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之崛起-第3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世凯这句不经意的话,令杨度十分吃惊,他隐隐明白,怕这英美介入调停的事,不单不是传言,甚至于,连陛下本人都想着借机就坡下驴了。
“皙子啊,听说了吗?张部长带着的考察团快要回国了”
“嗯,想来些番考察定会收获颇丰吧”
“不错,张部长一行或是回国后,这各项改革怕也就要全面施展了,皙子,你是宪政专家,想来到时定会一展所长”
袁世凯的一句话,反倒是让杨度沉默下来。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您考虑,不知想到没有?”
“啥?”
袁世凯把藤手杖收回胸前,专注地听着。
“人心。”
杨度将身子向着袁世凯倾斜,说出一番他思虑至深的话来。
“袁部长,你也看着了,这次大战一胜,陛下威望必定如日中天,人心向背皆往陛下,陛下更为千古明君,至此……只恐怕,中国立宪亡矣。”
听着这话,袁世凯沉吟着,没有做声。突然,他哈哈大笑起来。
“皙子,我总算知道了,你为何要把船撑到这,原来是怕别人听到你这番反叛朝廷、反叛陛下的话,你难道就不怕我告发吗?”
一听这话,杨度却是一愣,然后又是一笑。
“我就是一个无权无势的咨议院投票之人,也值得您去告发吗?”
“说下去吧,皙子”
袁世凯笑着挥了挥手,他等着杨度要怎么说下去。
“陛下曾允诺,九年之期必定立宪,可……。”
“皙子,你需知,陛下已将大量议案交由咨议院审议,陛下诚意不可见?”
袁世凯盯着杨度,两只眼睛里包含着不可测试的深意。
“不错,陛下为千古圣君,陛下更为千年难得之明君中国能得陛下,实为百年幸事”
杨度坦然承认道,虽说陛下手段众多,但他还是不能不承认这一点,在容人之量上,陛下远甚于他人。
“可谁能保他日……陛下之后,亦为明君”
一声问让袁世凯沉默下来,他看着江面半晌不语,他知道今天自己和杨度在这谈的实际大都是大逆之言,可他也明白,自己必须要抓住机会,明年,也许自己就要赴朝鲜走马上任,自己必须在要南京留下些什么。
在袁世凯眼中,明年的走马上任朝鲜总督时,朝鲜总督只是一块跳板,下一步,就是内阁总理大臣,而自己要当的这个内阁总理大臣,可不是张香帅那样的“不管大臣”,自己要做的是掌握实权的总理大臣。
所以在这一点上,他需要杨度的帮忙,只有立宪,自己的才能安安稳稳当这中华帝国的官,也只有立宪,才能让自己成为手握实权的总理大臣,可是,恰就像杨度说的那样,此战之后,得万民之心的陛下,想立宪便可立宪,若不想,自然也不会有民众抵触。
立不立宪的有什么关系,现在没立宪咱中华帝国不也把东洋人打败了吗?而再过几年,随着中国一天比一天强大,租界收回、治外法权收回,这些权益的收回,只会让陛下的江山做的越发稳固,越得万民拥护,到那时,立宪之事,自然也就被人有意无意的遗忘了。
“皙子,”
袁世凯身体向前一倾,面对着杨度吐出一番话来。
“这立宪之事,怕还是得靠你啊”
一言一语中透出来的意思让杨度一愣,愣神之后,杨度又是苦笑一阵。
“怕立宪在于诸公”
胜利的滋味是什么?
过去,即便是当上这个皇帝的时候,陈默然也不曾真正体会过,可是当击败联合舰队的消息传来之后,陈默然激动的整整一夜未睡,甚至于在过去的几天中,也一直处于激动之中,作为一个随时都有亡国之危的一国之君,绝不是什么好差事。
而现在呢?
面上笑容,陈默然望着坐在那的张之洞、管明棠诸人。
“罗斯福出面了”
扬了扬手中美国驻华大使柔克义递交的公函,陈默然心里是那个得意啊,现在自己也是左右世界格局的大国国君了,直到这会,才真正深刻体会到那种身为大国之人的感觉,过去甚至连自己这个当皇帝的都要给那些个大国大使面子,可现在……
“一样的话语,”
冷嘲一声,陈默然又吐出一句话。
“为了亚洲的持久和平”
“罗斯福也希望我们停战?”
张之洞轻问一句,这无疑是一句废话。
“美国人有可能会站在我们这一边”
管明棠非常肯定的说道,
“也不尽然,按照现在的局势发展,美国人很有可能站在日本的一边”
梁敦彦摇头说道,作为外交部长,从宣战后他频繁同各国大使会晤,多少的总能从他们的话语中,探究出他们所代表的国家表现出来的意思。
“无论是英国,或是美国,他们所看重的都只是利益,过去美国人倾向于我们,是因为我们可以平衡日本在太平洋对美国形成的压力,而现在,我们却有可能对美国形成同样的压力,所以对美国人而言,面对这种情况,出于利益考虑,他们更容易倾向于维持日本的利益,而不是牺牲日本的利益,一个被严重削弱的日本,是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的”
“同样也不符合英国的利益”
接过的梁敦彦的话,陈默然一声冷笑。
“英国人也好,美国人也罢,他们都很难站到咱们这边来,支持咱们提出的要求。”
“也许,我们可以从德国方面动些脑子”
梁敦彦适时的提出自己建议。
“在这场战争中,德国明显倾向于我国,所以,我觉得,或许可以考虑把德国拉入调停之中,相信德国亦有这方面的意愿”
“德国”
眉头一皱,陈默然深思片刻。
“德国人是想扩大自己在亚洲的影响力,这一点可以考虑,甚至还可以……”
远交近攻,话语稍顿之余,陈默然在脑海中思索着那位“大西洋舰队总司令”的野心,以及德国同英国的矛盾,德国的确是一个可用的棋子。
“把德国拉进来,咱们要借德国去挡英国的牌,只要德国表示支持,为了避免咱们倒向德国,英国势必会做出让步,这样,咱们就能各个击破”
“但是陛下,国与国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我们很难保证,引入德国,会不会导致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毕竟,我们同德国有青岛的纠葛,这一点,我们必须要考虑,同样,德国人也不会忽视这一点,随着中国的强大,收回青岛只是迟早之事,这一点很有可能在未来的谈判中,为英国人所用,从而造成对我国不利的局面”
管明棠就事论事的提醒着陛下。
青岛
眉头一皱,陈默然的脸上浮现出些许无奈,这就是满清给中国留下的,从北到南,到处都是各国租界和租借地,甚至在华北,现在还有多国驻军,如果不是自己定都南京,只怕睡个觉都睡不踏实。
“如果我们进行外交背书……”
梁敦彦的建议一出口,他就后悔了起来,陛下绝不可能接受这个建议,果然,不等他说完,陈默然便立即打断了他的话。
“国土,是不能用来交易的,青岛一定要收回来,香港也是,而且很快我们就要和他们去谈,这一点不需要做任何考虑”
“陛下,”
一直沉默不语的袁世凯这会却主动开口说道。
“现在法国人用信贷迫使俄国倒向英国,德国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东西压力,而且德国人也意识到这一点,如果我们能够让德国意识到,在未来的战争中,我们有可能选择同德国结为盟友,我想他们绝不会介意向在这场调停中支持我们,甚至乐意将青岛归还给我们”
一句话从袁世凯的口中吐出时,陈默然惊讶的看了他一眼,这正是自己在考虑的事情,虽说过去几天自己得意洋洋,可情报局的情报简报却一天不落的看着,俄罗斯现在正陷入动荡中,日俄战争后摇摇欲坠的财政信用,使得沙皇需要大量资金,但却无法得到外部贷款,而法国人却在用贷款迫使俄罗斯同英国签订协约,可以说这笔贷款的性质将直接决定未来俄罗斯的走向,如果历史不发生变化的话,俄罗斯肯定会倒向英法,德国并没有几十亿卢布借给俄罗斯。
“和德国结盟是不理智的”
管明棠直接开口否决倒。
“德国的海上力量远逊于英国,其地缘决定了他的未来并不乐观,他需要面对世仇法国以及现在世界第一强国英国,如果再加上俄罗斯的话……”
“虽是不理智,但……”
微微一笑,陈默然直接开口说道。
“但也不是不可以接受”
美国对中国的警惕导致未来中国很难同美国展开全方面的合作,不过德国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德国的军事、技术、科学都是的中国需要学习的,如果做为一个盟友可以得到这些,似乎是一个非常划算的生意。
“陛下”
听着陛下的决定,管明棠禁不住一惊,或许其它人可以说出联德的好处,可他却能看出联德的坏处来。
“德国根本就没有挑战英国的资本,没有比英国更强大的海军,他们根本不可能切断英国的海上贸易线,如果不能切断英国的海上贸易线,其就不可能击败英国,如果我们要……”
“要缔结同盟,不是不可以,日本人有《英日同盟》,咱们也可以缔结一个《中德同盟》,只要……”
狡黠的一笑,陈默然又继续说道。
“只要规定时间也就行了,比如说……嗯八年”
第191章给予朋友的回报(新书发布了,欢迎支持!)
第191章给予朋友的回报(新书发布了,欢迎支持!)
清末,因首都在北京,外国在南京一般仅设领事馆。至光绪二十五年,始开放下关为商埠,惟限于江干一带,未及城内。又以利益均沾之故,各国皆得于下关通市设领事馆矣。
去年民族光复后,临时政府建都南京,与临时政府建交的部分国家逐步将大使馆或公使馆馆址移至南京。其间,有的向临时政府暗送秋波,有的抢先建交,有的分步试探。而自帝国建元后,与帝国建交的部分国家逐步将大使馆或公使馆移至南京。
作为最早与临时政府建交西方列强德国,初时大使馆设于旧领事馆内,随后又在楼子巷租用土地,建起了砖木混凝土结构的德式2层楼房15幢432间,厨房122间,厕所120间,浴室2间,共计678间,在此时的南京这属于规模最大的大使馆。
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大使馆的规模与其国家在驻在国所持的“野心”是相互对映的,作为一个后进国家,德国在华享有的特权,除去青岛之外,大都是依靠门户开放政府得到,但对于德国资本界而言,开拓中国市场直接关系到资本工业界的未来,而从清末至今,无论是满清或是帝国都向德国采购了大量的军械以及机械设备,尤其是自临时政府之后,中国向德国采购机械设备超过过去十数年之合。
“中国的市场关系到德国工业界的未来”
在巨额定单的刺激下,德国是第一个承认南京的西方列强,而作为回报,在过去的两年中,大量的定单、合作合同源源不断的被输送到德国工业界,尤其是在中日宣战,中英关系微妙之后更是如此。
上午九时许,一辆汽车驶离了德国大使馆,汽车几经拐弯后拐向光复大道,随后沿着光复大道朝着皇宫的方向驶去,在南京,任何一位外国观察家都知道,对于中国而言,能够对任何问题作出最终决策权的并不是他们的政府,也不是咨议院,而是他们的皇帝。
南京是世界三大专制帝国之一中华帝国的首都,而皇宫才是这个国家的大脑。
“上个月,我们得到了来自中国的3600万马克定单……”
坐在汽车上,乔治?冯?海德里森向大使作着的汇报,他看着面前沉默不语的冯?莱克斯伯爵,作为驻华大使,除去代表德国在华利益之外,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中国推广德国工业产品,而单就这一点而言,无疑他是最成功的一任德国驻华大使。
“乔治,记不记得你刚来到中国的时候,我曾对你说过什么?”
间筹志满的冯?莱克斯伯爵看着坐在旁边的参赞,同时他又用手肘拄了一下这辆汽车,这辆汽车是那位皇帝陛下送给自己个人的礼物,在南京只有英、美、德、法四国大使拥有这样的汽车,而在德国,却只有皇帝陛下才拥有同款的豪华汽车。
“你曾说过,不要用过去的眼光去看待这个国家的一切”
乔治如实的回答到,他是十个月前从德国来到大使馆上任,曾有幸目睹了那位皇帝陛下的登基大典,可以说,他完全见证了这个帝国的“诞生”。
只不过在德国本土的时候,在接受外交培训的时候,他的看法和想法完全受到旧时代资料的影响。
“两年前,当我乘着军舰从上海一路到武昌,两岸除去汉阳之外,皆是原始地貌,而现在,你看长江两岸是什么模样?”
“两岸随处可见工厂和烟筒,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厂房,根据中国政府的规划,他们建立的是沿江工业带,政府主导重工业,民间资本主导轻工业,过去十八个月,中国从德、英、美、法、奥匈诸国进口机械设备成品5。5万部,机械设备散件3。2万部,引进技术近四千项,今年,全世界45的机械设备出口,都是出口至中国,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政府不记代价推动下,中国正在迅速实现工业化。”
乔治非常熟练的吐出了一系列的数字,而这些数据都是公开的,同样的也是德国在这场战争中选择中国的原因,德国人善长分析,正是这些数据分析,使得德国相信中国能够赢得这场战争,即便是他们输掉海战,最终,他们还会是这场战争的赢家。
“中国的市场非常庞大”
冯?莱克斯伯爵看着车窗外的街道,非常肯定的说道。
“这一点,早在一百年前,英国人就已经看到了,半个多世纪前,为了这个市场,英国人用舰炮轰开了他们的国门,可是直到现在,中国的市场仍然未被充分开发”
这会冯?莱克斯伯爵的眼光闪动着一丝神采。
“我们必须要看到,中国的经济总量远超过德国,当然,他们的工业经济却很低,他们的经济大都依靠农业,而现在中国人却正在奋起直追,这意味着我们,德国,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去抢占这个市场,如果,中国在未来几年中,依然保持今年这个数量的机械进口,那仅仅只是一年的定单,就足够整个德国工业界每天保持最高开工率,甚至即便如此,我们都无法完成中国的定单……”
“大使阁下,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现在中国并不仅仅只向德国采购机械设备,他们是向多个工业国家发出意向,最终由价格最低,而且愿意同时转让技术专利的企业发出合同,现在他们之所以向各国采购机械,是因为自身机械产量不足满足国家工业发展需要,而随着大量机械设备的进口,以及本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尤其是各国机械设备技术专利的转证,使得他们的可以大量生产同类而且同质机械,那时进口量自然会降低”
对于这个工业品市场,乔治有着自己的看法,现在的中国政府采购设备时与满清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更像日本人、俄罗斯人,在采购设备的时候,总会谈到专利技术问题,相比于单纯购买设备,他们更乐意连同技术一起购买,一开始,法国人就是在这方面投机取巧,得到了大量的设备定单,他们的报价或许高于德国,但是却随机转让专利技术,出售散件,派出技术人员来到中国帮助其实现机械设备的国产化。
法国企业在这方面有着充足的经验,无论是日本或是俄罗斯的企业都曾从法国引进大量的机械设备同专利技术,而在这方面德国企业却滞后很多,直到面临中国的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