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南宋不咳嗽 >

第6章

南宋不咳嗽-第6章

小说: 南宋不咳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得睡不着!

可是吧,想来想去,一个迅速致富的办法也没想出来,只能是先把捕鱼的效率提高。据黄海说,一条两斤重的鲅鱼可以卖八文钱,一贯就是一百多条啊!就算全是那种可以卖二十多文钱的石斑鱼,这也得五十条啊!一只两斤重的大青蟹才卖十多文钱,这尼玛是谁定的价格?吃海鲜难道比吃大米还便宜,还有没有天理啦!

骂是这么骂,其实洪涛自己也知道,这个价格很合理,因为这边太穷了,不光疍家人穷,陆地上那些土人们也穷,顶多比疍家人强点有限。大米饭都吃不饱,没事还得用芋头充饥,谁有那个闲钱来买海鲜吃啊?要想卖出高价,那就得把鱼拉到振州、琼州去,那里有市舶司,往来大陆和东南亚的客商很多,他们才有闲钱去吃海鲜,越是珍贵的渔获,在那里就越能卖出高价去,如果能把这些鲜鱼贩到广州,那价格就更高了。

可是吧,不管是振州、琼州或者广州,当地的疍家人渔船很多,用后世的话讲就是渔业资源有点枯竭了。要是从远处贩运吧,船速太慢,光靠手摇橹一天也走不了多远,把人累死也不可能及时把海鲜送到。如果海鲜不新鲜了,那谁还吃啊,有些鱼种出水即死,放半天口味就变了。靠风帆吧,更不靠谱了,什么时候刮风、什么时候不刮风,谁也说不准,顶风顺风更是无从提前预判,光指望一年两次的季风不管用。

其实疍家人也不傻,人家早就知道靠着大城市能卖好价钱,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疍家人聚集在大城市附近的海域,虽然渔获少,但售价高,背着抱着一边沉。

琢磨了一宿,合算洪涛白琢磨,又回到了原点。想多挣钱,就得多捞鱼,想躲捞鱼就得远离大城市,想远离大城市又多挣钱,就得船速快,想船速快就得造新船,想造新船就得有钱……这一大套说一百年,还是一个问题也解决不了,所以洪涛揉了揉眼睛,干脆还是起床吧。外面已经有动静了,今天自己还有不少任务呢,带着一群姑娘媳妇去沙滩上继续制作地笼就是首要。

昨天的收获,已经让大家认识到了知识的力量,一个小小的地笼加上一个外乡人、一个姑娘、两个伢崽,一下午的收获和他们五条船基本持平,而且还不用往远处跑,毫不费力。如果这还不能说明问题,那洪涛也就不用在这里混日子了,没出路。就连最保守的泊福也把船舱里的一张旧网、一张新网都贡献了出来,因为洪涛昨天分配渔获的时候定下了规矩,以后地笼、滚钩、螃蟹笼子这三种捕鱼方式将是这个小团体共有的财富,谁也不许独自经营,要想用,就得大家一起凑份子办个合作社。

啥叫合作社,大家都不清楚,反正这个外乡伢子嘴里全是新鲜词儿。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家投入的人力、物力多,谁家就能多分渔获,除了洪涛那三成技术投资不变之外,剩下七成都是按照这么算的。疍家人也不全是活雷锋,怎么能让自己家里多赚一些,这个帐谁心里都清楚。

在泊黄陈三家里,泊家最富,因为他家儿子最大,劳动力也最多,要不是大儿子一家死得早,现在孙子都能独自下海了,说不定重孙子都抱上了呢。黄家稍稍弱一些,他家两个儿子结婚的彩礼钱刚还完没几年,家里没有什么积蓄。陈家最穷,陈名恩只有一个儿子,老伴儿也死得早,劳动力严重不足,这也是他要收洪涛当干儿子的目的之一。

洪涛既然想借助他们三家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那就必须平衡三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人这个玩意,往往是能共患难但不能同享福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人性。没有合作社的时候,大家一起吃糠咽菜都挺乐呵,一旦有了财富,那谁多了谁少了就是个大问题。轻则互相起了猜忌,感情越来越淡,重则直接起矛盾,合作社也别合作了,大家全都自己单干去了。目前又没有什么专利限制,地笼、滚钩、螃蟹笼子都是非常容易学的手艺,谁看几天都会做,到时候自己就成了光杆司令,光靠陈名恩父子的力量,自己得何年何月才能积攒够造新船的财富来啊?所以必须要让他们平均,大家共同致富!

第十五章全体动员

洪涛和三家商量好了,泊家、黄家都不能超过三成股份,自己和陈家也只拿三成,剩下一成是各家妇女的,很多后勤工作以后还需要她们帮忙,一点利益都不让她们占,洪涛觉得会严重打击她们的工作积极性。虽然这个年代的妇女基本就是男人的附属品,没什么社会地位,一分钱不给也得干活儿,但洪涛不会去入乡随这个俗。他坚信,男人能做的工作,妇女大部分都能做,自己提高了她们的社会地位,是雪中送炭的好事儿,早晚会有得到回报的一天。有百利而无一害,为什么不去做呢?

泊黄陈三家人并不清楚洪涛这个带着上千年超前记忆、披着羊皮的饿狼心里在琢磨什么,他们只是本能的觉得洪涛办事儿很有古人之风,很公平,很对他们胃口。于是这个合作社的事情,就慢慢成了洪涛来主导,泊黄陈三家为辅助。这就有点像一个董事会了,洪涛当董事会主席兼CEO,泊黄陈三家是董事,大家有什么事情可以一起商量,洪涛权利稍微大一些,但也不能为所欲为。

平衡!这个词很重要,一切想持久的事物,必须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否则无法持续下去。不管南宋朝还有多少年会完蛋吧,反正洪涛要做好在这里生活大半辈子的准备,并不是玩一把就跑,所以一个可持续发展、又能让自己所控制的基层小组织是非常非常必要的。这就是自己以后发展壮大的火种,能不能平地起高楼,就看这个地基牢固不牢固了。

“伢子,阿爷要进城去了,你真不想跟咱去看看?”当洪涛还蹲在船帮边上,用一根小木棍蘸着粗盐在嘴里来回捣鼓的时候,陈名恩已经收拾了要拿去崖城镇换东西的渔获,站在小船上看着自己这个怪异的干儿子,满脸都是慈祥。

“您去吧,我以后有功夫了再去看看,路上小心些,早去早回。噢,对了,铁钩子的图纸您拿好了吗?一定要用最好的钢来做,不怕贵。”洪涛是真的很难把阿爷这个词儿叫出口,他已经私下和陈名恩沟通过了,自己会慢慢适应,让他别见怪自己不经常用阿爷称呼他,这不是对他生分,而是还不太习惯。

“放心吧,阿爷不是你福伯,不小气也不糊涂!”陈名恩对洪涛的叮嘱没有厌烦,反倒觉得有个小辈儿能关心自己挺自豪的,顺便还挤兑了一下每天都和洪涛做对的老伙计。

“我也跟着你去,那么多财货,我不放心!”泊福并没生气,他的守旧、固执也不是这一天两天才表露出来的,洪涛没出现时,他也是这个做派。听了陈名恩的话,他干脆跳到了小船上,表示对陈名恩一个人进城不放心。

“你啊,就是一辈子操心的命,伢子们已经大了,不用你整天盯着……”陈名恩也不在意老伙计跟着自己一起去,多个人还能多个聊天的呢。当下摇起木橹,驾着小船慢慢向西边那个河口里驶去,一边摇还在一边规劝泊福。

“铁钩我不心疼,可那多黎布做何用?你家伢子说的你就全应承,就不怕他败光你的家!”泊福也不示弱,大声和陈名恩争辩着,海上人家说话都是大嗓门,声音小了被海风、海浪一搅合,听不见。而且这些疍家人也不在背后议论人,不管好坏,他们都会当面说,不怕被人听见。

“伢子,别听那老汉的,他是指望着攒出嫁妆来给阿珠呢,早晚还不都是你的,哈哈哈哈!你们几个利落些,磨个刀要磨到太阳出来嘛!”看着陈名恩和泊福的小船慢慢走远,风中还不时飘来两个老人的争论声,洪涛停下了刷牙的大业,蹲在船上心里有点压力。这时给他增加压力的人又来了,黄海也蹦到了小船上,一边拿洪涛和泊珠的事情说笑,一边招呼着黄家、泊家和陈家的几个儿子赶紧出发,他们要去山上给洪涛砍竹子。布匹、铁钩、麻绳这些东西疍家人不会生产,只能用渔获去和黎人、汉人换,但竹子就不需要了,有的是力气,自己砍吧。

“嘿嘿嘿嘿……”几个汉子听了黄海的喊声,也纷纷拿起砍刀,跳上了船,还不时回头冲洪涛傻笑。这三家的几个儿子,虽然最大的都30多岁了,性格却和小孩子一样,除了干活、吃饭之外,全是闷葫芦,一脚踢不出两个屁来。高兴的事情他们就笑,不高兴的事情他们就低着头不出声。

“阿珠!开工啦!”洪涛就算是脸皮再厚,被一大群大老爷们盯着,还不时呵呵笑几声,也不太自在。牙也不刷了,这个麻绳太硬,蹭得牙床子生疼,刷牙成了他目前最艰巨的任务,只能轻轻的、慢慢的一点一点蹭。

三家的好渔网都已经被合作社征用,很快就会变成地笼,仅剩下两三张破渔网也无法再出海打渔,于是昨晚吃饭喝酒时洪涛这个董事长顺便给各位董事们开了一个小会,安排了一下今天的工作重点。

陈名恩、陈琪鸿父子负责去镇上交换、出售渔获,这个工作只能由他来干,因为他识字,汉话和黎语都会,以前这个工作也都是他去,不容易上当受骗。这些渔获除了换一少部分大米之外,剩下的全部用来换取铁钩子和黎布。铁钩子的图纸洪涛已经用木炭在一块木板上画好了,大小都有尺寸,拿着木板去找铁匠打造即可。黎布陈名恩也有样品,那是一种非常厚实的棉麻混合织物,原本是用在疍家女的衣服上,就是袖口和领口那一圈黑色,洪涛觉得拿这玩意当帆用应该不错,虽然比不上后世那些化纤织物,但有总比没有强。靠手摇木橹和原来那种破布帆,小船跑不远也跑不快,他要把后世OP艇上的三角帆弄出来,给疍家人的小木船插上一对儿小翅膀,不敢说能飞吧,至少是能扑腾了。

第十六章妇女主任

本来洪涛也想跟着陈名恩进城去看看这个年代的大宋朝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不过陈名恩一说进城的规矩,洪涛立马就表示自己留在海边还有很多工作要干,以后再去吧。低头走、不能走路中间!这就是疍家人上岸进城、进村的规矩!洪涛觉得自己忍不了这个规矩,谁敢欺负自己自己就揍他!还尼玛要低头、溜边,凭什么啊?走个路都被歧视,进城之后的待遇就可想而知了,想和观光客一样四处看看肯定不太现实,所以为了避免自己进城去惹事,还是别去了吧。其实看不看宋朝人的生活对洪涛而言用处不大,他压根也没想去融入这个朝代,自己过自己的生活挺好,等自己有了新船,别说宋朝人,全世界的人都得仰望自己,还尼玛低头溜边?姥姥!

黄海和三家的儿子们也别闲着,他们要去弄竹子,越长、越直、越粗的越好。这些竹子就是制作地笼、滚钩、螃蟹笼的主要原材料,还是洪涛用来制作三角帆的支撑物。

至于洪涛自己嘛,他现在是三八红旗手,带着一群女人和孩子,蹲在沙滩上织补渔网,制作地笼。一共6张渔网,要制作两个十多米长的地笼,工作量还是不小的。其实洪涛最清闲,他既不会编竹子,也不会织补渔网,唯一在工作的就是那张闲不住的嘴,起到了宣传队的作用。一会儿讲个谁都没听过的神仙故事,一会儿又给大家唱个据说是他家乡的歌曲,把这群大姑娘小媳妇连同半大孩子们逗得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早就忘了疲劳,不光不耽误干活儿,还提高了生产效率。

疍家人也和大海一个性子,能歌善舞,而且绝不扭捏,只要兴致来了,能唱就唱,能跳就跳。有了洪涛这么一个口贩子,沙滩上立马就成了篝火联欢会,你方唱吧我登场,唱美了还得围着篝火跳两圈。洪涛也不用避嫌,疍家女孩子没那么多讲究,更不忌惮和男性接触,所以他还在阿珠那几个嫂子敲打竹筒的伴奏下,带着阿珠在沙滩上翩翩起舞了一会儿。虽然疍家女豪放,但让洪涛这么搂着转来转去,泊珠也是浑身僵硬、面红如血。不过她真是胆子大,只要她自己喜欢,再出格的事情都不在乎,硬生生坚持了下来。而黄海的小闺女黄沙胆子就小多了,就算大洪涛也不敢去调戏她,她是陈琪鸿的未婚妻,疍家人性子直,有矛盾经常是拳脚相向,搞不好还得动刀子。

当然了,也不能光调戏人家女孩子玩,毕竟是在古代,不能太过分,剩下的空余时间,洪涛就在沙滩上办起了扫盲班,不光泊珠、黄沙、泊鱼、泊虾、泊蛟要学,那些嫂子们也得学。洪涛不求让她们能写会算,但是认识自己名字,知道简单的加减乘除还是很必要的,这样以后再做什么复杂的工作,就不用自己挨个去叮嘱了。

简单生活乐趣多,忙忙碌碌时间快。当黄海他们每人扛着一根粗大的竹子回到沙滩上时,半天已经过去了,洪涛也终于脱离了妇女主任的头衔,开始忙活起自己的活计,设计制作三角帆的支架。

OP艇是最初级的帆船,一般只用于青少年和初学者练习,相当于帆船里的卡丁车。它一般有两米长,一米多宽,上面有一面两米多高、一米多宽的三角帆。说是三角帆,其实是个矩形,结构非常简单,帆的上下缘各有一根横桅支撑,在上面那根横桅尖端,再安装一根斜拉杆,当帆升起时,把这根斜拉杆的另一端固定在主桅上,这样这张帆就像风筝一样被这根斜桅给撑住了,只要兜住风,帆布就不会出现变形漏风的情况。这时只需要操作连接下横桅的绳索,控制帆的方向,就可以带动船只航行。

现在洪涛要做的就是上下横桅和斜拉杆,下横桅可以粗一些,但上横桅和斜拉杆不能太粗太重。有了做地笼的经验,洪涛觉得那种由竹条编成的竹辫子最合适,既坚韧又轻巧。另外这种竹辫子还可以有其它用途,比如把它编成圆环状,缝制到帆布的边缘,就像窗帘环一样,一个一个的套在主桅上起固定作用。由竹辫子把帆固定在主桅上,升降帆具时摩擦力就比麻绳小多了,还不用花钱买,竹子这玩意山上有的是。

不过刚砍下来的竹子是不能用的,它里面含有的水份太多,直接使用很快就会干裂变形,这是因为竹子的表面和内部水份干燥程度不同造成的。如何加工竹子呢?办法很多,可惜洪涛一个也不会,他从小生长在北方,没怎么接触过竹制品加工行业。

洪涛不会没关系,疍家人会!黄海带着大家把这些竹子砍成了3、4米一段,然后用一根红缨枪似的东西,伸到竹筒里面,把竹节全部钻出一个小洞来,只留最下面一个竹节不钻通。这时再把这些竹筒运到连排船上,直接插在水里,用一盆一盆的海水往竹筒里灌,直到灌满为止,再把灌满水的竹筒插在沙滩上晾着。

“灌进去的是搀了海盐的海水,如果不急用,直接灌海水晾上一个多月就可以了,要是着急用的话,就多加海盐,一旬就可以用了。”黄海一边看着几个孩子忙活,一边给洪涛讲解处理竹子的工序。洪涛听到是盐水之后,大概明白了处理原理,这是利用液体密度,强行把竹子细胞壁里的水份析出,让竹子加快干燥速度,很科学啊!虽然劳动人民说不出什么具体的科学原理来,但是他们通过世世代代的总结,已经按照这些原理去做了。

大部分竹子还不能用,但这不耽误洪涛先进行试验,疍家人的连排船上都放着几根处理好的大竹竿,足够洪涛折腾的。既然是试验品,洪涛就想等陈名恩回来,用陈家的船先试。自己是陈名恩的干儿子,也算是陈家人了,没把握的事情还是拿自己家的东西折腾比较合理。改革嘛,就会有失败和成功,这是难免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