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强汉 >

第173章

强汉-第173章

小说: 强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肃慎王城听到战鼓声也做出反应,霎时人头耸动,肃慎人携带的兵器在一次证明他们准备得不怎么样,唯一比较有威胁的兵器是弓!

蒙诏调集兵力摆阵只为试探肃慎王楛矢砮是不是真的在城里,等待看见楛矢砮的身影真的出现在城墙上时,他内心的迷惑非但没有减少相反更加迷惑了。

“确定那人是楛矢砮?”

安娄耶眯起眼睛仔细看,他纳闷蒙诏为什么要再三反复问,不过为了富贵前程仍然恭敬答:“绝对是楛矢砮。”蒙诏又沉默了,良久:“准备攻城吧!”

第二百五十一章:秦秦秦……箭!

城的前奏,黑旗军继承秦军战术,秦军一统六国期间可怕,可谓是箭矢开路攻无不克。

秦军的攻城战术需要大量的后勤保证,首先要挑战考验的便是随军匠作制造器械的能力,大到冲城用的冲车、巢车、云梯,小到士兵的戈矛、战剑、战刀,若说以上的器械是白刃战的兵器,有一样东西绝对不能缺少,而那样东西就是箭枝!

从某一个方面来说,汉部的军队也是继承了先秦的传统,比如二十级的军功爵,再比如军队内部的士卒待遇。其实也正是因为这一方面的继承没有让原先的先秦士卒觉得自己被孤立,他们普遍认为是自己改变了汉部,而不是汉部改变了自己。

或许是因为继承了先秦生活习惯的原因,原先秦遗民并没有觉得生活有什么改变,家庭富足安乐的情况下,那些在军队服役的士卒自然不会有什么负面的情绪,这也就不存在军心动摇等问题。

有一个人经常对自己说一句话:我没什么特别的本事,之所以会站稳脚跟是因为适应能力强。适应了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还适应了这个时代的残酷。

——他真的没多少优点,唯一可取是没有限制性,需要什么就采取什么方法。

……

蒙诏反复研究地图和手上的资料,他费了很大的心神才弄清楚局势,也更加明白林斌为什么对辽地原住民那么残酷,严令军队对不服从统治的原住民执行杀无赦政策。他手头上有很多数据。从入侵辽地至今辽地地人口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接或者间接死亡的人口保守估计是在三十万左右。

没有人会去小看三十万这个数据,如果把三十万具尸体集中在一起定然是一座大山,尸山留下来的血水汇集起来绝对是一条大河!

辽地的原住民大量迁移或是死亡留下来的空间被重新安置,由于东夷人本身没有多少文化,新一批人的到来直接抹掉原住民曾经存在过的痕迹,人口结构地改变不止是吞并,他们还在同化那一小部份没有死亡或者迁移地东夷人。

当然。蒙诏不是想去追究到底死了多少人。他也不去思考抹掉东夷人地文化是想干什么。现在应该是想猜出林斌在进行什么军事计划。

“陈汐的骑军在……”一只粗糙的手指缓慢地移动,指的路线不远,最后停留在地图上面的平原地带(黑龙江平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蒙诏被小小的震了一下脸部表情变得苦涩,他现在算是明白黑旗军强势地扑向肃慎王城只不过是起到吸引敌军的作用,黑旗军攻得越猛其它地方地东夷人汇集而来的速度就越快,他唯一不明白的是林斌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来。而是选择下死命令强攻的同时隐瞒了真正的军事意图。

“军中内部有奸细?”蒙诏说着却是摇头,他根本不信自己的部下会反叛,“那是……担忧我得知后不死力攻城?”

这时……军帐的门帘被撩开,来人恭敬道:“统领,弓弩军卒已经准备就绪!”

蒙诏抬头看向马,“稍候!”

马应“诺!”很自觉地退出去。

就有如陈浩监视吕炎那样;马是被派来监视蒙诏。吕炎知道陈浩的身份后选择重用;蒙诏知道马地身份后也没什么反感,不过并没有重用马,依然让马担任亲兵。

有时候蒙诏自己也觉得有些莫名其妙。讶异地发现林斌办事手段与所有人都不同。他还没有见过有人会明明白白的告诉某人:“我派人监督你了。”

按照道理来说被监视应该十分厌恶和反感才对,但是他们却反感不起来,包括蒙诏自己在内都发现派来监督的人没有嚣张跋扈或是超过自己地职权范围。除了记录被监督人的起居和决策外根本不像是在监视,许多人反而是把林斌派人监督当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因为记录下来的所有文书都将被保存起来,林斌是这么说的:“正视自己,提醒自己,没有想过要犯错担忧什么?再则……记录不好吗?至少以后老了退役了还可以看看自己一生都在做什么。”

名垂千古?好象是吧?至少他们是被引导着往这个方向想。

蒙诏支撑着站起来,他看一眼

的黑龙江平原,呐呐自语:“声东击西?不对!该是是。也罢……强攻便强攻!”

出了军帐,蒙诏沉默着攀上马背,他抬头看一眼天空,“万里无云万里天,是个杀人的好天气!”轻轻一甩马鞭子,座下战马‘哼哼’几声迈动马蹄,等待马首转向时,一声“哈!”,战马奔跑起来。

早已经立成步兵方阵的列队的弓弩手,他们听到了鼓点齐齐高喊“进!进!进!”,大脚丫子随着一声“进!”向前迈一步。

两万士兵列成军阵向前踏步之时,伴随脚步声的是地面的震动,还有……那肃慎王城大喊的“汉人即将攻城!”的叫喊。

蒙诏骑胯战马来到肃慎王城前方约五百步的位置,他回首瞧去,两百卫士的后方密密麻麻布满五百人为一列的小方阵。今天是箭雨袭城的日子,按照秦军攻城的传统,白刃战之前总会让远程兵(弓弩手)反复向敌城发射箭矢,依靠这种方式打击守城敌军的士气。

黑旗军本就是秦军,它还是五军之中拥有最多远程攻击兵器的军团,其中射程最远、形成箭阵最为恐怖的兵器当为劲弩!秦军的劲弩还有一个叫法,叫攻城弩,不过这里的攻城弩绝对不是很大的一辆需要十几个人操作的那种,而是脚踏弩。

“止!”

蒙诏重新看向肃慎王城,他看到城头上站满肃慎士兵时笑了。

两万弓弩手占据的位置很广,因此根本无法一次性的全部放箭,所谓的箭阵其实也就是安排弓弩手站立的位置,以达到最合理的阵势,能够让箭矢的覆盖范围形成最佳。

在战鼓的咆哮声中,弓弩手向两边退开,整齐的迈步声再次响彻战场,手持戟盾、矛盾的步兵列阵向前,数量为五千的士卒到达阵前时列成一条直线,‘唰’的一声将手中的长矛前刺。

肃慎王城的城墙上,肃慎王楛矢砮目不转睛地看着下方正在列阵的‘汉军’,他转头向一名穿着甲冑的将军问:“他们的弩能射多远?”

身穿甲冑的将军来自卫氏朝鲜叫燕丹,此燕丹绝对不是被李信灭掉的燕国太子丹只是同名。他军中也有弩,是以前燕国和秦国交战时的仿造品,他们把那个叫燕弩,燕弩由于是仿造品射程并不是很远,最远射程只有两百二十步(汉朝一步是1。3米),有效精准射程是在一内。

“秦……不!汉军(汉国)之中的劲弩射程最远可达四百五十步,秦军(黑旗军)继承先秦,当中劲弩射程最远可达两百三十步……”燕丹知道自己的答案很模糊,追加:“汉继承秦,汉弩可达四百五十步,秦……或许也该是如此射程。”

楛矢砮的脸皮抽了抽,他不是很懂四百五十步到底有多远,但是他知道如果无法攻击城外在立箭阵的军队,城墙上的士兵绝对会被射死光。他想:“我应该把城墙上的士兵全部撤下去!”又恐“撤下去了……要是汉军突然攻城怎么办?出城驱散敌军……?”

燕丹当然知道楛矢砮在想什么,他坚决建议:“不可出击亦不可撤兵,只需让士卒躲避在城垛之后便可。”

楛矢砮暗骂“死的又不是你们的人!”,不过他倒是没下令让城墙上的士兵撤走,而是交代部下死守后自己下了城墙。

其实……肃慎人现在的矛盾战国时期各国都经历过……

在东夷人谈话期间,黑旗军的两万弓弩手已经立阵完毕,一声“卧!”,士卒根本不管地面有什么,他们全部向地面躺去,在袍泽的协助下用脚蹬开弦,等待弦被钩心固定时又在“起!”的号令下站起来装填弩箭。

燕丹看到下方的敌军装箭抬弩,他复又看看墙面上好奇观望的肃慎士兵和北沃士兵,随后赶快走向马道,手刚搭上马道的扶把,耳朵里听到了震撼的喊“远击!!!”叫喊,他逃一般的奔跑,躲在内城墙边时忍不住抬头看向天空,喃喃自语:“城墙上的士兵死定了!”

‘嘚——嘚——嘚——嘚——’

箭雨在下,它引起了不绝于耳的惨嚎声……

第二百五十二章:落后要挨打

远击!”

弓弦的蹦弹之声无比撩人的响彻,尖锐的破空声呼啸着远去,脱离劲弩的弩箭密密麻麻升向天空,它们欢快地在半空不断翻滚,光滑的箭头尖刃处反射阳光,万余枝弩箭被地心引力牵扯着终于往下堕去……

肃慎王城墙面上的士兵从来都没有见过如此密集的箭矢,他们抬头下意识地睁大眼睛看一闪一闪的天空,直至有人反应过来撕心裂肺地大吼“箭袭!!!”的时候,有盾的士兵赶紧抬盾,离城垛近的士兵挤着靠过去,而更多的则是拔腿就往登城马道的方向跑。

第一声弩箭击在石块的金铁交鸣声碰响了,它声音很小却是震撼到了城墙上的许多人;第二声弩箭钻开人体的‘噗叽——’声刺耳作响,中箭士兵发出闷声机械式地低头,他看到自己胸前的一个血洞,闭上眼睛之前转头向后看,看见身后一个人瞪大眼睛看着插在胸前的弩箭。

密集的金铁交鸣声不断作响,闷哼永远伴随惨叫齐奏,第一波箭雨袭击之下,处在箭阵覆盖范围之内的城墙段多了许多深深插在地面或是人体的弩箭,躲避在城垛的士兵眼神呆泄注视从人体流出来的血液,那些红色的液体三三两两汇集,然后流向墙根的漏勺……

犹在不断颤抖的弩箭尾端,它们还没有停止下来的时候,躲在城垛的肃慎士兵耳朵里在一次炸响同样的战号,那是城外地黑旗军在齐声高喊“远击”。有人忍不住半蹲起来向下面看去。他看到正前方的敌军躺在地上装箭,视线移到左边,看见的是一张黑色的大网从平地升起,对准的方向是离自己这里并不远的一个城墙段。

呼啸的弩箭没有任何特色地再一次落下去,它们是夺命的雨滴,落下去之后必起涟漪,红色地花骨朵会绽放,那个过程血腥美丽。

蒙诏抬起右臂放了下去。他此刻地心情十分愉快。这种攻城地模式仿佛让他回到百余年前。亲身参与先辈们一统六国的战争,在凶悍的箭阵袭击下,六国军队龟缩在城里面等死无法反抗。

毫无疑问,蒙诏喜欢这样子攻城,这种攻城模式经过无数次的实战,只要有足够的时间瓦解敌军士气再轻易不过,他唯一有些遗憾的是没有多少时间。这种赏心悦目的攻城景象只能维持三天,三天之后将是攀城战。

从箭袭地效果来看,肃慎真的没有守城的经验,他们盲目地增兵,死了一批重新补充上另一批,唯一有点新鲜的是经历几次箭袭后肃慎人总算派上了盾兵,但是肃慎人还是只能被动挨打无法还击,一切只因肃慎人的弓箭射程太短。

事实上肃慎人的兵器的确十分简陋。他们的弓射程最远大约只有一百三十步。由于没有治金技术更是不存在铁质或者铜质地箭镞(箭头),他们地箭头是抹了毒液经过打磨的石头……。肃慎士兵手上的兵器也是掺杂不一,军队不提供任何装备。士兵富有地可以向周边的国家,比如卫氏朝鲜购买兵器,要么就只能依靠在战场获得。

虽然有点不情愿,但是蒙诏还是承认一个事实,如果不是兵器比肃慎人精良的话,丛林作战中黑旗军根本不占任何优势。

第一天箭阵袭击,黑旗军用箭矢把北边的墙面犁了一遍又一遍,夜间换上火箭继续不间断射击,到了天微微明的时候后方搬上来了百人丈弩。

近百辆的百人丈弩需要近两千五百名士兵操作,这种百人丈弩其实就是类似抛石车的大型器械,唯一不同的是它抛射的是长达一丈的大型弩箭。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最先使用这种战弩的国家其实不是秦国,而是赵国,出产自城,原先是被用于防御作战,赵国都城郸破城后被当时的秦军找到制造蓝图,于是乎就成了当时秦军攻城的良器,曾经被大量使用。

绞盘被六名士卒合力转动,铜制钩心勾住有拇指般粗大的弓弦,它发出‘咔咔咔——’的声响,直至钩心靠近后部时,两名士卒用力扳下钩心后座将它固定在一个卡齿上面,“装箭!”,沉重的弩箭被合力抬上去安置在箭槽,重复五次作业后,站在百人丈弩车身的指挥官大吼一声“合!”,自有士卒抬上类似夹板的盖子将上层固定住,听说这是防止弩箭发射期间蹦弹起来,也是加强精准度的一种保险。

官齐声高喊的“上油!”,士卒在同伴的帮助下抬着挂在箭头,但是他们只在四枝丈弩上悬挂,留下一枝包裹着碎布条的丈弩,他们又在喊“点火”,火把于风中的‘呼呼’声,它伸过去点燃了包裹碎布条的丈弩。

如果林斌现在在这里的话,他看到排列在一起的百人丈弩肯定会下意识喊叫“火箭炮车!?”,可以想象古人的制造工艺真的很厉害……。可惜似乎都掩埋在历史长河。

《战国策…韩策一》中有记载:天下强弓劲弩,皆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外。

如今韩国早已经灭亡,秦灭韩之后当然得到了韩国的制造技术,而继承了秦工艺的黑旗军,他们的二十十石劲弩射程早超过六百步,所以说卫氏朝鲜的燕丹的猜测并不完全正确。当然,超过八百米的射程是用来进行覆盖射击,而不是瞄准某人要将其置于死地。

两万黑旗军弓弩军卒之中只有大约三千劲弩手,白天箭袭的弓弩军卒手中的弩有一个名字,它叫蹶张弩,属于强弩一类,十二石的强弩射程可达四百五十步,它也是汉军之中射程最远的弩。汉国只有两支军队装备蹶张弩,其一是北疆的边防军装备用来防御游牧民族,另一支则是卫戍长安的北军。

此时此刻,三千劲弩手在同伴的帮助下咬牙将劲弩的弓弦拉开,这一次他们将配合百人丈弩袭击肃慎王城,袭击的目标不是城墙,而是城墙后面的房屋,所以他们包裹碎布条的箭镞也被点上火焰。

肃慎王城上面的士兵惊恐的叫喊起来,依稀可以听见“火箭……汉人要射火箭”的恐惧喊叫声。

庄晓亲自步上战鼓台,他一抡鼓棒敲击了战鼓,‘咚咚咚——’的战鼓咆哮越来越急促,加紧到一个密集的节奏时鼓声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的悲凉的号角。

“百人丈弩——放!”

百人丈弩的钩心被军官拉上去,整齐的‘咔’爆响,装置在箭槽的大型弩箭‘呼’的一声激射而出,苍白的天空划过近百条火焰,不一会肃慎内城传来炸响,随后是吵吵闹闹的哭喊声。

“劲弩军卒——放!”

千率一遍,丝毫没有新意的破空声,它们带着三千枝弩箭升向天空,燃火的弩箭在天空飞翔时好像有数千颗流星同时堕落,它们飞越了城墙将死亡带给那些慌慌张张提水要灭火的肃慎士兵。

庄晓满意极了,他也喜欢看敌军毫无还手之力的被屠戮,这种感觉很奇妙,让人享受一次后还想永无止尽的享受下去。

“校尉大人有令:全军装箭!”

忙碌的士卒仍在继续,他们当然也喜欢折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