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奥匈帝国-第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霖第一时间就对外籍军团表现出友善的态度并划拨几个地盘任由外籍军团走动。
张作霖的友善也并非毫无由来,他渴望获得捷克公国的支持,太多的想法不敢有他最大的要求就是东北三省能够掌控在他的手中。对于这样简单的要求捷克公国自然不会拒绝,毕竟外籍军团还需要张作霖的支持。
这个时候俄罗斯同捷克公国的战争正当**,外籍军团想要回到西伯利亚地区是不可能的,前往捷克公国更是不现实他们唯一能待的地方仿佛就是东北三省,张作霖肯容纳他们倒是省去捷克公国很多的麻烦。
黎元洪在这片土地上的影响力甚至还不如袁世凯,因此他虽然获得大总统的职务,可是多方的妥协让这片土地重新到军阀割据的状态,蒙古的扎尔格朗图和东北的张作霖就是典型的例子。
实际上支持张作霖和扎尔格朗图对捷克公国也有利,扎尔格朗图抗拒俄罗斯、张作霖抗拒日本,有他们在多多少少能够拖住俄罗斯和日本的一些军力不让他们有机会登陆欧洲。
对于远东的事情恩斯特并没有太多的心思,虽然边境稳如泰山但是德国方面的确不是很妙,先不说凡尔登的攻守情况,这个时候英法企图以攻代守进攻德国的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上。
这一次的战役被称之为索姆河战役,他也是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规模最大的战役,双方死在这里的士兵数量达到130余万。同时这里也是坦克彻底被重视的地方,毫无疑问它帮助提高坦克在军队中的地位。
英法联军为突破德军防御以便转入运动战,同时也能够减轻凡尔登方向德军对法军的压力。当时战线由南向北,在亚眠以东50多公里的地方穿过索姆河。德军在该地区构筑了号称“最坚固的”防线,包括三道阵地和一些中间阵地。主要阵地有坑道工事,阵地前面有多层铁丝网。
最坚固的”防线守军为德军第2集团军,防御正面宽58公里,其第一线为9个师,预备队4个师。随后兵力增加到67个师。英、法方面原计划以法军担任主攻,但因凡尔登战役动用了法军大量兵力,改以英军为主。最初投入兵力为39个师(战役过程中陆陆续续增加到86个师),其中英军25个师,以第4集团军为主、第3集团军为辅,在索姆河北岸卡尔诺以北地区进攻,正面25公里;法军第6集团军14个师,跨索姆河在英军右侧进攻,正面15公里。英、法军炮兵和空军都占优势。采取对有限目标逐次攻击战法,企图通过消耗德军兵力达到突破的目的。为协调两军行动,规定每次进攻到达线不能自行超越。
第一百六十七章索姆河战役
自6月24日起,英、法军进行了7天的炮火准备,7月1日晨7时半步兵在炮火支援下发起进攻。当天法军和主攻方向上的英军都突破了德军第一道阵地,但英军左翼则毫无进展。
英军以密集队形前进,遭到德军机枪和炮兵火力的严重杀伤,第一天即伤亡近6万人。英军右翼和法军占领了德军第二道阵地,德军利用对方进攻的间歇迅速调集兵力,加强纵深防御并在一些地段上实施反击。
英、法军于7月中、下旬再度发起进攻,南岸法军占领了第三道阵地,但未能发展为战役突破。英军32个师、法军26个师第三次发起进攻,截至12日向德军纵深只推进了2~4公里。英军在进攻中首次大规模使用坦克,共出动69辆,可实际参加战斗的只有38辆(被德军击毁31辆),步兵的进攻速度因而有所增加,当天占领了第三道阵地的几个要点。随后在9月下旬和11月的进攻中,英军又两次大规模使用坦克,但数量相对较少,收效不大。
这场战役是协约国在1916年总战略进攻计划的一部分。计划拟定的内容是:在福煦将军的统一指挥下,法国法约勒将军的第6集团军和英国罗林森将军的第4集团军,负责突破囤驻在富科库尔、埃比泰讷(40公里)地区的德国冯·贝洛将军之第2集团军的防御阵地;并运用骑兵兵团向法军负责的佩罗讷、莫伯日和英军负责的巴波姆、康布雷等地打开突破口。
英、法联军共有32个步兵师和6个骑兵师,2189门火炮,1160门迫击炮,约300架飞机;德国第2集团军则有8个步兵师,672门火炮,300门迫击炮和114架飞机。德军防御由3道阵地组成,全纵深为7~8公里。双方准备了5个多月,首先进行7天的炮击,虽然几乎完全摧毁德军第一阵地,部分摧毁第二阵地,但失去了进攻作战在战术上应保持的主动性。
英国第4集团军从马里库尔至埃比泰恩25公里正面向巴波姆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由英国第3集团军第7军在其左翼掩护;法国第6集团军从罗西耶尔以北索姆河两岸向佩罗讷方向实施辅助突击。当日,法军和英军右翼突破德军第一道阵地,但英军左翼为德军壕沟阵地所阻。
英军采用密集队形突击,遭德军马克沁机枪的强大火力杀伤,损失近6万人。7月2~3日,英军右翼和法军攻占德军第二道阵地,法军一度占领巴尔勒、比阿什等德军防御要地。此后数日,由于德军投入预备部队以及英、法联军本身在突破战术和指挥调度方面存在着严重缺点(主要是对各地区的突击规定繁琐,限制了军队的主动性等),以致推进缓慢。
这样环境中德军指挥部又投入新一波预备部队,为便于指挥,特意将第2集团军分编为由贝洛将军指挥的第1集团军和加尔维茨将军指挥的第2集团军。并在防御上加长纵深,构筑了补充防御地区。
7月中旬,英、法联军仅向前推进数公里,未达成作战的预期目标。
7月底至8月中旬,英、法联军将其部队增强至51个师、飞机增加至500架;而德军增加到31个师、飞机增到300架,由于作战的迟缓、胶著,遂转变成为消耗战。
9月3日起,法国米舍莱将军的第10集团军、英国加夫将军的第5集团军分别投入战斗,战场正面范围扩大到50公里宽的战线。德军增强至40个师,又不停加强阵地的防御工事。因此英、法军队的推进速度平均每昼夜仅有150~200米。
大规模的坦克进攻对守备方的德国步兵产生了心理震撼,使他们放弃阵地不战自退。但由于坦克的技术与装备尚未完善,加上战线宽广,仍然没有达成打开突破口的作战目标。战术层级的运用成功并未能引导作战胜利。虽然英军后来又使用了两次坦克,但同样收效不大,不过这让德军开始学习如何对付敌方这个庞然巨物。
这场战役的结果非常明显,因为进入秋季后气候开始恶化,由于阴雨连绵、道路泥泞,战斗渐渐平息,到了11月完全停止,英、法两国的作战计划宣告失败。但不可否认索姆河会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双方伤亡约134万人,其中英军45万余人,法军34万余人,德军53。8万人。英、法军未达到突破德军防线的目的,但钳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进一步削弱了德军实力。双方阵亡共133。2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
相比较西线战场的惨烈东线战场要和平的多,捷克公国凭借一己之力硬撼强国俄罗斯,看起来两国综合国力相差悬殊可实际上精锐的捷克陆军死死的把俄罗斯士兵阻挡在边境之外没有放弃一分一毫领土。
但这样的情况终究没有维持太长时间,因为捷克公国的陆军数量导致他不能完全防御同盟国整个东线边境线,奥匈帝国的东线首先失利被攻陷,东普鲁士方面还好很多但也在勉强维持根本拿不出救援的手段。
捷克公国想要支援奥匈帝国可是却被俄罗斯的几个陆军集团死死的咬住根本抽调不出兵力,东线战场的失利让奥匈帝国开始慌张起来,几次同意大利王国战争的失败让奥匈帝国一时之间竟岌岌可危起来。
这个时候的东方也不安稳,北洋政府开始出手处理帝制策划操办人员,大量的官员、将军在这一次的政治斗争中摘去脑袋上的官帽而少部分也深陷牢狱甚至有生命之危。
整顿内务的同时燕京政府也匆匆的任命各地军政长官,暂时之下这片古老的土地算是安稳下来,可私下暗流也许只有那些高高在上的长官们才清楚。
8月,当欧洲战局正激烈的时候北洋政府参众两院议员在北京举行国会,段祺瑞当选并出任总理。这是一个政治妥协的结果,同时也是黎元洪大总统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但是没有办法此时此刻也只能任由事态的发展。
日本仿佛找到这个国家的漏洞,他开始再一次不安稳起来,实力雄厚的张作霖不得不继续困在东北地区,燕京无论是总统还是总理此时都同他没有太大的关系,毕竟他拥有着守土职责。
同月相当有实力的国务院同政府开始矛盾加深,府院之争越发不可收拾,截止到9月黎元洪总统不得已之下只能请来徐世昌进行调停。
1916年就这样过去,总结一年的大事,也不过是欧洲战场死伤几百万士兵、海军谁获得一些优势、奥匈帝国被打得惨败、捷克公国边境固若金汤但却机动力不足只能固守。
1916年是战争之年,不过比起去年来同盟国的劣势开始越发明显起来,一些本中立的国家也开始思考自己的阵营问题,毕竟中立不能获得任何的好处。
布拉格皇宫:
“大公陛下,圣彼得堡传来消息……”
“快让他进来。”
伯特的话还没有说完恩斯特就一脸激动和紧张的站起身准备迎接,看到这一幕伯特内心纵然有万千的不解可也只能急忙出门召见秘密警察局的情报工作人员。
这是一个相貌很普通的俄罗斯青年,毕竟是间谍部门如果太帅或者太丑都不符合标准,哪一个备受瞩目的间谍能够真正的完成情报人员?当然也并非没有,一些美丽的女性做间谍任务总是非常的简单。
没有太过的礼仪,情报人员进门之后就把自己带来的消息说给恩斯特,事情很重要无论是对捷克公国还是整个同盟国而言。
俄罗斯帝国开始不稳定!
革命已经渗透进全国各地!
士兵们有哗变的迹象,一些工人、农民开始有目的的聚集,地方官员开始失去对地方的掌控,一些报纸甚至开始公开的宣扬对俄罗斯皇室不利的东西。
二月革命!
这对于欧洲皇室来说自然是一个冲击,但同时它也是一个机会,一个让同盟国翻身即便不能翻身也能够保住捷克公国的机会,容不得恩斯特不兴奋。
第一百六十八章二月革命
二月革命的源头自然同社会阶级矛盾有相当大的关联,但是俄罗斯军队在战场上的一再失利才是真正的主谋。
尼古拉二世虽然向来有“小父亲”的称号,可实际上他对于革命的镇压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刽子手,同时他也对镇压革命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俄罗斯参与到一战当中也有尼古拉二世想要转移国内矛盾的意思,只是可惜……
战争让原本就经济有些低迷的俄罗斯帝国再遭重创,另外一方面大量饥寒交迫的普通公民为自己的生存也不得不站出来进行抗议。原本他们还有一些希望,但是俄军的一再失利即便此时已经打破奥匈帝国的防线,可是在一些革命人员的宣扬下工人和农民再也忍不住站出来游行、抗议。
1917年1月,俄国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罢工示威,纪念1905年的“流血星期日”。首都彼得格勒工人响应布尔什维克的号召,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他们:高呼“打倒战争!”、“面包与和平!”的口号。
面对这一次的罢工示威尼古拉二世还准备如同往日那般镇压,但是事情突然走向他不可掌控的一幕。1917年3月8日是“三八”国际妇女节,彼得格勒50家工厂约13万男女工人举行罢工和游行,拉开了二月革命的序幕。第二天,参加罢工示威的群众增加到20万。
联合总罢工的革命风暴吓坏了沙皇尼古拉二世,他下令不惜采取任何措施,迅速恢复首都秩序。布尔什维克彼得格勒委员会的各领导人和其他一百多名革命积极分子被逮捕,这激起了群众的极大愤怒。
他们上街游行,抗议政府暴行,但遭到更野蛮的镇压。于是领导罢工的维堡区党委决定将总罢工转变为武装起义,推翻沙俄政府。工人们立即行动起来,攻占军火库,夺取枪支弹药,筑起街垒,与反动军警展开战斗。同时工人们还积极开展争取军队的工作,在工人们的宣传、感召下,有数万名士兵公开站到革命的一边。他们同起义工人一起,占领了沙皇的巢穴冬宫和政府各部,准备逮捕尼古拉二世的大臣和将军。
首都起义获得完全胜利。但尼古拉二世不甘心自己的失败,立即从前线调军队企图夺回首都,但沙皇军队在革命影响下也发生了兵变。尼古拉二世见大势已去,被迫于1917年3月15日引退,让位给其弟米哈依尔,但第二天,米哈依尔也宣布退位。
这样,统治俄国达304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被二月革命冲垮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获得了胜利。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一个是工农兵代表苏维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曾出现新的革命**,群众性革命斗争的规模已经接近1905年(1905年的大规模革命被镇压),其组织性和觉悟性已经大大提高了。在彼得堡、莫斯科及其他城市的工人罢工斗争不断发生,并且规模很大。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在1912年参加罢工的有72万5千人,而在1913年有88万7千人,可实际罢工的人数大大超过官方公布的数字。这种群众性的革命罢工斗争,直接反对沙皇**制度,不过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革命运动的发展才暂时被中断。
此时俄罗斯内部的经济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并且俄国的工业基础本来就不够发达。1913年,俄罗斯全国钢的产量只有420万吨而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相对薄弱,而且还没有汽车制造业,许多机器、武器仰赖外国。
战前,俄国进口的机器占37%,重要的设备、车床的自给率不到1/3。战争削弱了俄国同国外的商业联系,机器的进口大幅度下降。1914~1916年,俄国机器工业虽有所增长,但其产品绝大部分都被战争消耗掉。
据统计,这期间123个大机器制造业的产品从20030万卢布增加到95460万卢布。平均军工生产每年增长13倍多,而民用生产只增长长40%。1916年,农业机器产品只有战前的1/5,机车、车厢的生产明显减少,机车减少16%,车厢减少14%。机器、车床严重不足,又影响矿石、煤炭、石油开采量的下降。由于缺乏燃料、原料,高炉停火,许多工厂不得不关闭,战前靠进口棉花生产的纺织厂纷纷停产。
1916年,彼得格勒有20%的织机不能开工。在前线,武器、弹药严重不足,每月至少需要6万支步枪,而1914年8~12月只造出13万4千支步枪。每月需要机枪800支,而1914年下半年总共才制造机枪860支。交通、运输严重阻塞。铁路承担不了急剧增长的运输任务。
1916年最后5个月,铁路为军队运送的粮食只能满足需要量的61%。到1917年,粮食运输量又下降,1月为50%,2月为42%。有的伤兵几天领不到食物和纱布。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和其他工业城市粮食匮缺,但在西伯利亚、乌拉尔、里海、伏尔加河和顿河一带却有大量粮食、肉、鱼烂掉。1916年全国储存变质的粮食达15万车厢。海运也不妙。波罗的海、黑海早被德国、奥匈所封锁。俄国和盟国的联系主要通过摩尔曼斯克、阿尔汉格尔斯克和海参崴,但是内地和摩尔曼斯克之间没有铁路。从阿尔汉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