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军神-第2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旭闻言,这才点了点头。
他来到陈宫面前,说道:“叔父,长文此次为伯父守丧,不能继续助我处理政务,当真是关中的一大损失啊。”
这段时间,陈群已经用自己的才能,征服了文昭麾下的文武大臣。不管是多么难处理的政务,陈群都能将其处理的井井有条。
有陈群在关中,很多冗杂的事情文昭都不用继续操心。而且陈群作为他的族兄,也是一位完全信赖的过的人物。
现在陈群骤然辞去了许多职务,关中的一应政务,文昭都要重新开始操心。
陈宫微微颔首,说道:“长文胸中有经天纬地之才,若是仅仅只是处理政务,天下虽大,却极少有人能与其比肩。”
“长文辞官守丧,对于文昭而言,的确是一大损失。”
“然而,为父守丧乃是人伦大事,长文所作所为亦是无可挑剔,只希望他不会守孝三年之久。”
文昭亦是微微点头,望着黄河两畔的青山,微微有些叹息。
生老病死乃天地循环之正理,无论是千古一帝,还是凡夫俗子,都抵挡不住岁月的侵蚀。
陈纪的去世实在太突然了,这个时候他的遗体早已下葬,文昭带领族人前去吊唁,也不过是为了尽一份心意罢了。
战船顺流而下,速度非常之快,眼见夕阳已经快要落山,船队仍旧快速行驶着。
黄河之水并不清澈,然而当红彤彤的夕阳染红了天边晚霞的时候,文昭看着滚滚黄河东流而去,而仍感受到了一种惊心动魄的美丽。
眼看一日就要过去,在河里打鱼的渔夫,纷纷驾驶着渔船往家中赶去。在这些渔夫之中,有青壮年,有小孩,也有头发花白的老人。
他们大多敞着胸膛,将裤腿拉得老高。有些老渔夫一边卖力的划船,一边放声唱着渔夫特有的歌谣。
满载而归的渔夫,自然是极其高兴,脸上带着幸福、愉悦的笑容。反观那些收获较少的渔夫,只能耸拉着脑袋,露出了一副闷闷不乐的表情。
“主公,趁着还没到达阳武,过来喝两杯就吧。到达了之后,再想喝酒就喝不到了。”
小陈骏看着对案互饮的陈宫、甘宁、陈虎、陈静几人,早就馋的一直吞咽口水。
他听到甘宁的话以后,急忙跑到了跟前,说道:“兴霸叔父,我也想喝酒。”
陈旭看到小孩的馋样,说道:“再等两年,你想喝酒自然由着你去,但是现在却不行。”
说完之后,他来到了甘宁的案几旁边,与两人对饮起来。
正如甘宁所说,现在在船上怎么喝酒都无妨,然而到达了阳武,因为陈纪刚刚去世,他们却是不好再喝酒。
前世的文昭,对于酒这东西并不十分钟情。然而这一世,由于经常征战沙场,他也喜欢上了烈酒。
当然,汉代的酒度数普遍要低,因此文昭也很少有喝醉的时候。他不是没有想过,酿造更纯的白酒,只不过他对于这些事情根本一无所知。
小陈骏不能喝酒,只得来到了陈政身旁,眼巴巴的看着三个大人喝酒。
酒过三巡之后,文昭看着陈宫的头上,已经有了一些白发,心中却是忽然感到一酸。
不仅是陈宫,如今的文昭三十三岁,已经不再年轻。像贾诩、程昱这两个谋士,年龄亦是很大了。
贾诩现年五十二岁,程昱现年五十八岁,这个岁数对于汉代的人来讲,已经属于老人了。
文昭来到汉代十几年的时间,势力强大的诸侯却是一个也没有灭掉。想到这里,文昭对于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否统一天下,总是感到了一丝惶恐与不安。
心中有事,文昭直接扔掉了杯子,拿着酒坛一坛一坛喝着酒。渐渐地,文昭终于有了醉意。
不得不说,喝酒的确能够让人忘掉烦恼,他大笑着与甘宁、陈宫等人谈论天下大势,兴致变得很高。
夕阳西下,晚霞更加美丽。文昭忽然起身,拿起一个酒坛,醉态可鞠的大声念道:
“滚滚黄河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第四百八十八章博浪沙
文昭昨日不知不觉,就剽窃了明代杨慎《说秦汉》的开场词,使得陈宫、甘宁颇觉惊奇。
好在文昭当时尚存一丝理智,将‘滚滚长江东逝水’,改成了‘滚滚黄河东逝水’。不然的话,真的有些不应景。
词并不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文昭剽窃的这首词虽然不错,然而在正统的汉代士大夫眼中,仍旧有些上不了台面。
故此,陈宫倒也没有刻意吹捧文昭。
第二次下午,船队果真如同甘宁预料的那般,按时到达了阳武。
而此时,一身素装的陈群,早已和阳武县令以及县中官吏,在黄河渡口等待文昭的到来。
由于阳武与兖州相邻,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就注定了文昭过来之时不会平静。若此时袁绍谴麾下大将奇袭阳武,后果将不堪设想。
故此,河南尹早就在文昭到达之前,就已经令几千之众驻守在阳武附近,负责文昭及其家人的安全。
可以说,文昭此次东行有些劳民伤财,然而作为族父的陈纪去世,他却不得不走上一遭。
如今天色已晚,再加上众人舟车劳顿,极其辛苦。是以宴席过后,文昭就带着家人早早前去休息。
第二日一大早,陈氏族人都身着素服,前往祭拜陈纪以及陈平。由于陈平在大汉的特殊地位,是以哪怕陈氏曾经没落了,陈平祠堂仍旧屹立不倒。
当濮阳陈氏、东武阳陈氏、颍川陈氏认祖归宗以后,宗族祠堂就修建在这里。陈纪去世,自然也进了宗族祠堂之中。
阳武乃是文化名城,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多如牛毛。
文昭等人祭拜完了祖先、陈纪以后,就在当地官吏的带领下,开始参观阳武的名胜古地,以及百姓的生活。
说起了阳武这个地方,就不得不提两个大汉的开国丞相。其中一个乃是陈平,众人自然大都知晓。
然而有另外一人,他的名气虽然不如陈平那么大,却也经历个几个朝代的兴亡,担任过大汉丞相一职。
这个人,正是陈平的同乡张苍。
张苍亦是阳武人氏,他自幼就非常喜欢图书、乐律及历法。战国末期,张苍曾在荀子门下学习,与李斯、韩非等人乃是同门师兄弟。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张苍担任了御史一职,掌管宫中的各种文书档案。
及至后来,张苍因为犯罪便逃跑回家了。等到刘邦起义,攻城略地经过阳武的时候,张苍就以宾客的身份跟随高祖攻打南阳。
燕王臧荼谋反的时候,高祖带兵前去攻打,张苍以代国相国的身份跟随高祖征讨臧荼,因功被封为北平侯,食邑一千二百户。
后来,张苍当过管理财政的计相;在萧何担任相国之时,以列侯的爵位在相府办公,帮忙萧何管理各郡国交上来的会计帐簿。
高祖去世以后,张苍和绛侯周勃等人,共同尊立代王为孝文皇帝。在文帝四年担任丞相的职位。
自汉朝建立到孝文帝已有二十多年时间,当时天下刚刚平定,朝廷中的文武百官都是军人出身,而唯独张苍从担任计相时起,就致力于探讨、订正音律和历法的工作。
他不仅为西汉王朝制定了律法与度量衡,制订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关于度、量、衡方面的理论;还辅助校正了《九章算术》。
前后算起来,张苍一共做了十五年的丞相,为西汉王朝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苍去世以后,就埋葬在故乡阳武县内,阳武县领也带着文昭,前去吊唁了一下这个西汉名相。
听完了张苍的事迹,文昭对其人肃然起敬。不谈论其他的功绩,单是张苍修正《九章算术》,都是一件利在千秋的大事。
吊唁完了张苍以后,阳武县令见文昭兴致颇高,当即说道:“主公,阳武还有一个位置,却是不得不参观一下。”
陈旭眉头一挑,倒是来了兴致,问道:“何地?”
阳武县领答道:“博浪沙!”
“博浪沙?”
文昭听着这个颇为熟悉的名字,却感到有些疑惑。
陈宫见状,急忙说道:“博浪沙乃张子房击秦之处是也。”
“张子房击秦之处?”
陈旭闻言,脸上依旧带着疑惑不解的神色。陈宫见状,却为自家这个侄子而感到脸红。
不得不说,文昭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对于很多古史、典故都不太理解,自然不知道‘张良刺秦’的典故。
阳武县令颇为机灵,看到自家主公的样子,就知道他并不知晓这个典故。为了不上他难堪,当即开始叙述这个典故。
原来,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两朝的宰相。
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
故此,张良一直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且致力于推翻秦朝。
张良先到东方拜见仓海君,共同制定刺杀秦始皇的计划。
哪怕他的弟弟不幸死去,张良也没有花钱将其下葬,反而散尽家资找到一个大力士,为他打制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行踪。
张良打听到消息,确定秦始皇会经过博浪沙以后,就与大力士埋伏在附近。
秦始皇的车队果真经过此地,但所有车辇全为四驾,张良分不清哪一辆是秦始皇的座驾。只看到车队最中间的那辆车,极度奢华。
于是乎,张良指挥大力士以大铁锤击向该车。
一百二十斤斤的大铁锤,将乘车者全部击毙倒地,张良趁乱钻入芦苇丛中,逃离现场。而张良找到的那个大力士,却被秦军杀死。
然而,被大力士击毙命者为副车。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预防准备,所有车辇全部四驾,时常换乘座驾,张良自然很难判断哪辆车中是秦始皇。
秦始皇幸免于难,当即龙颜大怒,下令全国缉捕刺客。然而大力士已经被杀,又不知道另一位刺客是谁,后来只得不了了之。
,也因此闻名天下。后世诗人以博浪沙为题材,所做的有名诗词都不下四十首。
然而,文昭毕竟对于这些诗词不太熟悉,故此听着博浪沙的地名有些耳熟,却也没有想起博浪沙的事迹。
听完县令的叙述以后,文昭才恍然大悟。他凝望着博浪沙这个地方,却久久未语。
后人说起博浪沙,大多都惊叹张良对于故国的忠诚,对于张良敢于与暴秦作斗争而大声喝彩。
然而,作为一个对于秦国比较有好感的穿越人士,文昭前世查过大量史料,才发现史书歪曲了秦国,歪曲了这段历史。
与其说秦国亡于暴政,倒不如说秦国亡于仁慈,亡于依法治国。
与其说秦国被农民起义军所亡,倒不如说被一群野心家,一群妄图复辟的六国余孽,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搅乱了整个天下。
史书将秦始皇,刻画成了一个不择不扣的暴君。然而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却没有妄杀一位将军大臣。
纵观整个华夏的历史,几乎每个朝代都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事情。却只有秦始皇与李世民,至始至终没有妄杀麾下有功之臣。
在寿宴之上,齐国博士淳于越直言劝谏秦始皇,让他使用分封制。他的言辞极其激烈,说道‘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的王朝若是不遵循古制,势必不能长久,终有亡国的时候。若是一般的皇帝,有臣下敢说他的江山不能长久,恐怕早就被诛连九族了。
然而,秦始皇终究还是有着博大、宽广的胸襟,虽然没有采纳淳于越的建议,却也没有治罪他,反对对其委以重用。
纵观秦始皇的一生,他虽然南征北战,横扫列国一统天下。
然而当他统一天下之后,对于那些顽固的六国贵族,以及宗室,却并没有屠戮一空,反而将他们迁入咸阳好生供养。
不仅如此,哪怕对于燕太子派人刺杀自己,秦始皇非常愤怒。但是灭掉燕国以后,也没有将这种愤怒发泄在百姓身上。
养六国宗室、贵族,不迁怒百姓,这既可以表现出秦始皇心胸的宽广,也能从侧面反映出秦国律法的深入人心。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就坚定不移执行‘依法治国’的路线。这种律法,打破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铁律。
面对帝国的律法,哪怕一国之主与太子都不能触犯。
就好像商鞅变法时期,秦孝公与商鞅纵然知道帝国的老士族,将会是变法最大的阻碍。甚至秦孝公,有好几次都想要杀掉那些老士族,以绝后患。
然而商鞅却认为:这些人虽然会是变法的最大阻碍,但是他们没有触犯秦法,你身为君王却不能为了剪除后患,就主动破坏秦国的法律。这样的话,他们没罪,你反而有罪。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哪怕秦孝公死的时候放不下秦国新法,仍旧没有妄动那些对新法虎视淡淡的老士族。
由此可见,秦法对于国君的约束能力。
秦国正是秉承了商鞅之法,一直依法治国,才能从一个偏僻、野蛮、落后的诸侯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强大的霸主。
也许秦始皇不杀六国宗室、贵族,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宽宏大量,其中也未尝没有秦法的影响。
可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对待六国宗室、贵族宽宏大量,他们却想着国仇家恨,一直密谋推翻这个统一的帝国。
及至后来,待秦国灭亡以后,秦国宗室却被六国余孽屠戮一空。到底谁残暴,谁仁慈,却是引人深思。
至于秦国因为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这个在后世看来,更是一些无稽之谈。
秦国的律法虽然苛刻,但是从秦国历史就可以看出,秦法对于普通百姓却是有着极大的益处。秦法触犯的,只不过是老贵族的利益罢了。
废除奴隶、军功授爵、奖励耕战、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废除贵族的分封世袭制度,这一切的一些,对于百姓来讲都只有好处。
这些秦法,剥夺的只是贵族的权益。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历史上六国才一直如此敌视秦国。在士大夫以及贵族看来,哪怕其实他国家统一天下,他们作为贵族的权益也能保留。
唯独秦国统一天下,他们却会因为秦法,而丧失自己的特权。
秦国推崇法家,一直致力于依法治国,自然是天下儒生的敌人。为此,不少儒生可以歪曲秦国律法,讲诉秦法的苛刻、残暴。
但是战国的历史却证明,秦国使用秦法,却让国家越来越强大。几百年来秦人能适应秦法,不觉得残暴、苛刻,唯独六国贵族觉得苛刻么?
历史记载那场闻名后世的大泽乡起义,其原因居然是:陈胜、吴广等人,因为朝廷征发徭役,遇到大雨不能按时到达渔阳,按照秦国法津规定,众人都要被杀头。
这些可怜的百姓,因为被逼无奈,这才起义反秦。
《史记》上面如此记载,后世之人读到这段史料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心中愤愤不平,大骂秦国律法没有人性,逼迫百姓不得不造反。
可以说,这道记载却是坐实了秦法苛刻,秦人统治残暴的事实。
然而,后世考古学家出土的文书,却发现了秦国当时的律法,居然与史书完全不同。
出土的秦国《徭律》中明文规定:御中发徵,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水雨,除兴。
意思就是:为朝廷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二甲(2副铠甲的钱)。迟到三天到五天,斥责;六天到十天,罚一盾;超过十天,罚一甲。遇到降雨之类不可抗力,可以免责。
由此可见,史书记载陈胜、吴广起义的动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