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三国军神 >

第199章

三国军神-第199章

小说: 三国军神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正好将近年关,天寒地冻,不少朝中公卿直接跪到昏迷。

是日,风声大作,寒气逼人,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天子以及百官见状,全都忍不住抱头痛哭起来。

瑞雪兆丰年,鹅毛大雪倾泻而下,正是预兆了干旱的结束。

第四百四十章建安二年

瑞雪兆丰年并不是一句妄言,自从天子以及百官祭天下大雪以后,整个大汉各个地方都陆陆续续下雨了。

被干旱笼罩三年的大汉,这才彻底走出阴霾。

由于三年的干旱,许多诸侯境内的粮草,全都消耗一空,无力征战。这一年来,所有的诸侯都在修生养息。

建安二年,也就是公元一九七年。

年初,袁绍领教到大义的作用以后,不敢再目无天子。他也学着其余诸侯一样,开始派人给朝廷进贡。

与此同时,在麾下谋士的建议下,他也开始主动与曹操缓和关系。

曹操也并非常人,没有因为袁绍,无缘无故领兵攻打徐州就怀恨在心。

而且他还主动上表天子,说自己无德无能,辞掉了兖州牧的职位,并且举荐袁绍担任兖州牧。

曹操如此行事,更让袁绍心中又是高兴,又是羞愧。自那以后,两人之间频繁派遣使者相互交流,关系更胜以往,大有联盟抗陈的趋势。

至于荆州刘表,眼看孙策虎踞江东,每日坐卧难安。

蒯良向刘表献计:“刘豫州乃大汉宗亲,还是主公之弟。如今玄德公占据豫州,又与孙策交恶,正好可以引为外援。”

刘表大喜过望,当即问道:“何人能够出使豫州?”

蒯良说道:“伊机伯能言善道,可担此重任。”

机伯是伊籍的表字,伊籍乃是兖州山阳郡人氏,少有贤名,而后依附刘表。

听闻蒯良提起伊籍,刘表抚掌大笑道:“非机伯而不能做成此事矣!”

伊籍奔赴豫州面见刘备以后,备言刘表盛赞玄德之事。玄德闻言大喜过望,说道:“不曾想,刘荆州亦知我刘备名声耶?”

伊籍大笑道:“使君之贤名,天下何人不知?”

“若按族谱来讲,吾主还是使君兄长呢。如今孙伯符虎踞江东,更有周瑜、太史慈等人为爪牙,其狼子野心不可不防啊。”

“吾主欲和使君结为联盟,共同进退,不知使君可否愿意?”

刘备虽然一直自诩为汉室宗亲,却始终没有得到承认。如今刘表为了与他结盟,主动承认了玄德身份。

若是文昭得知此事,一定会感叹一番。

以前刘备来到蒲坂的时候,文昭为了防备天子认玄德为皇叔,想方设法尽量不让两人单独见面。

他却没有想到,现在刘备的身份,却因为刘表而得正名。

刘表身为正宗的皇亲国戚,只要他承认了玄德的身份。日后玄德再顶着汉室宗亲的名头,也就没有人敢说些什么了。

玄德自己又如何不知道这些?

他听见刘表想要结盟的意图之后,自然是满口答应,而后设宴款待伊籍。

宴会之中,简雍小声对刘备说道:“主公,吾观此人对你抱有很大好感。若主公能够待之以诚,而后在刘荆州那里,此人必能引为内援。”

玄德深以为然,对待伊籍执礼甚恭。

伊籍与玄德交谈,更觉得此人谦逊有礼,待人真诚,绝非池中之物,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二刘结盟以后,孙策更是每日厉兵秣马,不敢有丝毫懈怠。

建安二年,关中以及并州的收成都非常不错。

那些新迁入关中的百姓,归还了官府借贷的种子以外,家中也都有了一些余粮。

再加上陈群辅政,帮忙文昭将境内治理得井井有条。现在的陈旭境内,虽然说不上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倒也相差不远了。

直到如今,陈旭才感觉到一个内政型的人才,对于一方诸侯有多么重要。

虽然贾诩、田丰、李儒、程昱、陈宫。都乃智谋过人之辈。但是论起内政之才,却是拍马也比不上陈群。

有了陈群以后,文昭才将自己,从浩瀚如烟的文书之中解放了出来。

这一年,以马钧为主,赵风为辅,研究出了连弩与投石机。

由于陈旭的出现与提点,刘晔的投石机,与诸葛亮的连弩都提前现世。

马钧他们研究出来的连弩,可以一次性装上八支箭矢,比起诸葛亮的一驽十发,却还是差了一些。

然而,由于全铁箭的成本提高,而且连弩箭矢不能加羽毛,射程一远精准度就会下降。因此,连弩箭矢也只能使用木制箭杆。

箭矢没有羽毛,也就制约了连弩的射程。

连弩虽然持续射击能力强,能够形成密集火力。但是精度低、射程近、结构复杂的缺点,也注定不能大规模使用。

建安元年文昭与袁术的战争之中,陷阵营虽然立下了赫赫战功,却也伤亡惨重。

这一年以来,高顺都忙着训练那些,新招募的陷阵士卒。

由于连弩箭矢制作困难的缺点,不可能大规模装备军队。因此,陈旭首先想到的就是,给陷阵营装备上连弩。

虽然他们也可以用弓箭伤敌,但陷阵营的人数毕竟太少。纵然每人都是神射手,也不能给敌人造成有效的杀伤。

然而,若是装备了连弩以后,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可以想象一下,上千人拿着八连发的连弩,一轮射下去,会是怎样的场面?

那密密麻麻的箭矢,完全可以遮住天空的太阳。

纵然杀伤力小,也架不住射出去得多啊。

战场之上,不一定非要杀死敌军,只要能够能够将敌军射伤,他们就会失去战斗力。

除此之外,文昭还为自己的亲兵营,以及麾下重要谋士、武将的亲兵,都配置了连弩。

若只是这些倒也无妨,再多的话箭矢就有些供应不上了。

更何况,连弩属于精密仪器,非常容易受损。

一旦受损以后,想要修复也是非常困难。这也是为什么,连弩不能大规模装备了。

一年以来,张辽率领的参狼骑兵也在凉州以及塞外,闯下了赫赫威名。历史上的这个绝世名将,更是绽放出了万丈光芒,被羌人称为‘西北狼’。

这一日,陈旭让人召来司马朗、司马懿、典满。

他看着已经长大的司马懿与典满,脸上的欢喜之色越来越浓。

转过头去,文昭对典韦说道:“国辅,阿满今年也已经十九岁,也是时候该出仕了。我想将他带在身旁,先让其担任亲兵职位,不知兄长以为如何?”

典韦闻言,自然是大喜过望,急忙点头应诺。

他可是知道,像徐晃、郝昭这些被陈旭器重的人才,都曾经担任过自家主公的亲兵。

让他们担任亲兵,一方面是培养忠诚,另一方面也是让他们熬资历、学知识。

只待他们有所成就以后,就会得到提拔重用。

第四百四十二章三大发明

典满虽然年仅十九岁,却也是长得身材高大,虎头虎脑。

这个时代,由于典韦教授典满的时间不少。因此,典满哪怕现在尚未及冠,却也是个当之无愧的猛将。

在典满心中,对于典韦一直又敬又怕。然而对于文昭,他却是非常崇敬。

典满从小,都可以说是听着文昭事迹长大的。今日能够成为文昭的亲兵,他自然是大喜过望,满口同意。

处理完了典满的事情,文昭再次将目光放到了司马懿身上。

如今的司马懿,已经十八岁,长成了一个翩翩美男子。

虽然与历史上,司马懿的际遇已经有所相同。然而,有好几个顶尖谋士轮流教导,现在的司马懿,不见得弱于历史上的那个人。

看着一表人才的司马懿,文昭自然是越看越喜欢。毕竟,这个是一个,能与诸葛亮比肩绝顶人才。

而司马懿的眼光,甚至连诸葛亮都比不上。若是能够将司马懿培养起来,对于文昭日后征战四方,绝对会是一大助力。

转头看着司马朗,文昭说道:“伯达,阿懿已经十八岁矣。以往我征辟他为书童,你觉得阿懿太过年幼,这才让他先去学习。”

“如今阿懿学业有成,深得几位军师称赞。我想要将其带在身旁,先历练几年,伯达以为若何?”

方才一进屋子,司马朗就已经猜到了文昭的意图。特别是征辟典满以后,他更是确认了此事。

以前他还不想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希望自己的弟弟司马懿,能够寻早另外一个有前途的诸侯效忠。

然而,这些年他跟随文昭以来,见证这个势力的发展壮大,也见证了这个势力朝气蓬勃,亦是十分看好陈旭的前途。

特别是陈旭认祖归宗,联合颍川陈氏、东武阳陈氏,建立宗族祠堂以后,更是摆脱了黔首的身份。

更为重要的是,司马家族这些年来,受到了陈旭许多恩惠。文昭对于司马懿的培养,亦是不遗余力。

滴水之人,当涌泉以报。更何况,士人都讲究士为知己者死。假如司马朗拒绝陈旭,倒是有些过分了。

微微叹了一口气,司马朗上前说道:“阿懿已经成年,此事还需先征求他的意见为好。”

此时的司马懿,早已没有了往年的冲动。

经过几年的成长,他的养气功夫亦是越发出众。历史上那个隐忍不发,喜怒不形于色的司马仲达,现在已经有些初现端倪。

“阿懿,我欲征召你为大将军府别部司马,不知你可愿意担任?”

陈旭的一番话,使得屋内众人全都惊骇莫名。哪怕司马懿自己,脸上也都有些动容。

别部司马乃大将军府下的官职,秩比千石。

其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并不固定。但凡能够担任别部司马之人,几乎都是大将军的亲信。

司马懿再如何聪慧,年仅十八岁就担任大将军府的别部司马。这种恩宠,却是显得有些太骇人听闻了。

须知,哪怕典满是典韦的儿子,也只是从一介亲兵做起,并未授予实质性的官职。

司马懿平复了一下心绪,躬身作揖行礼道:“懿何德何能,居然得到大将军如此厚爱?别部司马一职,懿恐怕难以担当啊。”

文昭却是上前,抚其背曰:“当日初次见到阿懿,吾就知道你绝非池中之物。这些年你的成长,吾亦看在眼中。”

“我相信,大将军府别部司马的职位,你一定有能力担任。”

话毕,文昭不再征求司马懿的意见,直接让人将印绶拿了出来,亲手交给司马懿。

司马懿推辞不过,只得领了印绶。只是他的心中,对于陈旭的感激之情越发浓烈。

如今诸侯仍旧都在修生养息,陈旭却准备普及教育。

作为一个穿越过来的华夏子孙,对于华夏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他自然知道一些。

马钧发明的指南车,已经可以取代指南针的地位。然而,由于指南车体积庞大,制造繁琐。假如指南车损坏,修复也并不容易。

因此,文昭就将后世指南针的理论搬了过来,而后让人利用磁铁、铁针,研究出了最简易的指南针。

四大发明之中的火药,对于现在的陈旭来讲,还是太过遥远。因此,陈旭根本没有考虑过火药的事情。

然而,华夏的两外两大发明,造纸术与活字印刷术,却是能够加速知识的传播,并且打破士族对于知识的垄断,让寒门之人也有出头的日子。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来自后世的陈旭,十分坚信这件事情。

因此,很早以前他就在考虑大量印刷书籍,好让天下人都能够读书认字。

这样一来,也可以完成当初在陈家村,对于陈虎的承诺:日后,每一个陈氏子弟,都能读书写字。

活字印刷术的工艺并不复杂,只需将陶土或者铜、铁制造成汉字的模样,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然而,陈旭虽然知道造纸术,却并不晓得详细的工艺。哪怕东汉蔡侯纸,已经开始普及,但是它的成本比起后世,仍旧显得有些高昂。

若是不能造出廉价的纸,纵然有了活字印刷术,昂贵的书籍,普通百姓家庭想要购买,却也有些不太现实。

造纸术最先出现,是因为上古先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

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

这就是最古老的造纸术,也是造纸术的起源。

直到东汉和帝时期,经过了蔡伦的改进,才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这种方法制造的纸张,后人称为‘蔡侯纸’。

这种纸用树皮、破鱼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

蔡侯纸相比起以往的纸张,显得非常便宜,并且纸张的质量也提高了许多。由于原料又很容易找到,所以蔡侯纸逐渐被普遍使用。

然而,在文昭看来,汉代的蔡侯纸仍旧显得有些粗糙,成本还是太过高昂。

为了改进造纸术,陈旭就召集了很多以前造纸的匠人,让他们以麦杆、稻杆为原料,改进蔡侯纸。

经历几年的研究,那些匠人终于在造纸术方面,有了极其显著的突破。不仅纸张的质量提高了许多,成本也变得更加低廉。

文昭拿着手中那张洁白如雪的纸张,脸上露出了欣喜若狂的神色。

这种纸张的出现,再加上这些年,陈旭秘密让人制造出来许多大小、规格不一样的活字,他完全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大量印刷书籍。

文昭迫不及待的召集几个重要谋士,商议普及教育的事宜。

在此之前,无论是改进造纸术,还是活字印刷术,文昭都是秘密进行,众人根本不得而知。

当文昭拿出了那些洁白如雪的纸张,以及数万大小不一的活字以后,众人尽皆呆立当场。

自从建造了陈氏祠堂以后,陈纪的身体居然开始慢慢变好。这段时间,他也是留在蒲坂,文昭还经常抽时间前去看他。

这一次,陈纪也被文昭叫了过来。他双手抚摸着那光滑细腻的纸张,脸上露出了迷醉的神色。

足足过了半晌,他才惊叹道:“文昭此举,乃是教化万民,恩泽万世之善举,功德无量啊。”

田丰、陈宫、程昱、司马朗、陈群、钟繇、张裕等人,亦是纷纷开口称赞。

他们们有想到,一介武夫出身的陈旭,居然能够考虑的如此长远。不声不响之间,就做下了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事。

只有贾诩面不改色,李儒、司马懿眉头微皱。

陈旭身为一方诸侯,对于自己麾下之人,自然一直都注意着。

看到三人的举动,他忍不住问道:“你三人愁眉不展,可是觉得此举有所不妥?”

贾诩仍旧沉默不语,李儒却是说道:“主公此举,虽然可以流芳百世,得到天下寒士的敬重,却也会得罪不少世家大族。”

“为何?”

李儒说道:“主公可知,有汉以来,世家大族为何能够掌控朝政,把持地方?”

陈旭道:“世家子弟接受的教育,要远远超过普通百姓。再加上他们家族在朝中有关系,自然能够有机会出仕。”

“长年累月下来,世家越发强大,各种关系越发错综复杂,这才逐渐掌控的朝中以及地方。”

说白了,在汉代正是因为那些世家大族,他们对知识进行垄断,相互举荐家族子弟,这才导致普通百姓出仕艰难,世家势力越发强大。

说到这里,陈旭心中猛然一惊。

假如他果真推广造纸术与活字印刷术,就会打破世家对于知识的垄断。这件事情,并不是那些大族愿意看到的。

直到此时,他才知道贾诩为何沉默,李儒为何皱眉了。

至于司马懿的心思,他却是有些猜不透。

因为司马懿本就出身名门望族,若是文昭普及教育,对于他们家族的冲击力,也绝对不会太小。

没有办法进行知识垄断,世家就不可能经久不衰。

第四百四十三章张辽中伏

好不容易才摆脱了平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