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5 >

第3章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5-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戚中有官爵者一概罢免,家族成员或发回故里,或流徙边郡。其次,为防 

范平帝之母卫氏家庭对自己构成严重威胁,王莽仅以苦陉县作为卫氏的汤沐 

邑,而不准她及其亲属进京。 

     王莽在排除其他外戚威胁的同时,又大力铲除异己。在元后召王莽回朝 

视事后,满朝文武一致秉承元后旨意而推王莽为大司马,唯独前将军何武与 

后将军公孙禄持不同意见,二人互相推举。因此被王莽视为眼中钉,最后把 


… Page 10…

他们二人都罢免了官职。红阳侯王立是元后的亲弟弟,王莽害怕他在太后那 

里讲他的坏话,所以也罗织罪名,加以陷害,最后将其遣送回封国。 

     王莽把一批碍手碍脚的人挤走以后,就在朝廷中安插自己的亲信。王舜、 

王邑、甄丰、甄邯、平晏、刘歆、孙建、崔发、陈崇,还有甄丰的儿子甄寻、 

刘歆的儿子刘歆,都是王莽的心腹、谋士、爪牙,王莽都让他们作了大官。 

王莽有什么意图,就授意他们出面向太皇太后去奏请。王莽自己在太皇太后 

下诏以后,则装出恭敬从命的样子去执行,用来迷惑太皇太后。王莽就用这 

种办法,让王舜他们出面,要求太皇太后封他为安汉公。太皇太后同意了这 

个要求,王莽却又上书说,孔光、王舜、甄丰、甄邯他们都有很大的功劳, 

应当封赏他们,而不应当封我。甄邯赶忙又再向太皇太后上书请封王莽,王 

莽又再三推辞,并且因此装病不上朝。太皇太后封赏了孔光等四人之后,王 

莽还继续推辞,大臣们又一次上书给他请封,太皇太后又再一次下了封赏的 

诏书,王莽这才勉强接受了安汉公的封号。封号虽然接受了,但是给他增加 

的封地他却坚决不肯接受。甄丰等人见他不肯接受封地,就鼓动各地的官吏 

和地主出来拍马屁,上书称颂王莽这种不受封地的“功德”。几天当中,这 

些拍马屁的人,竟然又骗取了40多万人具书上奏,替王莽歌功颂德,他们用 

尽了四书五经里的好话来歌颂王莽。 

     王莽不肯受田的事情传出去以后,一些要求限制名田的中小地主和农民 

都来拥护他,为他的“修养”所动容,甚至传说王莽辞田之事,竟感动得蜀 

郡男子路建等人撤消了争田的诉讼,因此当时有些阿谀奉承者就说,王莽的 

道德比周文王还要高尚。 

     为了控制宫闱,王莽又发动亲信,假借民意,请求立他的女儿为平帝后。 

为此,平民、儒生、郎官等守候在宫门前为之请愿的每天竟达1000多人。他 

们声称,“明诏圣德巍巍如彼,安汉公盛勋堂堂若此。今当立后,愿得公女 

为天下母”。意思是说,圣上圣德浩荡,如高山之崔巍,而安汉公王莽功勋 

巨大无量,因此,天下的老百姓都希望策立安汉公之女为皇后,为天下母仪。 

这样,王太后迫于“民意”,只好答应他们的请求。因此,王太后下诏命人 

将“黄金2万斤,钱2万万”作为聘礼抬到王莽府中,王莽只接受了4000 

万,并把其中的3300万钱分发给陪嫁的人。 

     由于王莽的女儿嫁给汉平帝作了皇后,这样他又多了“国丈”这一皇亲 

贵戚的身份,地位也就更加显赫了。有个乐陵候刘庆,见王莽势大,也来拍 

马屁,他给太皇太后上书说:“周成王小时候,由周公旦代行皇帝的职权, 

如今皇帝也很年轻,应当请安汉公代行皇帝的职权”。太皇太后把刘庆的这 

个建议交给大臣们去商议。大臣们都说:“应当照刘庆的话办”。于是太皇 

太后就叫王莽像周公旦辅佐周成王那样,毫不客气地代行起皇帝的职权来 

了。 

     王莽的地位一天天提高了。汉平帝的年龄也一天天长大了。汉平帝看出 

王莽的野心不小,内心又是害怕,又是怨恨。平帝对王莽来说终究是障碍, 

因此就在元始五年(公元5年)十二月的一天,用毒酒药死了汉平帝,然后 

又找了一个两岁的小孩刘婴来做皇太子,历史上称他为孺子婴。 

    汉平帝被毒死后,据说武功地方有个叫孟通的人,淘井淘出了一块白色 

的石头,上圆下方,石上刻有“告安汉公莽为皇帝”八个大字,这自然又是 

王莽手下那帮人弄了太皇太后。太皇太后没有办法,只好又封土莽为摄收, 

并且把第二年的年号也改为居摄元年 (公元6年)。 


… Page 11…

     摄政皇帝虽然做了,但对王莽来说毕竟还是假的。王莽便于公元8年12 

月逼迫孺子婴“禅位”给他。这样,王莽最终如愿以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王莽把朝代改名为“新”,这个新朝在中国历史上只是一个昙花一现的最短 

命的王朝。 

     等到王莽作皇帝时,社会危机相当严重,天下已处于行将陷于崩溃决裂 

的边缘了。统治阶级迫切需要对社会现状进行改革,以缓和阶级矛盾,挽救 

封建统治的行将瓦解的社会危机。王莽的所作所为,在各阶层中已有广泛的 

反响,从而他也就被地主阶级认为是执行这一任务,完成这一使命的最理想 

的人选。因此,他们对王莽的旨在扩大和巩固自己势力的政事都加以默认和 

支持,而农民则希望能有个给他们改善生存条件的皇帝,中小地主也希望自 

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得到保护,不至于在豪强的兼并下破产,所以他们 

对王莽的改朝换代,改制变革都寄予了期望和支持。 

     王莽也意识到了天下之所以大乱,主要是因为土地兼并而导致大量农民 

破产流亡,政府租税枯竭引起国家财政收入锐减,这已经不是靠减租、免税、 

救灾、恤贫等一些小恩小惠所能奏效的;而必须将当时矛盾百出,弊病丛生 

的社会经济制度加以变革,才能挽救封建统治的深刻危机,巩固封建地主阶 

级的统治。 

     王莽建立“新朝”,做了真命天子后,就开始着手进行系列的社会变革。 

公元9年4月,他提出实行王田制度和奴婢政策。 

     他在诏书中说,秦朝统治残暴,对人民征收很重的赋税来供统治阶级任 

意挥霍,大量地征发老百姓去修建宫殿、陵墓,从而使无数的劳力脱离了农 

业生产,就是破坏了上古圣人为我们确立的正确制度。自从秦朝废除井田制 

度后,由此引起了土地的兼并与掠夺,豪强占有的田地以千万计,而贫穷的 

人却没有立足之地,不仅如此,而且又设置奴婢买卖的市场,把他们看作牛 

马一样,可以进行自由买卖,这样就使奸诈凶险之徒为利益所驱动,以至于 

铤而走险,掠卖别人的妻子儿女,这就违背了上天爱民的本心,也有违于人 

间最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 

     王莽鉴于此种情况,接着就下令将所有田地都收归国有,称“王田”。 

然后又规定,男丁8口之家,占有田地900亩,凡是占有的田地超过个标准 

的,超出的部分一律要分给他的宗族其他成员以及乡亲和朋友。没有田地的, 

可以根据这个新规定占有田地。奴婢则一律改为“私属”,不得再到市场上 

进行买卖。对于那些胆敢诋毁这项制度淆乱民心的人,一律处以充军边疆。 

     可是,当时全国的土地大部分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王莽要想把他们吞 

并的土地再吐出来,无异于“猴腮里抢栗”,这显然是一件很不容易,也是 

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即使王莽用尽百般手段,并以种种刑罚对付那些不实 

行这项新制度的人,其结果仍然收效甚微。因为,执行王田制度的官吏他们 

本身就是中小地主,他们当然也不会心甘情愿地退出多占的田地,所以他们 

就在这项法令的执行过程中采取消级抵制的态度,这个制度也就根本不可能 

真正地得到执行。 

     当时,有一个商人地主的代表区博就曾公开对这项新制度进行了指责, 

他说:“井田制度虽然为圣人所制定,但是它已经被废除很久了。周朝衰落 

后,人民都不愿意在周朝统治下继续生活下去,可是秦朝能够顺应民心,因 

此废除井田制而实行土地私有,秦也因此能够消灭六国而统一中国。一直到 

现在,天下都生活得很好,大家相安无事。现在又要恢复井田制,这是违民 


… Page 12…

心之举,即使尧舜复生,也是无能为力。现在陛下刚刚登基,天下人心刚刚 

安定下来。希望这项制度暂时不要匆忙实行”。这就说明地主、官僚们都不 

肯交出田地,并威胁王莽,说这是违背民心的,如果一意孤行,你的皇帝位 

子也就坐不稳了。他们既然都不交田,农民也就无田可受,他们原来的希望 

也就化为乌有,逐渐地对王莽政权产生了不满情绪。 

     王莽对于奴婢问题,既规定奴婢为主人的“私属”,却又禁止他们进行 

自由买卖,这实际上是自相矛盾的。更何况只是用禁止奴婢买卖,而不是用 

释放奴婢为平民的方式来解决,也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事实上奴婢 

买卖仍在暗地里盛行,王莽也曾把获罪的数十万人没为奴婢。因此,人民的 

境况不但没有得到丝毫改善,反而更为悲惨。 

     王莽的王田制度和奴婢“私属”因遭到地主阶级的普遍反对而无法实行 

下去,最后不得不草草收场了事。公元 12年他就下诏正式废除了这项新制 

度,完全恢复到改革以前的状态中去了。 

     除了实行王田制度外,在经济方面,王莽实行的另一项变革措施就是实 

行“五均”、“赊贷”与“六莞”。 

     王莽在公元10年,为了救济天下老百姓,抑止豪强的兼并,下令实行“赊 

贷”、“五均”的新政策。 

      “五均”,就是由政府出面组织工商业的经营生产并对全国的物价进行 

管理,其具体办法是:在长安、洛阳等五个城市,设立五均官。长安分东、 

西市,设令,各市有市长,令和长皆兼五均司市;各城市设交易丞五人,钱 

府丞一人;工业商业各行业,都要按其经营方向与品种向司市申报,钱府丞 

则按季度向他们收取工商税,各司市在各个季节的中间那一个月评定物价, 

规定好法定价格,如果市场价格超过了官定价格,政府就以官价强行收购货 

物,然后再以官价卖给老百姓。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官价,则让人民自由买卖。 

同时,对于老百姓卖不出去的粮食、布匹、丝绸、棉絮等,经过五均司市官 

考核以后,按本价收购,不让老百姓蚀本。 

     赊贷就是由政府出面组织办理贷款方法。其具体方法是:如果因为祭祀 

祖先,办理丧事没有钱,老百姓可以向当地政府申请给以贷款。这种贷款不 

取利息,期限分别为10天和3个月时间;如果因为从事农业生产缺少资金而 

需要贷款的,也可向当地政府赊贷。它的年收利息不得超过10%,最低也不 

过3%。 

     六莞,指的是由政府官卖和管理的六种经济事业,即盐、酒、钱由政府 

专卖;铜冶钱布,官家铸造;名山大泽,官家管理;五均赊贷,政府承办, 

这些合称为六莞。 

     就理论和意义上说,五均和赊贷是应打击商人之囤积居奇的,从而有利 

于老百姓。可是王莽的政权基石是地主阶级,这就决定了其为大地主、大商 

人服务的本质。因此这些措施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不屑于王莽集团的另外 

一些地主、官僚和高利贷者,但政府作为支撑王莽政权的地主阶级的集中代 

表,却又对人民进行了集中的剥削。因为王莽政府通过由政府出面组织和管 

理各个行业,进而操纵物价和收取利息,加上当时政府不断改变货币政策, 

五均官对人民又大肆巧取豪夺,人民所受的剥削也就更加沉重了。更何况六 

莞中对山林川泽的管制和封禁,更使广大农民连从山林里、从水泽中获取一 

些维持生计之物的机会也被剥夺了。而且当时政府派去执行六莞的均是富商 

大贾,他们就更加肆无忌惮了。这些商人以政府作后台,与地方官吏互相勾 


… Page 13…

结,狼狈为奸,利用平价政策,用低价收购老百姓生产的东西,然后到适当 

时机又用高价卖给老百姓。据说当时的物价飞涨,米豆等粮食二千钱一升, 

一斤黄金只能买五升豆子。因此这项政策也就必然引起全国人民的普遍反 

对,于是在公元22年,王莽派人下去巡行全国,宣布废除这项措施。 

     除了以上两项经济政策外,王莽又先后五次进行了贷币的改革。 

     西汉王朝自从武帝时开始,一直通行的五铢钱。王莽当政以后,认为钱 

币必须有主辅多种。 

     公元7年,王莽第一次对货币制度进行改革。他下令改铸钱币,在当时 

社会上流行的五铢钱以外,又加铸了错刀、契刀、大钱三种货币。这些新币 

的质量,远远少于钱面所定之值,因此,民间大量地私自铸造,这种现象政 

府屡禁不绝。王莽政府铸大钱来套取五铢钱,让百姓交出黄金兑换,却又不 

给他们应得的兑换值。因此,这完全是对老百姓一种变相的掠夺。在这之后, 

王莽又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每一次都是以小易大,以轻换重,从而对人民 

都是一次新的搜刮,也使物价猛涨,通货膨胀十分严重,结果是贫穷的人根 

本无法生存下去,富有的人的财富也无法继续保持不减少。 

     以上是王莽进行的经济改革。在经济改革的同时,王莽还进行了政治上 

的变革。 

     公元12年,王莽下诏,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共1800个封国和相同数 

目的附庸国。全国受封的公候伯子男人数为796人,附庸国国君1551人,以 

后又以丰收的等级作为他们俸禄增减的标准。但是丰收的等级无法精确地加 

以确定,而官制又非常繁琐,因此有些官吏始终领不到政府的工资,他们只 

好利用各自的权力收取贿赂,从而使吏治败坏到了极点。除此以外,王莽又 

将西汉原有的103郡增加为125郡,县扩大为2203个,又更改了全国70多 

个郡的名称和一大半县的县名,有的郡名竟一年改了五次,最后却又仍旧改 

为原来的名称,这样就使官吏百姓们无法记住,因而皇帝在下诏书时,不得 

不在新名之下,又加上原来的旧名。 

     王莽时期的变革,很少有能够顺利执行的。大半都是半途而废。但也有 

例外,下面二项措施就是一直实行并在后代也保持了其精神与思想风貌。 

     一是修改了汉朝的度量衡制度。我国的度量衡制度,在秦时作了统一的 

改革,这时到王莽时期,又作了进一步的改革,这种经王莽改革过的度量衡 

制一直流行于后代。 

     二是王莽政府还规定:地主不耕种田地,任凭土地荒芜,要处罚三个人 

差役的赋税。城市中的民宅,不种树的,要处罚三个人缴纳的布匹。游手好 

闲、无所事事的人,要处罚一匹布。这尽管是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出发而制 

定的,可是从当时的具体的历史条件,社会实际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