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兵临天下 >

第597章

三国之兵临天下-第597章

小说: 三国之兵临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如任平的担心,刘正率领士兵攻击北军营确实出了问题,北面军营不像南面军营是位于一座山坳内,很容易对付,而北面军营就位于山谷高处,在延绵百丈地的山梁上扎了数十顶大帐,也有一座军堡,军堡内住着牙将、士兵以及三名鹰奴,五只信鹰也在军堡内。

军堡在军营的对面,这就意味着如果同时动手,会被对面发现,刘正最终决定集中兵力夺取军堡,务必将鹰奴和信鹰干掉,不能让河西知道大斗拔谷出事,至于会不会被对面的军营发现,他已经顾不上了。

刘正命令一百人埋伏在军营以北的谷道上,负责拦截士兵北逃,他则率领两百士兵强攻军堡,军堡内的士兵不多,只有十余人,被汉军一举夺下,鹰奴和信鹰皆被射杀。

但军堡内的突击最终惊动了对面的军营,被惊醒的数百羌人士兵纷纷从军营中冲出,叫喊着杀向军堡,刘正率领两百名鹰击军转头扑下,和近五百羌人士兵激战在一处。

黑暗中刀光闪动,长矛疾刺,惨叫声此起彼伏,被砍断的手臂,被劈飞的头颅,空气中血雾弥漫,四处充满了临死前的哀嚎和呻吟。

鹰击军是汉军最精锐的军队,从军队中百里挑一,个个武艺高强,作战经验异常丰富,能以一敌十,两百鹰击军对付五百羌人士兵,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片刻,便杀得羌人士兵尸横遍地,节节后退。

仅仅一刻钟,五百羌人士兵死伤过半,而汉军士兵只有几人受了轻伤,羌军被杀得胆寒了,再加上他们主将已死在军堡,士兵们群龙无首,片刻便崩溃了,羌人士兵们四散奔逃,很多士兵无处可逃,纷纷跪地投降,却被汉军士兵无情杀戮。

这一次他们不接受战俘,要将大斗拔谷的守军全部杀死,事实上,守军已无处可逃,北面被百名事先埋伏的士兵截断退路,大部分士兵都向南面逃去,南面还有一座军营,他们本能地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那座军营上。

但迎接他们的却是从南面杀来的汉军士兵,任平派来的百名士兵正好截住了南逃的溃兵,毫不容情地挥刀杀戮,刘正率领士兵也杀了过来,南北夹击,最后百余名士兵在一片惨叫声中被屠杀殆尽。

这场夺取大斗拔谷的战斗在五更前便结束了全部战斗,一千羌人士兵全部被杀,没有一人逃脱,南面山坳内的火势已渐渐停止,士兵们忍着焦糊的臭味,进山谷巡查,将没有断气的敌军一一杀死,不留活口。

这时,山谷外的一名哨兵骑马飞奔而至,对刘正抱拳道:“启禀将军,庞将军率领大队骑兵已赶到,在三十里外,庞将军询问战况。”

刘正吩咐任平清扫战场,他飞身上马,带领几名弟兄催马向山谷奔去,奔出二十余里,这时天已经渐渐亮了,万道霞光照耀在群山峻岭之中,远方是仿佛在熊熊燃烧的霞云,铺满白雪皑皑的山顶,金光闪闪,格外壮丽。

远处,一万汉军骑兵列队在旷野里,迎着猎猎晨风,庞德立马在最前方,正注视着远远奔来的几名骑兵,他心里很清楚,夺取大斗拔谷是鹰击军的事情,五百鹰击军出手,什么样的隘口都能夺下,而他们的任务是等待机会,一旦机会到来,他会率领一万汉军从大斗拔谷向河西杀去。

这时,几名骑兵已奔至百步外,庞德认出为首之人正是刘正,他催动战马,迎了上去。

。。。。。。。。。

就在汉军夺取大斗拔谷后,河西也出现一些变化,民众开始北撤灵州,在武威郡以东的官道上,一支浩浩荡荡的人流和车流正在向东北放向而去,人流和车流延绵二十余里,足有七八万人之多。

车流中夹杂着无数的马车和牛车,车上满载着各种生活用具和粮食,老人和孩童坐在车上,男子和女人则坐在前面赶着车辆,两边是步行的平民,不仅有汉民,也有不少农耕的羌人、氐人和匈奴人。

在人流两边跟随着骑兵和步兵,不时警惕地望着远方,这是武威郡的第一批撤民,武威郡和河西耕地最多,也是农耕民众最集中之地,足有两万余户人家。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河西各郡便弥漫着一种不安的情绪,羌人和氐人不时侵袭农耕的汉民,强占土地,烧毁房屋,将他们驱逐出家园,甚至还不时有男人和老人被杀,妇孺被掳掠的消息传来,使整个

河西地区都充满了紧张。

不断有张掖和酒泉和汉民及其他农耕民族向武威郡及敦煌郡迁徙,直到前几天,官府派出官吏在汉民聚集处动员,要求汉民北迁灵州。

不需要官员过多的劝说,大家心里都很清楚,他们生活和耕作的土地已不再安全,羌氐人和汉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若他们再不走,一场大规模针对汉人的杀戮即将开始。

人们纷纷收拾家产,乘坐牛车和马车离开家园,向千里外的灵州迁徙而去,这是第一批移民,很快就会有第二批和第三批。

在队伍的前面,武威郡太守杜畿也骑马而行,他身后几辆马车内坐着他的妻儿和母亲,杜畿年约五十岁,京兆杜陵人氏,前二十年他在朝廷为官,从四十岁起被调到武威郡当太守,这一做就是十年。

他为人清廉正直,爱民如子,将威武郡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得人民爱戴,他也是刘璟重点要保护的大臣,在半个月前他已被任命为侍中,准备接任尹默的职务,而武威郡太守则由郡丞李济继任。

但杜畿不想在这个紧要关头丢下武威郡人民离去,他坚持留下,动员民众迁徙,并亲自赶赴灵州,要安置好他的武威子民。

“杜使君,河西是不是要开战了?”一旁,负责护送民众北上的汉军副校尉杨青低声问道。

杜畿当然心知肚明,不过现在长安和河西还没有翻脸,他就不能轻易说战争要爆发之类的话,万一这些话传到马超耳中,逼他提前举兵,恐怕会影响道平章台的部署。

杜畿微微笑道:“我估计汉王殿下是要重新安排河西羌人,牧民太多了,至少要让一半人转为农耕,一些部落要消亡,所以河西要发生大变化了,我们得把土地让出来。”

“那些牧民哪里肯转为农耕,恐怕计划很难实施。”

“这个就由不得他们了,不转也得转,陇西与河湟的羌民都转了,他们也必须要接受现实。”

杨青默默点头,他心里明白,若羌人和氐人抗争到底,就意味着战争。

这时,另一名老者拱手问道:“请问杜太守,我们在灵州会有多少土地?”

杜畿向老人点点头,表示尊敬,又笑着解释道:“据我所知,灵州已经安排好土地,都是肥沃的耕地,也有水利灌溉沟渠,今年夏天就可以种粟米,听说每户人家可分到两顷土地,都是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当然,前提是要在灵州入户,放弃河西的土地。”

“我们还能回河西吗?”老人又问道。

“如果老人家一定要回去,也不是不可以,但有些话我要明说,将来安置羌人,肯定会分走一部分河西的耕地,假如现在您在武威郡有两顷土地,将来就可能只有一顷了,当然也会给得到一点补偿,就看你自己选择了。”

老人神情黯然,他不想离开河西,可如果要分走他的土地,他也只能留在灵州了,这时,他又想起一事,急问道:“那税赋呢?灵州和河西的税赋如何?”

“税赋是一样,而且迁到灵州还能减税赋两年!”

说到这,杜畿又笑着问道:“那老人家决定是留在灵州,还是回河西呢?”

老人笑道:“如果真如太守所言,我倒愿意留在灵州。”

杜畿仰头笑了起来,“这是明智的选择!”

他回头望去,只见队伍井然有序,每个人的脸上都有一种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这时,杜畿心中对未来也同样充满了希望。

第989章最后谈判

张掖城,这里是河西的政治、经济中心,也马超的河西军衙所在地,或许是环境改变了人心,马超在出任河西都督之初,并没有任何反叛之意,那时他对刘璟信任自己充满了感激,也决心为汉国镇守边疆,守住这处汉军的战马来源地。

他甚至还准备在时机成熟时西征,重建西域都护府,这曾是他的远大抱负,但随着他在河西享受着西凉王一般权力和威风,外出巡视的仪仗声势浩大,甚至超过了汉王刘璟。

羌氐各部落的酋长奉他为主,给他奉上无数的金银珠宝和美貌少女,他的生活也渐渐变得骄奢,身边有了十几名河西的美貌姬妾,所住的大帐占地数亩,金碧辉煌,常常举行盛大的宴会,并带领酋长们外出行猎,这一切他都习以为常。

马超的心态渐渐开始变化了,把重建西域都护府的抱负抛之脑后,不再满足于河西都督的之职,这个时候,他还是没有背叛刘璟之心,但他渴望刘璟能明确承诺他为西凉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为河西之主。

但刘璟只是答应封他为张掖侯,并对他骄奢淫欲的生活保持沉默,但婉拒了他要求封西凉王的请求,也就是从这时起,马超有了复兴西凉的野心,他本来就是西凉割据诸侯,和孙权、刘璟一样称雄一方,尽管刘璟婉拒他了成为西凉王的要求,但刘璟却无法阻挡他拥兵自立的决心。

也就在这时,合肥战役爆发了,马超利用汉军无暇西顾的机会,开始大举扩增军队,他从羌氐各部落招募了两万精锐骑兵作为他的直属军队,又在汉军中安插了十三名羌人掌控军权,但这一举动却遭到了兄弟马岱的坚决反对。

马超恼怒,索性将一万汉军分拆,让马岱率领六千军驻守敦煌郡,又将四千军放在武威郡以南,而他的直属军队则控制了河西的核心部分。

不仅如此,为了不惊动汉国,他派人去贵霜国拜见国王都林,并购买了两万副兵甲,还在贵霜国招募了五千军队,月氏人的势力由此进入了河西故地。

同时他为了增加财源,在酒泉设立关卡,对往来客商征重税,同时派人假扮马贼,沿途骚扰抢劫商人,逼迫他们花重金请军队护送。

这一切他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随着汉军结束了合肥之战,汉王刘璟返回长安,马超也意识到时间已不多,他开始在做最后的举兵准备。

当然,马超出于一种对刘璟的歉疚,他并不想出兵陇西或者关中,甚至在关中空虚时,他也按兵不动,他只考虑割据河西自立。

就在几天前,马超得到了消息,他派去的杀手在长安刺杀告密者李文失败,这极可能就意味着刘璟知晓了他的举兵自立计划。

与此同时,武威郡传来消息,大量汉民离开了武威郡,开始北迁灵州,这就是汉国在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准备了,马超不由忧心忡忡,他在长安的妻儿还没有消息,会不会已被刘璟扣为人质。

马超的妻子是刘虎之姊,她的死活其实马超并不太关心,但他的两个儿子对他而言却十分重要,他早就想把妻儿接到张掖,但他的妻子都不肯答应,原因是他在张掖又娶了十几名姬妾,惹恼了妻子。

只是汉军有明确规定,在外领兵大将的妻儿父母必须居住长安,包括赵云、文聘、黄忠、甘宁等人的妻儿都在长安居住,马超也不敢过于明显,这件事便拖了下来,直到他听说刘璟已回到长安,他才急了起来,再派人去接儿子过来,但这时已经有点晚了。

军衙内,马超忧心忡忡地来回踱步,他的准备还不够充分,庞德还没有明确表态,马岱也沉默不应,儿子没有过来,张掖城也还没有修缮完成,军队的训练也不足,火油也炼制不出,诸般种种,他还需要时间,但长安那边似乎已经开始动手了,武威郡民众的迁移就是最好的信号。

就在这时,有亲兵在门外禀报:“启禀都侯,城外来了一名长安使者,说是奉汉王之令前来与都侯会谈。”

马超一怔,连忙问道:“使者叫什么名字?”

“是京兆太守张既。”

“是他!”

张既原本是钟繇手下的重要幕僚,几次代表钟繇出使西凉,促成了马腾和韩遂的和解,又促成西凉军助曹攻袁,和马氏父子的关系极好,深得马氏父子敬重,后来汉军攻克关中,听说张既被调去南阳,没想到他最后居然投降了刘璟,还被封为京兆太守。

不过张既到来,马超觉得自己倒可以和他推心置腹谈一谈,马超随即令道:“速请使者前来,要以礼相待!”

不多时,张既被亲兵领到军衙,马超已在门口等候,他躬身施一礼,“张公,多年未见了。”

张既回一礼笑道:“马将军一向可好?”

“托张公福,马超无恙,张公请进军衙谈!”

“请!”

两人互相谦让,先后走进了军衙,在议事堂上分宾主落座,张既微微笑道:“我这次是奉汉王殿下之令,前来和马将军谈一谈,这里有一封殿下的亲笔信,先请将军过目!”

说完,张既取出了刘璟的信,呈给马超,马超神情复杂地接过信,打开看了看,信中内容不多,写了不足半页,刘璟敦促他以大局为主,不要做违背礼制之事,并在信中承诺将封他为河西公,他的子孙皆可继承爵位。

马超心中微微叹息一声,这个时候再说这些,已经有点晚了,就算他马超接受,那些羌氐酋长也不会接受,况且刘璟最后的让步依旧不是他想要的东西。

马超沉吟片刻,对张既道:“汉王殿下在信中说得很含糊,但我希望能得到明确的承诺,比如我的权力如何,和长安的是什么关系,军队归属问题,以及河西的税赋权力等等,这些殿下在信中都没有涉及,只是说封我为河西公,按照大汉制度,封公者可建国,那是否意味着我可以在河西建国?”

张既笑了笑道:“殿下并没有说现在就封将军为河西公,殿下只是承诺以后会封将军为公爵。”

马超又细看信,果然,信中说将封他为河西公,多了一个‘将’字,那就是以后的事情了,马超顿时脸色一变,冷冷道:“这个‘将’是指何时?”

“现在我们也不过是汉国,推恩令早已消泯,汉王没有再分封藩国的权力,所以要封将军河西之国,至少要等到天下统一,等汉王登基大统后,然后才能封将军建国,其实也不会太久,我估计也就三五年吧!”

马超虽然智谋并不过人,但这点头脑还是有,他立刻猜到这是汉王缓兵之计,一旦他登基大统,第一个就会收拾自己,哪里还会给自己建国的机会。

马超背着手走了几步,他其实一直在考虑一个方案,就是行割据之实,奉长安以虚,也就是表面上他不独立,还是奉刘璟为主,但实际上他享有军权、财权和任免太守权,其实就和江东一样。

这样至少面子上大家都好看,想到这,他又回头道:“封公建国之事可以以后再说,但我们先谈谈眼下,如果殿下能答应保持现状,另外,允许我推荐河西各郡官僚,我可以依旧担任河西都督,不谋上位,也承诺军队不出河西一步,张公觉得汉王殿下能接受吗?”

张既心中大怒,这不就是事实上的割据吗?看来这个马超铁了心要拥兵自立了,张既冷静下来,不再和马超进行谈判,而将话题转到现实问题上。

张既缓缓道:“我会将马将军的心愿如实禀报殿下,另外,马将军之子尚年幼,思父心切,马将军不想见见他们吗?”

马超一怔,他忽然明白了张既的意思,立刻道:“我当然想见到我的两个儿子,不知殿下有什么条件?”

“殿下的条件很简单,第一,为避免河西民族仇恨,凡河西农耕之民皆要迁去灵州,将军不得阻拦;其二,河西各郡官僚必须回京述职,他们家眷也要一同前往,将军也不得阻拦;就只有这两条,如果将军能办到,殿下愿意让将父子团圆。”

马超本来对河西之民迁往灵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