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451章

天下枭雄-第451章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作为堂堂相国,就算对苏威瞧不起,也不该表现出来,没有必要为一点小事而得罪人,所以王绪不出门迎接,并非是瞧不起苏威,而是他对苏威不满。
  这个不满的根子在其弟王肃被贬一事上,王肃是被韩寿重弹劾,而韩寿重是苏党之人,王绪便怀疑,弹劾兄弟王肃,其实是苏威的暗中指使,这种不满在朝内一般不会表露,但往往在礼仪这种小事上就会表现出来。
  苏威呵呵一笑,“既然王相国很忙,那我就改天再来拜访。”
  对苏威这种八十岁的老官僚来说,面子是第一重要。


卷十七 田陌耕忙战未销 第十二章 收官之棋
  王玄治眼看苏威要上马车,慌忙上前道:“苏相国请留步,我们已经通知家主,家主马上就出来。”
  “呵呵!是吗?我担心王相国很忙,我会打扰他。”
  “不妨,请苏相国稍候。”
  王玄治急给旁边的管家使个眼色,管家飞奔进去禀报了,苏威背着手冷笑不语,王绪竟然还给自己上眼药,等会儿让他哭都来不及。
  片刻,王绪快步走出府门,老远便笑道:“我不出来迎接,苏相国就不肯进府么?”
  “哪里?我是担心王相国有事情,怕打扰了王相国,老夫不敢登门。”
  “苏相国是请都请不来的贵客,我纵有天大的事情也会放下来,哪敢怠慢苏相国,苏相国请进!”
  王绪一摆手,很恭敬地请苏威进府,苏威背着手,得意洋洋走进了王家府邸,王绪在后面,眯眼盯着他的背影心中暗骂,“这个死老头,不请自来,架子还不小。”
  王绪没有请苏威去他的书房,一般高官都会有两个书房,一个外书房,一个内书房,内书房是主人的隐私之地,一般人不准进去,而外书房更多时候是一种会客的地方,有别的一般的客人,像族中兄弟,或者朝中盟友之类关系极为亲密者,会去外书房谈话。
  而苏威这种高官,同时又不是亲密盟友者,不会去外书房,而是去贵客房。
  两人走进贵客房,分宾主坐下,一名侍女上了茶,王绪也知道苏威无事不会登门,他沉吟一下道:“苏相国今天登门,有什么要紧事吗?”
  “呵呵!没什么大事,只是听到一件有趣的事,特来提醒一下王相国。”
  “什么事?”王绪有些紧张起来,他当然知道所谓有趣的事,不过是个说法罢了,一定是有什么大事,否则苏威不会亲自上门。
  苏威依然笑容可掬,不慌不忙道:“大概在半个月前吧!有一个女人,抱一个孩子,据说是长安乐姬,到处告状,王相国没听说这件事吗?”
  王绪一怔,“什么女人,和我有关系吗?”
  苏威点点头,“多少有点关系,那个女人说,她手中的孩子是王家骨肉,是令郎王凌的孩子。”
  苏威眼睛眯了起来,眼睛闪烁着一种狡黠的亮色,“这件事,难道王相国真不知道?”
  王绪只觉头脑里‘轰!’地一声,汗珠从后背滚了下来,他忽然想起去年冬天发生的一件事,一个低贱的乐女,抱着一个孩子上门来,说是和长子凌所生,当然他勃然大怒,命令将乐女赶出府门。
  事后他有点后悔,不能让这个女子到处去宣扬,他便让兄弟王肃去找这个女人,给她点钱,让她离开太原,不料这个女人却找不到了,事情已经过去好几个月,这个件事他也渐渐忘了,不料这个意想不到的时刻,这件事忽然暴发出来。
  王绪额头上不断冒冷汗,苏威竟然提到了他儿子的名字,那么会不会把儿子的底细揭露出来?
  他克制住心中的慌乱,故作镇静道:“这件事苏相国不觉得很滑稽吗?王氏名门竟然会和一个风尘女子有关系,这件事听起来就是那么荒诞!”
  “呵呵!这个女人竟然跑去拦楚王殿下的车驾,为了保护王相国的名誉,楚王殿下便命御史台接手了此事,听说御史台从长安调查回来,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事情,是关于令郎!”
  苏威这几句话如一把刀插进了王绪的心脏,令他彻底绝望,王绪明白了,杨元庆已经知道了儿子王凌在东宫文学馆为供奉之事,他脚踩两只船之事曝光。
  王绪仿佛一下子苍老了十岁,在即将换相这个骨节眼上,这件事被抖出来,对他的影响何其之大。
  但王绪还抱着一线希望,这件事就是苏威想要挟自己,还是杨元庆的意思,如果是前者,那么还有一线可以解决的希望,他和苏威可以谈谈条件。
  王绪叹了口气,“苏相国,你就明说了吧!你到底想要什么,我们可以谈一谈。”
  “呵呵!王相国果然是聪明人。”
  苏威遗憾地摇摇头,“我倒是很想和你谈一谈。只可惜我不是代表我自己而来。”
  “什么?”
  王绪脸上一阵抽搐,“你在说什么?”
  苏威将一本弹劾奏折的副本放在桌上,淡淡道:“你自己看看吧!看完了,你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说完,苏威站起身扬长而去……
  王绪拾起奏疏只看了两页,便俨如一脚踏入了深渊,眼前一片漆黑,他知道自己的相位完了,杨元庆在这个时候把这件事抖出来,无疑就是想让他退相,现在是给他一个台阶,如果自己还不知趣的话,恐怕问题就严重了。
  ……
  次日一早,王绪正式提出了辞呈,以能力不足为由,辞去相位,杨元庆三次退回他的辞呈,王绪又三次上奏,杨元庆最终批准了他的辞呈,改封他为赵郡太守,另封魏郡太守杨善会为刑部尚书,入紫微阁为相。
  也在同一天,渔阳郡太守卢豫调入京出任内史令兼户部尚书,恒山郡太守崔弘元出任纳言,两人皆入紫微阁为相。
  崔弘元是前涿郡太守崔弘升之兄,是博陵崔氏家主,在河北世家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这样一来,苏威、杜如晦、崔君素、杨师道、杨善会、卢豫、崔弘元,这七人形成了新的紫微阁之相,号称‘新隋七贵’,
  七名紫微阁新相国顿时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太原城内议论纷纷,所有人都在谈论这七名相国的履历,谈论这次紫微七相的权力平衡。
  裴府,裴矩书房内坐着几名重要的裴家子弟,裴世清、裴晋和裴青松,裴矩穿着一身细麻宽身蝉衣,神情轻松而悠闲,他不再担任相国,退仕回家,虽然告老,却没有返乡,依旧留在太原。
  裴矩依旧在关注着朝廷时局的变化,没有了朝廷琐事缠身,裴矩便花更多时间考虑裴家的前途,在所有裴家子弟中,他最看重的是三个人,裴世清、裴晋和裴青松,他认为裴家的前途必然是系在这三人身上,他对三人充满厚望。
  “这次紫微阁变化,崔弘元和卢豫入阁在我的意料之中,毕竟楚王要笼络河北士族,范阳卢氏和博陵崔氏是河北两大郡望,他们入阁是众望所归,不过杨师道和杨善会入阁却出乎我的预料,我想听听你们的想法。”
  他的目光先向裴世清望去,“世清,你是长辈,你先说吧!”
  裴世清因裴矩和裴文靖的退仕而被升为礼部尚书,虽然没有能入相,但也成为了核心高官,这便使得裴家没有被边缘化。
  裴世清曾在大业年间出任鸿胪卿掌客,大业四年,率隋朝使团跟随倭使小野妹子出访倭国,回来后深受杨广赞誉。
  在杨元庆夺取太原后,裴世清又四方出走,说服河东道南部各郡效忠新隋,立下了很大的功绩,被封为鸿胪寺卿。
  裴世清和裴矩虽然同为闻喜裴氏,但他们同族不同支,他倒和裴青松同支,是裴青松的亲叔父。
  裴世清微微欠身答道:“回家主的话,杨师道是隋室王族,他的入阁能安抚很多旧隋臣,另外杨师道又曾是五原郡太守,和楚王私交很好,加之他妹妹江佩华又是楚王侧妃,他应该是杨元庆的心腹,资历也足够,他入阁并不奇怪,倒是杨善会入阁侄儿不太理解。”
  旁边裴晋接口道:“孙儿觉得杨善会入阁,会不会和弘农杨氏有关?”
  裴矩沉思片刻道:“杨元庆虽然出身弘农杨氏,但这个时候他不会认自己的出身,否则他隋朝的旗帜就打不下去,杨善会此人为官正直,能力卓著,在洛阳朝廷很有威望,我倒觉得杨元庆用他为相的真正用意是为了洛阳,招揽洛阳之臣。”
  说到这里,裴矩看了一眼旁边的裴青松,见他嘴唇绷成一条直线,就害怕说错一个字的样子。
  裴矩微微笑道:“青松,你怎么不说话,你跟在杨……楚王身旁,照理,你应该比我们更了解楚王,难道你一点消息都没有吗?”
  裴青松咬一下嘴唇,心中很为难,这些事情楚王都对他和萧琎谈过,但他不想把楚王的谈话再翻说出来,他认为这是对楚王的不忠,但家主问他,他又不想说谎,令他心中纠结之极,他只能低头不语。
  裴晋在一旁冷笑一声,“做了记室参军,连家族都不要了,哼!”
  裴晋虽然做到大理寺少卿,但他对裴青松一直心怀嫉妒,他熬了多少年,才一步步走上来,这裴青松刚入仕就担任记室参军,让他心中极为不服。
  裴矩摆摆手,示意裴晋不要插嘴,他对裴青松温和笑道:“如果你觉得为难,不说也无妨!”
  裴青松叹了口气,“用杨善会为相,主要是楚王想安抚弘农杨氏,以堵天下人之口,说他是忘本之人。”


卷十七 田陌耕忙战未销 第十三章 扬帆出海
  四月的北平郡正是仲春时节,莺飞草长,绿意盎然,一片片茂密的森林覆盖在这片辽阔而又肥沃的原野上,森林边,濡水如一条宽阔的玉带,蜿蜒盘转,流向远方大海。
  在濡水两岸,一座座废弃的村庄里又渐渐出现了生机,炊烟袅袅,被废弃的耕地隐约可见忙碌的农人。
  在濡水旁的官道上,一队数百人骑兵疾奔而至,激烈的马蹄声惊破了宁静的清晨,远处农人纷纷放下锄头,好奇地望着这队疾奔的骑兵。
  经过数天的日夜兼程,杨元庆又再次来到了这片人口稀少的土地,他位于骑兵队的最前方,在五百骑兵队的护卫下疾速向南奔驰。
  次日中午,骑兵渐渐抵达了造船所地处的濡水河口,和上一次看到的荒凉相比,这一次造船所四周明显有了生机。
  不少南迁的农民特地将家园安在造船所附近,原野里出现了三四个村庄,人口聚集成一片,渐渐形成了一个市镇,叫做濡口镇,周围有大片的农田。
  尽管市镇还是比较简陋,但几家商铺已经出现了,卖一些日常用品,造船所的重新开工,给不少人带来了商机。
  离市镇约两里,是长长的围墙,大门已重新修缮,原来的铁门不见了,变成了一座城楼似的大门,上面有士兵巡逻,门口也站着几名士兵守卫,不准异常人进入。
  在大门两边则摆满了卖菜的农民,各种蔬菜、新鲜的禽蛋以及鸡鸭、还有早晨从濡水中捕来的鱼,以及各种猎物,百余名主妇和老人正拎着篮子买菜,大门口熙熙攘攘,格外热闹。
  几名士兵发现了远方有大队骑兵到来,连忙将卖菜的农民驱赶到一边,让出一条道,片刻骑兵队飞驰而至。
  由于大门口有不少孩童奔跑,杨元庆放慢了马速,他望着两边热闹的自发市场,眼中并没有什么恼火之色,相反,这种热闹和生机让人心中生出对未来的希望。
  驻防造船所的军队约一千人左右,将领是一名鹰扬郎将,姓虞,他听士兵禀报,楚王殿下到了,吓得他连忙飞奔出来,单膝跪下行一军礼,“卑职虞振伍,参见总管!”
  “虞将军免礼!”
  虞振伍站起身,他见两边卖菜的人着实有点过多,将道路堵成狭窄一条,他心中有些忐忑,连忙道:“卑职立刻把他们赶走。”
  杨元庆摆摆手,“这倒不用,你们可以在外面搭建一些大棚,让他们在大棚内卖菜,这样既维持了秩序,也方便了造船工匠,而不应粗暴地将他们赶走。”
  “卑职明白了,立刻安排士兵搭建棚子。”
  杨元庆翻身下马,走进了造船所,负责造船所的署丞赵广才也迎了上来,躬身施礼,“参见楚王殿下!”
  赵广才约三十余岁,丰州科举出身,原是罗士信军队中的仓曹参军事,被罗士信推荐为造船所署丞,全面负责造船所的各种事务。
  杨元庆笑着点点头,“赵署丞免礼,我接到了你写来的报告,所以赶来巡视船只建造进度。”
  赵广才是十天前写的报告,没想到才仅仅十天时间,楚王便赶来了,这让他心中有些紧张,他由此也知道了楚王对造船所的重视。
  “卑职愿为楚王殿下详细汇报。”
  杨元庆点点头,走进了造船所,远远便看见河口和海岸水面上停泊着的数百艘海船,和上次相比,很多大船都已修复完成,一根根大桅杆竖了起来,上面挂满了船帆。
  杨元庆后来才知道,濡河口的船场一共停泊有四百余艘战船,其中一半是未完工船只,而另一半则是参加过高丽之战的船只,有部分破损,便停泊在濡河口船场修理,这部分船只只要稍微修理便可使用,这就是不到两个月,便有大量船只修复好的原因。
  远处靠河边一片旷野里修建起了一排排房屋,河边挤满了洗衣服的女人,一群群孩子在河边奔跑嬉戏,再远处几艘大船上,有船匠的身影在忙碌。
  “现在有多少船匠?”杨元庆问。
  赵广才连忙回答:“回禀总管,一共有一千九百户船匠,工匠二千多人,连同妇孺老人,近六千人,基本上都是来自东莱、北海和高密三郡。”
  “有六千人。”
  杨元庆眉头微微一皱,他也没有想到会来这么多人,“这样就需要派官吏了。”
  “是需要派官吏,卑职建议筑城建县,有造船所为依托,县城很快就会繁荣起来。”
  杨元庆沉思片刻,这个确实有必要,他会考虑,这时,张龙和张虎兄弟二人听说楚王到了,立刻飞奔而至,跪下磕头,“小民张龙、张虎参见楚王殿下!”
  张龙、张虎兄弟因招募船匠得了巨赏,他们二人人缘极好,颇有管理能力,目前两千船户就由他们兄弟统管。
  杨元庆微微一笑,“两位免礼,赵署丞的报告中对两位的配合赞誉有加,辛苦你们了。”
  “这是小民应该做的事情。”
  兄弟二人对赵广才又是感激又是惭愧,其实他们也并不是配合得很好,刚开始时还因居住矛盾和赵广才大吵一场,后来才慢慢配合默契。
  一行人向河口走去,赵广才在一旁低声道:“启禀楚王殿下,现在已经完工船只一百一十四艘,不知几时能成立水军?”
  成立水军一直是杨元庆在考虑之事,只是现在没有合适的将领,隋朝最好的水军大将来护儿现在萧铣处,而且已年迈,但他的几个儿子倒继承了父业,颇能率领水军,他已经派人去接触了,应该很快有结果。
  杨元庆沉吟一下道:“水军暂时不用急,你们这里可有善于驾船之人。”
  “有不少人,张氏兄弟就是驾船的高手,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杨元庆回头看了看身后的张氏兄弟,笑道:“等会儿,我想乘船出海,还要烦请你们兄弟二人驾船。”
  “愿为殿下驾船!”
  众人上了一艘最大的战船,这是一艘体型巨大的运输船,高四丈,长十五丈,可运送士兵八百人,这艘战船也是当年来护儿进攻高丽的旗舰,现已经修缮完毕。
  大船上还有几名船匠在忙碌地给船只涂上桐油,船上有三层楼,底舱还可以运载粮食和牲畜,船帆、缆绳、铁锚都已装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