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强国梦-第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趾芮擅畹亟铡⒍碚饬礁鲎陨聿普己芾眩蘖Χ曰蠊婺M蹲剩质侵泄钚锥竦牡腥伺懦谕猓湎嗟叵魅趿怂窃谥泄挠跋炝Α�
当然,莫理循没有看得这么深,但他依然为临时政府的外交突围手段的巧妙而拍案叫绝。面对着美德两国在中国的影响扩大,英、法肯定会被迫做出政策调整。而日本也会认识到,对中国实行公开的军事干涉,不但受自身财政困难等条件的限制,也会为其他列强所不容。特别是英日第二次同盟条约即将到期,日本不能不慎重考虑英国的对华态度。那么,现在中国的敌人只剩下俄国可堪考虑,压力已经大力减轻。
然而,只凭经济手段就足以让各列强收起脏手,转而平等对待临时政府吗?莫理循对此依然表示怀疑。
肖志华当然也知道目前所做的还不够,一场酣畅的军事胜利将会增加临时政府的威信,也会使形势发生很多有利的变化。那么,挡在面前的北洋军便是最好的敌人。这伙顽固的家伙,虽然在飞艇的不断轰炸下不断损失着有生力量,士气日渐低落,但却还在坚持。而且,还向满清请求支援,调动了配属禁卫军的重炮,这些重炮正在向前线运输。
两路迂回包抄,中间强行突破的大计划已经准备妥当。其实这计划也不复杂,刘家庙、三道桥为正面战场,另两支部队则从东西两面沿清军甲乙支队的进攻路线进行迂回。而为了这次进攻的顺利,革命军又给北洋军准备了什么秘密武器呢?
此时,荷马里得意洋洋地指着铁轨上停放的铁甲列车向肖志华作着解说,苍白的脸上浮现出一丝病态的红晕。
而最早出现在军事作战历史上的铁甲列车,确实是1861--1865年美国国内战争期间用来对骑兵作战的蒸汽机车拖拽的简陋车型。经过多年的发展,那种简陋已不复存在,坚固程度与火力强度都不可同日而语。
而革命军秘密制造的铁甲列车在与其他列强国家所配备的相比,还是属于改装型,稍显粗糙。蒸汽机车和战斗列车由铁板焊接进行加固,抵挡子弹是没有问题。蒸汽机车位于战斗列车之间,煤水车朝向敌方,机车上备有通信设备和射击指挥器材。
每节战斗列车由货车厢改造,装备四到六挺机枪,配备一个排的战斗人员,各节车辆采用刚性连接,以便于通过轻轨的铁路线段。
“可惜时间太短,只能用现有的材料进行改造。”荷马里遗憾地说道:“正常的铁甲车应该设有旋转炮塔,车厢也是专门制造,坚固异常。”
“这已经非常好了。”肖志华握着荷马里的手,感激地说道:“你不顾身体的病痛,为中国革命费尽心力,这份最真诚的感情,我们将永远不忘。”
荷马里笑了,指着铁甲列车说道:“打到北京去,把胜利的旗帜插到紫禁城,我已经见证了共和国的诞生,但我更想看到你们得到最完整的胜利。”
“你会看到的,但在这之前,你应该听从医生的安排。”肖志华担心地说道:“我知道医生曾警告你,可能因为此次长途跋涉而丧命,但你并没有听从。你应该留在广州好好养病,你的病只有中医才能治好,这一点,你一定要相信我。”
“可是——”荷马里苦着脸说道:“他弄的药水真的很苦,不过,我相信你,服从你的安排,不过,请容许我留在这里养病,而且容许我在前线观战。我的老朋友,这点小小的请求,你不会不答应吧?”
肖志华轻轻拥抱了一下这个可敬的小个子,荷马里虽然身体畸形,但他曾说过:所有的伟大事业都是由剑刻出来的,我的事业亦是一样,我要用剑刻出我的事业。对于这个崇拜英国诗人拜伦,并“将中国视为自己的希腊”的家伙,满足他的一点要求并不算过分。
布恩斯在旁笑眯眯地看着这一切,作为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的秘密全权代表,他没法不高兴。合约已经签订,他已经得到了所需要的。在美国军方的支持下,伯利恒公司将在海南三亚为中国建设军港和船坞,这是一笔大买卖,对于拥有太多过剩资本的伯利恒公司来说,这是个令人激动的消息。同时,在美国正在接受反托拉斯调查,面临被分割的洛克菲勒公司,也为自己的资金找到了海外的投资地。因此,他们将很高兴地为中国独资建设陕西延长油田提供一整套采油及炼油设备。
至于那位伯利恒钢铁公司的副董,正按照临时政府的计划,还在福建兴致勃勃地转悠,装模作样地与政府官员商谈,美孚也在高调宣扬着与中方进行陕西延长油井的合资计划。这些,都吸引着日本的目光和注意。当然,最后日本的不断抗议和威胁会收到效果,子虚乌有的马尾船厂建设计划会被取消,陕西延长将由中国独资建设。而临时政府的这次妥协,也要迫使日本在别的方面作出一定让步。
临时政府通过虚张声势,在美方的配合下,摆了日本小矮子一道。
第一卷第九十三章审时度势的朱尔典
浮于表面的,往往不是真相,或者不是全部真相。
德国在得到临时政府秘密授让的一个油田后,立刻以超乎寻常的热情投入到全面的中德合作之中。狄塞尔柴油发动机的专利、克虏伯轻型火炮技术被无偿转让给中方,中德合资的华飞—奔驰汽车公司在上海成立。一百门75mm管退式火炮、十万发炮弹作为赠品,即将装船启运。
美国也不甘落后,芮恩施出任驻华公使,普遍被外界认为是美国对华政策变化的一个标志。随后,中美合资的海外石油公司宣布成立,中方在让出了部分股权后,美方以极其优惠的价格提供了五万枝M1903式步枪并奉送图纸。接着,龙腾—福特汽车公司在广州挂牌成立,霍尔特创办的汽油内燃机拖拉机制造公司又与中方签订合作办厂协议,厂址选定为陕西西安。
“我们已经无力改变这些事实,帝国政府对我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训令的口气也越来越严厉。”朱尔典很无奈地对袁世凯说道:“现在,所有人都看得很清楚,已经没有人能阻止他的崛起,谁都不想过于得罪一个即将执政的政府。除非——,当然,你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袁世凯面无表情,看来列强准备放弃他了,或者已经放弃他了。除了日本人曾向他表示,日本对他“始终抱有深切同情,不论英国政府态度如何,帝国政府绝不致中途改变方针,自必始终支持君主立宪,并援助其实现”。可除了空头承诺,再无实质的支持。反倒在英、美、德等国的强烈反对下,很有被孤立的迹象。英国已经发表声明,表示决不与日本“采取协同行动”或“使用武力”以“支持清国实施君主政体”。而随后,日本也无奈地表示,日本继续对中国局势“单独”进行“梗阻”已觉“无趣”,只好暂时住手,“听任事态之自然发展”。
“帝国政府已经授命我在关税问题上作出适当让步,以确保江南造船厂与利物浦造船厂的合资计划能够顺利进行。”朱尔典苦笑道:“如果再被德国伏尔铿船厂抢了先,帝国政府的愤怒将使我不得不离开中国。”
“临时政府开出的条件并不优惠,双方控股相当,民间股份十年内不可转让交易,贵国想控制船厂,恐怕不容易。”袁世凯别有用心地说道。
“有美德两国虎视眈眈地等着,帝国商人已经顾不上这些了。”朱尔典摇头道:“中国众多而廉价的劳动力,远东广阔的市场,开放而明智的政府,行将稳定的中国局势,这些美好的前景足以吸引众多的投资者。”
“行将稳定的中国局势,朱尔典先生似乎言之过早了。”袁世凯有些反感地说道。
朱尔典伸手从兜里掏出份情报,递给袁世凯,说道:“这是我刚刚收到的,最迟明天的报纸上就会出现这个消息,不过,我还是希望你能先睹为快。”
“……最早组建成军的广东101师结束高强度训练,今日誓师北伐,大总统宋教仁亲自检阅并授旗。虽然训练日短,士兵的步伐还不很整齐,但装备精良,士气高昂,主要由复兴会会员和热血青年所组成的部队,展现出了旺盛的斗志。另外,由于法国人面对云、桂两省华军的强硬姿态,不得不退回安南。西南边境局势趋于稳定,桂省之201师,滇省之301师也有加入北伐的意图……”
袁世凯将情报轻轻放下,若有所思地说道:“这应该是复兴会的精锐了,不过一个师的兵力,真能将形势明朗化吗?”
“也许能,也许不能。”朱尔典模棱两可地回答道:“关键是这个师用在什么地方。可能不等这个师开到前线,局势已经要发生变化了。据帝国驻汉口领事葛福的观察和判断,湖北革命军行将展开一次大的攻势,那里可是聚集了几万的军队啊!”
“北洋军不是软枺印!痹揽判氖愕匦Φ溃骸案锩朗厣心苤С牛鞫ト从行┛裢恕R埠茫痪О埽且膊换嵬馔;鹛负汀!�
其实,袁世凯的这副样子,硬撑的成分居多。冯国璋部每天都受到飞艇的轰炸,周围还有小股革命军进行骚扰,士气逐渐低落。他发来的几封描述困难的电报现在还放在袁世凯的抽屉里。而段祺瑞则深恐革命军的东西两路突然向河南迂回,从而切断北洋军的退路,一再向袁世凯建议,将北洋军撤出湖北,守住武胜关,将大本营屯驻于河南信阳比较安全。
安全,袁世凯何尝不这样认为。但安全往往意味着失败,意味着革命军声势大涨,意味着革命军愈发不会将北洋军放在眼里。现在,他只能硬撑,哪怕北洋军获得一场小胜,再向革命军投诚,也算是个体面的结局。关外的第二十镇已经开始向南移动,这或许也是个谈判的筹码。
从原来的雄心勃勃,到现在的尽量多保全些北洋军的种子,袁世凯的心态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与复兴会相比,他原来自诩强大的力量,根本就是狂妄自大。
通,房门被用力推开,杨士琦匆匆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封电报,见到朱尔典在屋内,一时不知该不该将电报内容说出来。
朱尔典不以为意地笑了笑,戴上礼帽,向袁世凯告辞,临别时很有深意地说道:“老朋友,或许象我这样审时度势,是个好的选择。在还有部分实力的情况下屈服,总比什么都没有之后再乞求好很多。”
袁世凯心不在焉地将朱尔典送走,转身返回屋内,焦急地问道:“杏城,出了什么事情?”
“湖北革命军突然发起攻势,由于使用了铁甲车,第一军猝不及防,三道桥失守,敌人分三路正向孝感合击。”说着,杨士琦将手中的电报向袁世凯一伸。
“铁甲车?”袁世凯吃了一惊,接过电报,仔细看着,电报不长,叙述也不完整,看来连正在作战的冯国璋也没完全搞清楚是什么状况。革命军的力量在不断加强,这他是知道的,而冯国璋的电报中却是不断的战损,但他还是认为在短时间内,久经训练的北洋军能抵挡住拼凑的革命军的进攻。而电报中有些惊慌的语气却让袁世凯感觉不妙,难道军心士气真的如冯国璋所述,下降得如此严重吗?
“发电报,询问详细情况。”袁世凯将电报将桌上一扔,有些气急败坏地说道:“敌人有多少兵力,三路进攻哪路为主攻,连基本情况都没搞清楚就惊慌失措,冯国璋还算是个军人吗?”
………………
第一卷第九十四章猛攻
枪炮声响成了一片,硝烟和火药味弥漫在战场上,铁甲车象一头无坚不摧的怪兽,周身喷吐着死神的火焰,嘶吼着,咆哮着,在高高的铁路路基上居高临下,开动着,用机枪,用火炮,屠戮着四散奔逃的北洋军士兵。
事实上,当北洋军遭到了空前的火炮轰击和飞艇轰炸后,这辆威风凛凛,杀气腾腾的铁甲车又突然出现在北洋军面前时,所有人都蒙了。铁甲车就这样喷吐着子弹和炮弹,肆意屠杀着,将北洋军的防线捅了个窟窿。而紧跟铁甲车从突破口蜂拥而入的是粤军的两个旅,他们的目标是向前,向北,直捣孝感。湘军、鄂军、赣军、川军、黔军,两万多革命联军的蓄势已久的全面的凶猛进攻,完全不是王占元和陈光远的两个残破的混成协所能够阻挡的。加上火炮因为躲避空袭而被隐蔽起来,仓促之间难以投入战半,空中两架飞艇还在扔着炸弹,不断消磨的军心士气终于完全丧失。勉强支持了一个小时后,北洋军在三道桥的防线开始全面崩溃。
兵败如山倒,丧失了战斗意志的士兵,就是一群落荒而逃的绵羊,脑子里就只会剩下逃命两个字而已。
扔掉了枪支,背包,子弹盒,扔掉了身上的累赘,还有军人的尊严和勇敢,北洋军士兵象被恶狼追赶的绵羊,连回头的勇气也没有,仓惶地向北逃窜。身后是穷追不舍的革命军士兵,是不断响起的枪响,是闪亮的滴血的刺刀,是声震四野的喊杀声。
败了,完了,王占元在几个卫兵的保护下,向北方逃跑,心里不停地出哀叹。腿快的败兵不时从旁边过,却没人再理会他这个协统。坚决守住三道桥,等待形势之变化,冯国璋的话语还在他耳旁回荡。果然,形势生变化了,革命军利用这段时间加强了训练和组织,补充了足够的弹药,终于起了凶悍的进攻。而北洋军在这段时间里则不断承受着空袭的打击,补给也因为孝感被轰炸或孝感至武胜关的铁路被破坏而时断时续,士气一天天低落下去。而原来占优势的火炮不是被飞艇摧毁,就是被迫分散躲藏起来,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集团火力。更可恨的是飞艇还经常在夜间飞出来骚扰,弄得人连觉也睡不好。
这些情况他和陈光远不是没向冯国璋报告,但得到的命令依旧是“坚决守住三道桥”。可笑啊,为第一强军的虚名所累,知己不知彼,嗯,应该是连自己的实力都不了解。堑壕战,空袭战,骚扰战,铁甲车冲击战,心理宣传战,水6空协同战,对没有经过实战考验的北洋军来说,一切都是那么陌生。第一强军,狗屁!在操演中动作整齐、井然有序,再加上装备精良、炮火猛烈,光有这些就足够了吗?王占元脚下麻木地走着,脑海里却不由得浮现起这个疑问。
唯武器致胜论,当然不对;而唯精神致胜,也不全面。一支强军的标准应该是两个方面都需要完备的,但肖志华认为,精神和意志应该更为重要一些。简单地汇成一句话,当兵就别怕死。
而此时,孝感的冯国璋正如热锅上的蚂蚁,在指挥部内踱来踱去。与前线的联系突然中断,而且很长时间没有恢复,这使他搞不清前线到底战况如何,只能派出骑兵,前去打探消息,并命令所属的北洋军加紧警备。
孝感作为清军第一军的大本营,革命军的飞艇当然没有放过这个目标。第一次空袭就把辎重仓库炸了个底朝上;第二次是夜间偷袭,使根本没有灯火管制概念的兵营生了大混乱;第三次则得到了准确情报,对冯国璋的指挥部进行了斩行动,可惜没成功,但也炸死炸伤了不少军官,使他切身地感受到了前线官兵的困难。
而威胁不光是来自空中,数支小股武装的骚扰和袭击也令冯国璋极为头痛,不得不抽出部分人马确保铁路,保证大军补给线的畅通。但防得住地面,防不住空袭,孝感至武胜关的铁路频繁被炸断,调来的铁路工人修不胜修,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了第一军的作战能力。
仗是这样打的吗?这些日子,冯国璋不停地在思考这个问题。天上,地下,无所不在,这样的战争模式他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过,但对己方的压力却是实实在在的。重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