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回到明朝做千户 >

第55章

回到明朝做千户-第55章

小说: 回到明朝做千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各人口中的热门话题,连京师言官和文臣们对万历帝天灾之事的攻伐都停了下来,大家都依着自己的门道,纷纷托人向五寨堡方向打听,到底是怎么回事。

对五寨堡的事,锦衣卫都督刘守有自然更是关注,因为前些天几个阁臣公然在皇帝面前质疑自己,已是关系到他的前程问题,昨天杨大为一到京师后,刘守有就将他招去了问话,此时已是心中有数,脸上的神情非常的放松,这个手下办事得力的评语,自己是跑不了了。

而此时在东暖阁内,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心情也是非常愉快,他一边听着杨大为的述说,一边不时打量着阁内阁臣们的神情,见各人脸上神情各异,心中暗暗快美。

等黄来福的事确定后,如果还有言官和文臣们对天灾的事说三道四,那他将不会客气了,直接以无能渎职的借口,给那些文臣们点颜色看看。这不,在相同的天灾情况下,五寨堡一个苦寒之地都能大丰收,而内地那些膏腴之地却是颗粒无收,他们还有什么脸叫唤?

他看了看此时正在述话的杨大为,这是一个粗豪憨厚的中年汉子,此时坐在一个小锦榻上,以颇为紧张的话调描绘着五寨堡的一切,从黄来福开垦土地,到大丰收,种种事情,事无巨细,一一说来。另外杨大为还谈到了五寨堡的大畜场,说过不了多少时候,五寨堡又将是猪羊满地,又将是另一番景色,又引起了阁中众人的一片注意。

杨大为的话很朴实,没什么华丽的语调,不过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说服力,一时五寨堡的田园及火热的风光,听得几个阁臣们颇有向往之意。

最后杨大为道:“这就是微臣所见的五寨堡情形,当地还有一首歌谣,听闻是五寨堡千户黄来福所撰,很恰当地描绘了当地的情形。”

“哦。”万历帝很感兴趣,道:“这黄来福倒是个人才,还会撰写歌谣,是首什么歌谣,你会唱吗?”

杨大为有些扭扭捏捏地道:“微臣没事时也会哼唱几句,只是……唱得不好,怕皇上和诸位大臣们笑话。”

万历帝笑道:“没关系,你就唱吧,没人会笑你的。”

杨大为脸红红地道:“那微臣就唱了。”

他站了起来,学着自己看来的刘玉梅的样子,摆开了架式,一张口,瞪圆了眼睛,手一伸,大声唱道:“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五寨堡,五寨堡好地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猪羊……往年的五寨堡,处处是荒山,没呀人烟。如今的五寨堡,与往年不一般,不一般,如今的五寨堡,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晋北的好江南……”

杨大为唱得鬼哭狼嚎的,加上那种样子,让万历帝不由看得哈哈大笑,几位阁臣也是相顾莞尔,连旁边的几个当值太监和宫女们都是偷偷掩口而笑。

杨大为唱完,只是尴尬地站着,忸捏地道:“微臣就知道皇上和大臣们会笑话的。”

万历帝忍住笑,道:“你唱得很好,坐下吧。”

同时心有了主意,从杨大为的话及那首五寨堡奇怪的歌谣中可以听出,这五寨堡的事是千真万确了,歌中那自豪而风光的美景也是发自内心的陶醉,这让他很奇怪,为什么五寨堡区区一个军堡,可以产粮这么多,而且到了近期后,还有将会有猪羊满地的收获,又是进项银钱无数。

而自己京师附近的三宫,慈庆宫,慈宁宫,干清官,共有土地几百顷,且都是土地肥沃之地,但年年的子粒却是拖欠,就是往年风调雨顺时,三宫最高时一年的银钱进项也不过是七千二百八十二两一钱八分五厘一毫二丝一忽,和五寨堡一比真是差得太远。

万历皇帝朱翊钧忽然有了个注意,自己是否应该派个人到五寨堡去看看,查查五寨堡丰收的原因到底在哪里,还有,听说五寨堡那个小千户今年又要大力开垦五寨堡及周边军堡的荒地,自己或许可以……

杨大为恭敬地坐下后,几个阁臣相互交换了一下眼色,内阁首辅申时行微笑道:“皇上,看来这五寨堡之事是真的了,这是大明之幸,老臣在此恭贺皇上,只等山西镇当地户部官员的奏折上来,这五寨堡的千户黄来福,就可以大力进行表彰,以为各地卫所和官员之表率。”

万历帝淡淡道:“那是当然的了。”

一旁年近花甲,头发花白的工部尚书曾同亨却对杨大为描绘的五寨堡各种大水车很感兴趣。

工部尚书曾同享,嘉靖三十八年中进士,历任刑部、礼部、吏部文选主事、吏部文选郎中、太理少聊、右副都御史、太常聊、工部尚书、南京吏部尚书等职。曾同享为官较为清廉,平时注意节约开支,任工部右侍郎时,督建太后寿宫,节约开支30多万两银子。任工部尚书时,曾同亨管理财务,监督建造,极力节约经费,对于不正当的开支,一概坚决拒绝支付。万历三十三年,曾同亨告老还乡,两年后病逝,享年75岁,赠少保,溢“恭端”。

此时他仔细盘问了杨大为一阵,特别是刚才杨大为说的五寨堡大水车等事,便兴奋地道:“皇上,老臣以为,五寨堡之所以大丰收,看来便是这种种水车的缘故,将深水从地底下汲引上来,就是在荒年时,也使农田有水灌溉。老臣恳请皇上下旨,令五寨堡千户黄来福进贡各种水车实样及图纸匠师等,以推广天下,造福大明各地百姓。”

万历帝笑道:“准奏!”

户部尚书王遴和内阁首辅申时行对视了一眼,王遴道:“方才听杨千户说,这五寨堡今年屯粮达四十三万石,正好那五寨堡附近的各卫所军镇屯田欠收,微臣请皇上征收五寨堡的屯粮,以接济当地军镇。”

这些年户部一直岁入不敷所出,今年六月十四日时,王遴还奏请:“因去年灾荒严重,数行减免,岁入仅三百三十九余两。而出数比入数多一百万余两,赖老库发银一百八十万两。今年入数不下四百余万两。除已发之外,见库仅四十余万两,老库仅一百七十万两,诸费何从出,犹少一百余万两。今日利孔已尽,无复可开之源。而岁入愈少,岁出日增,应当厉行裁革冗员,节省开支……”

他认为,要裁革冗员,节省开支,象一些锦衣卫的带俸官役。礼部鸿胪寺的译字生、通事、序班。光禄寺的厨役,各监局的工匠,在外佐贰首领的添设,九边年例与主客市赏的供费等,都应该视其缓急,渐次裁革,以节约为生财之道。

不过他这些建议,遭到了各方的强烈反对,最后只能不了了之。这些年,他为了财政的事,可说是伤透了脑筋,眼下见五寨堡大丰收,自然而然想到了征收屯粮之事,虽说眼下五寨堡大丰收的事,还对大明起不了决定性的影响,要征粮征钱,也征不了多少,不过蚊子腿再小,也是肉不是?为了户部的钱银,王遴决定豁出去了。

第63章 一举成名天下知(2)

刚才杨大为的话,兵部尚书石星一直在旁仔细听着,自前些时间他知道五寨堡之事后,他对这个事情一直很关注,如果黄来福的事情是真的,那作为领导,他这个兵部尚书,自然也有功劳。

兵部尚书石星,今年五十六岁,字拱辰,号东泉,明嘉靖已未进士,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历任给事中、大理丞、太仆卿、右副都御史、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等职。

在内阁中,石星向来与户部尚书王遴有矛盾,主要是王遴任户部尚书后,以国家经费开支大,国库空虚为由,大大减少了军费,自然让他怅然不乐,不由钱粮在户部尚书王遴手中,他也是没有办法。

此时听了户部尚书王遴的话,他出声道:“王大人,此次五寨堡屯田得力,在灾年中,取得了内地州县所没有的大丰收,不但能自给自足,不再需要户部拔粮,而且还有余力向外供粮,朝庭本应该大力表彰奖励才对,以激励天下州县卫所,怎么反而向该地征粮呢?这不是让将士们心寒嘛,如此下去,谁还愿意再次屯田呢?再说了,世宗肃皇帝时不是免了各边镇卫所的屯粮归仓了吗?怎么能出尔反尔呢?”

兵部尚书石星说这番话,自然有自己的打算,依明制,卫所屯田是属于兵部管理,收下来的屯粮,则是一部分交于户部,不过这都是以前的事了。对他来说,如果各地军镇卫所都能象五寨堡这样的话,就算朝庭不向各卫所军镇征粮,因各地能自给自足,那国家最大的粮饷负担也将消失或是大大减轻。

这样,如果能实现的话,不但自己可以不因每年的军费问题再看王遴的脸色,而且明中叶以后最大的财政问题还被他解决了,这样的功劳足以名留青史,想想就让人兴奋。他担忧的是,如果户部一向五寨堡征收屯粮,会不会严重打击五寨堡及各军镇卫所的积极性,这是兵部尚书石星大人不愿意看到的。

户部尚书王遴眉头一皱,大声道:“石大人,五寨堡有功是不错,老夫也认为是应该大力表彰五寨堡黄千户的功劳,可效仿太祖高皇帝时嘉奖康茂才所部一样,以五寨堡为天下之表率。”

“但你也知道,现在户部财政困难,各地卫所军镇欠收,户部却是无粮可拨。现在五寨堡大丰收,有屯粮四十万石,老夫又不是要那五寨堡千户将几十万石粮悉数上交,拨个几万石接济周边的军堡有何不对?至于肃皇帝时,朝庭免了边镇卫所的屯粮归仓,那是因为那时各卫所军镇早已无粮可征,朝庭又体恤将士,所以才免了各边镇卫所的屯粮归仓,难道因此,各卫所就算丰收了,也不再纳粮了吗?”

兵部尚书石星道:“王大人此言差矣,户部困难,这谁都知道。但问题的关键,不是征收五寨堡那一点的屯粮,而是想想如何让各卫所的屯田能够自给自足,只要各地能够自给自足,兵食充足,那国朝最大的钱粮支出就不存在,国朝最大的钱粮支出款项取消了,朝庭的压力就减轻了,那才是真正的解决户部困难的良方。依王大人现在的做法,办事得力者,反而要支钱支粮,而那些懒惰之辈,反而逍遥自在,这不是让有功的将士心寒吗?”

王遴道:“石大人,五寨堡千户办事得力,老夫也提议给于表彰。不过不是处处都可象五寨堡那样,在灾年中获得大丰收的。石大人想必也知道,今年到处欠收,连国朝的粮仓湖广都一样,要说到自给自足,谈何容易?但户部的钱粮困难,可是摆在眼前的。”

石星还要说话,内阁首辅申时行微笑道:“两位大人不必争论,依老夫所言,这五寨堡千户办事得力,为国屯粮,可以给于表彰,至于这粮嘛,就纳一些吧,毕竟朝庭的困难是摆在这的,各地的卫所军镇都盯着,指望户部拨粮呢,王大人也难做啊。”

兵部尚书石星一下子无语,既然首辅都发话了,他也就不再说什么,半响,他才道:“那依王大人所说,那五寨堡要纳多少粮呢?”

户部尚书王遴沉吟道:“那五寨堡今年屯粮四十三万石,他区区一个千户所,一千余军士,留那么多粮做什么?留二十万石自食足矣,就上交户部二十三万石粮吧。”

“什么?”

兵部尚书石星差点跳了起来,王遴竟要五寨堡纳粮如同内地一个上府,这怎么能不让他震惊?

他激动地道:“王大人,你这是杀鸡取卵啊!就是国朝初,各卫所也没有如此纳粮法,更不要说现在的内地卫所,也不过是每亩军田纳粮一斗。依老夫所言,五寨堡纳粮二万石足矣!”

王遴哪能同意,两人又争吵起来。

万历帝道:“好了,五寨堡纳粮之事,等当地的户部奏折上来再说,你们都退下吧。”

内阁首辅申时行,户部尚书王遴等人只能退下。临行时,他们听到万历帝道:“杨大为,你留下,再和朕说说那五寨堡之事。”

……

几个阁臣从东暖阁内出来后,关于五寨堡的事情更是轰动,京师官员们都是议论纷纷,大家都在打听这黄来福是什么人。这种议论,也通过大明发达的邸报系统,快速地向各地州县传播,一时间,各地的知县,知州,知府,布政使,各地边镇,纷纷注意上了这个五寨堡,五寨堡千户黄来福也成为了各人的话题中心。

不论是消息传到哪里,各人第一反应都是不可思议,各人纷纷通过自己的关系,或向五寨堡方向打听,或是派人前往五寨堡查看,一时间,五寨堡又迎来了新的一番考察潮,这次不是五寨堡附近的民堡,附近的卫所,而是随着消息的先近传到,遍及了大明的各地。

而在五寨堡这个例子面前,关于天灾意味着减产,意味着天子失德的言论,一下子消失无踪,许多言官文臣们都自觉地闭上了嘴,因为在五寨堡这个鲜明的榜样面前,他们所有的言语都站不住脚,一下子让万历帝轻松了许多,也让万历帝对五寨堡千户黄来福更为上心。

而关于五寨堡应该纳粮多少,也引起了各人的争论,争论的双方分为两派,一派是围绕着户部尚书王遴,一派是围绕着兵部尚书石星。京城的言官们多支持户部尚书王遴,而一些卫所边镇的军官们则是多支持兵部尚书石星。两派各占各的理,谁也说服不了谁。而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态度则是暧昧,两派中,也没表态支持谁。

九月十二日,京城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吸了一些人的注意,神宗遣内臣责问内阁:“屡有人疏请开矿,为何不见户部奏复?”

内阁大臣申时行回奏说:“天地生财本以资国家之用,况今国库无余财,山泽无遗利,为权宜之计,开矿亦不失理财之策。但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防乱。现今山西、河南之间,矿徒啸聚,势汹汹,欲闹事,廷臣正商议如何平息。若官府开矿,恐奸民乘机争利,隐患愈不可测。且朝廷一切事务,关系大体,岂可不惜所费而为。若开矿只为求利,必须事先计算工本,募工之费若干,防兵之费若干,开矿所得之利若干,必见出少入多,不为虚费,而后才可以斟酌开采。切不可因为民间一时之私请,朝廷便可议开。户部之所以迟迟未回复陛下,原因一是为了防患,二是出于爱惜钱财,三是怕差官扰害地方军民,四是不愿意泄露国家目前窘急之状,使外夷更加轻视中国。”

听申时行这样说,万历帝只能作罢。但事实上,从大明朝中叶一直到万历年间,不经官方的同意,民间商人和官员私自开矿者不计其数,如各地的铁矿,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外贸中铁器输出的增加,市场上所需铁器日益增长,刺激了许多人进山开矿,每到秋收之际,各个商人豪族,或是官员子弟,就纠集凶徒,百千成群,每山起炉,少则五六座,多则一二十座,每炉聚二三百人。

还有各地的金银矿,铜矿和铅矿等,也是各地豪强勾结势家,盗矿者不计其数,即使朝廷铸币,也仰仗民铜,嘉靖时铸币黄铜照例行户部买办,有时都因为铜价太高,得不偿费。到了万历时,更是天下铜在民间为供具什器者,不知几千万亿,其产于各处名山者,豪姓大贾负贩以擅厚利,又不知几千万亿。各地的矿产收入,都为奸商专擅。

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在矿产的事上,各地官员已经和商人相互勾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即便是经过官府批准的矿产,偷税漏税现象也是到了明目张胆,猖獗已极的地步,而朝廷中央,能够从开矿中获得的利益少之有少,大量的巨额到流到那些私营矿主的腰包里去。

就是内阁首辅申时行的家奴宋九,也和各地的私营矿主们有诸多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后来申时行的倒台,也和家奴宋九有些关系。

整个九月中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