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伐天下-第2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成为真正的官员。试用期间除了管饭和报销路费以外,没有任何俸禄,而且还肯定都是些清水衙门。如果表现好那自然最好,如果表现不合格的话,不但失去做官的资格,此前的考试成绩也将作废,只能等到来年再考,而且有过这类经历的考生以后在试用期间会受到更严格的对待。从此以后,大宋的读书人只读圣贤书是肯定不行了,很多人都选择了先当要员的幕僚以积累经验和人脉,等到时机成熟后再步入仕途的稳妥路径。这一点在后来持续发展,独特的幕僚文化便随之诞生了。。。。。。
这样一来,大宋文人在经受了赵抗“漫长”的蹂躏之后,一下子又变得炙手可热起来,某种意义上讲,甚至连南渡之前他们都没有现在这样风光。但是,赵抗在此前的风暴中已经将大部分只知清谈误国却无实干之才的酸腐文人清洗得差不多了,在加上改革后更加精简合理的官制与简明而更有效力的律法,全新的大宋官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廉洁和高效。而由于皇帝掌握了情报部,官员想在皇帝面前牛气就得自身也行得正才行,要不然皇帝随便拿点罪证出来,他就完了。至于官吏普遍清廉,以致皇帝被完全架空,这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哪个朝代曾经做到过?而如果真的能够做到,就算皇帝没了实权,那也是值得的,几千年以来中国人不正是期盼这一天吗?
大宋皇帝在新制度下虽然掌握了军权和情报权,但按照常理来判断,这两大权力若没有财权相配合,是根本无法有效运作的。而赵抗偏偏将财权完全交给了户部,皇帝都没有直接干预的权力,得通过宰相经手才行,这一度令那些文官以为赵抗脑子进了水,突然犯傻了,但很快他们就发现赵抗非但没傻,反而比他们想象的更加聪明。因为赵抗在律法中对“渎职”的定义里加了一条千年以来被长期忽略的概念,那就是“时间因素”。。。。。。
赵抗对各类差使所需时间作出了规定,这当然是因为他从几年前开始就派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取证。其实赵抗还算厚道,他做制定的标准是以赵国官吏的平均工作速度为依据的,然而赵国是新兴国家,官吏的工作效率本来就高,而大宋的那些老爷们可就有得苦了。如果他们集体罢工也没关系,那样的话赵国出身的官吏肯定鼓掌欢迎,他们瞅着那些位置早就眼热了。如果没有在期限内完成差使,而又找不到有力(为了防止日后官吏找借口的水平越来越高,以至于该规定形同虚设,赵抗直接说明了几种可用的理由,比如地震之类的不可抗力,如果官吏找其他理由一概罪加一等,宁可产生些许冤案,也决不开这个口子,决堤容易抢险难哪!)的理由,那么该官吏将被认为“渎职”。“渎职”是很严重的罪行,最低限度也会被免去官职,搞不好还得吃官司,如果是重要差使“渎职”的话砍头也说不定,这样一来那些老爷官吏们想偷懒的话可得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才行。。。。。。
如果是固定标准,那么总有一天会变得不再符合实际,而且新出现的差使就会成为律法的漏洞,所以赵抗采用了浮动评定标准。也就是说,每个官吏完成差使的时间和结果都会记录在案,然后统计下来,取中等水平附近的某个数据作为一段时间的标准。这样一来,以后大宋官吏的工作效率将会慢慢地稳步提高,而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越来越人浮于事,以致国家最后积重难返,便有可能跳出皇朝更替的周期律了。
第五百四十四章 勤劳有罪吗
这种思路的产生说起来真是令人诧异,赵抗在治理赵国期间曾经发现,除了日本高丽(他们出现排华行为,只有到了后来日本崛起之后才有,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才遭到歧视,与南洋土著对华人的敌意不同)等东方国家以外,绝大部分国家的百姓都对汉人移民存在着意识上的抵制和敌意,这令赵抗十分疑惑。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原因终于被赵抗找出来了,但是他实在是无法相信,又追加了大量调查,才不得不承认那是事实,不禁有些哭笑不得。原来,出现这样的民族矛盾,其最初的诱因竟然是汉人太勤劳了。。。。。。
因为勤劳,所以遭到嫉恨,这听起来真是令人发笑,但这却是不争的事实。赵抗经过苦思,终于找到了其中的逻辑,释然的同时也感到一阵淡淡的悲哀,看来过分勤劳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以南洋土著为例,他们懒惰成风,但是因为几乎没有例外,所以老板也只能将就着用,毕竟赚多少也是赚。但是汉人移民来到当地之后,情况立刻就不同了,他们每人能做几个土著的活,要的工钱还高不了多少,这样一来只要雇主不是白痴都会优先雇佣汉人移民,这样一来便抢占了当地土著的工作岗位,但因为汉人移民数量有限,情况本来不该有那么严重,榜样效应与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才是他们敌视汉人移民的根本原因。。。。。。
由于汉人移民的出现,当地土著要么就要拼命工作,要么就只能乞讨或者等死,像以前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日子是再也过不了了,而他们的收入却没有明显的提高,因为汉人不但远比他们勤劳,而且更能忍受不公,这使得老板可以变本加厉地压低他们的工钱,那些当地土著怎么可能不怨恨?这一矛盾不但出现在老板与雇工的关系上,即使到国家层面上一样存在,人民越是能够勤奋工作并忍耐不公,统治者便可以越发刻薄地鱼肉人民。也就是说,当汉人大量移民该地之后,除了统治者以外的所有当地土著都受到了不利影响,这矛盾就不是轻易能够化解掉的了。。。。。。
其实要说怨恨,他们本该去怨恨残酷剥削他们的老板和统治者才对,但是愚蠢的他们不知道真相,或者根本就是不敢向拥有暴力机器的统治阶层抗争,只敢将怨愤发泄到汉人移民身上,而汉人习惯于息事宁人的民族性格,又在事实上助长了这类排华事件的发生。
按理说南洋各国的统治者是汉人移民本国的最大受益者,他们为什么不出来主持公道呢?他们的算盘可精得很,如果他们出面干预,只会暴露其中的真相,而得不到任何好处,因为汉人移民已经被合法手段尽可能地敲骨吸髓了,再过分的话本地土著连活路就没有了,因为他们永远没法像汉人那样勤劳,这是热带民族的通病,统治者再想掠夺便只能通过非法手段。这下正好,利用土著洗劫汉人财富,他们再通过合法手段将土著平民手中的财富夺过来,甚至其间还有少数没耐心的家伙直接参与分赃,这就太愚蠢了。不过对于愚蠢的民族,统治阶层本来也不需要太聪明就是了。。。。。。
而日本高丽等民族和汉人一样勤劳,也都能吃苦,其中日本人忍受不公与苦难的能力甚至还在汉人之上,已经到了变态的地步,所以这种情况便很少出现,反而是汉人移民很快便被当地人同化。
赵抗将这种情形引申开来,便得出了一个看上去非常荒谬的结论——“一个国家的百姓越是吃苦耐劳,那么他们所受的压榨便越严重。”。然而,这却是不容质疑的事实,赵抗心中不觉泛起莫名的悲哀。但他深知自己虽然能力过人,终究只是个凡人,根本不可能去挑战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只能偶尔想起时叹叹气罢了。。。。。。
而汉人的吃苦耐劳偏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所以只能寄希望于他们有一个公正廉明而又强大到足以保护他们的朝廷,赵抗这些年的辛劳也正是为了这个目标。他的方法是通过制度约束官吏的行为,使其为利多过为害,虽然不是治本的良方,但只要这样,以汉人的勤奋聪明,混个小康还是没什么难度的。要是连这最基本的义务都做不到,空有这么勤劳善良而又安分守己的人民,却只懂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话,那这个朝廷就未免太混蛋了。。。。。。
由于下层官吏和皇帝隔了好多层,而现在的大宋帝国实行的又是单级负责制,所以赵抗还引入了连带责任的概念。这里所说的“连带责任”,不是指下级出了问题,上级就要跟着受到处罚,而是指的是这种情况:下级出了问题,但是他的上级却没有对他依法处理,纵容包庇或者不作为(超出时限还未处理完毕的情况也被归入此类)的话,将被依法追究相应责任,该法规的效力无限上溯,这句话最要命。
无限上溯,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基层官吏犯了事,他的上级包庇或者失察,最后被情报部查出来,而上面的官吏没有及时处理好的话,很可能一直牵连到宰相大人。更有甚者,如果皇帝偏爱该宰相的话,连他也会受到弹劾,被迫纠正错误并写罪己诏,甚至不得不退位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弹劾皇帝的权力目前暂时由内阁代理,因为赵抗还没离开,所以只是做做样子,将来等赵抗走了,大宋将会成立一个评议会,由民间受到广泛认可的那些的贤达组成,专门负责此事,从而与监察部互为补充,进一步延缓官府腐化的速度。赵抗其实还是挺想得开的,无论制度做得多好,一朝无敌于天下的皇朝也终有一天会因为官府的贪腐低效而最终灭亡,他自认为无力改变这一客观规律,能做的只是尽量延缓这一过程罢了。。。。。。
在忙碌了数个月之后,赵训终于明白了自己目前的处境,他是有史以来权力最大的皇帝,他可以依照律法的规定做其中允许的任何一件事情;他也是有史以来权力最小的皇帝,如果与律法不合,他一件事都做不了。。。。。。
但是这样一来,律法会不会因为它不可避免的死板而造成恶果呢?赵抗对此早有防范,他很明白,世界上没有永远合适的律法,任何规则都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而不断更新,所以他留下了一些特别规定。。。。。。
第五百四十五章 战事再起
内阁有权草拟新的律法,或者是对已有的律法进行变动,但需要得到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钻律法空子的人将不会受到追究,因为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律法才会越来越完善。律法的执行中遵循“从轻、从新”原则,这一原则古已有之,但它的制度化却是现在才开始。。。。。。
权力的移交并不是一步到位的,毕竟这国家实在太大,而赵训还需要慢慢适应新的岗位。随着军队和情报机构的移交完成,赵训这个皇帝才算是名副其实了。在这一过程中,赵抗不只是为不久以后的西行做着准备,而且也将自己治国与治军的心得悉数传授给赵训,其中还包含了赵抗为未来大宋设计好的蓝图。赵训并不是一个伟人或是天才,但可贵的是他很有自知之明,这令赵抗非常满意。事实上也正是这样,赵训接下来只要按照赵抗设计好的路线一步步踏实地干下去,世界上便不可能再有别的国家能够与之匹敌。从这一点来说,需要伟人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西行的准备很顺利,赵训也指望这尊神尽快离开,要不然他这皇位始终感觉悬在半空中,很不踏实。所以他在各方面都尽可能地开了绿灯,由于皇权受到律法的约束不能乱来,他有时甚至还不得不托起了关系。赵抗对此心知肚明,但西行的去意已决,自然不会再横生枝节,再说自己能省些力不是很好吗?尽管赵抗很想趁机休息一下,但他眼下却做不到,因为在他离开中国之前,还有一件事情要做。。。。。。
“什么?皇兄您是说现在就开战?”,赵训一脸的惊愕,还好宫女和太监都被赶得远远的,要不然就他那惊叫声非泄密不可。在确认赵抗并非开玩笑之后,赵训又是一脸的不解,“现在改革还在继续,国内矛盾重重,怎么能再启战端呢?”
“恰恰相反,对外战争正是转移国内矛盾的不二法门啊!”,赵抗以教育后辈的语气说到,虽然令赵训略感不快,但他也的确有这个资格就是了。另外,赵抗还指出了足以令赵训心动的一点,“而且,只要这次战争获得大胜,你的威望必定大涨,我才能安心地离开。”
“但是现在百废待兴,财力上能够吃得消吗?金人如今在燕云和辽东一带严密布防,要想突破他们的防线,可得付出相当大的伤亡,而且很容易打成旷日持久的消耗战,那就很不利了。”,赵训不安道,言语间无意表达了对赵抗当初没有乘胜追击以致错失良机的不满。
赵抗对此却毫不在意,充满自信地表示道,“其实我当初之所以没有一股作气拿下燕云十六州,一方面是为了尽快进行全国范围的改革,而另一方面其实是我为了这次战争而作的布局罢了。就算没有这个因素,此次战争我们也必胜无疑,燕云和辽东的防线的确非常坚固,但是我们又何必非从那里进攻呢?”
“您是说高丽?”,赵训立刻明白了赵抗的如意算盘,不得不承认赵抗的主意确实高明,但也不由腹诽,“实在是太毒了!”
“至于军费方面,你就更不用担心了,这笔钱我来掏腰包好了。”,赵抗很“大方”地表示道。
发现赵抗的私产居然比现在大宋国库还多,赵训心里不由再次骂开了,他一直还以为赵抗多么勤俭呢。但怎么说至少这次战争不必从国库掏钱总是一件好事,再加上赵抗表示会在离开前将大部分财产都送给他,赵训虽然竭力保持平静,心里却乐开了花。
这次战争虽然意义重大,但大宋出动的军队并不算多,至少陆军不多,只有区区五个师十万多人而已,但都是昔日赵宋两军的精锐,赵训自然也不会让自己当初的属下错过这一建功立业的良机,所以其中有三万多人都来自于当初的两河义军。而将领方面就更是将星云集,大宋稍有名气的将领几乎都有机会登场亮相,只有吴璘因为需要镇守西方大门,不得不将这个机会让给年轻人,但他的儿子吴挺还是带了三千西北军精锐前来参战,力图用战场上的表现证明自己不愧为吴璘的儿子。
高丽方圆三千里,人口数百万,军事实力其实并不弱,但在大宋强军压境之时,高丽的一个致命缺陷却一下子暴露了出来。高丽的国都开京离海太近,宋军可以凭借海军优势,直接攻击高丽的中枢。而高丽已经太久没有直接卷入大规模战争了,当高丽君臣见到大摇大摆驶入礼成江口的三千多艘各式战船之后,被吓得惊慌失措,完全丧失了抵抗的勇气。所以当宋军的使节表示他们并非是为了征服高丽而来,只是借道向金国复仇之后,高丽君臣立刻喜出望外,答应了与宋军结盟共同讨伐金人的要求。
高丽虽然偏在一隅,但高丽王王晛也多少了解到一些天下大势,他知道金国目前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其实早有伐金的想法。一来是因女真人虽然与高丽人同宗,但却常常仗着国力强大欺凌高丽,远不能和当初大宋对其的友好态度相比,高丽人对此早有怨念;二来是因为高丽人贪利,而又目光短浅,一直对金国的辽东地区存有觊觎之心。然而,想想容易,真要开打,王晛却根本没那个胆子,金国再怎么元气大伤,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单凭高丽这个小国是无论如何不能与之对抗的。这下好了,有大宋与之联合,还怕拿不下金国那只病虎吗?何况这次大宋由赵抗负责此事,他的个人信用天下无双,高丽王王晛又有什么不放心的呢?于是,这厮立刻调集了十万精兵,准备与宋军齐头并进,直捣黄龙,并且还在国内大肆征召壮丁,准备再凑出二十万大军来,看来这厮还是很相信“人海战术”的。。。。。。
金国的情报系统虽然在完颜亮兵败之后损失惨重,但当高丽军队侵入国境,直逼鸭绿江的时候,完颜雍还是终于知道了敌情。由于海上的消息被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