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伐清 >

第174章

伐清-第174章

小说: 伐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个问题上,邓名拿不出任何训练手段来强化,只能让大家讨论,但也没有讨论出好办法。在会议的最后,邓名提出要善待俘虏,争取把他们都转化为川西的居民和劳动力。另一个内容,就是向全军通报撤退意图。

虽然下令全军撤退,但邓名却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敌人不会轻易地放明军撤走。

……

在明军召开全体尉官军事会议的同时,李国英在巴县召集了大批将领,研究清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

除了标营的甲骑外,重庆城中还有一百名满州八旗兵和近八千名甲兵。当初发现邓名将辎重装船撤离时,李国英就考虑过追击明军的问题。川陕总督追击的第一个目标是袁宗第,因为虁东军人数较少,据李国英观察,装备似乎也不如邓名的直属部队。最关键的是袁宗第是李国英比较熟悉的老对手,而不是邓名这样骤然出现完全摸不清路数的敌人——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李国英宁可与熟悉的强敌作战,也不愿意在摸清对手套路前贸然交战。

不过李国英没有想到邓名居然和自己的想法一样,身为一军之主却留下来为部将断后。等邓名露出撤退迹象时,袁宗第已经远离重庆,再要追也赶不及了。

这次重庆之战暴露出李国英的很多弱点,最可怕的就是从广元到重庆的慢长补给线。之前清廷的全国战略重心一直在云贵,这次南京战后,大概清廷仍然会提高对东南的重视。甘陕一带的战局之前就常常被清廷忽视,而李国英估计,以后甘陕地区在朝廷的心中会变得更加无足轻重,不可能有资源改善的措施,也不会强化这条补给线上的众多据点。

重庆的清军实力增长很快,让邓名和袁宗第忧心忡忡,明军中的不少人都担心清军的实力会继续高速增长,时间拖得越久,明军越无法威胁重庆;但李国英则有完全相反的担忧,他生怕清廷会因为东南和云贵的战事紧张而进一步削减对甘陕战区的支持。现在甘陕地区的战争潜力几乎已经被李国英榨干了,如果清廷不肯增大投入的话,那么现在重庆的兵力就是李国英能够维持的极限。

返回川西的明军一旦开始军屯,他们的实力就会继续增强,李国英觉得邓名迟早能把对保宁的口头威胁变成现实,到那时重庆就真的无法再坚守下去。

只有一个机会能让李国英扭转危局,那就是对撤退的明军发起追击,如果能消灭邓名的主力,李国英就能乘势夺取成都,一劳永逸地稳固四川;如果做不到的话,也要重创邓名的军队,让他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恢复元气,让明军的反攻来得越迟越好,或许到那个时候朝廷已经解决了东南和云贵的问题,能够给李国英送来更多的资源。

虽然李国英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在得到赵良栋的消息以前,川陕总督知道自己根本没有把梦想变成现实的能力。为了防备袁宗第的回马枪,他至少要在重庆留下一、两千的预警部队,那样能够用来追击邓名的披甲兵就只有七、八千之数,而这个数字并不比邓名更多。

得到赵良栋率军抵达的消息后,李国英顿时感觉这是上天赐给他的机会,四川也不会得而复失。赶到南岸与赵良栋会面后,李国英计算了一下清军的力量,如果留下一千名新到的兵力守卫重庆,那么除了李国英精锐的一千名标营骑兵,他还拥有一万名甘陕绿营的披甲兵,而邓名的披甲兵估计在七、八千人左右。

“贼人的兵大都是浙江兵,还有一些湖广的新兵,对这里人生地不熟,而且成军不过几个月,能有多少斤两?”赵良栋说道。

赵良栋对邓名实力的估算比李国英还要低,他指出在正常情况下,刚建军几个月的新兵根本形不成战斗力,即使有盔甲也没用。而且,对于邓名能不能在短短几个月内给部下凑出几千副盔甲,赵良栋也表示了怀疑——无论李国英还是赵良栋,都不清楚湖广和南京清军的损失到底有多么惨重。他们觉得张长庚的报告看上去并不是非常可怕,邓名所得有限,而且从胡全才那里得到的战利品还要与许多虁东将领分享。

至于南京一仗,李国英和赵良栋都认为邓名的缴获应该是以军粮为主,所以在管效忠已经发动内乱拿下城门的情况下,都无法与叛军取得联系夺取南京(蒋国柱写报告妙笔生花,把南京的平叛过程讲得惊险无比,但又因为各种原因不敢说邓名太多坏话,所以邓名显得无所作为);后来邓名又在湖北遇到一个周举人的骚扰,邓名也无可奈何(张长庚写奏章的本事并不在蒋国柱之下,因为同样的顾虑不敢自称击败了邓名,只好拼命地描述周培公的兵力是如何的弱小,这样即使战平也比大捷毫不逊色)。

不管蒋国柱和张长庚如何吹嘘邓名的强大和他们平局的得之不易,落在其他人的眼中,那就是邓名无法彻底击败弱小的敌军,这只能说明邓名的实力十分有限。

“现在总督大人新胜,我军士气高涨,兵合一处,直捣邓名大营,正是把贼人尽数歼灭的好时机。”赵良栋急不可待地要发动进攻,尽快洗刷自己弃军潜逃的名声。

由于李国英遇敌不慌,料敌如神,现在重庆的清军军心大振,王明德等人羞愧之余,一个个都对李国英崇拜得五体投地。因此,这次重庆系的将领没有一个反对追击邓名,反倒人人摩拳擦掌,争着喊道:“末将敢请总督大人命令满洲大兵出阵。皇上定鼎以来,只要满洲大兵出阵,贼人无不肝胆俱裂,而我军则人人奋勇。”

“我军的步兵大约有敌兵的两倍,骑兵超过贼人数倍,更有满洲大兵在后面督阵,定能一举打垮贼人,肃清整个四川。”

“若是邓贼不敢一战,只是缩在营中,总督大人就亲率大军绕道其前,末将等统领本部兵马袭击各个营寨。前面有总督大人挡住去路,后面有末将日夜袭扰,不数日其军心必定大乱,一战可定矣。”

和两天前一样,赵良栋又一次信心十足地拿出了自己的进攻计划,然后满怀希望地看着李国英、王明德,以及张勇、王进宝等诸将。

第50节追击(上)

但是李国英对赵良栋的计划并不是很赞同,尤其是后一种情况的应对。赵良栋说若是邓名坚壁不出、交替后退的话,李国英就应该带领主力绕道明军前头堵住明军去路,这样清军就会一分为二,若是赵良栋统帅的后军战败,那么前面的清军也会陷入险境。

李国英沉吟不语的时候,王明德已经抢先反对,他的担忧和川陕总督一样:“我军兵力占上风,为何要分兵冒险?”

“兵凶战危,若想全歼贼人,岂能一点风险不冒?”赵良栋不屑一顾地说道。

“可是邓贼有大量的船只,他可以沿江逃窜。”另外一个李国英的部将说道。

“能带多少?而且若是他的船只都用来装士兵,还如何与我军的船只水战?”清军的水师虽然相比明军逊色,但若是明军不打算交战,只打算运兵逃走的话,清军就可以衔尾追击,和第一次重庆攻防战的情况类似。赵良栋认为在水面上逃跑会让明军元气大伤,不得不抛下很多辅兵:“就算邓贼出此下策,我们也可以先消灭他扔下的部队,然后让俘虏拉纤,继续追击他。”

虽然有人已经在心里暗通赵良栋的计划,但部将看李国英的脸色,知道川陕总督恐怕也不同意。现在和邓名前世三藩之乱时不同,赵良栋还没有足够的威望和地位,没有人会在川陕总督不支持这个计划的情况下帮赵良栋说话。

就是和赵良栋一起从贵州赶来的张勇和王进宝也表示反对,张勇认为根本不需要让川陕总督冒险也可以击败邓名:“我们不如陆师紧紧跟着邓名,水师若即若离,邓名需要让他的水师保持戒备,还要防备紧跟在他后面的大军,根本无法迅速逃走。只要要到叙州邓名才可能得到增援,这一路上他只能挨打不能还手,只要他一疏忽我们就咬他一块肉下来,一口、一口地咬,不必冒任何风险就可以获得胜利。”

听到张勇的计划,李国英顿时眉头舒展,颌首道:“张将军这是万全之道。”

仗着自己和李国英一样都是旗人,赵良栋继续争辩道:“我军披甲估计能有邓贼的两倍,沙场经验更不是他手下那群几个月的新兵能比的,何必浪费这个时间?而且我军直接上门挑战,若是邓名不敢应战,那他气势就会被我压倒,邓贼手下的党羽也会知道大势不好。”

“若是邓名应战呢?”王进宝问道。

“那更是求之不得。”赵良栋大笑道:“邓名小儿,统兵时间满打满算也没有超过一年,我们兵多将广,正面交锋,难道还会怕了他不成?”

“可是如此就会给邓贼狗急跳墙的机会,若是用张将军之策,缓缓近逼,邓名即使交替撤退,也势必要不停地把后卫丢给我们。手下的党羽看到受伤就会落入我们手中,士气也会不断消磨。”李国英终于张口说出他的想法,而他说的都是以前被袁宗第和刘体纯追击时的惨痛教训:“很快就会连一战之力也没有,追击切勿心急啊。”

“只有畏敌如虎的懦夫才会这么说,我们胜券在握,没必要这么谨小慎微?”赵良栋不走脑子地脱口而出,完全没有意识到川陕总督是在讲述他自己的经历,接着又发出一声冷笑:“而且这是给邓名逃跑的机会,他退了几天后,完全可能丢下自己的大部队,带着亲兵逃走。”

李国英微微色变,冷冷地说道:“赵将军是在以己之心度人么?”

这时赵良栋才意识到自己刚才那话对川陕总督十分不敬,连忙行礼道歉:“末将失言了。”

这时李国英手下的将领护主心切,也纷纷出言讽刺:“赵将军久经沙场,金蝉脱壳之计用的当然是炉火纯青,那邓贼满打满算也没有带过一年兵,怎么能用得好此计?”

赵良栋心中大怒,但刚刚得罪了李国英,他没有办法继续与众人争辩。倒是张勇和王进宝觉得自己连累了赵良栋,替他分辨了两句。

“好了,不要争吵这个了。”李国英挥手打断了部下们的争吵,本来在重庆最危急的时候,他就想进行交替撤退,李国英觉得这种撤退风险很大,操作起来困难重重;反过来,追击者相当轻松,只要跟在后面,等着对方犯错就可以了:“本官心意已定,就用张将军之策,水陆并进,衔尾追击邓贼。就算这次不能擒杀此獠,也要让他数年内不敢正视重庆。”

……

邓名刚刚撤离江津,后卫部队就报告清军跟上来了,留后的水师看到不计其数的清军在重庆水师的协助下渡过綦江。现在明军水师逆流行军,速度并不快,若是风力不够时还需要纤夫拖拽,因此也不敢落后陆师太多,没有长久地綦江附近监视而是返回陆师附近。

“李国英和赵良栋还真追来了。”在江津整顿俘虏花费了一些时间,当时邓名最担心的是清军不顾疲劳赶来挑战,若真是那样他也只能应战,希望一举击败体力不足的清军主力以保证大军安全撤退。结果清军并没有出现,这让邓名安心不少,现在得知清军还是追击而来后,邓名并没有感到一天前那么紧张:“清军这是胆怯了啊。”

“鞑子多半是想慢慢跟在我们身后,等待我们露出破绽。”卫士们都没有邓名那么乐观,尤其他们还听袁宗第讲过他是如何追击李国英。

“是的,但终归还是胆怯,袁将军的办法虽好,但终究是取巧,没有信心制服孤注一掷的敌人。我知道现在形势很险恶,但这样总比李国英带着全部人马,气势汹汹地开到我们营地前扎下阵脚好。”邓名扪心自问,若是自己有绝对信心击败敌人,那肯定不会尾随,而是一战定乾坤,让敌人一个都跑不掉。

接下来的几天,邓名行军速度变得越来越慢,拥有骑兵优势的清军在明军身后如影随形,若是明军行动速度稍快他们就冲上来尝试攻击明军的后队,而若是明军转身试图交战,清军骑兵就迅速脱离,不给明军骑兵粘上他们的机会。

“找这个速度走下去,我们一个月都未必能到叙州。”邓名承认清军的战术非常讨厌,而且造成明军的高度紧张,每次明军回身都要防备清军主力上来交战,需要全军协调一致,而掌握了交战主动权的清军则不需要如此:“李国英躲在后面,让士卒充分休养。但我们却一次都不能大意,如果我们鲁莽地分兵驱赶敌骑,清军的主力就可能一起扑上来,那就不可收拾了。”

又过了两天,清军变得越来越大胆,一些清军步兵也在骑兵的掩护下,在明军附近从事骚扰工作。经过这段时间的适应后,李国英把追击节奏也控制得更好,每天都紧贴着明军后卫扎营,除了骚扰明军樵采外,还组织过几次夜晚劫营。虽然明军严密防范让清军的劫营都没获得成功,但李国英一点儿也不着急,因为他本来也没指望一上来就能把明军击垮。

“当年袁贼,刘贼就是这样折腾我的。”李国英看着不远处的明军营地,又想起了十几年前的种种困窘局面,被闯军日夜袭扰,士兵一天天变得更心浮气躁,就算李国英亲自指挥断后部队都没有用。当士兵因为无休止的骚扰而身心俱疲之后,就会开始失去斗志,甚至会有人自暴自弃地放松警戒。

当时李国英绞尽脑汁也拿不出对策,把袁宗第和刘体纯恨到了骨头里:“真是风水轮流转啊。”现在李国英心里有一种类似猫捉老鼠的快意,同时在心里告诫自己:“不要急,慢慢来,邓名会变得越来越急,很快会赌气停下部队和我对峙,然后一而再、再而三地来挑战,我不要搭理他,继续骚扰,直到他军心崩溃。”

……

“李国英他这是和我们耗上了。”今天明军没能走出几里,因为后卫受到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全军都不得不停下来掩护断后部队能够安全脱离。

这两天明清两军的小规模战斗也变得频繁起来,这导致明军出现了一些伤员,邓名下令把这些伤员装上船,一定要保证他们先走:“还好伤都不算太重,但迟早会出现连坐船都不行的重伤员,如果不抛弃伤员那全军都别想走了。”

“我军并没有军粮问题。”虽然邓名把大批的军粮都运走了,但明军携带的军粮吃一个月没有任何问题,如果必要还可以从成都把粮食运回来。

“那样就夜长梦多了,我们不知道剑阁那里会不会有什么变数,会不会有新的清军入川,而且我们还得早日回到都府开荒呢。”邓名在缓慢前进的同时,派出大量士兵在前方侦察地形:“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我们不能这样下去了,要和李国英好好打一仗。”

“李贼多半不会应战的,”李星汉说道:“他现在一门心思取巧。”

“不错,帅胆即军胆,统帅一心取巧,将士自然情怯,现在我们需要用一些手段,让李国英肯和我们堂堂正正地打一仗。”邓名下令召集所有的尉官——

笔者按,今天的第一更,下午两点左右争取第二更。

第50节追击(中)

笔者按:今日第二更。

这次会议召集的尉官超过二百人,无论是战兵还是辅兵部队中的军官都接到参加会议的命令。虽然邓名给予辅兵和战兵同样的尊敬,也给辅兵建立编制、安排专门的带队军官而不是像其他军队那样任由战斗部队人员驱使,可以往邓名从来没有同时召集两种军官过。若是邓名有什么关于辅兵的训练或是工作需要,他会召集负责军官,但那时就没有必要让战兵部队的军官列席了。

“坐。”随着邓名一声令下,二百多军官一个个纹丝不动地坐在自己的马扎上,挺直腰杆看着前台的统帅。

最近的军事形势在座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