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伐清 >

第136章

伐清-第136章

小说: 伐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行!”蒋国柱断然否决了梁化凤的提议,摇头道:“他是会来,但今晚必须要死人,死很多的人。”

“哦?”梁化凤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他们是要叛变,献城给邓名,所以不会束手就擒的,一定会负隅顽抗。”蒋国柱说道:“郎廷佐好办,他身边没有人,但管效忠府中的奴仆、手下,谁敢说都一无所知?他们一个都不能留。”

“嗯,巡抚大人说的对。”梁化凤更不犹豫,唤来一个心腹在他耳边交代了几句,这个心腹马上领命带兵出城。

“好了,郎廷佐不用担心了,”梁化凤一衣甲,对蒋国柱说道:“我们立刻去攻打管府。”

……

数日后,北京接到令人震惊的消息,贪生怕死的郎廷佐在被俘后向邓名投降,然后串联对皇上心存怨望的管效忠——这两个旗人竟然打算献城给明军,利用交换俘虏进行联络。

管效忠的的异常举动被警惕的蒋国柱发现,梁化凤也抓住了几个明军细作问清了实情,两人将计就计,在明军来偷城门时伏击了邓名,将带路的大叛徒郎廷佐当场格杀。管效忠知道事败,在府邸中负隅顽抗,但也被梁化凤和蒋国柱统兵攻破,管效忠和叛军都被诛杀。

在报告朝廷事变经过的同时,蒋国柱还发急件给达素,让他全速赶往南京。

当南京的战事终于告一段落后,顺治也总算放心下来,大喜之下,除了表彰蒋国柱外,更考虑给两次力挽狂澜的大功臣梁化凤抬旗,并命令梁化凤立刻画像呈进北京,以供顺治御览。此皆后话,暂不细表。

第12节军旗

从前去昆明开始,邓名就每日都记日记,在其中详细记录自己掌握的信息、因此作出的判断和决定。由于其中完全是军事问题而没有其他的内容,邓名就把这本日记成为军事日记,每次写完军事日记后,邓名就会把内容读给卫士们听。在邓名的影响下,李星汉等几个人在学会写字后,也尝试写起他们的军事日记来。

“永历十四年九月二十二日,郑成功、张煌言的部队已经与我们分手,我认为他们将无惊无险地返回舟山……我和李来亨会尽快远离南京而去,我认为几日内南京方面就会决出胜负,胜利者不可能再与我达成任何交易……为了保证南京的清军(在日记中,邓名一向使用清军而不是鞑子这样的称呼)发生激烈火并,我在离开前告诉他们我会于五日后返回,向他们索要一百万两白银。提出这个建议是出于如下考虑:如果清军知道我已经退兵并且不会复还,他们就可能不急于发动内讧,最后很可能不靠武力就决出了胜负,这对清廷来说是损失最小的解决办法;而如果他们认为我五天后还会返回,就可能会想尽快解决内忧,抢在我返回前武力解决对手,这种武力解决方式对清廷的伤害更大……我认为郎廷佐和梁化凤取胜的可能性更大,十有**这两人会是最后的胜利者……郎廷佐有过被俘的经历,梁化凤骤登高位,他们对张煌言的近期可能没有什么威胁。”

离开南京的转天,邓名把刚写完的军事日记读给部下们听:“你们觉得如何?”

大家和邓名的看法都差不多,大部分人都认为郎廷佐和梁化凤的胜率更高,有一些人本来还拿不定主意,听了邓名的理由后也都认定郎廷佐会取胜。

“唉,看来我还是应该先让你们说,然后晚点再念。”邓名笑着合上了日记本,现在每天扎营后,邓名继续锻炼卫队的读写能力,不过任堂显然不需要这种训练,他认识的字恐怕比邓名还多。

因此邓名就打算提前开始计划中的第二步,开始进行军官扫盲活动——本来邓名打算在建立根据地后、有了直属部队再开始给军官们扫盲,不过现在反正也有多余的时间,而且卫士们经过大半年的训练后,平均已经认识了几百个常用字,让他们去进行一些教学工作也有助于他们巩固知识。

任堂对邓名记日记的方法很感兴趣,不过对扫盲计划感到有些犹豫,因为似乎大明立国几百年来,都没有在军中进行过这样大规模的读写训练工作。既然从未有过这样的训练内容,任堂就担心会不会有什么隐忧,导致前人放弃了这样的工作。

“以往没有教军官们认字是没有必要,”听到任堂的担忧后,邓名马上自行发挥,解释道:“以往完全可以靠雇佣幕僚来解决这个问题,但现在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士人,他们大多投奔鞑子去了,所以我们的军官不但要会打仗,而且要自己认字;还有,以往军队在地方官的掌握中,如果朝廷下达了什么命令,地方官能看懂、理解就可以,但现在我们也没有这么多地方官,认字的人都参加鞑子的科举去了,我们各地的军政工作全部要由千总、把总来承担。因此他们不但要会打仗,还要读书认字,以后我想安排他们学习算数,至少能够算清军队大致需要的辎重,搬运辎重需要的车辆、船只。”

邓名的解释任堂并不是十分满意,感觉对方似乎有点想当然:以前大明能够靠科举从全国招募人才的时候,也并不是完全不需要军官从事一些军队政务工作,不过大明仍从未鼓励过军官学习文化知识。不过任堂也想不出什么理由来反对邓名的设想,毕竟对方提出的各种需求都是摆在眼前的。

说服了任堂后,邓名又和李来亨商议此事,李来亨同样不反对让军官认字,但是他担心这种文化训练会挤占军事训练的时间,同时还担心教育资源问题。邓名指出时间上完全没有问题,一般说由于肉类不足,明军无法做到每日训练;即使每天都能吃粮食吃饱,明军的训练强度也会维持在三日一次左右。邓名指出文化学习完全可以安排在不进行操练的日子里进行,比如现在明军处于行军状态,那就可以在每天扎营后组织军官学习班;至于李来亨担忧的师资问题,邓名现在可以免费提供一批卫士暂时充当老师,他们每天先跟邓名学,然后一人带几个闯营军官。

李来亨想了想,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就算邓名的手下每个人带十个学生,也可以帮助二百个闯营军官认字,就算没法阅读复杂的邸报,能够看懂简单的手令也好啊。不过邓名并没有能够帮李来亨训练二百个军官,他们到达安庆后,任堂就提出也要帮助浙军军官认字,邓名的卫队因此被分为两半,分别去训练闯营和浙军的军官。

任堂当然去为浙军服务,他本来感觉一个人带十个学生太多了,向邓名指出私塾教授正常情况下只会带五个以内的学生,如果人数太多教学质量就会迅速下降。不过邓名迅速打消了任堂的疑虑:“我们不是培养童生、秀才,而是教军官认识最简单的手令。教那么多没有必要,现在他们就是熟读四书五经也没有地方科举,除非去参加鞑子那面的。”

任堂承认邓名说的很对,李星汉等人也都没人带好几个学生,而如果按照私塾的标准,这几个家伙显然属于尚未完成开蒙工作的。本着能者多劳的原则,任堂一口气就带了一个拥有二十多名浙军军官的大班,每天扎营后就教授他们认字。

之前在安庆城头撺掇安庆知府告胡老小一状的浙军小将于佑明就在任堂的班上,于佑明虽然年轻,但却自称是将门之后,所以大家平日都喊他于小将军。于佑明和任堂的岁数差不多,两个人很快就混熟了,还谈到了各自的先人。

“先父讳世忠,”于佑明说他的父亲是江北军官,世袭的武人,在清兵前与左良玉部交战,失利后退向湖广,在隆武年病逝:“先父爱兵如子,深得军心。左贼逆袭南都的时候,先父寡不敌众,被左贼击退;但败而不乱,退到湖南后将士一个不少,沿途秋毫无犯,百姓无不欢欣。”

“果然是大将之风啊。”任堂啧啧赞叹道,于佑明父亲的英年早逝也让他叹息不已,这样深得军心又爱护百姓的将领寿命要是能稍微长一些就好了,也能对明朝作出更大的贡献。

于佑明说完后,任堂也讲起他的父亲:“先考讳伯统,崇祯十五年任河南归德府同知,上任后未久闯贼来犯。先考熟读兵书、颇通兵事,可惜知府刚愎,不听先考良言,坚守府城不到一个月就为贼人所破,先考虽然逃出但也因此被罢免。可惜啊,要是先考当时是归德知府,定能让闯贼铩羽而归,至少坚守个一年两载不是问题。”

(笔者按,这两段是送给《虎狼》读者的一个彩蛋。)

……

明军一路西行,途径九江的时候明军全神戒备,以防江西清军出来骚扰。

这时邓名已经得知南京争斗的结果,还听说梁化凤正在吹嘘,声称他把明军击退了——现在南京清军也已经确认明军正远离南京而不会返回,蒋国柱和梁化凤就把这些都归功于他们自己:声称他们给予邓名的前锋以沉重打击,让明军清楚地认识到,既然南京有蒋国柱和梁化凤把守,那就绝不是他们能够夺取的,所以不得不抱憾退兵。

对于南京清军的自吹自擂,邓名并没有反驳的打算。

实际上梁化凤的吹嘘也相当的有节制,给附近各省的通报中只说破坏了邓名的计谋,斩杀了投敌叛国的郎廷佐,最多说一声挫败了邓名先锋大将的进攻,但绝口不提击败了邓名本人。

这样有节制的宣传极其罕见,而既然对方如此谨慎,那邓名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反驳——如果明军前锋都没有遭到任何挫败,那为什么明军要退兵呢?而且既然南京保卫战的“胜利者”蒋国柱和梁化凤的宣传这么有节制,大部分清朝官吏也都明白他们实际取得的战果肯定更加有限,多半除了杀了郎廷佐就再没有任何战绩。至于郎廷佐嘛,很多官员也认为那多半是邓名的试探而已,抱着能成功最好,不成功也没有什么损失的念头,毕竟朱洪武的城墙实在太坚固了;等到带路的郎廷佐和内营管效忠被杀后,邓名意识到除了强攻再无别的好办法后就自行退兵了——梁化凤把这个称为挫败了邓名的先锋和进攻企图也无丝毫不妥之处。

江西方面对南京一战的理解也基本就是如此,赣省的精锐和水营主力早就派去南京,并且被邓名歼灭了,一些早先被放回来的俘虏更把明军的战斗力无限放大。看到明军过境时,江西方面毫无出去招惹实力未损的明军的打算,等到明军大部分通过后,九江排除了一队一百五十人的骑兵,打算看看有没有便宜可占。

这队清军骑兵遇到了近百名李来亨的断后骑兵,被斩杀四十人后仓皇遁去,闯营方面只有两人战死。

离开江西前,又有一队南昌派来的清军骑兵尾随在明军身后,似乎也有袭击掉队明军士兵的企图,李来亨又派出那支百人规模的骑兵部队,转眼之间就把清军再次杀得大败而逃,同九江的清军骑兵一样丢下了三分之一左右的尸体,闯营的损失依旧是个位数。

当这一百闯营骑兵提着清兵的首级,耀武扬威地返回军中后,他们的英勇行为激起了大片的喝彩声,即便是浙军官兵也都敬佩不已。

“果然是强将手下无弱兵。”邓名向李来亨恭贺道,之前伏击长江清军水师时,李来亨并没有出动过这支马队,九江断后的时候邓名也不在队伍的后方,没有机会见识这支马队的风采,今天是邓名一次见到这些骑士。

不过今天一见,邓名就意识到这支骑兵相当精锐,看上去人人都骑术了得,彼此间的配合也非常默契,杀得对面的清兵骑兵毫无还手之力。训练这样一支骑兵部队相当不易,估计花费也很大,邓名猜测是李来亨竭尽财力培育出来的军中骄子。

听到邓名的称赞声后,一直面无喜色的李来亨露出一个苦笑:“提督谬赞了,这不是我能训练出来的人马,唉,这些人都是折损一个少一个。”

近距离打量这些闯营骑士,邓名发现这些人都已经接近中年,至少看上去都比李来亨要大不少,有些人头发已经斑白了。

李来亨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对邓名直言相告:“这就是昔日的闯营三堵墙,现在只剩下这九十二人了,哦,不对,今日之后只剩下八十九人了。”

邓名对闯营三堵墙的历史并不了解,就又多问了几句,李来亨观察了片刻,觉得邓名没有其他意思,就缓缓地开始讲述这支军队的历史。

崇祯十四年,从商洛山出来的李自成决心要建立一支真正的军队,从河南、陕西、湖广的义军中精选出来一千骑马好手,给他们每人搭配双马,在战场上充当中坚力量。在多次战斗中,这支马队列阵硬挡明军的冲击,次次都纹丝不乱,因此得名三堵墙。在三打开封时期,三堵墙达到鼎盛,人数据说有四、五千人,全是李自成从各地收集来的勇猛骑手,每人双马甚至三马。闯营前后四次把号称明王朝精锐的秦军打得一败涂地,三堵墙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开封大水时,三堵墙也有半数被洪水卷走,其后李自成虽然竭力恢复,但直到进入北京的时候,这支马队的人数虽然恢复到了鼎盛时期的水平,但战斗力还是要差很多。

“……好像是弘光元年,我叔祖在怀庆向鞑子发起反击,当时三堵墙已经损失不小,只剩下不到一千多、不到两千人了,但依旧在野战中击败了人数比他们还多的满洲八旗骑兵。”李来亨说道此处叹了口气,本来已经南下的满清大军,在此战后调头西进全力进攻李自成,南明弘光政权因此争取到了一年的时间。但弘光政权并没有利用好这个难得的机会,而是误认为他们“联虏剿寇”政策得到了多尔衮的积极响应,满朝欢庆声中,史可法指出接下来的南明战略应该调遣大军,直指秦关,与满清配合作战夹击李自成。

“虽然我父亲、高将军(高一功)都想重建三堵墙,但缺钱少粮,大军都难以糊口,那里还有力量培养骑手呢?”当年李自成给三堵墙挑选的骑手很多都是十八到二十之间,血气方刚的勇猛少年,现在这些骑手中最年轻的也已经超过三十五。李来亨看着这队骑兵从眼前行过,心中也满是的遗憾:“十几年前,三堵墙的骑手数以千计,就是怀庆之战时,他们还能向五千满洲八旗的骑兵发起冲锋并把他们击退,但现在,三堵墙只能和地方上的百来个绿营骑兵厮杀一番了。”

听完了这个故事后,邓名也满是感慨,他看着那些把敌人首级挑在枪尖上的闯营骑手,心中升起一个疑问:“和十几万秦军反复交战冲杀,经历过山海关、潼关、怀庆等战的三堵墙,真的会把这些江西绿营的斩获看得很重吗?还是他们只是想鼓舞一下我军的士气?或是在怀念往过去的岁月?他们会不会把向他们欢呼的浙军想像成十几年前的闯营大军,回忆年轻时的荣耀与胜利?”

“这次虎帅缴获不少,有没有想过重建……不,扩充三堵墙?”邓名问道。

李来亨侧过头,比刚才更加仔细地看着邓名,片刻后摇摇头:“不。”

“虎帅不要误会,我确实认为可以扩充三堵墙,他们……”邓名向那些年长的骑兵一挑下巴,轻声说道:“他们会很高兴的。”

“是,提督胸襟开阔,末将是很佩服的。”从李过接受明朝的官爵开始,闯营就不再使用“三堵墙”这个名字,毕竟这支骑兵的这个名头是从明廷的秦军手中赢得的,虽然李来亨刚才确信邓名没有试探的意思,但他还是觉得用这个名字不妥,就算现在邓名没有多想,将来说不定心里也会生出疙瘩来。

再说,李来亨还有其他的理由:“这次我确实缴获众多,也想好好训练一下兴山军的马队,不过他们才是……嗯,才是三堵墙。”

邓名听明白了李来亨的意思,对方认为这支闯营的骑兵已经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