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辽东钉子户 >

第100章

辽东钉子户-第100章

小说: 辽东钉子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恪哪里不知道他的心思,不多杀点人,他怎么邀功啊!

“侯大人,这些人罪有应得,不过运送军粮还要民夫,我看还是别杀光了。能用他们就少惊动普通百姓。”

侯恂连忙点头:“还是张大人仁慈,就饶过他们吧!”

兵痞们被通红的河水吓得浑身发软,每次砍头,老百姓的欢呼就像是催命符,萦绕在耳边。他们第一次感到了心虚,做了那么多恶事,报应真的来了!

有人提泪横流,有人哭爹喊娘,有人大小便失禁……

知道太阳下山,砍头才彻底结束,五六十具尸体曝露在河边,触目惊心!提醒着每个人,这就是和参将大人作对的下场!

侥幸逃过一劫的兵痞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生不如死的待遇,当他们辛辛苦苦把粮食运到前线之后。又让他们继续做苦役,基本上都活生生累死!

“张大人,下官已经把平叛的折子拟好了,有什么疏漏,还请张大人指点”

“哈哈哈,我哪指点文曲星的文章啊!”张恪笑道:“侯大人义州的事情算是结束了。你马上动身去辽阳,不知道侯大人如何看老奴呢?”

“土贼蛮匪,不值一提!”

侯恂满不在乎地笑道:“张大人,恕下官直言。老奴做大全都是因为辽东文武懈怠疏忽。倘若辽东上下能有张大人一半用心,只怕老奴早就被荡平了。如今袁应泰袁大人到了辽东,势必振衰起敝,要不了多久就能夺回失地。”

侯恂说的义正词严。其实这也代表了清流东林的看法。只是可惜他们的判断只对了一半,如果在十年前、二十年前,野猪皮或许真的不值一提。可是到了眼下,大势已成。想要扭转就困难了。

“侯大人,老奴经营几十年,手下铁骑数万。势力不容小觑。偏偏我大明军队糜烂,冒然出战,只怕会重蹈覆辙。你是袁经略看重的人,侯兄若是能向袁大人多说说,张某感激不尽。”

侯恂知道张恪见识不凡,顿时也忧心忡忡起来,难道辽东不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相反还是一个大火坑!

“张大人,您的吩咐下官自然领命,只是实不相瞒,朝中诸公都主张反击老奴。尤其是兵部户部,拖延下去,耗费钱粮军饷太多了,怕是袁大人也承受不住压力。”

说到底还要看京城的意思,或许只有连续惨败才能彻底打醒虚矫自大的明朝廷吧!

“侯大人,我这里有个方略,若是真想打,最好选择小打,集中几十倍的兵力,一鼓荡平。只要能不断胜利,对朝廷也算是有了交代,当务之急还是练兵为先。”

这已经是张恪绞尽脑汁能想到的最好办法了,他把其中的厉害关系和侯恂掰开揉碎,反复讲解,侯恂当然不笨,很快就心悦诚服。

“张大人放心,下官一定向经略进言。”

“如此,辽东百姓的安危就拜托侯大人了!”张恪暗暗期盼着袁应泰能听他的建议,多撑一段时间。

侯恂在义州逗留了五天,把民夫青壮重新聚集起来,和张恪依依惜别,押运着粮草前往辽阳。

送走了侯恂,屈指一算,快到八月了,卓十三偷偷派人送来了消息,说是入夏以来,万历皇帝多次昏厥,怕是撑不了多久了。

说起来当皇帝可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经验威望缺一不可,没有足够的历练别想掌控庞大的帝国。

就拿万历的爷爷嘉靖来说,炼丹修醮,荒唐程度不下于万历,朝中还有一个大奸臣严嵩,折腾得乌烟瘴气。但就是那样,还能平定东南倭乱。

万历亲政之后,也打赢了三大征,这就是国有长君的好处。平心而论,若是万历再多撑几年,野猪皮未必能占到便宜。

当然这些假设注定不会成立了,万历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接下来的光宗皇帝当了一个月就挂了。天启即位之后,辽东吃了几个惨败,但是好歹天启能重用魏忠贤,压制党争,到了天启后期,辽东局势已经转好了。

可是偏偏天启也是个短命的家伙,等到亡国之君崇祯上台,靠着清流治国,把名声不好却能办事的阉党摧毁,朝局彻底失控,大明也就走到了尽头。

梳理历史的脉络,张恪心里很清楚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必须抓紧时间培植力量,这也是他交好侯恂等人的原因。别忘了胆大包天的袁县令也快要登场了,要是没有足够实力,别说抗击老奴,恢复辽东,弄不好自己都会步毛文龙的后尘!

想到了这里。张恪顿时觉得再也不能等了。立刻下令,手下干将都被叫了过来。孙有光,李谦,镇抚单宏图三个人也参加了讨论。

“诸位,王青等人都伏诛了,义州空下了不少位置。本官不是吝啬的人,大家伙都有高升一步的机会。只是你们要拿出自己的真本事,我们今天就商讨一下,该怎么恢复义州的元气?”

张恪问完之后,在场的众人全都低下了头。用心思索。他们都见识了张恪的强势,跟着这样一个老板,除了实打实的东西,别的都行不通!

王多闻率先说话了,“大人,卑职这几天询问了一下您在大清堡的所作所为。卑职总结起来,有三点:严法纪;兴屯田;练强兵。卑职以为义州也该如此,接着王青等人的死,换上一批听话的官员。把土地平分了,然后再多练兵,要不了一两年,义州就能焕然一新。”

王多闻说完之后。不少人频频点头,显然很赞同他的看法。

不过一直在张恪身旁的邓文通却微不可查的摇摇头。

邓文通的学识甚至超过张恪,当他把注意力放在账目之上,很快就入门了。

“大人。恕我直言,要想在义州推行大清堡的做法,您至少要拿出一百万两银子!”

一百?万!

在场的众人仿佛听错了一般。这位真敢说啊!

邓文通面色严峻,给在场众人算了一笔账。大清堡屯田,农具、耕牛、种子都是张恪提供的,修筑水渠道路也要张恪出钱,做工的还有工钱,匠师的津贴更是高得吓人。至于士兵训练更是烧钱,武器作坊也是一个大黑洞。

“义州的人口至少三倍于大清堡,农具种子耕牛少说要二十万两银子,修筑引水渠,打抗旱井,银子就更多了。最要命的是大人您还规定第一年不收租子,第二年一斗,第三年十抽一。以卑职计算,按照这个方法,老百姓自然得利,可是光第一年,就要拿出五十万两白银,不然休想推动。”

张恪这下子也傻眼了,就算有金矿,可是也掏不出这么多的金子,这简直就是烧钱啊!大明朝一年的岁入才多少,怎么小小的义州就要花这么多钱?

“姐夫,你是不是算错了,屯田真这么浪费钱,大清堡怎么维持的啊?”

邓文通顿时白了张恪一眼,敢情这家伙才是真正不当家花拉的!

“大人,大清堡和镇夷堡等地加起来才两万人。又是剿灭下山虎,又是干掉了白莲教,再加上朝廷的赏赐,这是多少银子?”

是啊,张恪掰着手指头算算,加起来差不多三十万两银子,平均一个百姓头上十五两——令人发指的数字!!!

短期大量的货币投入到了大清堡屁股大的地方,才让几乎不可能的政策推行下去了。真正独当一面之后,张恪才知道是多么侥幸。

“姐夫,原来的办法真的行不通?”

“除非你能弄得五十万两银子!”

张恪翻翻眼皮,无奈地说道:“算我没问。”

提出建议的王多闻也傻了眼,张恪到底不是善财童子。

这时候胖胖的孙有光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张恪急忙说道:“孙老,你有什么好主意?”

“好主意谈不上,就是有几句心里话。”孙有光道:“大人,您爱民如子,老夫很佩服。不过老夫以为凡事过犹不及,要是让老百姓过的太好了,他们也就不思进取。说句不客气的话,谁兜里装满了银子,还舍得孩子去前线杀敌啊!”

张恪脑袋顿时打了一道闪电,没错,这可不是连农业税都免了,种田还有补贴的后世。正所谓慈不掌兵,该压榨还要压榨。

“孙老,你说该怎么办?”(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八章不速之客

只有大清堡的时候,张恪想的很简单,那就是拼命让百姓过得好,死心塌地的支持自己。掌管了整个义州卫之后,站得位置不一样,看到的东西也不一样。

除了施恩,还要立威!

孙有光很废柴窝囊的家伙,不过胜在经历得多,见识也就不一样。

“大人,正所谓升米恩斗米仇,就拿这些百姓来说,要是发给他们每家一百两银子,我敢担保,要不了几天一半的人都会往关内跑,谁还愿意在苦寒之地受罪啊!说到底,要让老百姓的日子慢慢变好,田租也不能一步降到底。”

听了孙有光的话,张恪寻思半晌,从座位上站起来,整整衣襟,冲着老孙躬身施礼。

“孙老,一语点醒梦中人,正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日后如何施政,还请孙老多多指点,张恪感激不尽!”

“使不得,使不得!”孙有光急忙搀起张恪,惶恐地说道:“我就是胡说八道,大人切莫当真。”

邓文通同样琢磨着孙有光的话,感慨地笑道:“孙老,你要是胡说八道,我们都该找地缝儿钻进去了!屯田该怎么办,田租该收多少,您老给拿个主意吧!”

孙有光第一次享受万众瞩目的感觉,老头也有点晕乎乎的,他坐在位置上,翻看了一下邓文通的计划,一会儿点点头,一会儿又摇摇头。

足足看了一刻钟,老头才说道:“大人,这里面如何分田地,如何重新划分民册,如何建引水渠,打水井都写的极为详尽,老夫就不多置喙了!不过在田租的问题上,最好提高到四成!”

多少?

邓文通、沈岳、唐光。包括张恪在内,全都傻眼了!辽东地主豪强的田租也不过是四五成而已,若是按照这么收,田庄还有竞争力吗,减轻百姓负担岂不是成了空话!

看着几个年轻人怀疑的目光,老孙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笑容。

“大人,老夫倚老卖老了,你们光想着田租,其实光是田租老百姓还能活得下去,真正要命的是别的!”

孙有光打开了话匣子。这下子张恪才真正弄清了边军的弊端。

就拿军饷来说,每个士兵一月能领一石粮食,如果真能如期到位,一家人勒紧裤腰带或许能挺过去。可是要命的是军饷不光拖欠,还不能直接发放到手里。

士兵们要到上百里,甚至三五百里之外的省城支取,然后自己运回家,其中的消耗和艰险不用说了。每年都有士兵在半路被抢了,摔伤摔死的情况。

就如同大明朝的奇葩征税制度——粮长制——由大户之中选拔粮长。负责把粮食运输到京城入库,官吏不得插手,大明朝的领饷方式一样奇葩!

“大人,倘若您能把粮饷送到各个墩堡。让军户就近领取,他们就会感激不尽!”

“好!”

张恪毫不犹豫点头答应:“孙老说的太好了,以后粮饷一律先行垫付!孙老,还有什么好建议没有?”

“有。军户逃亡,还有重要因素就是服役。每逢边疆战事,就要抽调青壮民夫。不光耽搁农事。甚至有丢掉小命的危险。”

“差役不能免,不过我可以在各堡立下石碑,向百姓承诺,每年服役时间超过一个月,我就给他们工钱,不让他们白干!”

“大人英明!”孙有光伸出了胖胖的大拇指,笑道:“最后百姓担忧的就是安全,鞑子经常掳掠,提心吊胆的日子谁也过不下去。”

“哈哈哈哈!”岳子轩突然大笑起来:“孙老,不用担心,有我们在,准保让鞑子有来无回!”

的确,军事力量是大家伙最自信的方面。

终于屯田的事情商量妥当,第一年的田租暂定三成五,提供的农具种子耕牛也不再免费,算是百姓借的,只是不收利息。

其余征收田赋,发放粮饷的运输工作全由卫所负责,至于徭役分成了两种情况,为本地修路挖渠只提供免费粮食,如果要离开义州卫,则要按照军饷的一半支付,且时间不能超过两个月,且在劳动期间死伤都要抚恤。

张恪把新的法令刻在石碑上,连夜送到各个城堡,向百姓们宣讲。其实张恪还相当担心,毕竟比起以前的承诺缩水了不少,老百姓会不会反弹!

为此张恪亲自乔装到各地观察民情,结果大出预料,老百姓不但没有反对,还显然接受。

在他们看来,张恪原来的规定太宽厚了,简直宽厚到了虚假的程度,搞不好是先引诱他们上当,然后再狠狠咬一口!

直到“靠谱”得多的规定出来,老百姓才长出一口气。

其实在大清堡等地也有所反弹,但是好在奉集堡大捷之后,不少年轻人都升了官,得了赏赐。这些家庭都成了张恪最坚定的支持者,尤其是河湾村等地,更是对张恪奉若神明,有他们的力挺,新的屯田法令迅速深入人心。

辽东只能种一季粮食,如今还不到八月份,距离来年开春还有半年多,分地工作已经展开了。

进言受到赏识的孙有光来了个病树前头万木春,由他主持分田。当然张恪也担心老孙会徇私舞弊,因此把唐光和朱庆斌派给他。老孙欣然领命,立刻就开始划分田庄,登记百姓。

听说手里要有田地了,义州的百姓全都翘首以盼,张恪的威望与日俱增。同时他也着手整顿军队。

张恪的部下一共分成了三大块,最嫡系的是从河湾村大清堡一路练出来的核心战士,有一千出头。

第二部分就是李光荣的家丁,张恪从中精挑细选,打散编入自己的部下。让他们的丰富战斗经验,和大清堡士兵的严格纪律结合到一起,共同提升战斗力。

第三部分就是义州卫的世兵,经过了一场哗变之后,义州卫如今还剩下的人马不足八百人。张恪要求淘汰老弱,招募青壮。使人员达到一千五百人。总兵力达到四千以上。

练兵的事情张恪已经不用操心了,吴伯岩、乔福、岳子轩、杜擎他们都能操持,而且比张恪做的还要仔细。

真正麻烦的事情还是屯田,方法有了,老百姓也接受了,剩下的就是要弄到足够的田地了。

张恪带着姐夫邓文通亲自到了大康堡等地视察,登高远眺,大凌河两岸全都是肥沃的土地,抓一把都能挤出油。

“永贞,王青等人的田产虽然都拿到手里。可是义州的田地还是不够分。眼前最肥沃的土地还都在士绅地主的手里,他们坐拥巨大的田地,却不向朝廷缴纳一点税收,就是一群蛀虫!义州卫三千多顷土地,其中有一千三百多顷都在他们的手里。比起王青等人多了一倍不止,而且占据的还是最肥沃的地块!”

邓文通咬牙切齿地说道:“硕鼠硕鼠,读了这么多年,我才知道说的不是朝廷,而是士绅地主!”

看着激动的姐夫。张恪忍不住笑了起来,几个月之前,邓文通还满脑子清流的不与民争利那一套,可是到了现在却转了一百八十度的大弯。

“朝廷远在天边。祸害百姓最多的就是士绅地主。不过这些人也是最难对付的,言官清流的吐沫星子皇上都要退避三舍啊!”

“哎!”邓文通叹道:“我也就是这么一说,眼下的确不能树敌太多,如果缺地。还是开荒吧,反正义州不缺荒地。”

“嗯,的确要开荒。荒地头三年免赋。”张恪笑道:“不过也不能便宜了那些地主!姐夫,你安排人手,鼓动佃户脱离地主,到农庄种田。再有,这些地主不是不让出最好的土地吗,咱们修水渠,打水井的时候,也避开他们的田地。让他们没有水用。耗下去,看看谁先受不了!”

“好!”

邓文通欣然领命,张恪转了一圈,手下都尽心尽力,张恪轻松不少。

“马彪,你去安排人把府邸拾掇一下,过两天老夫人要过来。”张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