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铁血大民国 >

第617章

铁血大民国-第617章

小说: 铁血大民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连阿拉伯帝国都比不上?所以组建以美国为首的美洲国家共同体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罗斯福长叹了一声,扫视了办公室内的众人一圈,所有的人都脸色阴郁。按照罗斯福的设想,未来的世界很有可能是大中华联邦(大东亚联邦)、欧洲共同体(大德意志联邦)、美洲共同体三足鼎立。但是在这三个超级国家当中,组建难度最大的无疑是美洲共同体。

因为中国数千年来就是大东亚文明的领袖,中国人的数量又占到目前大东亚地区总人口的75%以上,只要坚持不懈推行民族融合政策,顶多几十年就能奠定大东亚团结统一的基础。

而欧洲文明虽然自罗马帝国衰弱后就一直处于分裂状态,但现在德国的实力超强,而且德国人一直都有领导欧洲的野心。等到他们掌握了俄罗斯的资源和中东的石油之后,就可以一手枪炮,一手石油来推进欧洲一体化了。虽然不一定能奠定永久统一的基础,但是一个以德意志为核心的团结的欧洲还是有可能出现的。

可是美洲共同体呢?且不说那些被美国欺负了几十年的拉美国家肯不肯和美国一体化没准还真肯!但是美国人民肯和他们这些拉美穷亲戚一体化么?他们肯让拉美国家的穷人到美国来争夺就业机会么?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美国没有办法像大中华联邦那样构建一个“大美洲联邦”。只能和德国一样试着建立一个美洲共同体,但是美国又没有德国那样的压倒性军事优势。拉美各国未必会买美国的账,想要建立这么一个共同体的唯一办法就只有在保持美国海军绝对优势的前提下,用经济援助开路了……可是那些拉美国家能善用美国提供的经济援助么?

……

南京。汤山,大中华联邦国防部。

“……国际无产阶级联军(指苏维埃阵营中的红军、人民军)歼灭美英华等帝国主义军队总计一百二十万;还包围了大马士革、贝鲁特、亚历山大、哈伊马角等地超过六十万帝国主义军队;击毙俘虏英军中将阿瑟。帕尔瓦希、英军准将曼顿。史密斯以下将官八人,校级军官三十九人;俘虏英、美、中、阿拉伯帝国等国官兵十三万八千九百余人;缴获坦克、装甲车665辆,卡车719辆,大炮2246门,各种轻武器不计其数;击落飞机119架,击沉驱逐舰2艘、巡洋舰1艘、大型运输舰5艘。重创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2艘。此战实乃世界革命开始以来之最大胜利!”

国防部作战会议室内,赵胖子正用无比低沉的语气念着苏联、印度联合公布的中东保卫战战报。大幅的世界地图挂在墙上。常瑞青坐在会议桌的首座,吴石站在地图前面,这幅地图上世界革命的行情的确在反弹当中,红旗已经插到了非洲!在中东的一大片红色区域上有几面孤零零的米字旗、星条旗和哈里发旗。显得孤独寂寥。无能为力,反革命前途看起来非常暗淡。

赵振念完战报后,吴石又向在座的高级军官们介绍着目前的敌情,虽然现在世界革命大反弹,但是中国国防军的高层们还是非常淡定的。实际上美英在中东吃的苦头就和这里某个人的暗中捣鬼有关。国防部现在的战略与其说是着眼战时,不如说是放眼战后。

“第二次中东会战的结果完全符合预期,英美的损失虽然不可能有120万之多,估计5、60万还是有的。”吴石介绍了中东战局后说:“国防部判断。英美撤出中东已经是大势所趋,而且在中东败给印度后大英帝国已经无法维持其四强地位。可能依附德国成为其事实上的附庸。所以第二次中东会战最大的获益者与其说是苏联、印度,不如说是德国,德国成为欧洲领导者的最大障碍已经消失,战后世界的领导者也非德国莫属了。”

吴石的声音在房间内飘荡,听上去语调平稳,可在座的国防军高级将领们还是听了那么几分无奈。常瑞青一直以来的战略其实是维持大英帝国,避免德国独霸欧洲。可是大英帝国自己不努力,又被托洛茨基当成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一顿顿的猛揍,能撑到现在已经不容易了。

“综合目前情况,德国称霸欧洲并且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趋势已经无法阻挡,而我国的战争策略也必须做出一定的调整。最重要的变化,就是要改变原有的苏联第一的总方针,因为苏联一旦战败,将意味着德国最后取得欧洲霸权!苏联欧洲地区之土地、资源和工业基础将全部为德国所有。如果考虑到英国也将屈从德国之下,德国所掌握的重工业实力将超过中美之和!”

吴石眉头微皱,如果比地盘、比人口、比资源,战后的大中华联邦都是世界第一!但是比工业基础比技术储备,中国不过崛起了十几年,如何能同整个欧洲相比?但是中国的潜力却是任谁都无法否认的,所以哪怕中德关系一直以来就“亲密无间”,希特勒也绝不会放弃打压中国的机会,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本来就不是以感情而论,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

因此,一旦苏联灭亡,德国必然会干涉亚洲特别是东亚事务,阻止中国吞并日本、菲律宾和东印度群岛,甚至会扶植日本来对抗中美。所以中国必须要将吞并日本摆在消灭苏联之前,这也就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国将要面临两线开战的局面!

吴石停顿一会,喝了口茶,刚想接着往下讲,突然有人插话。“吴总司令,”吴石循声看去,原来是海军部长陈绍宽:“改变以苏联为第一对手之总体方针,是否意味着将以日本为第一对手?是否意味着即将同日本决裂?”

“新的方针将要求首先击败日本,但是这不意味着立即开战,不过海军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做好准备。”常瑞青语气淡淡地回答道。现在中国的军事实力当然比日本强大,打赢是毫无问题的。可是红色日本也不是随便捏捏的软柿子,虽然陆军不值一提,但是日本海军却很不好对付,他们的总吨位和航空母舰、战列舰的吨位都超过中国海军。

陈绍宽思索了下,又问:“那么我们同印度的战争,还有中东作战是否会和中日之战同时进行呢?”

根据常瑞青的指示,海军已经成立了西洋舰队,海军运输司令部也将大批运输船调往缅甸仰光,准备为对印和中东作战提供后勤运输。可是中日之战一旦开始,日本海军就有可能封锁马六甲海峡,切断西洋、南洋舰队之间的联络,还有可能派舰队进入印度洋作战。

“海军必须做好随时开战之准备。”常瑞青沉声道:“但何时开战还需要视情况而定!”他突然加重了语气:“鉴于日本一贯以来,都习惯不宣而战,搞突然袭击,因此海军必须全力戒备,不得有丝毫懈怠!”

“海军必不辱命!”陈绍宽腾地站起来大声答道。

常瑞青满意点点头:“厚甫,舰载雷达和防空雷达搞得怎么样了?”

作为穿越客的常瑞青当然早就知道雷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过他不是学理科的,对这玩意儿可不在行,而这个时代中国的电子技术几乎是一片空白,想要自己从零开始搞可就太困难了。好在当时英美法德苏都先后开始研制雷达,这方面的技术并不难获得,情报局科技部就陆续搞到了不少,从日本流亡过来的工程技术人员里面也有搞电子的。于是,一个名为海军电子研究所的机构早在1928年就挂牌成立,并且获得了大笔经费进行雷达技术和无线电通讯技术的研究。到了世界大战爆发后,中英德三国又在雷达技术方面进行了一些合作,掌握了最为关键的多腔磁控管技术。到1935年处,又成功进行了防空雷达实验并且取得了成功。常瑞青在得到这个消息后,就立即签署命令在南洋舰队母港所在的广州湾修建雷达预警系统。

“目前已经建成了6个雷达站,还有28个正在施工,到年底应该可以全部完工,届时湛江港将处在防空雷达的完全保护之下,任何接近湛江军港50公里的飞机都会被我们发现。”

50公里,眼下的雷达也就是这点能耐了,想要更先进的雷达还得再过上两年。不过能提前50公里发现敌机也就能基本排除军港遭遇突然袭击的风险了,这段距离够普通的舰载轰炸机飞上10分钟。而且雷达站并不是修在军港里面,而是建造在军港外围,这样又能多几分钟的反应时间,应该足够让战斗机起飞迎战了。只要南洋舰队不会在母港遭到日本海军的偷袭,双方摆开来打,中国还是有必胜把握的。

“做的很好,海军还要加快舰载雷达的研发,此外机载雷达的研发也要跟进,海空军可以合作搞。”常瑞青又吩咐了几句后就宣布散会。今天的会议本来就是个“通气会”,上千万国防军的调整布防的计划还要过一阵子才能做出来。

第七百四十一章驱虎三

会议结束后,大部分与会将领都鱼贯而出,不过常瑞青、赵振、吴石、张国焘,还有今天上午才到南京白崇禧、彭德怀、林祚大三人都没有离开会议室。“恺荫,把刚刚从天眼那里得到的消息说一下吧。”常瑞青指了下张国焘道。

“苏联、印度现在正在诱惑日本同咱们开战,还要在德里搞一个什么祝捷庆典,想叫日g高层去参观。武田亨的心思也活泛起来了,听从了山本五十六的建议准备先拿下欧胡岛,然后再考虑下一步的行动。”

“下一步行动?知道是什么吗?”吴石追问。

张国焘微微摇头:“这个不知道,可能武田自己也没有想好,不过多半是两种可能,一是和咱们过不去;二是南下澳大利亚。”

“靠猜可不成,一定要搞清楚具体的方向,这个非常重要。”吴石看了看常瑞青,接着又道:“耀如,如果日本人南下澳洲就好了,咱们要先把印度阿三从中东打出去。”

“不是如果,告诉天眼,一定要促使日军南下澳洲!”常瑞青斩钉截铁的命令道。

白崇禧、吴石、赵振和彭德怀等人同时一愣,他们并不知道天眼的真实身份,没想到这个间谍神通广大到这种地步。白崇禧追问道:“耀如,有把握吗?”

“可以一试。”常瑞青淡淡地道:“总有七八成把握吧。”他想了想又道:“不过光靠天眼恐怕不行,武田亨也不是那么容易左右的人。”

“耀如。我有个想法。“赵振接过话题道:“可以让研轰七曝一下光,还可以夸大一下研轰七的数量。让日本人误以为我们已经拥有了一定数量的远程重型轰炸机。”

研轰七的最大航程超过3000公里,即使在搭载5吨炸弹的情况下。最大航程仍然超过2300公里,从海参崴和南朝鲜(已经交给大韩民国)出发可以覆盖日本本土的大部分区域,还可以用来摧毁日本在桦太岛的石油设施。

常瑞青道:“我看可以,恺荫,你去和空军的杨总司令商量一下,看看怎么安排。”

“明白了。”张国焘点了点头,也给常瑞青出了个主意:“总理。根据天眼的报告,日本人对新加坡要塞非常忌惮,这个要塞离开他们的主要石油采集地苏门答腊岛的巨港油田非常近。一旦开战。从新加坡起飞的俯冲轰炸机都能把巨港油田炸毁。要不咱们也在新加坡要塞部署一些俯冲轰炸机和中型轰炸机?”

白崇禧插话道:“不行,新加坡要塞是一线基地,太容易遭到日军突袭,在开战前不能部署太多的飞机。不过新加坡要塞的驻军应该增加。那里居民要尽快疏散。战备物资也要开始储备,要做好被日军围攻的准备。我估计一旦我们同日本开战,新加坡要塞一定是第一个遭到攻击的对象。”

“已经布置下去了。”常瑞青思索下说:“不仅是新加坡,吉隆坡、关丹、马六甲、沙阿兰、槟城、纳土纳群岛、文莱、山打根和巴拉望岛都做了防备。”

白崇禧微微皱眉,有些不安地道:“南洋那么大,还有那么多岛屿,光守是守不过来的。”他想想又道:“而且靠轰炸油田也不一定能吓倒日本人,他们在战前就储备了不少石油。夺取巨港油田和巴厘巴板油田后,他们的石油产量远远超过消耗。多余的部分都储备起来了,好像还是我们帮着运输的。”

这个时空因为中国在背后暗助日本,所以美国人的潜艇并没有对日本的南洋运输线构成什么威胁。巨港的石油直接用日本油轮运到新加坡,然后由中国油轮运往釜山港,再由日本油轮从釜山把石油运回本土储备起来。这一路由日本油轮负责的航线极短,在日本驱逐舰的层层保护下,美国潜艇根本无从下手,而由中国负责的运输线虽长,但中国一来和美国算友邦;二来这样的行为也没有违反国际上面的“中立准则”;所以美国也无可奈何。不过日本本土的石油和各种战略物资储备却因此变得非常充足。

“不、不用太担心日本,”常瑞青摇头说:“他们不是咱们的对手,不大会上门送死的。”他的唇角流露出一丝玩味。“俗话说惹不起、躲得起,他们惹不起我们,正好躲到澳大利亚去,不是么?”

白崇禧稍稍愣了下,随即点点头,日本即使拼了命来和中国作战也没有多少胜利的希望,除非苏联能在西线战场创造奇迹,否则就是中美夹攻日本。唯一的出路就是“躲”到澳洲去,英国人现在就剩最后一口气了,所以澳洲是肯定守不住的。那些澳洲以后,日本就有退路了,即使本土和南洋群岛统统沦陷,他们也能在澳大利亚重新建国。至于中国追杀到澳洲去的可能性倒不太大,毕竟战后中国不过是世界第三强国,美德两国都不会希望中国拥有太大的领土和太多的资源……

看到没有人再提出建议,常瑞青神色严肃地道:“对日政策就先定下来了,一是要做好一战的准备;二是驱虎吞狼,促使他们南下澳洲。”他又扫了眼众人,接着说道:“三嘛,还是要给他们一点幻想……中日都是gcd领导下的亚洲国家,又同文同种,是东亚文明的栋梁,不应该自相残杀。如果日本gcd可以改变苏维埃革命的路线,改走国家社会主义道路,中日两国两党完全可以和平共处,成为共同抵抗西方文明入侵东方的盟友。”

在座的众人互相看看,谁都没有对常瑞青的话提出异议。他们心里都明白,东方世界只能有一个领袖。所以中日在战后成为盟友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现在抛出这个政策不过是暂时稳住日本人。因为大中华联邦在实现中日一体之前,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麻烦要解决。那就是印度!这次常瑞青把白崇禧、彭德怀和林祚大从前线召回,就是要讨论对付印度的。

“健生、石穿、阳春,你们对印度和中东战场有什么看法?”常瑞青直入主题了。

“耀如,从印度红军在中东战场的表现来看,中亚m斯林和印度m斯林肯定是打不过他们的。”白崇禧斟酌着说:“如果我们一定要消灭印g政权,恐怕必须出动三百万以上的国防军,而且也不一定会得手。因为印度民众还是非常拥护印g的。”

常瑞青微微点头,印度现在的情况有点像历史上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鲁易是伟大领袖,印度gcd光荣正确。领导3。5亿印度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婆罗门封建主义、国大党官僚资本主义),又雄赳赳、气昂昂出兵中东打败了一百多万英美联军。而且眼下的印g还没有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根据情报,这是托洛茨基向鲁易提出暂时不要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因为托洛茨基认为印度农业的积累不足,耕种方式也非常原始。人均耕地面积又小。如果硬要盲目推行集体化政策,代价肯定比苏联当年更惨重。类似的话历史上赫秃子也和太祖讲过,不过鲁易倒是勉强听进去了,所以现在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