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降贞观-第1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突利这时的决心已经松动了,他很想就此撤兵算了。不过,突利也知道,打仗最忌讳的就是指挥官意志不坚定,要是一点好处都捞不到,就这样撤兵的话,那他的威望就会大打折扣,以后怕是没人听他的了。
突利的部下将领,在作战会议上倒没人表态撤兵。打都已经打了,什么好处都还没捞到,还损兵折将,就这么撤兵的话谁也不甘心。
将领们各抒己见,经过一番商讨,定下了第二日的作战方案。
第二天,突利改变了作战方法,改重点进攻为全面进攻,将阴山大营四面全部围了起来,同时发动进攻。
突利之所以这么做,是想发挥他兵力多的优势,分散守军的力量,寻求各个击破。
突利一改变战法,赵德言果然穷于应付了。上午的战斗中,阴山大营有好几处都岌岌可危,差点被攻破。
见到战法奏效,突利也生出拿下阴山大营的信心了。以至于,到了中午时分他都没让士兵休息,继续轮番进攻大营。
到了这个时候,无论是守军还是攻击一方,士兵们都极度疲劳了。拼的,就是意志,谁能多坚持一刻,谁就会得胜。
赵德言在焦急的等着颉利的大军回援。突利也不轻松,他也担心颉利随时会回来。突利的斥候,都撒到一百里之外了,监视着通往朔方的队伍。
颉利的大军在马不停蹄的赶路,昨晚,他们仅仅休息了一个多时辰,就又连夜赶路了。颉利也是心急如焚,如果突利不安好心对阴山大营发动攻击的话,凭大营此时的守卫力量,颉利很担心会挡不住突利的进攻。
到了这时,他想起执失思力的好来了。要是执失思力指挥战斗的话,突利未必能讨了好去。赵德言终究是文臣,出出主意收收税在行,可打起仗来,颉利对他的本事实在没底。
可是,这一年多来,他冷落执失思力太久了,就算执失思力肯出力,赵德言也未必会放权呀。
忐忑不安的急急赶路,这天中午时分,颉利大军离阴山大营只有一百多里了。一天半的时间,颉利走完了平时需要三天才会走完的路程。
突利的斥候发现了颉利的大军,急忙返回阴山大营给突利报信。
突利听说颉利已经赶回来了,一下就慌了。他立刻就想下令收兵,可再看一下战况,他又暗暗给自己打气:再坚持一下,说不定下一刻阴山大营就破了。只要进了营,就不怕颉利回军了。
突利终究没有等到攻破阴山大营的那一刻。当斥候再次报告,颉利距阴山大营还有五十里地时,突利崩溃了。
“鸣金,收兵,撤”突利痛苦的闭上了双眼,对亲兵下达了命令。
形势很明朗了,一旦颉利回来,那突利的部队就会陷入两面夹击。这个时候,由不得突利不撤军了。
一场大战,开始的毫无征兆,结束的也匆匆忙忙。
突利撤走了,他的军队连营帐都来不及收拾,阵亡将士的尸体也来不及收拢,就匆匆撤走了。这次的大战,突利不但没有捞到任何好处,还折损了七八千人马。
阴山大营的伤亡比起突利来,只多不少,一万两千余人或死或伤,丧失了战斗力。之所以比突利的损失大,是因为阿史德乌默啜突围时,霹雳弹的爆炸给营中造成混乱,互相冲撞踩踏之下,也损失了不少兵力。
颉利赶回阴山大营时,看到的是一副破败的景象。大营多处起火,浓烟滚滚;寨墙两边,到处都是尸体和血迹;大营之内,士兵们躺了一地,很多人还在痛哭哀号着。这倒不是大营的士兵全死了,而是他们实在是累坏了。突利大军一撤,大营内的士兵就再也支撑不住,全躺下了。
这只是大营的损失,其实颉利急急赶路,这一路上也累垮了不少士兵,有三四千人掉队。
在掉队的这三四千人中,就有阿史德乌默啜的旧部近三百人。这些人是有意掉队的。他们落后大军之后,便悄悄集结了起来,脱离行进路线,绕行去往了阴山。
这是赵云泽计划中的一环。这些士兵,也早就收到了萧氏和阿史德乌默啜暗中传递的消息。
萧氏的确有点本事,在数万人的大军中,仅仅用了三四天时间就完成了暗中联络的任务。事后,赵云泽也承认,萧氏的效率,他望尘莫及。也难怪隋炀帝杨广一生都对萧氏极为宠爱和信重,看来,萧氏凭借的也不光是她的美貌,更多的,还是她的能力和才华。
赵云泽的联军在阴山躲了两夜一昼。第三日,跟随颉利大军的那些阿史德乌默啜的旧部,终于寻来汇合了。阴山大营刚经过大战,颉利只顾着收拾残局,也顾不上其它了。那些掉队的士兵一路寻来,居然一点意外都没遇上。
联军的队伍,又增加了两三百人。赵云泽便率军翻过了阴山,他的下一个目标,是阴山北面的一个突厥部落。
这个突厥部落,名为鹿珂部。这是颉利的一个直属部落,约有三四千人。鹿珂部之中,有着阿史德乌默啜的族人三四百人。这些族人,如今都已经沦为了奴隶。
别看这个部落的人不少,可能战之士,最多七八百人。况且,这个部落离阴山大营这么近,部落中的战兵有没被颉利征集到大营,也说不准。
一个多时辰之后,联军就到达了鹿珂部。赵云泽先派萧氏的一名卫兵进部落传递消息。这名卫兵告诉部落中人,萧可敦奉颉利可汗之命,北上安抚薛延陀部,令部落中的人出去迎接。
鹿珂部的人果然很好哄,部落中几个长老,带着男女老少出来迎接萧氏了。赵云泽一看,青壮武士只有百多人。看来,这个部落的能战之士都去了阴山大营了,运气不错
赵云泽没有下令攻击这个部落,而是请萧氏出面,以征借奴隶的名义,要求这个部落的人把奴隶都集结起来,供她挑选。
部落首领不在家,那些长老也没了主意,他们商量一番后,最终还是顺从了萧氏的意思。
突厥人就是直爽,连借条都不需要打,萧氏就挑出了三百个奴隶。这些奴隶,其中大部分是阿史德乌默啜的族人。为了掩人耳目,负责挑人的阿史德乌默啜,也故意挑上了一些他不认识的人。
见萧氏一下要走这么多人,那些长老也不免心疼的要命。可既然都已经答应人家了,他们还真不好意思再反悔。
顺利的营救出了一部分阿史德乌默啜的族人,联军继续北上。
第388章连番打击
颉利用了三天时间,才收拾好阴山大营的残局。
对于阿史德乌默啜旧部的叛逃,颉利都已经不放在心上了。一个阿史德乌默啜,不到一千的人马,比起此战中损失的人马来说,也实在不足一提了。
不过,颉利对于阿史德乌默啜的仇恨,却更深了。这是因为义成公主告诉颉利,她和萧氏被阿史德乌默啜劫持,带出过大营。阿史德乌默啜贪恋萧氏的美貌,欲行不轨,萧氏羞愤之下自杀而亡。可就是这样,阿史德乌默啜还不放过萧氏,把她的尸体也一并带走了。
义成公主编出这个谎言,到底是出于什么心理,那就不足为外人所知了。
得知萧氏的死讯,颉利很悲伤。可他也仅仅是悲伤了大半日,就化悲痛为力量,安心处理政务了。
赵德言指挥作战不力,被颉利狠狠训斥了一顿。执失思力营救义成公主有功,颉利给了他一些赏赐。其余将士,颉利也或处罚或封赏,很是忙活了一番。
之后,颉利便向朔方派出信使,请温彦博再来阴山,重启谈判。同时,也告诉温彦博,赵云泽带着使团的人离开了阴山,至今不知行踪。为此,颉利在心中还很有诚意的大为道歉,说他没有照顾好使团。
可是,温彦博的回信却让颉利气的直跳脚。温彦博的回信,差不多是这么个意思:你们突厥太不安全了,动不动就打仗,老夫好怕怕。所以,谈判的事情还是再缓缓吧,老夫要先回长安了。
到了这会儿,颉利也在思考,他是不是被大唐给耍了
又过一日,鹿珂部的人传来消息,说前两天萧可敦经过他们部落,要走了四百多奴隶。
鹿珂部的首领带人返回部落后,听那些长老说起此事,便知道上当了。这个时候,颉利可汗怎么可能会派萧氏去安抚薛延陀部再说了,阴山大营那边都在风传,说萧可敦已经死了。可萧可敦前几天还来过本部落,这里面显然有事儿。于是,鹿珂部的首领便派人告诉了颉利事情的经过。
颉利听说萧氏还没死,先是一喜,而后就疑惑不已了。他又忙去问义成公主,可义成公主却咬死了说她亲眼见到萧氏自杀的。最后,颉利也只能猜测,萧氏当时没死成,后来又活了过来。
可一想到萧氏如今跟阿史德乌默啜在一起,颉利的心里就滴血。他恨不得立刻弄死阿史德乌默啜,抢回萧氏来。可事情都已经过去两三天了,阿史德乌默啜早就跑远了,他去哪里寻人家
到这时,颉利依然不知道赵云泽下落。
二十多天过后,颉利听闻大唐使团出现在了薛延陀部,大唐皇帝李世民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的消息之后,他才彻底明白过来。从头到尾,自己都被大唐给耍了。连突利那个笨蛋,也让大唐给耍了。
“李世民,温彦博,赵云泽,本汗与你们不共戴天”颉利站在阴山之巅,仰天大吼。
其时,北风呼啸,雪花飞舞,颉利差点没被大风刮落山头摔死。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颉利的心肝脾肺胃都在滴血之时,朔方那边的一个消息传来,颉利直接气晕过去了。
腊月十八,眼看就要过年了,朔方城、以及下属各县城、乡村之内,突然出现了梁国朝廷的布告。
布告是以梁国国主梁康的名义发布的。其内容,是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前隋炀帝无德,致生灵涂炭。各地义军纷起,梁康的父亲梁师都也顺应时势,为民请命,率义军反抗大隋的残暴统治,为一方百姓谋福。然而,前隋已亡十年有余,如今天下归唐,梁康自感能力薄弱,不能带给梁国百姓福祉,所以,他决定拥护大唐,自去帝号,只愿为大唐治下一百姓。朔方全境,也并入大唐治下。
这是一份改旗易帜的诏书。这份诏书,从头到尾没提突厥一字,似乎梁国从来就跟突厥没有关系。
这份诏书自然不是梁康的意思。而是梁洛仁在昨日的早朝上,突然提出要梁康退位的。梁国的所有文武官员,也都附和梁洛仁的意见,一致要求梁康退位。并且,梁洛仁还当庭拿出了一份早已写好的诏书,要求梁康认可。
梁康那孩子无奈之下,也只有接受命运的安排了。
朔方的改旗易帜之事,梁洛仁已经酝酿了一个多月了。梁国的文武官员,也都被梁洛仁统一了思想。唯一不知道这件事的,就是梁国的国主梁康了。
直到腊月十五这天,梁洛仁收到了李绩派使传来的密信,要求梁洛仁在腊月十八这天改旗易帜。
这个日期,其实是李世民定下的。
温彦博随颉利来到朔方,颉利返回之后,李绩也拔营回并州,温彦博带着大唐使团的人,跟随李绩一起去了并州。
李绩和温彦博也没回太原,而是依然扎营于并州与朔方的交界处,观望突厥那边的动向。
在等候消息期间,李绩和温彦博也给李世民发去了奏折,禀报这边的一切。当听说赵云泽已经到达薛延陀,顺利完成了封赐夷男的任务后,温彦博和李绩认为让朔方改旗易帜的时刻到了。
突利刚跟颉利打了一仗,颉利此时也还未缓过劲来,他不敢干涉朔方的事情。
再说,已进腊月,快要过年了,薛延陀接受了大唐的封赏,脱离东突厥正式自立,这时再让朔方改旗易帜,这两件事接踵而至,也是为贞观二年结个好尾。
于是,李绩和温彦博又联名给李世民发去了奏折,说明了这边的情况。李世民便决定,腊月十八这天,让朔方正式改旗易帜。
梁康的退位诏书颁布了,温彦博又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进入了朔方城。对朔方的“君臣”宣读李世民的封赏诏书。
朔方改名为夏州,梁洛仁任夏州都督,总领夏州文武事,加云麾将军衔,封开国夏州候爵位。梁洛仁以下官员,也各有封赏。
李世民并没有另派官员来夏州。朔方除了改“国”为“州”,官员们的身份官衔变了以下之外,其余诸事,并没有多大变动。至于以后如何,那就不得而知了。
最大的变动,也就是少了梁康这个“国主”了。梁康被李世民封为开国夏州郡公。李世民特在长安赐他宅院一座,让梁康随钦差赶赴长安,去国子监读书。
第389章出使薛延陀
薛延陀部是如何自立的这还要从赵云泽的联军离开鹿珂部之后说起。
在鹿珂部救出了三三百名阿史德乌默啜的族人之后,联军一路向北,又去其他部落继续营救阿史德乌默啜的族人。
别看在鹿珂部时,萧氏一出面就将阿史德乌默啜的族人解救了出来,可后面遇上的那些部落,却并不是都很好说话的。
有的小部落,见赵云泽人多,又有萧氏出面,他们迫于压力只能交出阿史德乌默啜的族人。可有些大部落,人家压根就不吃赵云泽那一套。萧可敦对不起,我们不认识萧可敦
既然这些部落对不起赵云泽,那赵云泽也只能对不起他们了。正好,如今队伍已经扩大到了两千多人,这么多人,给养可是大问题。那就以战养战吧
于是,联军化身成了马匪,对一个个不顺从他们心意的部落发动攻击。
无论攻击大部落,还是攻击小部落,联军的战术都是完全一样的。先是以小股兵力将这个部落的战兵引出,然后大队人马上前,将部落的战兵包围,一顿霹雳弹伺候。剩下的时间,要么就是一面倒的屠杀,要么就是任凭敌人惊慌逃窜,要么就是接受敌人的投降了。
其实在阴山大营周边近千里之内,也没有太大的部落。这些部落都是颉利的直属部落,真正有战力的青壮,都被颉利集中到了阴山大营本部。外围这些部落,基本上属于百姓性质的,为颉利牧马放羊而已。也正因如此,联军才敢肆无忌惮的攻击这些部落。
就这样,或是以理服人,或是先揍一顿再跟人家讲理,联军一路北上,也一路救出了更多阿史德乌默啜的族人。再往北,就不是颉利本部的地盘了,而是一些依附于颉利的部族。这些部族中,并没有阿史德乌默啜的族人。于是,赵云泽直接打出了大唐使节的旗号,光明正大的行军。
等到过了颉利控制的地境,联军的队伍已经膨胀到了两万多人。
新增加的人数,阿史德乌默啜的族人只占了四五千,占大头的,是联军从各个部落解救出的奴隶,甚至于,还有一些不堪颉利欺压的小部落,在听说联军要去投奔薛延陀后,整个部落都加入了联军的队伍,一起北上。
除了人,联军队伍中还有大量的牛羊、马匹,以及一些辎重物资。到了这时,联军的行军实质上已经成为迁徙了。
同时,战兵的数量也由一千出头变成了两千多。后来加入的近一千人马,兵源有被解救出的奴隶,也有自愿跟随联军北上的部落中的青壮。
赵云泽带兵没有问题,可是如今这支队伍,不光是军队,更多的性质,是迁徙的联合部落。队伍中男女老少都有,又都是拼凑起来的,成分相当复杂。赵云泽对于管理这支复杂的队伍,一开始头疼的要命。后来,萧氏主动出面,接过了管理牧民的担子,让赵云泽只管带兵。赵云泽这才轻松下来。
萧氏本身就是颉利的可敦,在突厥素有声名。加上她本人的个人魅力和不凡的才能,两万多牧民居然被她管理的服服贴贴的。一路北上,别说大矛盾了,就连打架斗殴的事件都没有发生一起。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