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南宋不咳嗽 >

第3章

南宋不咳嗽-第3章

小说: 南宋不咳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真笨!以后你叫陈伯阿爷就成啦!”那个泊珠不知道什么时候也凑了过来,就蹲在陈名恩身后,突然插了一句话。

来到大宋朝只还没到一天,洪涛就多了一个干爹,一个干弟弟和一个大家族。他需要付出的只是跪在船头,冲着香炉磕三个头,然后再给陈名恩磕三个头,礼仪极其简单。洪涛觉得很值,现在自己有家人了,这样活下去的可能性就高了很多。至于这个干爹嘛,干爹就干爹吧,算他运气,有自己这么一个干儿子,等着吃香的喝辣的吧。不管到了什么朝代,也不管历史知识还剩多少,洪涛觉得自己都会比当时的普通人过得好,无它,知识就是生产力。

说是这么说,到底什么样的知识才能在目前的条件下转化成生产力呢?洪涛躺在陈名恩的船板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啊。金融知识就扔了吧,现在连个银行、股市都没有,美联储主席来了也是白搭。

金属热处理和材料学,这是自己的专业。可惜大部分都还给了老师,除了实习自己也没做过这个行业,简单的实验结果可能还记得。可是目前没这个条件啊,不光各种化学试剂找不到,就连金属加工的设备也没有。当年上学的时候,老师教的都是如何在那个年代工作,并没教如何白手起家自己连钢炼铁,就算教了,去哪儿找铁矿、煤矿、人手呢?总不能全让自己一个人干了吧?

卫星通讯,这个工作自己最熟悉,也最没用。音响器材和电脑知识,这也是自己的强项,照样还是没用。在有电之前,它们都是摆设,还不如一根木棍子好用呢。拍电视、电影,写歌唱歌,同样道理,没电都是白搭。

美容美发嘛,虽然没有剪刀、吹风机、冷烫液,但确实可以干。可惜这时候的人不兴这一套,你要给一个女孩子火烫一个大波浪,再画上烟熏妆,那你和这个女孩子就等着一起被游街吧,然后一起沉了海。

洪涛穿越了两次,这已经是第三次了,但从来没觉出自己是个废物,现在终于知道了,自己离开现代社会之后,没有了基础产品的支持,确实是个大废物。

什么造枪、造炮、造玻璃、造肥皂、造纸,自己都不会,有些东西自己知道配方和制造技术,但是没有化工、冶炼产业,知道也是白知道,没地方找原材料去。

写诗、写词、写戏曲,对于一个理科生来讲,难度太大。从中学开始,文言文就没怎么读明白过,再说了,一个来历不详、繁体字都不会写、毛笔都不会用、这个时代的话和称呼都说不利落的人,上哪儿给人写诗写词去啊?谁他娘的知道南宋时期的人到底讲什么语言?普通话?江浙话?都说官话、官话,官话谁听过录音?怎么讲?

正经工作里找不出合适的技能,洪涛在硬硬的船板上翻了个身,又开始想自己玩的技能里有没有能拿得出手的。高俅不是因为踢藤球当了宰相嘛,自己能不能弄个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啥的,也混个官儿当当呢?哪怕是弹球也成啊,自己那一手4、5米之外百发百中的弹球技术,当年称霸了一条街啊!

这要是发展起来,自己去宋朝大官家里专门当个私人教练,那他们家里的女眷还不都是自己的了。别看咱长得一般般,但是咱身体好啊,一高遮百丑,想在宋朝找出身高超过185厘米的人,还真不太容易。

“唉……有点难度啊!”洪涛吸了吸口水,又翻了一个身,这船板真尼玛硬,席梦思你在哪儿啊!

一直翻腾到外面的天色蒙蒙亮,洪涛也没睡着,有可能是因为脑子想的东西太多了,也有可能穿越也是要倒时差的,最大的可能就是船板太硬,侧着躺大腿骨和肩膀生疼,仰着躺尾巴骨和肩胛骨生疼。

不过这一宿也没白熬,洪涛还是从自己纷杂的技能中找到了两个比较靠谱的东西,暂时可以帮到自己在目前这个时代里活下去,一个就是帆船驾驶,一个就是钓鱼!

第七章我会捕鱼

帆船驾驶很重要,目前虽然没有现代化大帆船,也没有现代化导航设备,但是在考A级帆船船长执照的时候,导航课是必须的。如何利用简单工具,通过观察星座、月亮、太阳的位置去确定正确的航向和船只地理位置,也是必考的。考不过去就不合格,这是怕船上的设备一旦失灵,船长就抓瞎,好歹能知道正确的方向和方位,也好等人来救,别越跑越远。

这东西在宋代能干嘛呢?能远航啊!只要你能开着船远航,那你就是人才!这个时代的远航贸易非常非常赚钱,但局限性也非常非常大,这个局限只有少部分是来自海盗和天气,大部分都是由于动力和航线的问题。很多远航的船队,一年只能利用季风跑一次,还得是固定航线,稍微换个地方,就不敢去了,因为不知道这个地方如何走,每条航线的秘密都藏在那些掌握船队的大家族手里。

如果自己能开辟出新的航线,并造出可以逆风航行、航速更快的大海船来,那远洋贸易就不是梦了。只要自己能跑得比别人次数多、速度快,那当个大海商也不是梦啊,到时候照样是吃香的喝辣的,到了大海上就是自己的天下了。不过这个玩意现在琢磨还有点远,首先得有船,这个船如何造出来、有没有人会造、怎么造,还得慢慢计划。

目前唯一能让自己过上好日子的,就是钓鱼!疍家人靠什么生活?捕鱼啊!他们的小船只能在近海沿着岸边溜达溜达,远了去不了,网具也很简陋,所以每天的捕获量非常少。像昨天吃的那种大米饭,就是用鱼和岸上的土人交换来的,这是为了招待洪涛这个客人特意准备拿出来的存货,要是平时,他们只能吃芋头充饥,而且就算是芋头也要拿鱼虾去和岸上的土人换,光吃鱼虾也吃不饱啊。

洪涛在吃晚饭之前,看过泊福家的那张网,那是一张直径四米多的撒网。这玩意只适用于浅水,撒出去之后是个大圆片,靠渔网四周绑着的铁块重物,让渔网像个大罩子一样,罩在水底。碰巧在这个罩子中间的鱼受惊之后来回一乱撞,鱼鳍就会挂在网上,从而被渔网一起拽上来。

这种捕鱼方式太原始太落后了,完全靠蒙,要不停的撒网、收网,能蒙上的几率也不太大,要是赶上水下有礁石把网挂住,还得下水去摘开,既费力又没效率。洪涛的改良办法分为三种,都是充分考虑了目前的时代背景和经济状况之后量身订做出来的。

第一种办法就是地笼。这种捕鱼方式在后世已经用烂了,特别适合懒人使用。啥叫地笼呢?就是把渔网卷成一个圆筒,一般有十几米长就可以了,中间用铁丝钢丝之类的材料支撑,让这个筒子始终保持形态,不要瘪下去。筒子的两头不封口,缝上一个渔网做的漏斗,漏斗的大口冲外,小口冲着网筒的里面,在网筒上也可以开几个这样的漏斗,这就是鱼儿进入的通道。然后把这个网筒绑上重物,沉到海底,上面连着一根结实点的绳子绑上一个浮漂当标志物。

这玩意怎么捕鱼呢?不用主动去捕鱼,只需要划着船把这个长长的网筒子扔到海里就成,想扔多少个就扔多少个,越多越好。鱼类都有一个习性,就是喜欢找隐蔽物藏身,这些网筒子鱼并不认识是啥玩意,它们就会在周围转来转去,看到有开口了,就会钻进去。

不过鱼类没有记忆力,或者说它们的记忆力非常短,只有几秒钟。钻进去之后,就忘记了出口的位置,只知道在网筒子里乱钻。那些漏斗状的进口,进来容易,出去难,因为鱼鳍都是顺着生长的,往里走不会挂在网上,想从小口出来,就很麻烦了。碰巧了有些体型小的鱼能钻出去,绝大部分全都困在网里了。视这个水域鱼类的多少而定,几个小时、半天、一天或者几天,划船来把地笼拽上船,里面的鱼就归你了。水面上绑的那个浮漂,就是让渔民发现地笼位置的标志物。

能不能管用?洪涛敢保证这是百分百管用。这不是他的发明创造,而是中国劳动人民一代一代总结出来的精华,不管是淡水还是海水,通杀!想捕捞大鱼就把网眼放大,想捕捞小鱼就把网眼缩小,非常灵活。最主要的是这种捕鱼方法不用人费力气,也不耽误时间,把地笼扔下去,该干嘛干嘛,到时候来收一次就齐活。

如果生产力水平足够高,有了机械设备帮忙,还可以把这种地笼改良改良,弄成一种叫做迷魂阵的大型地笼。那玩意可就厉害了,对于中上层鱼类来说,进去就出不来,一个迷魂阵一次能捕捞上万斤的鱼,后世里很多水域都不让用这种东西,杀伤力太大。

第二种办法就是螃蟹笼子。洪涛问过泊福他们如何抓螃蟹,他们的回答让洪涛很无奈,他们是潜水下去用手抓!这得多费劲啊,就算看到螃蟹了,它往礁石缝隙里一钻,照样抓不到。洪涛的办法很简单,和做地笼一样,只是别再用渔网了,用竹子编一个水果筐大小的笼子,一头留一个圆洞,然后绑上一个渔网做的漏斗,再缀上重物,就OK啦。使用的时候,在这个竹笼子里吊上一小堆鱼肉或者别的肉,把一个一个的螃蟹笼子用绳子绑好,一边划船一边往海里扔,想扔多少就扔多少,过个一天半天的,再划船来捞上来即可。

如果这片海域螃蟹多,那每个笼子里都会有一两只,不光有螃蟹,什么章鱼、龙虾、皮皮虾、海鱔,包括一些底栖鱼类都可能钻进去吃肉,结果找不到出口成了俘虏。

第三种办法就是专门对付大鱼的了,叫做滚钩!啥叫滚钩呢?大概就是一条粗绳子上每隔一两米就绑一根一米多长的细绳子,细绳头绑着一个巴掌大的铁钩子,钩子上挂着小鱼。同时把这根粗绳子每隔几米就绑上一个浮筒,然后划着船往大鱼经常出没的海域里放,绳子有多长就绑多少钩子,放完了之后别走,把船划开百十米盯着。

一旦发现哪个浮筒被拉着跑了,那就赶紧追过去跟着,如果鱼太大,就让它拽着几十个浮筒游一会儿,累了之后再用搭钩和鱼枪之类的玩意弄上来,如果鱼不是很大,直接就可以弄上船。

第八章王八看绿豆

有人问了,宋朝的铁钩子没那么坚固,绳子也没那么结实,大鱼会不会挣断跑了啊?答案是不会!因为这个滚钩是靠一大堆浮筒浮在海面上的,鱼咬钩之后,想拽断绳子或者鱼钩也借不上力,它一挣扎,整个滚钩和浮筒就会跟着它动,搞不好旁边的钩子也会钩在它身上,最终活活给缠死。所以吧,这种钩子必须要做的大,就是专门对付上百斤甚至几百斤大鱼用的,小了没意义,老有小鱼咬钩,还不够摘钩忙活的呢,没把鱼累死,人先累死了。

办法是有了,但还得征求泊福、陈名恩两家同意才可以,现在应该是三家了。天刚亮,又有三艘差不多大小的木船靠了过来,这种船疍家人叫做连排船,一般不出远洋,只当做房子居住。这次来的三条船都是一家人,家主是个和泊福差不多年纪的老人,姓黄名海,是泊福的妻弟。跟着他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大儿子黄浪、二儿子黄涛、小女儿黄沙,同时也是陈名恩的准儿媳妇,这三家人是圈套圈的亲戚。

“这个办法和抓墨鱼的竹筌差不多,读过书的伢子就是伶俐,咱家可以试一试,大不了就是几张渔网而已!”黄海比泊福爱说话一些,汉话也利落不少,听了洪涛的办法,第一个表示支持。

“让山上的黎家帮我们编竹笼,拿鱼换!”泊珠自打洪涛来了,那双大眼睛有事没事就盯着洪涛看,她支持的恐怕不是洪涛这个办法,而是洪涛这个人。

“先不忙,我们先做一个地笼试试,如果好用,再去找人编竹笼不迟,这样免得浪费。”洪涛虽然对这三种办法都很有把握,但他除了一身衣服之外,啥也没有,出钱出物的还得是泊福、黄海、陈名恩他们三家,所以他不想把规模一下子搞得太大。万一出了纰漏,一个地笼不值什么钱,再弄一大堆竹笼,还是赊账来的,对这些穷苦的疍家人就是个不小的负担了。

“涛伢子说的对,先不忙,这里不是澳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的办法不一定就管用,先试试稳妥。”陈名恩很同意洪涛的意见,现在洪涛已经是他干儿子了,再出点什么事情,他就得跟着负责任。

“我家出一张网!”黄海比较利落,说干就干。

“我家也出一张网!阿爷……”还没等泊福说话,泊珠又来了,说完了还瞪了泊福一眼,泊福只能点了点头算是认命了。

“我家只有一张网,也出了!”陈名恩看了看自己的亲儿子,咬了咬牙也豁出去了,还好陈琪鸿正在远处和他没过门的未婚妻黄沙说悄悄话呢,不知道他阿爷已经把他的渔网给捐出去了。

“天不早了,去赶海啦!”泊福比较固执,他不太看好洪涛这个主意,祖祖辈辈都是撒网打渔的,没听说过弄一个什么地笼就能坐在家里等着鱼上船。但是有陈名恩和黄海支持洪涛,虽然心疼自家的渔网,也只能忍着,心里有怨气,脸色就不太好看。

“我留下编网!”这时泊珠又蹦出多事儿了。

“……%¥¥#”泊福这回干脆是用他们疍家话嘟囔了一句,估计是在教训自己女儿,可惜他好像也管不了这个女儿,只能闷着头跳到小船上去了。

“咱哥,别生气,这个伢子的办法成不成都不关事,你家阿珠看上他了,用几张渔网给你换个女婿,你还生什么气!这是好事情,嘿嘿嘿?”黄海带着两个儿子也陆续跳上了小船,然后用疍家话和泊福小声交流了一下,还冲大船上的泊珠这边努了努嘴儿,这才笑呵呵的拉起了破帆。

“舅爷说的没错,咱妹子也有人家啦!”泊小二让他舅舅这么一说,立刻也明白了过来,裂开嘴笑了起来。

“阿爷老糊涂了,还是你舅爷看的明白,小三,唱起着,我们走!”泊福听了黄海的话,又扭头看了看大船上的小闺女,这才反应过来,立马就笑了,蹭蹭蹭三把就把破帆布拉了起来,吼了一嗓子。

“落雨大,水浸街,

阿哥担柴上街卖。

阿嫂出街着花鞋,

花鞋花袜花腰带。”

泊小三站在船尾和他哥哥一起摇着船橹,扯开嗓子用疍家话唱了起来。歌声随着海风吹得很远,受到他的影响,海面上正在出海的几艘疍家小木船上也先后响起了各种各样的歌声。

“他们在唱什么?”洪涛一个字儿也听不懂,只能问别人,别人是谁呢?四下看了看,陈名恩不知道何时溜走了,陈琪鸿和黄沙也划着小船跟着出海了,几个妇人正忙着洗洗涮涮照顾孩子,身边就只有泊珠那一双大眼睛。

“阿哥在唱咸水歌,我们疍家的船歌,好听吗?我也会唱!”泊珠这个性格非常外向,心里藏不住任何事情,怎么想全表现在脸上和嘴上。

“等我们捞上好多鱼的时候再唱,现在先做渔网吧。”洪涛很清楚她的想法,对于这么淳朴的一个渔家姑娘,他连说瞎话的勇气都没了,只能找了一个听上去还算不错的借口。

疍家人也不是不能上岸,只是官府不让他们在岸上购买地产盖房子而已,砍柴、交换货物、进城买卖东西都是可以的。泊珠很能干,她和洪涛把三张渔网都扔到一艘小木船上,然后招呼着她的两个嫂子和两个表嫂,一起划到了沙滩上,让洪涛看着船,她们几个光着脚、挥舞着柴刀就进了岸边的树林,不一会儿就砍回来两大堆柴火,在岸边升起了一堆篝火。

接下来几个女人就用柴刀开始刨开一根竹子,然后把竹子砍成一条一条的,刮干净竹节和毛刺之后,按照洪涛的要求,一边在火上熏烤,一边把竹条编了起来,最终弄成了一根一根胳膊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