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龙兴华夏 >

第304章

龙兴华夏-第304章

小说: 龙兴华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生莫要担心,好戏只怕现在已然开场了。”林义哲自信地一笑,说道。(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m。阅读。)

ps:求收藏!求订阅!求点击!求推荐!求月票!各种求!

第四百四十四章 原形毕露

英国,伦敦。

车声粼粼,在过往行人好奇的目光注视下,一辆由一个一身清服的马夫赶着的造型朴拙的四轮西洋马车在满是身着西洋式装束的行人的伦敦城主街上一路前行,出了城之后,穿过街道入口处那座古色古香的西式教堂,一路经过覆满积雪的街道,最后在一阵车轮和地面的刺耳摩擦声中,在一座古朴的英式庄园门前缓缓地停了下来。

车门打开,一名容貌清矍慈祥,留着短胡须的身着清式高领宽袍头戴暖帽的约六十岁的老人随即走了下来,而早已坐在茶室门前等候着的陈廷轩见状便立刻迎了上去。

“伦敦城到这里道路遥远,大人一路辛苦了。”陈廷轩向老人施礼道。

“哪里哪里,陈公太客气了。”老人急忙举手还礼,“陈公之名,郭某在大清国内已有听闻,此次出使英吉利,本该尽早登门拜访,怎奈郭某首次出使,任重事繁,故拖延至今日,还望陈公不要怪罪才是。”

这位老人,便是大清国驻伦敦第一任公使郭嵩焘。

“哎呀——岂敢岂敢,郭公乃天子使节,能屈尊光临寒舍已是皇恩浩荡,陈某已感激涕零,怎敢再有他想。”陈廷轩连忙向郭嵩焘拜了下去。

这时又有一人从马车上下来,此人和郭嵩焘一样,身上穿着高领宽袍,头戴一顶暖帽,他个子不高,身材瘦小,一张长着山羊胡子的瘦脸上虽然满是疲态,但此人的架子似乎显得比郭嵩焘还要大,他打量了陈廷轩一眼,看到陈迁轩虽然穿着清式的宽袍马褂,也戴着一顶暖帽,但脑后却并无发辫,一双小眼睛不由得闪过恚怒之色。在陈廷轩向他行礼时。他并没有象郭嵩焘一样的回礼,而只是傲然的负手站在那里,略略点了点头。

这个人,便是郭嵩焘的副手,驻英国副使刘锡鸿了。

“二位大人请随我来。”虽然刘锡鸿傲不为礼,但陈廷轩并不以为意,他言毕即起身在前领路。而郭嵩焘也急忙跟了上去,二人一起走入了庄园内,一路经过庭院、花园、喷泉,再穿过一座假山,最后在三层洋楼门前停了下来。

郭嵩焘和陈廷轩二人走在前面,刘锡鸿则不紧不慢的跟在了后面。他不时的打量着周围,当看清楚这里是一座典型的西式庄园时,脸上的不悦之色更浓了。

进了客厅,分宾主落座,仆人送上茶点,刘锡鸿看到送上来的是西式点心,耸了耸鼻子。脸上现出厌恶的表情,他没有去碰那些精致的点心,而只是取过茶杯,拿在手中看了一下,在发现茶杯竟然是价值不菲的康熙粉彩瓷器时,不由得愣在了那里半天,这才揭开茶杯盖,轻轻的刮了刮杯内水面上的茶叶。嗅了嗅茶香。

尽管刘锡鸿的动作不大,但全被陈廷轩看在了眼里。

郭嵩焘和陈廷轩寒喧了几句,品尝了几块细点,看到郭嵩焘竟然食用起西洋糕点来,刘锡鸿的脸拉得更长了,他刚要说话,郭嵩焘却和陈廷轩攀谈起来。按照官场的规矩,上官讲话的时候他不好插言,因而只能憋了一口气,闷坐在了那里。

“郭公此次来英。我等海外赤子于异国他乡,又见天朝钦使威仪,无不感奋,郭公如有用得着陈某之处,当效死力。”

“陈公切莫如此说,郭某不过多读了几本洋书,稍明白点儿,有限的很。蒙皇太后皇上恩宠,此次首办外交,千头万绪,陈公久在海外,熟悉华洋情事,又为海外侨民首领,以后仰仗之处甚多,还请陈公不吝赐教才是。”

“哪里哪里,郭公言重了。”

“伦敦街市灯如明星万点,车马滔滔,气成烟雾,宫室之美,无以复加。诚不愧为泰西大国之都也。今日亲至其国,方知其国势之盛,竞至于斯。”郭嵩焘想起一路上见到的伦敦街景,不由得感叹起来,“我大清与其通市二百余年,交兵议宽款又二十余年,始终无一人通知该国情事,熟知其语言文字者更是寥寥。今日得见陈公,诚幸事也。”

“郭大人可知,若说这英吉利国称雄七海,非仅船坚炮利,帆樯无所不到,其政教亦有过人之处。”陈廷轩说道。

“中国五千年政教,其遗留必有可观,正须与泰西相与比较,以考之其得失。”郭嵩焘说道,“西洋之入中国,诚为天地一大变,若得其道而顺用之,亦足为中国之利。”

“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因而国势日盛。”陈廷轩专心的和郭嵩焘交谈起来。

“陈兄久在海外,果然见识非凡,不愧为海外商民领袖。”听到陈廷轩说出这样一番极有见识的话来,更是肃然起敬,“依陈兄所见,天朝欲致富强,当下应从何处着手?”

“以不才浅见,在商言商,这当务之急,是通商贾之气,以立循用西方之基。”陈廷轩说道,“抑不知西洋之富,专在民而不在国家也。今言富强者,一视为国家本计,与百姓无与。须知焉有百姓困穷而国家自求富强之理?”

“陈兄所言极是。”郭嵩焘说道,“中国以农立国,外洋以商立国。农之利,本也;商之利,末也。此尽人而能言之也。人人视商为末节,时至今日。可知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据兴商务。安得谓商务为末务哉?”

“是啊!古之时,小民各安生业,老死不相往来,故粟、布交易而止矣。今也不然。各国兼并,各图利己,藉商以强国,藉兵以卫商。其订盟立约,聘问往来,皆为通商而设。英之君臣又以商务开疆拓,辟美洲,占印度,据缅甸,通中国,皆商人为之先导,欧洲各国,亦以通商为大径,以制造为本务。”陈廷轩说道,“西人以商为战,士、农、工为商助也;公使为商遣也,领事为商立也;兵船为商置也。我中国宜标本兼治。若遗其本而图其末,貌其形而不攻其心,学业不兴,才智不出,将见商败,而士、农、工俱败,其孰能力与争衡于富强之世耶?”

“陈兄说的好啊!”郭嵩焘忍不住击节赞叹起来,浑没注意到旁边的刘锡鸿的一张脸已经拉得如同驴一般长。

其实对于这一次陪着郭嵩焘来拜访陈廷轩这位在英华商领袖,刘锡鸿的心里就一直憋着一口气。

在刘锡鸿看来,堂堂天朝钦使,奉皇命驻跸,却向商贾小民折节下访,本就有失体面,更何况,是这些流落海外不归“王化”的“天朝莠民”!

但是按官场的规矩,上官的话哪怕有错,也不好公开反驳,郭陈二人的这一番恳谈已然把他憋得够呛,以至于额头的青筋都跟着暴了起来。

“商以贸迁有无,平物价,济急需,有益于民,有利于国,与士、农、工互相表里。士无商则格致之学不宏,农无商则种植之类不广,工无商则制造之物不能销。是商贾具坐财之大道,而握四民之纲领也。商之义大矣哉!”郭嵩焘接着说道。

“商务之盛衰,不仅关物产之多寡,尤必视工艺之巧拙。有以翼商,则拙者可巧,粗者可精。借楚材以为晋用,去所恶而投其所好,则可以彼国物产仍渔利彼。若有商而无工,纵令地不爱宝,十八省物产日丰,徒弃己利以资彼用而己。即今力图改计,切勿薄视商工。”陈廷轩注意到了刘锡鸿那张要多难看有多难看的脸,说道,“中国不乏聪明材智之士,惜士大夫积习太深,不肯讲习技艺,深求格致,总以工商为谋利之事,初不屑与之为伍。其不贪肥者,则遇事必遏抑之;惟利是图者,必借端而暗削之。于是但有困商之虐政,并无护商之良法。虽欲商务之兴,安可得哉?”

“是啊!中国自通商以来,未受通商之益,反受通商之害,究其原因,在于讲求商务之无人耳。推原其故,上在官司而下在商。官不能护商,而反能病商,其视商人之赢细也,为秦人视越人之肥膺,私真虽充,利源己塞。此弊之在上者也。至于商则愚者多,而智者寡;虚者多,而实者寡;分者多,而合者寡;因者多,而创者寡;欺诈者多,而信义者寡;贪小利者多,而顾全大局者寡;此疆彼界,珍域己分,厚己薄人,伎求无定,心不齐力不足,故合股分而股本亏,集公司而公司倒。此弊之在下者也。”郭嵩焘感叹道,“商人与官积不相信,多怀疑不敢应,固不如使商人自治之情得而理顺也。若于各府、州、县设之商务公所,由工商业者自行选举商董,毋恃官势,毋杂绅权,以使上下之情通,官商之势合,则利无不兴,害无不革矣!”(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m。阅读。)

ps: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第四百四十五章 自取其辱

“如各海口官商制造轮船,宜略仿宋元遗制,设市舶司领之,”郭嵩焘还是象刚才一样的侃侃而谈,丝毫没有受刘锡鸿的干扰,“其市舶司由商人公举,督抚考其名声,察其才能檄委之,咨其名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三年一更易,而量授以官。”

“郭公所言极是。”听到郭嵩焘这么说,陈廷轩很是高兴,作为英国华商领袖,他一直希望祖国能够保护海外侨民的利益,而如今郭嵩焘不但和他想到一块儿去了,而且提出了具体的办法,他一时间欣喜万分。

“象海外华民与洋商遇有纠纷,常常申诉无门,若各海口能设官置领以护侨民利益,当为至善。”

此时尽管郭陈二人谈得投机,但刘锡鸿却一言不发,他的目光,总是在陈廷轩的身上来回的打量着。

“陈公去国谋生,于今有些年头了吧?”趁着郭嵩焘品茗之际,刘锡鸿突然开言问道。

陈廷轩冷不防刘锡鸿这样一问,微微一愣,他想了想,感慨道:“自随先父出海,屈指算来,已经快四十年了。”

“如此说来,是道光年间的事情了。”刘锡鸿“哦”了一声,又问道,“却是为何?”

“只因《南京条约》五口开埠,洋货大量涌入、低价倾销,陈某原先小本经营的作坊无以为继,一家人生计无着,先父万不得已,只好将家产贱卖,去外洋闯荡。”陈廷轩想起了当年的往事,不由得感叹起来。

“陈公此言,刘某万万不能苟同。”刘锡鸿哼了一声,说道,“生计艰难,至他省可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大清皇舆之内,岂无安身立命之所?难道非要去国出洋?看陈公留洋日久,连祖宗仪冠都忘记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弃,这古训陈公总还记得吧?”

听了刘锡鸿的话,陈廷轩心中恼怒,他看着刘锡鸿,脸上却没有丝毫的表现。

此时刘锡鸿却没有注意到郭嵩焘那惊讶而又恼火的目光,若无其事的端起茶杯尝了一口。

“陈公去国离乡。来此蛮夷之地,而今能有所成,也是殊为不易。而今又受夷主封为子爵,世袭罔替,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陈公能得此封赏,当真是可喜可贺。”

听到刘锡鸿竟然一口一个“蛮夷”“夷”的说话,郭嵩焘很是生气,重重的咳嗽了一声。打断了刘锡鸿的话头。

“不过陈公在海外经营多年,心尚不忘故国,亦属难得。”刘锡鸿抬头看着陈廷轩,又从鼻子里发出一声冷哼。“只是就英夷而言,未免有‘身在曹营心在汉’之嫌了。不过,大义所在,这些末节。也就顾不得了。”

陈廷轩眉头微皱,看着刘锡鸿,想要弄清楚他说这番话是什么意图。他注意到郭嵩焘一个劲的在冲刘锡鸿打眼色,便强忍住了没有发作。

“先人庐舍,远在故国,无日不思。”陈廷轩平静地说道,“只是不能时时归去祭扫,然国内亲友尚在,时时看护,又有书信往来,加之如今电报神速,尚可聊解思慰之情。”

“郭某于京师与鲲宇交厚,临来英国之时,又曾于住福州鲲宇家中,鲲宇与夫人陈氏前来为为郭某送行,鲲宇时常谈及陈公,林夫人是新任台湾巡抚陈湜陈大人之女,提及陈公,言下甚是思念,是以郭某公事一了,便来府上拜望,呵呵。”郭嵩焘借机转换了话题,和陈廷轩唠起了家常,“对了,这便是鲲宇托我捎给陈公的相片。”

郭嵩焘说着,取出了一个信封交给了陈廷轩。

陈廷轩双手接过信封打开,里面是一张黑白照片,照片是一张“全家福”的合影,在照片的正中,是正襟危坐已现苍老之态的沈葆桢,他的怀里抱着一个眉清目秀的男孩(林冠臣),沈葆桢的身边侍立着林义哲,在林义哲和沈葆桢的身旁,是抱着一个女娃娃(林毓婷)的陈婉和一个年纪稍轻的秀丽女子(李思竹),在她的身前,是一个漂亮的女孩(林语曦)。

陈廷轩一眼便认出了当年曾寄住在家中数年的陈婉,眼角不由得有些湿润。

“按辈分,婉儿应该是老夫的侄孙女,吾孙的堂姐了。十多年不见,婉儿都已经相夫教子了。”陈廷轩的声音有些哽咽,他克制住了自己,笑呵呵的说道,“来人啊,让鸿儿带妻儿见过二位天使大人。”

老管家应声而去。不一会儿,陈鸿带着萨拉和儿子陈伟来到了客厅里。

陈鸿夫妇上前拜见郭嵩焘,郭嵩焘笑呵呵的起身相迎,而刘锡鸿看到一身西洋装束的陈鸿夫妇时,脸上不由得勃然变色。

此时的陈鸿一身黑色的西服,打着领结,留着英国式的短发,显得英俊而飘逸;而萨拉则穿着英国贵族妇女典型的紧身束胸镂花连衣裙,裸着纤美的脖颈和小臂,红发高绾,雪肤花貌,仪态典雅,恍若童话中的仙女;她拉着的小陈伟则和父亲一样,也是一身黑色的西装,白色衬衫,打着领结,显得异常情神。他拉着母亲的手,蹦蹦跳跳的走在母亲身边,瞪着墨蓝色的大眼睛,好奇的打量着来访的客人。

只要是正常人,看到这美满幸福的一家三口,都会不自觉的心生羡慕。

刘锡鸿紧紧的盯着萨拉看了半天,食古不化的他面对她惊人的美貌,同样无法无视。

陈鸿带着妻儿上前和郭嵩焘刘锡鸿见礼。郭嵩焘起身上前相迎,刘锡鸿犹豫了一下,也还是跟着站起身,迎上前去。

“贤伉俪不必多礼,快快请起。”郭嵩焘扶起陈鸿夫妇,笑着用手抚摸着陈伟的头,陈伟看着这位面容慈祥的老人,小脸随即绽放出一个可爱的笑容。

陈鸿夫妇又和刘锡鸿见礼,象刚见到陈廷轩时一样,刘锡鸿仍是一副傲然之色,只是略略举手回礼,便转身回到了座位上。

“陈公有此佳儿佳妇,爱孙绕膝,当真是令人羡慕。”郭嵩焘打量着陈鸿夫妇和小陈伟,眼中满是喜爱之意。

“犬子不成器,未有功名在身,今年忝为英王封为爵士,不胜惶恐。老夫年事已高,而今家中内外事务皆由儿妇萨拉打理,老夫的心思,只在他身上喽!”陈廷轩笑看着陈伟,陈伟看到爷爷,立刻开心地张开了双臂跑了过来,陈廷轩俯下身子,亲热地将孙子揽在怀里。

陈伟双手搂住爷爷的脖子,四下里张望着,不自觉的又碰上了郭嵩焘的目光,他象是和郭嵩焘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竟然笑着向郭嵩焘张开了小手。

郭嵩焘显然非常喜爱这个孩子,他来到陈廷轩身边,笑着将手指放到了小陈伟的手里,小陈伟本能的立刻握紧,和郭嵩焘玩起了“拔河”的游戏。

看到郭嵩焘竟然和这个洋女人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