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风流-第3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凯之听了,也只是莞尔一笑。
其实这当然是大家的追捧之词,是不能当真的。
可是陈凯之能有今日,靠的就是这些人的追捧。他的学说。迎合了这些人的心理,大家自然也就愿意捧他,而这些人,非富即贵,别的地方或许不起眼,可是在这谅山,在这交趾,却是跺跺脚地皮都要颤一颤的人物。他们如此青睐,下头的人可想而知。这陈学好不好且是两说的事,可是寻常百姓见达官贵人们都手捧着一本陈学之乎者也,自然也就纷纷效仿了,仿佛不能拽几句陈学中的文句,就没脸见人似得。
陈凯之的表现,自然应该谦虚,忙道:“公爷谬赞,阮大人亦是谬赞,老夫不过一闲云野鹤而已,一介布衣,岂敢当的公爷和诸位大人抬举。”
等茶水上了来,陈凯之顿了顿,肃然道:“这些时日,久在谅山,多蒙公爷照拂,今日老夫前来,这其一,是来拜谢,公爷大恩大德,无以为报,实在是惭愧。”
郝政连忙压手:“这是哪里话,先生太客气了。”
陈凯之微微一笑,又道:“这其二,便是来向公爷辞行。”
郝政露出惊讶之色:“先生这是何意,莫非是老夫慢待了先生?”
陈凯之摇头:“公爷对老夫可谓礼敬有加,老夫铭记于心,慢待二字,从何谈起。”
郝政又道:“莫不是谅山之中,有人对先生颇有微辞,先生,你这是何苦,这交趾哪一个不服先生,偶尔会有几个狂生放肆,那也不过是癣疥之患罢了,何必与他们置气,萤火之光岂可与日月争辉……先生……”
陈凯之摇头微笑:“公爷……老夫是受了邀,前去岭南,赵王殿下前几日亲自写了书信,说是久闻老夫大名,王府之中,有几个王子,刚刚开了蒙,遍访了名师,却不得其果,因老夫有几分虚名,是以请老夫前去王府,教授一些经义之道,本来,老夫是想辞了的,无奈何赵王殿下言辞恳切,连续几封书信,老夫看来,是躲不过了,况且那广州府,也有老夫的几个朋友和门生,既然如此,那么就索性,前去看看,假若赵王殿下依旧不弃,便少不得花费一些功夫,教授几位王子殿下成才,若是老夫学问浅薄,入不得殿下法眼,那么权且当作前去岭南会友,顺道,见识一下这岭南的湖光山色,也算不虚此行。”
郝政顿时愣住了,旋即大喜:“不曾想先生还有如此前程,既是赵王殿下相邀,老夫岂敢阻拦,既是如此,这府上少不得备上一些盘缠,再命几个护卫相送,先生若是不嫌,明日老夫在此备上粗浅酒水,也算是为先生送行,如何?”
陈凯之自然应下,免不了说几句感谢的话。
二人吃着茶,说了一些谅山的事。
其实话说到这里,大家都已是心照不宣了,谁都知道赵王殿下此举,是怎么回事,当真看重陈凯之?这却是错了,陈凯之的背后,就是郝家,是交趾成百上千的豪族,还有那诸多的读书人,兼且他们那富可敌国的财富,这等招揽,某种意义来说,对陈凯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陈凯之自己心里清楚,他的陈学已经遭遇了一个极大的瓶颈,这个瓶颈若是不能突破,那么他的地位,或者说他在千秋史笔中的形象,怕也只能到此为止了,这自然是一场豪赌,成王败寇,自此之后,他便算是正式依附在了赵王殿下身上,他本以为赵王是个放浪形骸之人,起初并不在乎,可是等到北京保卫战的消息传来,才让他有些刮目相看,再看这赵王屡次三番的修了书信,他便明白,赵王这个人,没有表面这么简单,此人不但坚忍,善于隐藏自己,同时对时局的掌握,有独到的看法,单凭他来聘请自己去府上,就可管中窥豹,赵王,不简单。
既然如此,那么就不妨去搏一搏,到了陈凯之这样的年纪的人,其实许多东西都已经看透了,他最关注的,就是陈学,只有陈学才能让他如星辰一般,高悬于夜空,永远闪烁着最耀眼的光芒,也能让他的石像,出现在文庙,位列孔孟之侧,与这相比,那些个冒险,又算的了什么?
而对郝政来说,陈凯之愿意走出交趾,则再好不过,陈凯之某种意义来说,就是郝家乃至于交趾无数豪门巨贾的嘴巴,交趾其实已经不需要他去说话了,这里到处都是陈学门生,可若是陈凯之愿意走出去,去将这些话说给更多人听,自是求之不得。
而且这些日子,郝政与儿子经常有书信来往,儿子的书信之中,虽然没有明示,郝政却明白,已经有助赵王夺嫡之心,现在又恰好赵王聘请陈凯之,这里的意图是什么,别人不知道,郝政会不知?
因而大家心照不宣,客气几句,眼看时候不早,陈凯之便起身,满是汗颜道:“多有叨扰。”
郝政却很诚挚的道:“先生何出此言,可不是将老夫当朋友么?”
陈凯之便笑了,随即拜别,郝政将他送到中门,一直看他上了车马,才回到中堂。
而在这中堂,却是出现了个清瘦的读书人,此人一身儒衫,捏着山羊胡子,眼眸眯着,似是专侯公爷回来。
原来郝政会客之时,这读书人边上一旁的耳房里窃听,此人姓吴,单名一个寿字,乃是郝政请的幕友。
吴寿虽是落弟的秀才,文章做的不好,偏生急智多谋,凡事都有独到见解,很快就获得了郝政的倚重。郝政朝他笑笑,道:“方才的话,吴先生想必是听到了,却不知吴先生怎么看?”
吴寿叹口气:“昨夜,学生夜观天象,见天有二星争辉,忽明忽灭,可见凡事都有先兆,而如今,国虽无二主,却有两虎相争,公爷的公子将宝压在了弱虎身上,是有些孟浪,不是万全之策,可是一旦事成,则受益无穷。以学生之见,这龙虎之斗,已经开始了,到底谁是真龙,学生不才,并不敢冒昧推算,只是万事开头难,从今日开始,郝家每一步,必定是举步维艰,这里远离庙堂,可是公爷与那庙堂,又是息息相关,不得不未雨绸缪,早做谋划。”
“如何谋划?”
吴寿笑了:“如何谋划,其实公子已经有了布局,请那陈先生去赵王府,不就是第一步棋么?公爷,此时理应是公爷推波助澜的时候了。”
郝政皱起眉:“老夫应当怎么做?”
吴寿淡淡道:“岭南那里,有诸多游商来往与广州府和谅山之间,因而陈学的徒众,也有一些,现如今又得赵王鼎力支持,必定能开出一个新的局面。这陈学的光大,就是公子的第一步棋子,既然如此,福建、广西、云贵等地,也或可一试。”
……………………………………………………………………………………………………………………………………………………………………………………………………
第一章送到,求月票。
第六百一十章:赵王夺嫡
吴寿已经很敏锐的感觉到,陈学乃是郝家乃至于赵王殿下至关重要的一步棋子,陈学的兴衰,攸关到了未来庙堂上的格局。
既然如此,那么陈学的推广,已经成为至关紧要的问题了。
吴寿徐徐道:“谅山如今已非从前之谅山,这里已成了交趾、福建、云贵、广西的中心,而恰恰是这些地方,理学教化薄弱,假若此时,郝公想要有所作为,不妨大胆一些,资助一些该地的陈学生员,如此,则分庭抗礼之势,便可成了。”
见郝政面带难色,吴寿却是笑了:“事到如今,郝家其实已经将自己置之死地,这时候,郝公何虑之有?学生自然知道,郝公是生怕进展太快,以至于引起地方上的反弹,从而引起朝中的警觉。学生倒是以为,此事不足为虑。云贵、闽粤、广西等地,地处偏远,读书人本就难有作为……”
说到这里,郝政不由点头,理学在这些地方,确实是薄弱,这倒不是这些地方,不通教化,说穿了,这里头牵涉到的就是利益的问题。
什么是利?自程朱以来,历朝历代,都推崇理学,这是朝廷钦定的科举教材,说白了,大家读书是为了什么?自然是为了晋身,而要晋身,就不但要读四书五经,更要通读程朱的注释,同样是学而时习之这句话,若是科举时拿来做题,那么你要破题,你要起承。要做好这八股,就必须得用程朱的解释,程朱说学而时习之的意思是什么就是什么。假若是有什么惊世骇俗的言论,或者是其他学派的理解,那么很抱歉,即便你学富五车,文章作的再如何花团锦簇,你也必定名落孙山。
理学,某种意义来说。无论它正宗与否,说白了,它就是敲门砖。虽然这个时候,有诸多人对程朱之学提出质疑,可朝廷的学策不改,这些杂音。也很快就会消弭掉。最后无影无踪。
而问题就出现了,科举里头,又衍生出了许多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地域的问题,比如南人和北人,南人在科举上,更占优势。于是乎,朝廷便弄出了个南北榜。南人和北人各自考试,各自录取一定额度的进士,如此一来,北人虽然在经义文章上与南人稍有不如,却总算,也有进身之阶。
那么南人却也不是铁板一块,其中最为剧烈的就是南榜的问题,南方地域广大,各省的考生水平也是悬殊,比如那江西,号称考霸之乡,前几年的科举,江西人几乎在南榜中占了一半,从状元到榜眼到探花,全数包揽,至于江宁、浙江等地,也还算争气,虽然不及江西的那群考霸,却总算还能勉强占有一席之地,于是乎,在江浙一带,便总是流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类的话,青年俊杰,大多受此鼓舞,日夜苦读,纷纷往这独木桥里去挤,一旦考中,那便是吐气扬眉,踌躇满志,得到无数青睐。
只是这江西、浙江、江宁等地虽是如此,其他地方,可就有些惨淡了,南榜几乎都被这些人霸占,这就意味着,其他各省的读书人,几乎是永无出头之日,无论你再如何努力,无论你再如何废寝忘食,最后的结果,却总是落后于人,那江西吉水府的那群禽兽,一科中的进士,足以抵得上云贵、广西、闽粤等地的读书人相加起来还要多的多,偏生朝廷对北人多有照顾,而这云贵闽粤等省的读书人,却没有这样的厚遇,于是乎,一个问题就产生了。
这里不是没有读书人,恰恰相反,士绅人家,都愿意让自己的子侄读书,可问题在于,想要上进,却没有门路,能做个举人,做个秀才,就已到头了,再往上,你就永远没有机会。
那么,每日琢磨这些程朱之学,还有什么用?
一些人眼看举业不成,索性也就操些别的生业,比如打理自己的家业,比如寄情山水,比如冥思谈玄,又或者学一些杂学,聊以自娱,想想看,一个人整日背诵那理学的经义和释义,每日与四书五经打交道,结果却永远都不能凭仗这东西有个出路,这心里,自然而然,也就没什么念想了,没了念想,还愿意拿这书本出来,每日苦读么?这些东西,怕早就束之高阁,不屑于顾了。
用后世的话来说,云贵、闽粤、广西四川等地,可谓是理学的薄弱地区,吴寿的意思就是,应当采取主动,借用陈学,占据这些‘教化不昌’之地,况且谅山距离这儿很近,其实已经有许多各省的商贾在此盘踞,也将不少谅山的知识和见闻带了回去,陈学在这些地方,已经有了那么些许的影响,郝家理应大胆的采取激烈的手段,施加陈学的影响。
郝政皱眉,不由道:“只是,若是如此贪功冒进,难免会激怒朝廷。”
吴寿笑了,却是道:“郝公,法不责众啊,若是陈学不昌,对朝廷来说,要铲除,可谓轻而易举,举手之劳,可若是影响甚大,朝廷必定举棋不定,反而,给了郝家和赵王殿下缓冲的时间,何乐不为?学生不才,愿为郝公驱策,走访各省,图谋陈学进取之道。”
话说到这份上,郝政算是明白了,陈学如果只是仅限于小规模的流行,确实对于朝廷来说,一道圣旨,就可立即教它灰飞烟灭,朝中诸公,只要发现一丁点的不对劲,便可以立即着手打压。可若是陈学昌盛,并且学习的人很多,那么朝廷就不敢怠慢了,要打压陈学,就少不得小心谨慎,毕竟依附陈学的读书人太多,假若还牵涉到了一些朝廷命官,那就更要小心谋划,不可能直接一道政令,斥为伪学,就可以压住。
而朝廷一旦有了这个苗头,想要徐徐图之,亦或是温水煮青蛙,就能引起赵王和郝家的警觉,这么长的时间,足以让大家有应对之策。
吴寿此人,精于算计,这番话,确有他的道理,郝政不由点头:“那么,就辛苦先生。”
吴寿摇头:“学生承蒙郝公恩德,有幸成为公爷的入幕之宾,理应为郝公效劳。”
……………………………………………………………………………………………………………………………………………………………………………………………………………………………………………………………………………………………………
朝廷对于交趾的举动,自是没有察觉。
对于高踞庙堂上的人来说,那蛮荒之地,实在没有什么兼顾的价值,即便是闹出什么幺蛾子,也权当是笑话看,比如那儿重商,诸公们见了,也只是笑着摇头,一副不屑于顾的样子,这倒不是他能容忍这等行为,实在是觉得这些化外之民,已是无药可救,朝廷实在没有花费精力,去敦促教化,至多也就时不时的发一些公文下去,让三司和学政好生用命,偶尔呢,地方上报了一些贤者或者是节妇的禀奏,诸公们少不得批准核实一下,送块匾额或者立个贞洁牌坊,好生表彰就是。
近来大家的注意力,却是放在了赵王身上。
这位赵王殿下,突然一下子声名鹊起,实在教人没有想到,他屡屡语出惊人,而且许多话,竟很有道理,这使得天子对赵王有了诸多期许。
这种期许,本只是父亲对儿子刮目相看的温情,谁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有一些作为,又觉得外臣终究不可靠,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一点上,当今皇上,虽是靖难起家,却还是不免又落入了太祖皇帝那等朱氏治天下的格局。
就在前几日,廷议里头,赵王朱高燧竟是出现,这让朝中的大臣,顿时哗然。
廷议是商议国家和军机大事的,所商讨的,多是一些国策方向的问题,还有一些极为重要地任免,太子参与,这是因为太子是储君,可是赵王是藩王,何以有这资格。
可是天子既然拍了板,谁能说什么,只是从种种蛛丝马迹来看,大家都明白,这位赵王殿下,已非吴下阿蒙了。
大家心里也清楚,赵王的身后,是郝风楼,是锦衣卫。
这一下子,许多原本捏着鼻子能认了的事,突然变得不能容忍起来。
郝风楼,你想做什么,你莫非是要大逆不道么?
这些话,大家不敢直言,盖因为这等事,是绝不能出口的,骂郝风楼大逆不道,不就是说赵王大逆不道。
可是这朝野之中,格局也在悄然的形成,一群不能容忍的大臣,已经不自觉的站在了一起。
…………………………………………………………………………………………………………………………………………………………………………………………
第二章送到,坑啊,居然被人挤下月票榜了,如今是月底,老虎呜呼哀哉,怎生是好。
第六百一十一章:事有反常即为妖
这赵王春光灿烂,其他人就未必有这好日子了。
其中最惨的,莫过于是那些北京来的文武官员。
一方面,大家意识到,这些人极有可能和赵王殿下关系匪浅,大家实在不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