路线和琐碎事宜,而这些前两者完全可以包办,他这两江总督也不用再过那种事事躬为的日子了,除了对了一些大事拍板之外,更多的就是掂量着手里的银子。
而银子的事,又让叶开发了愁。
从奕劻那里得到了一千六百万,其中八百万用于救市,再加上山西银务总行的六百万贷款,解决股票危机前前后后花了不下一千五百万,再加上铸币的损耗,兑换的差价补余,整个货币改革又用去了两百万,而建设新区的总费用也不下五百万,而且叶开还要为接下来的新军筹建留出一百五十万的军费,这么一股脑的算下来,叶开的口袋里又见底了,满打满算也只要两百万多一点。
看到呈上来的这些数据,叶开苦叹了一口气,不用亲力亲为固然闲适,但他却体会到一把花钱如流水的感觉了,而且,这么多钱他根本不知道具体用处,总不能每一笔都去查查吧?不过,这也没有办法,位置越高,由下到上的信息就会越闭塞,就拿皇帝来说,即便身居九五之位,也不会知道吏部一个小主簿头天夜里脏了多少银子。
这也算是居高位者的苦恼吧。
再者,叶开干的这些大多属于基础设施工程,投资高,收益低,回报慢,所以,短时间内不要想着回本了,而财政困难的现状也不能得到马上解决。
唯一值得念想的就只有金融领域了,只要能挺过今明两年的衰竭期,银商联合会就能彻底摆脱过来,而货币改革也能走上正轨,届时两江的财政恐怕会提高好几个档次。
果然,一切都需要时间,一口气吃个胖子只是痴人说梦,这些时间,可省不得。
想来想去,手中这最后一笔银子,叶开打算用来建铁路。
当然,长距离的铁路干线肯定不现实,叶开盘算的是在南京和上海之间建一条支线铁路,一来,南京是江苏省府所在地,上海是重要经济港口,两者同为东南重镇,打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十分必要,也可以有此加强和内地的联系,二来,这段铁路总里程不到三百公里,建设工期短,相对收益高,客运量极大,参考同一时代的其他铁路建设速度,沪宁铁路完全可以把工期定在两年内,如果两头同时施工,这条铁路有望在一年内建成,届时,超过十个小时的船运可以缩短到五个小时。
最重要是新区工厂所需要的原料,基本上都是由内地供应,如果这些东西可以尽快抵达甚至当天抵达,成本将会大大降低。
想致富,先修路,这个道理叶开自然明白,思来想去也逐渐下定了决心。
当然,要想修条铁路还需懂铁路的专才,在这方面,蔡乃煌倒是帮了不少的忙,他向叶开推荐了一个人。
吕海寰
这个人叶开却一点也不陌生。
正是因津浦铁路贪腐案被革职的督办大臣吕海寰。
“制台大人,吕海寰原为工部侍郎,多国驻外大使,后任津浦铁路督办大臣,宣统元年因治下贪污公款被革职,之后就一直寓居上海。”蔡乃煌缓缓说道。
听到这话,叶开却低低喃了一声,一晃快两年了。
当年,津浦铁路爆发窝案,军机大臣那桐奉命查办,后处置不当引得民怨沸腾,最后活活地被“逼死”,而接替他署理直隶总督的叶开,也由此走上了政坛前列。
这场惊天大案的导火索,自然是吕海寰了,没想到,他竟然就在上海。
“本督亲自去一趟,如果他能当这个津浦铁路督办,倒帮了我的大忙。”
如此能人就在眼前,叶开何乐而不为,带上蔡乃煌等人,下午三点多,一行人到了吕海寰的寓所。
对于叶开的到来,吕海寰格外吃惊,自从丢了乌纱帽后,他一直过着低调避世的生活,两年来几乎足不出户,眼下两江总督登门拜访,他怎么也不会想到。
叶开的到来已经让吕海寰诚惶诚恐,比之更吃惊的他的来意,叶开单刀直入,快人快语,表达了让他接手沪宁铁路的意思。
“吕老觉得如何?”
吕海寰几乎说不出话,眼眶微微湿润,一把年纪激动的胡子乱颤,当年督办津浦铁路时,他已年近七十,正是官宦生涯的末期,一生为官,清清白白,本想着铁路一成他即告老还乡,如此还能留后世一个好名声,而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津浦铁路窝案爆发,全国雷动,他亦被严令革职,甚至险些被杀头,现在想来,真是令人不堪。
这段经历一直是他的心病,也是一生的污点。
“本督当年接手此案,案情是知道的,不过,朝廷为了平息舆论,将吕老革职,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叶开沉声道,当年他奉命彻查此案,案情可是一清二楚。
吕海寰是朝廷命官,当然知道官场规矩,出了这么大的事,震动全国,他身为督办大臣,自然担任首要责任,即便没有直接参与窝案,也犯了管理不严的罪过,没杀头已经是格外宽容了。
“清者自清,吕老如能重新出山,定能平息外界的诸多质疑,而半生的清誉也不会毁于一旦。”叶开劝勉道。
在这一瞬间,吕海寰心中五味杂陈,他这两年的生活只能用深入简出来形容,为的无非是躲避旁人的非议,要知道闲言碎语最能杀人,而“窝案首犯”的称呼不啻于要了他的老命。
而现在,终于有机会可以洗刷往日的屈辱,吕海寰。
“总督大人不嫌老朽昏聩无用,那老朽还有什么还说的,宁沪铁路,一年之内,必定完工!”
“吕老真是廉颇在世!岂可言老。”
叶开紧紧握住了吕海寰的手,大笑道。
第二百九十七章江宁“上任”
(第二更)
吕海寰答应叶开的第五天,沪宁铁路公司就挂牌成立了,可谓雷厉风行,在这一方面叶开给予了他最高的信任,无论人员还是资金,叶开都尽可能的满足,吕海寰自然投桃报李,通宵达旦为公司招揽员工,可有好几年没这么活动筋骨了。
吕海寰当年为清廷的铁路督办大臣,自然对铁路的事宜轻车熟路,东拉西扯中,整个公司体系日臻完善,他特地吸取上一次的教训,从钢材供应到泥浆选购,他仔细甄别,慎之又慎,特别是在招募人员的时候,他思来想去后,决定培养自己的员工,遂一口气从铁路技术学堂选了120位学员,一步步干起,这一套做法,得到了叶开的赞许。
总之,他所做的一切,就是尽快的把沪宁铁路建设好,洗刷自身耻辱的同时,也不辜负总督大人的期许。
这一点,叶开都看在眼里,当然,早日建成固然好,质量保证才是第一位。
十二月初,当一切都安排妥当后,叶开决定到江宁“上任”,无论是接下来的裁军建军,还是沪宁铁路的西段的施工,到需要他回到江宁,毕竟那里才是整个东南的行政中心。
他这个两江总督,拖了近半年之久才到省府就职,不得不说,是官场上一件奇葩事,真要说起来,他这半年又是一段极不寻常的日子,平息了股票风潮,组建了金融管理委员会和银商联合会,利用中外对峙逼得奕劻散下救济银,而后设立了浦东新区,实行了货币改革,连带着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初步探路,这些履历也算是常人未有。
对叶开来说,这是一种极好的历练,从军人转型为文官,是叶开前行的必由之路,而要完成这种变身,需要积累大量的行政经验,而这些无形的东西可不是说一句话就有的。
十二月三号,叶开正式宣布赴南京就职,下午四点,卫队开始登船,上海大大小小一百多位官员在岸边列队,恭送总督大人西行,岸上,蔡乃煌,周金箴,李平书,吕海寰,陈逸卿,朱佩珍,杨文恺,魏允恭,严义彬等人挥帽致敬,就连许久未露面的虞洽卿也乘坐专车提前到达。
人流涌动,场面有些宏大。
叶开则一身官袍,在船上向众人招手告别。
他这一走,心里还有一丝放不下,这主要是出于叶开一贯的小心谨慎心理,不过有情报分局在,倒是可以对沪上实时遥控,再说南京和上海左右不过大半天的水陆路,离得近,随时可以回来,出不了什么大问题。
在离开之前,叶开最后一次找了趟戴鸿慈,亲手把绝密资料交给了他,这些资料关乎无数人的顶戴乃至声誉,光听名字便叫人冒出一身冷汗,戴鸿慈对此也特为珍重,两人之前商量过了,审案策略是把大案分成小案,然后逐次审理,按照这种方式,这份资料会等到最后一颗在曝光,具体什么时候,叶开也不清楚。
联合审理已经开始了几周,陈逸卿等人也已经上过了一遍法庭,他的钱庄主要借的洋人的款,和中方干系不大,叶开离开之前,他已经顺利脱案。
对银商联合会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
“呜~~”
汽笛声响起,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