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北美大唐 >

第275章

北美大唐-第275章

小说: 北美大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交部中的德国人自然是有懂英语的,而这个英国使臣说话声音还那么大,自然听得到。不过似乎没有人愿意去理这个家伙,大家各自做各自的,就让这个家伙等着。

过了一个小时,英国使节开始大为不满意:“喂,你们这些缺乏礼仪的人,我要求见你们的领导者,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见到人。”

负责接待的德国官员只是冷着一张脸,不咸不淡地说道:“请耐心等待。”然后就没有下文了,具体面见的细节都没有提到。

直到又一个半小时之后,德国的外交部来了一个司长,而且他进来之后,直截了当地跟英国人说:“诸位,有什么话就跟我说罢。”

英国使臣极为不满:“你是那个马恩斯吗我们要见马恩斯”

司长根本不鸟他们的样子。回道:“总统先生没有时间接见你们,有什么话就说吧。”

英国人道:“不行,我们一定要见马恩斯”

司长不为所动,而是道:“如果没有什么要说的,那么就请你们离开汉堡吧。”

英国人简直要被气得七窍生烟,使臣音调都提高了八度。他说道:“你们的傲慢会付出代价的”

司长哦了一声,说道:“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那么这次的见面就这么结束吧,请回。”

英国人发现这些愣头青一样的德意志人好像是玩真的,使节也担待不起没有把信息传到的罪过,赶紧甩出了英国政府发出的声明,并且自己还负责给增加一点气势,“你们已经成功地激怒了不列颠,吾王是真正的汉诺威之主。你们对于汉诺威的挑衅和占领,就是对吾王王冠荣光的侮辱,这是我不列颠不能接受的。现在我正式通知你方,要求你方4小时内撤出汉诺威,并与我国协商对我国的损失进行赔偿,否则吾王的雷霆之怒将会将领,英国将会加入德意志诸侯的联军中,彻底碾灭你等。”

司长来了点兴趣。但也不意外,说道:“哦居然是下战书吗好。那我代表我国表示知道了。并且,我现在便可以代表德意志共和国向你们表态,德意志不接受任何的威胁,如果英国想要战战争,那么我们可以给你战争”

“太猖獗了,太狂妄了。你们会后悔的”英国人也同样说着硬话,但是没有什么作用,因为他们很快就被扭送出了这栋建筑,然后在监督之下登上了自己前来的船只。

在第二天,这位英国使臣还没返回到英格兰的时候。在伦敦的大唐公使便面见了英国外相。

英国外相利兹公爵十分讶异大唐公使的前来,对于唐人,利兹公爵还是不敢怠慢的,他询问道:“不知贵使此次过来,是有什么重要事务呢”

这位大唐公使名叫羿立,是刚刚上任不久的大唐驻英的外交官,身材不高,也其貌不扬,但是说话声音很铿锵,逻辑很清晰。

羿立说道:“外相先生,大唐在此郑重向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声明,我国已正式承认德意志共和国的合法性,并且坚持德意志问题应由德意志人自己解决的态度。任何非德意志国家的干涉,我们都会认为是有悖于法理性和正义性的。我们听闻,英国已经对德意志共和国下了最后通牒,这是我方所不能接受的。在此大唐声明,如果其他域外国家干涉德意志的内战,那么我们将认为是对战争局面的扩大化,不利于大唐的利益和世界的和平,对此我方会进行激烈的反应,在这个情况下,也就是直接出兵参战。我们希望各方能够谨守克制,避免激化事态。我方也呼吁,应该由外交和政治途径解决这场纷争,而不是简单通过暴力和战争解决。”

这段话虽然比较简短,但是却将利兹公爵气得脸色发青。羿立满嘴的都是什么大道理,但是转译过来就是仨字:不要脸。这意思说得很清楚德国是我罩的小弟,你想动我的小弟,得先问过我这个大哥的意见。你真动手了,行,那么说的了,咱们也伸伸手比量一下吧。

跟唐军作战,英国人还是多少有些虚的。之前唐西战争中,大唐海军直接堵在了西班牙的海岸家门口,而且大唐经常干那种跨海调动数万大军作战然后取胜的事情。英国的商贸要比西班牙繁荣,虽然英国皇家海军很强,但是对付大唐的大西洋舰队也是很没把握的事情。其实是英国还掌握着情报,大唐正在大力增强自己的大西洋舰队。如果到时候开战,唐军不必跟英国陆军交手,仅仅是靠着海军封锁航线和港口,就够英国人喝一壶的了。英国的经济强烈依靠对外贸易,所以受不起这个损失。

于是,英国人变得骑虎难下了。之前他们牛气地装了一个小b,然后回头立马就被扇了两个耳光。他们也根本不清楚,这番言论实际上是大唐的恫吓。因为白南也没有做好准备此时大规模地介入欧洲局势,他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和财力,远征欧洲。

580莱比锡战役(十二)

雷声大雨点小,这就是英国人的写照。本来十分凶悍地跑去汉堡威胁德意志共和国,但是随即当大唐说可能介入之后,英国人就偃旗息鼓了。英国人当然对挑战大唐有些跃跃欲试,但是从国王乔治三世到首相小威廉皮特,都不认为现在是恰当的时机与大唐共和国开战。而且一个让英国觉得也有些触目惊心的事实是,根据他们在汉诺威的探子发回来的情报,汉诺威的平民已经彻底被国革给煽动了起来,他们驱逐着所有的贵族,并且自觉在国革组织下,参与到各种行动中。很多青年踊跃报名参军,有些市民则自发地戴上袖标维持秩序,甚至国革成员领导下,很多地方还恢复了生产,而且爆发出了极大的工作热情。

汉诺威人现在讨厌贵族、更讨厌英国人,英国政府不由担心,即便他们能够成功收复汉诺威,这里可能会持续性的动乱,给英国带来更多麻烦。实质英国和汉诺威严格而言并不是一个国家,它们只是拥有一个共同的君主,而在具体的政治上他们有各自的倾向。而本身汉诺威人也并不乐意为了英国的利益,来牺牲自己或者为其卖命。乔治三世也是汉诺威王朝第一个母语是英语、生在英国的汉诺威君王,对英国的臣民来说,增进了亲近感,可是对汉诺威人来说却增加了疏离。所以很多汉诺威人,并不承认乔治三世的地位,在有了新的选择后,立即就抛弃了乔治三世。

愤懑于唐人的霸道和干涉,不过英国人也随后给自己找了安慰的理由,英国同样不希望看见特别强大的奥地利和普鲁士,这场革命之后。不管最终胜利者是德意志国革还是普奥一方,普鲁士和奥地利都将蒙受巨大的损失。而与此同时法国大革命也在削弱着法国的国力,之前西班牙还惨败于大唐丢失了几乎所有的殖民地,沙俄又距离太远,那么英国独霸欧洲的局面将会越来越明显。

不管怎样,英国最终选择止步这场战争。所以战争仍是德意志人的内战。

在易北河初步挫败了普鲁士人的攻势之后,德军加紧补充自己的军力,大量的热血革命群众愿意加入到战斗中来,受到革命和国际主义精神的鼓舞,德军的势头很高。在易北河战斗之后的五天时间中,德军的四个师都得到了不同程度上人力的补充,最吃紧的第二师和第三师的兵力分别提高到了9000人和7000人;第一师则基本完成了满编,现为500人左右;回师的第四师也在莱茵鲁尔补充了新的兵力,成长到了000人左右。是几支部队中人数增长最大的。

不过这种兵力的扩充也是存在问题的,那就是绝大多数加入军队的志愿兵,都没有经过完整的军事训练,很多人甚至不怎么特别会打枪。而且新一批加入德军部队的士兵,已经没有足够的唐制武器去装备他们,所以他们使用的大都是本土制造的武器,从纸壳弹的线膛后装枪甚至到燧发枪都有。这无疑增加了德军的后勤压力,也使得其作战能力变得层次不齐。早期成立的、有德意志兵团老兵的部队。战斗力很强,而新组建的部队。几乎就是乌合之众。

为了维持有效的战斗力,所以德军部队中,有一些单位是以德意志兵团老兵辅以比较有战力、经过训练的士兵组成的主力部队,而有些则是以老兵们为种子,带领一群新兵组成的新部队,这样的组合之下既能够保证德军能够打硬仗。冲杀得起来,也能够比较快地培养新部队,增强部队的战力。

不过,虽然德军的兵力获得了提升,但很快他们也面临了更大的挑战奥地利军团五万大军从南方而来。已经越过德累斯顿,逐渐接近了莱比锡战场。德军在东方有易北河天然的防线,然而在南方德伯尔恩附近,也依靠着弗赖贝格穆尔德河与jahna河打造了一条防线。不过,这条防线并不像易北河防线条件那么好,德军需要在大片的平坦农田上,构筑一条能够阻碍敌军的防线,所以这条防线几乎是无险可守的。德军能做的就是,在重要的区位挖壕沟、修工事,并且组织当地倾向于德军的民众,增强情报收集获取的能力。

守卫防线的德军有至少一半是新补充进来的部队,德军也不敢轻易从易北河防线上抽调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因为普军统帅卡尔一世显然也是懂打仗的人,在吃了败仗之后,他迅速调整自己的部队,并且激发部队的作战意志和雪耻精神,为了掩护奥军,普军在易北河防线做了不少动作。德军也搞不清楚卡尔一世是真打算再次渡河,还是虚晃一枪。这样一来,德军便不敢怠慢,仍旧需要留相当部分的兵力在易北河防线上。在德伯尔恩防线上的德军是第二师的部队,布吕歇尔为了对付奥地利人,亲自坐镇。

奥地利人的信心很足,他们来到战场之后,并没有仓促地发动对德军防线的攻势,而是进行了全方位的侦察,了解了德军防线的走势,以及防线上的防御构成。统帅奥军的荷亨洛赫亲王带领部队压了上来,并且摆出了奥军的炮兵对防线上的德军进行炮击。

奥军的火炮数量并不比德军更多,荷亨洛赫亲王一面排开才三十多门火炮,而且这些火炮的年头还不短,几乎都是2磅的野战炮,也就意味着这些都是滑膛炮,射程是很近的。可是德军在防线上的炮兵不如在易北河防线上那么强大,榴弹炮虽然也有,但是整条防线上也只有36门,其余更多的是毫米和60毫米的迫击炮。

奥军直接把炮兵推到一公里左右的位置,然后猛烈开火,这个方位德军的炮兵虽然能够支援,但是火力相较奥军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奥军还有大量步兵的掩护,这也使得一开战德军就处于不利的地位。

581莱比锡战役(十三)

德尔伯恩防线上出现了比较尴尬的场面,荷亨洛赫亲王所率领的奥军人多势众,但是几乎在整条防线的任何一点都无法形成突破,旧式军队在集结和准备的时段中花费的时间太长,而德军又拥有组织当地人力和各种buff全开,所以在比较短期的时间内就已经构筑好了一条比较完备的防线。但同时又由于德军的新兵较多,尚未足够能战,所出于稳妥,德军的指挥官又不好派德军越过自己的战壕去逆袭奥军。

这就导致了德军和奥军在防线两侧开始僵持。

荷亨洛赫亲王的胆子比卡尔一世更加的小,第一次作战的失败,损失了大量的精锐骑兵,荷亨洛赫亲王就暂时停止了攻势。因为在此之前没有人见过这种火力规模的战斗,德军大量的机枪,密集的火力,封锁住了防线,使得奥军难以突破。

这个局面让联盟中两个君主,利奥波德二世和腓特烈威廉二世都极为不满,可是两位君主也没有办法,因为前线将领是为了避免太大的损失而做出的僵持决定。普鲁士和奥地利实际都是各怀鬼胎,尽管两国的关系出现缓和,不再视对方为主要对手,但却都不希望自己实力削弱而对方相对变强。于是在普鲁士兵败易北河,损失过万之后,普鲁士人不愿意火中取栗;而奥地利人在德尔伯恩进展不利的时候,同样不想用自己士兵的生命去打开局面,然后让普鲁士人顺便占便宜。

德意志的内战之中,普鲁士和奥地利虽然都有丢失自己的领土,但在这次的战争中,损失最大的是西德意志的诸侯们,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损失并不是不可承受的。当然最应该忧虑的是如果放任德意志国革这样搞下去。那么未来普鲁士和奥地利才会危险。

联军一方已经知道如何去打这场战争,可是没人愿意真的用大面积的伤亡去换取胜利,而自己得不到什么好处。力量的均势是保持普鲁士和奥地利现在和平的一大原因。有一方在战争中损失过大,那么战后和平不会延续。强的那一方将会对弱的一方动手,毕竟统一德意志是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国共同的野望。

只是此时的僵持对于德意志共和国来说,利大于弊。马恩斯刚刚与大唐方面签订了贷款的协议,大量的唐元在大唐直接被消费,变成了各种物资,主要是武器装备,然后是机器设备。上亿规模的采购,对于大唐的经济必然是一股正面刺激。这也是白南采用这种方式的主要原因。一场德意志的内战,大唐虽然没有自己出兵,用借钱的方式,前头赚了利息,后头又将这笔钱的大部分留在了国内,给国内的厂商带来了订单。

甚至连唐军也趁机清空自己的库存。退役下来的老式武器,除了装备各特设兵团的,还留存不少。一次性向德国出口了数万支s1步枪,以及上千门的火炮,再加上不计其数的弹药。使得唐军将原本的库存消耗的差不多了。而盈利可以直接用来大规模制造唐军的现役装备,这又是十分划算的一件事。

大批的库存武器,被直接装上船。漂洋过海经过一到两周的时间从大唐东海岸抵达德意志港口汉堡,然后又来到了德军士兵的手里,整个过程所花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在一个多月内就基本完成了。两国的国革展现了很强的行动力和组织能力,利用僵持的这段时间,德军不断增强着自己。

装备上德军不仅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而且还解决了弹药不足的问题,而且在人员规模上德军进一步的扩大了。广大革命群众踊跃参军,再加上德军组建成功“解放”了一批原本诸侯的投降军队。使得德军在人数上的劣势逐渐被找回。

德军不仅将四个师的兵力都逐渐提升到了15万人,而且还又相继组建了两个师。其军力提升到了十万人的规模。尽管很多新兵的战斗力没有保障,而且一些部队装备也比较差。但是仅从这个人数规模来看,德军已经够得上欧洲陆军强国的称号了。

进入十二月之后,普军和奥军在战场上都显得有些不耐烦了,士兵们希望回家过圣诞节,而冬天的低温和各种不利条件也影响了联军的作战斗志。

普军和奥军为了交代,又连续尝试了几次在不同方向,突破德军的防线,都遭到了挫败,跟联军不同,德军仍旧有着很强的作战意志和精神,而且时间使得一部分德军成熟起来了,加上军官阶层拥有来自大唐军事训练的高素质,德意志防线的固若金汤,让普鲁士人和奥地利人感到绝望。

这个时候,德军统帅布吕歇尔捕捉到了新的战机,德军的大幅增强,让他看到了取胜的希望。普奥联军的失利和冬天的来临让符腾堡和巴伐利亚的进军根本没有成行,甚至也没开到德国的边界上。

布吕歇尔判定符腾堡和巴伐利亚方面的怯战,将新组建的第五师和第六师全部加强在了南部,配合第四师,在临近圣诞节的时候发动了“圣诞攻势”。

普鲁士和奥地利根本就预想不到叛军居然还有力量发动战略上的反击。德军三个师超过四万人的兵力,分兵两路,一路攻占了维尔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