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风流-第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大人回到南京城的时候,体面也不要了,直接回都察院,同僚们见了,一个个莫名惊诧,有人询问:“这是怎么了?”
杨开气得发抖:“郝风楼胆大包天,竟敢对御使放炮,老夫九死一生,今日……今日……”接着说不下去了,火气太大,咬着牙关忍住疼痛。
“岂有此理,还有没有纲纪和王法。”
“此事需向都御使大人说一说,不能纵容。”
“理应去午门,去午门跪陈。”
许多人怒了,有人跳将起来,纷纷要讨公道。
自然,也有一些人观摩出了风向,觉得此时正好墙倒众人推,不给姓郝的砸几块石头都不好意思在都察院公干。姓郝的得罪了这么多人,五军都督府那边对他颇有微辞,太子殿下和他一向不睦,便是文渊阁和翰林院诸公的心思,怕也微妙。如此好的开局,不凑热闹成吗?
于是大家怂恿着杨开一面上书弹劾,一面呼啦啦的到了午门,十几个官员直接拜倒,什么都不说。
南京震动。
紧接着各个衙门相互互通消息,等到诸公们了解了事情‘真相’,大家的态度都变得暧昧不清了,谁也没有出头为郝风楼说话,有人淡然处之,隔岸观火,也有人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
不过这样的大事,很快便报入宫中。
朱棣这几日的心情并不好,军库被烧的时候,他表现得出奇的平静,这位天子有时豪迈,有时却是喜怒不形于色,只是表面终究是表面,胸口固有怒火燃烧,但朱棣并没有暴怒。
出兵在即,这个节骨眼不是算账的时候,朝廷稳定比什么都要强,东西都已经烧了,又能如何?
人生在世,不知有多少数不清的无奈,即便是朱棣,也是如此。
解缙觐见,俱言午门外发生的事。
朱棣眯着眼,认真听着。
此时,恰好五军都督府的几个军头都在,朱能、陆征、丘福、郑亨人等。
本来讨论着军事,三万大军已开始向广西集结,用不了多久,朱能也要离京,最后时刻,朱棣还有些事要交代,想不到这个时候居然闹出了这样的大事。
解缙并没有显出任何义愤填膺之色,只是将事情的‘原委’如实禀告。
“放炮……”朱棣皱眉。
对着御使放炮,这确实不是一件小事,纵使是朱棣,也不至于如此丧心病狂。
“杨开人在哪里?”
解缙道:“人在午门之外。”
朱棣这才吐出口长气,立即明白了,人家真要放炮打你,你早就粉身碎骨了,哪里还能在午门?多半是起了什么争执,吓了一吓,回来告状了。
见朱棣脸色平静,解缙道:“只是现在南京城内人心惶惶,百官大多惊恐,都察院又是鸡飞狗跳,微臣还听说国子监那里亦是有生员义愤填膺,口称要诛贼,陛下,若是放任不管,怕是不妥,还是过问一下的好。”
解缙刻意的表明中立,其实他的立场早就摆在这里,所谓过问,其实就是息事宁人,要息事宁人,当然少不了拿办郝风楼。
朱棣的脸色无动于衷,关于营地的事,是他照准的,按理御使确实不能过问,因为里头涉及机密。只是现在闹得不可开交,他心里未尝没有一点责怪郝风楼的心思,你说你把人客客气气的请走便是,何故闹这么多事端?国事如麻,这样的屁事都能把天捅出个窟窿来,实在是有点岂有此理。
朱棣便道:“依解爱卿之言,该当如何?”
解缙风淡云清的道:“内情如何,微臣亦不敢自称体察秋毫,自是恳请圣裁为好。不过事情不可开交,终究不是国家之福,理应命人请郝风楼来将事情原委说个清楚,是非曲直,终有公论。”
朱棣挑挑眉道:“那就请郝风楼。”
解缙却是含笑道:“陛下,事情闹得太大,外头议论纷纷,为安人心,不如请百官来,就算这杨开是血口喷人,也可安抚人心。”
他起先显出中立,最后这句话才图穷匕见,皇帝老子不能一个人圣裁,得把大家叫来,而百官大多和郝风楼不对付,再加上都察院这边不可开交,绝不会轻易罢休,亲军那边暂时也没什么人为郝风楼说话,陛下再如何维护,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就算是做个样子,也非严惩一下郝风楼那个家伙不可。
只要恫吓御使的罪名坐实了,接下来就可以在军资的事上做文章,所谓环环相扣,步步紧逼,绝不给人喘息的空间。
……………………………………………………………………………………………………………………………………………………
昨天更得有点少,老虎心里也过意不去,所以早早起来码字更新,第一章送到,老虎去医院打针了。
第一百八十九章:是骡子还是马,该登场了
朱棣站了起来,正待说话,这时郑和小心翼翼的进来,一脸苦笑的道:“陛下,宁王殿下求见。”
前几日,朱能还在发牢骚,现在又是百官们不满,谁曾想到宁王朱权这个时候又插了一杠子。
所谓唯恐天下不乱,便是如此。
朱棣不由苦笑,对这种千头万绪的事,他没有太多的耐心,可是他明白,眼下也只能耐着性子,他已不再是那个燕王,而是大明天子。
朱棣淡淡的道:“请进来说话。”
过不了多久,朱权便进入了西暖阁,直接对朱棣行礼。
“臣弟见过陛下。”这些时日,朱权低调了许多,正是因为这些低调,使朱棣对他的态度也缓和了一些,朱棣上前笑道:“快快请起。”
朱权却是依旧跪着不动,道:“微臣有事请奏。”
不肯起,就是一种态度,待会儿要启奏的事只怕不那么简单。
事实上,朱权之所以选择在这个节骨眼出现,是蓄意为之,他心里清楚,郝风楼犯众怒了,不过此人颇得圣宠,就算犯了众怒,即便是息事宁人,多半这皇上的板子也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那么,自己不妨在这板子上头加最后一颗稻草,直接将郝风楼打死。
朱权和郝风楼的恩怨真要论起来,可能只是因为一句不起眼的争吵,可是到了后来愈演愈烈,以至于不死不休的局面,其实也是必然。当日郝风楼当着陛下的面训斥朱权,某种意义来说,其实就是代表皇权让朱权折腰低头,朱权不肯低头。这才有了今日。
朱棣皱眉,看了一眼这个不太简单的臣弟,脸色有些不悦,以朱棣的聪明,自然能预感到一些什么,朱棣眼眸微沉,道:“不知臣弟所奏何事?”
朱权道:“郝风楼欺凌宗室,罪无可赦,微臣虽贵为亲王,却受他yin威。苦不堪言,平时敢怒而不敢言,今日痛定思痛,恳请陛下做主。”
没有罪名。
所谓的状告,有点儿虚。可是这并不影响朱权的信心,他或许没有拿得出手的理由。可是至少他的时机是绝对正确的。这个时候推波助澜,不怕他这皇兄不就范。
朱棣眯起眼,他先是看了朱能等人一眼,朱能等人陷入沉默,其实陆征、丘福倒是想为郝风楼说一两句话,只是碍着朱能不好擅自出面。
而解缙这边则是一副志在必得之色。表面上任由陛下裁处,实则却是裹挟着‘官意’,逼迫朱棣做出选择。
若朱棣无动于衷,则人心惶惶。若加罪郝风楼,正好达到解缙的目的。
朱权更不必说,朱棣从未看轻过这个宁王,因为他心里清楚,宁王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的就是宗室的利益,在靖难之役之中,宁王曾立下大功,也算是和朱棣一起打熬出来,所以现在宗室们都在观望,观望天子对这位功勋亲王的态度,假若天子连宁王都不能相容,难免让人不安。
而这些人的目标都直指郝风楼,让朱棣的心思不由有些摇曳起来。
他突然笑了,笑得有些冷,随即道:“有点意思,朕的兄弟和文武大臣们似乎都想置一个小小千户于死地,朱能,你怎么说?”
朱棣突然问到了朱能,让人觉得有些奇怪。
倒是这朱能正色道:“微臣对郝风楼没有成见,前几日,微臣对他确实颇有微辞,不过是对事不对人,因此微臣以为,郝风楼毕竟有靖难之功,不过,陛下若说他完全无过,那也未必。可要说他十恶不赦,微臣也不敢苟同。”
这句话不偏不倚,倒是十分合适,毕竟朱能和郝风楼没有交情,相反还有点摩擦,能说出这番话来,还算公允。
丘福见状,忙道:“郝千户虽然无状,平时做事确实欠缺考量,可是陛下单凭一面之词,未免武断,至于说郝风楼放炮攻击御使,想来也是子虚乌有,恳求陛下圣裁。”
陆征慢悠悠的道:“郝千户与微臣有些渊源,本来微臣理应避嫌,不过微臣也以为这件事有些过了。”
五军都督府的几个都督纷纷表态,朱能的态度算是不偏不倚,只是其他两个分明有作保的意思。
这一来,正中了朱棣的心事,朱棣道:“好嘛,反正现在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既然大家说的都有道理,那么不妨就请咱们那位正主来吧,看他怎么说。来,传旨,传郝风楼觐见,还有午门外头那些人也进来吧,跪在哪里像什么样子,不怕人笑话吗?”
郑和一直有些担心,身为郝风楼的小师弟,这位郑公公其实还算是有点良心的人,一听郝风楼要遭难,脸色就变了,只是他一向沉稳,绝不会贸然发言,况且身为内宦,这个场合,他也不适合说话。所以郑和一直提心吊胆的在一旁静听,此时见陛下要诏郝风楼入宫,于是主动请缨:“奴婢遵旨,奴婢这便去。”说罢,脚步匆匆的走了。
殿中陷入了沉默,所有人各怀心事,等到百官们入见,朱棣亦是起驾,索性移驾到了崇文殿,百官尾随圣驾之后,有人惴惴不安,有人志在必得,那些个老谋深算之人都是沉默,亦步亦趋的尾随其后,只是在眼眸流转之间,眸中仿佛掠过了一丝精光。
………………………………………………………………………………………………………………………………
郑和几乎是马不停蹄的赶到了紫金山,对于这里,他是轻车熟路,等他见到了郝风楼,劈头便道:“陛下召你入宫,现在什么都不要问,快,绝不能耽搁分毫,宫中恐有变故。”
郑和的变故二字绝不是玩笑,虽然陛下打定了主意来‘明辨是非’,可是宫中的事毕竟说不清,现在百官已经入宫,多耽搁一分都可能使局面往最坏的方向逆转。
郝风楼倒是早有准备,直截了当的道:“师弟请带路。”
二人直接骑马,这一路上并没有说什么,直到抵达了午门,二人下马步行,郑和才简要的将事情说了一遍,最后道:“此事看上去像是蓄意为之,师兄千万不要不当一回事,陛下乃是天子,天子虽有私情,可是一但兹事体大,就没有任何情面可讲了。百官们现在闹得凶,陛下要安抚他们,宗室那边似乎也被挑拨起来,咱家也算是有点见识,像他们这些人,一旦决心翻脸就是势不两立,绝不可能留有余地,所以你定要谨慎,任何话开口之前定要先在脑中过一遍,任何一点差错都可能万劫不复。”
郝风楼感激的看了郑和一眼,道:“你放心,我心里有数,这件事此前就露出了端倪,所以我也有一些准备,现在他们既然发难,那么眼下也只好见个真章了。”
郝风楼显露出来的镇定自若,让郑和心底有点佩服,小小年纪能得陛下信重,靠的绝不可能是运气,郑和点点头道:“走吧。”
在崇文殿里,大臣们已经分班站好,大家抿着嘴,不发一言。
朱棣高高坐在御椅上,谁也分不清此时此刻天子的喜怒,不过有一点似乎可以确信,今日只怕谁都不肯善了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既然直接撕破了脸,就肯定要分出个你死我活来,所以杨开虽然觉得胜券在握,可还有点紧张。
紧接着,有太监来报:“锦衣卫千户郝风楼觐见。”
郝风楼跨槛进来,郑重行礼道:“微臣郝风楼,见过陛下,吾皇万岁。”
无数的目光俱都落在了郝风楼身上,可以说,郝风楼现在的形象实在有那么点儿寒酸,虽然穿着鱼服,却不知是从哪个田埂里爬出来的,一身风尘仆仆,袖摆上还沾了泥垢,至于脸色略黑了一些,浑身是汗臭。
只是没有人借此嬉笑他,对郝风楼的‘失仪’,大家都装作视而不见,再蠢的人都知道,一旦在这上头做文章,抨击郝风楼不注重仪表,那么很可能会被郝风楼以勤于王命、不辞劳苦的名义进行反击。
朱棣见了郝风楼,对郝风楼的这个形象暗暗点头,显然,他是个务实的人,光鲜未必能得到他的好感,单看这个家伙的架势,就晓得为了神武卫的事,郝风楼这个家伙吃了不少苦头。
因此朱棣露出了少许的笑容,淡淡道:“起来吧,今日在这里,朕开个别开生面的廷议,廷议议的是什么?说起来怕也要叫人笑话,议的是朕的这些左膀右臂,这些个肱骨大臣们如何相处,朕听说千户郝风楼目空一切、胆大妄为、轻慢御使,这件事,是有的吗?郝风楼,你不要东张西望,问的就是你。”
郝风楼确实是在东张西望,他苦笑道:“陛下,微臣冤枉!”
……………………………………………………………………………………………………………………………………………………
第二章送到,月底了,求点月票。
第一百九十章:国之利器
郝风楼喊起冤枉来可一点都不含糊,遇到这种事,讲究的是先声夺人,不弄一点动静出来,你的脸皮子都没处搁。
只是郝风楼的反应并没有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朱棣的脸色没有什么变化,只是似笑非笑的看着郝风楼道:“冤从何来?”
郝风楼直截了当的道:“陛下,微臣并没有放炮,这是其一。”
那杨开也在殿中,一听郝风楼否认放炮,顿时肺都气炸了,他现在可还是惊魂未定,几个时辰前放的不是炮又是什么,姓郝的如此颠倒是非,不能忍了。杨开也顾不得规矩,跳出来大喝道:“胡说,分明就是放炮,不但本官听见,便是随行的差役也都听得清楚,声若惊雷,不是放炮是什么?”
郝风楼道:“分明是火铳,哪里来的火炮。”
杨开冷笑道:“你以为老夫是傻子,连火炮和火铳的声音都分辨不出?老夫巡查武备,不知听过多少铳声,你当我是三岁稚儿,随你欺弄吗?”
郝风楼道:“火铳便是火铳,根本就没有火炮,哪里来的炮响!”
杨开气得发抖:“胡说八道,胡说八道,就是火炮。”
郝风楼叹口气道:“假若是火铳当如何?”
杨开暴跳如雷,不过他并不蠢,陡然意识到郝风楼这厮似乎在故意激将自己,他的心思不由摇曳了,生怕郝风楼留有什么后手,倒是不敢满口答应了,他眼眸一闪,恢复了老成之态,目光幽邃的看着郝风楼,似笑非笑的道:“无论是火炮和火铳。你拿着出来针对御使就是罪恶滔天,国朝自有国朝的法度,太祖皇帝在时便有明令,凡都察院言官及六部给事中人等可规谏天子,左右言路,弹劾、纠察百司、百官,巡视、按察地方吏治等。无论事涉大小,所言何状,都不得加罪,老夫乃御使言官。职责所在,巡查你的造作局,现在你一介千户却口出恶言,让老夫从哪里来滚到哪里去,此后又命人鸣炮放铳。这便是大逆不道,你到现在还不知悔改。却纠结于炮、铳之争。难道不觉得可笑吗?”
言官就是言官,说出来的话有条有理,直奔主题。
在场诸人,不由暗叹一声,便是朱棣,也是抚案不语。不过他心里生出疑惑。这到底是放炮还是放铳?炮和铳虽然都是火药,可是声音却是任何人都分辨得出,这里头是什么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