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第2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论是士气、组织还是体力都损失不小。如果邓名再往复冲两次,左翼就可能开始瓦解。但那并不是最快、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击。而邓名认为他已经发现了立刻结束战斗的机会。
“不会有更多的牺牲了。”邓名对自己轻声说道。
朱国治的中军距离邓名越来越近,不知不觉间他又一次开始加速。等邓名已经冲到朱国治的旗号近前时,清军的中军才开始慌乱地掉头迎战。
“反应未免也太慢了吧?”邓名毫不客气地砍倒了第一个视图阻挡他的清军士兵。
仓促转身迎战的清兵根本来不及列阵迎战,远在他们肩并肩扎稳阵脚前,邓名就带着骑兵冲到了朱国治的将旗附近。他们的阻挡简直称不上抵抗,就是比起刚才他们左翼的同伴也是大有不如。邓名轻而易举地突入阵中,面前已经没有还在抵抗的敌人,他们纷纷丢弃武器向两边跑去。这些虾兵蟹将邓名全都没有放在眼里,那就是敌方的将旗帜,以及藏身其下的清军统帅。
清军的中军转眼间就宣告崩溃,放马疾驰的明军骑士如入无人之境,转眼间就杀到了那面大旗之下。而邓名吃惊地发现,竟然直到此时都没有有力的抵抗或是猛烈的反击,完全没有人冲上来拼死阻挡他一下,以保护统帅安全,或是哪怕给他们的统帅争取一点躲避的时间。当看到邓名冲过来时,最后一股聚集在将旗下的清兵呐喊一声,四散躲避全无一战的勇气。
这些护卫将旗的近卫退潮一般地散开的同时,明军看到一个金盔银甲的家伙正从将旗下站起身来,他一撩身上的麾袍,迈开大步就和其他人一起逃走。
这时有几个三堵墙卫士已经从邓名身边冲过,直奔朱国治而去。
“休要伤他性命。”邓名大喝一声,他并不知道朱国治在他原先那个世界的劣迹,对于所有清廷的高官,邓名都是本着尽可能利用的态度。
“提督放心。”三堵墙的卫士们嬉笑着应道,他们都对邓名的政策了如指掌,今天遇到的抵抗如此薄弱,他们杀心也远远没有被激发起来。冲在最前面的那个三堵墙卫士已经追到朱国治背后,他用力地挥下手中的马刀,用刀背而不是刀刃重重地拍在敌军统帅的头盔上,把他猛地打倒在地上。
不等马完全停下,紧跟在第一个卫士后的其他几个骑士就滚鞍下马,同时向倒下的敌军统帅扑去,把他紧紧地压在地上。
“今天的战斗结束了。”邓名心中一阵轻松,长长地吐出了一口大气,尽管面前黑压压的都是逃亡敌兵的背影,但是邓名知道他们已经没有威胁了,对这些败兵也完全失去了兴趣。
算一算,这个时候周开荒他们也该发动追击了,清军们失去统帅,中军又是一片混乱,邓名觉得他们除了投降也没有别的什么路好走。
从朱国治身边冲过,然后勒定战马转了回来,邓名好整以暇地停在俘虏面前,几个卫士把地上的清军统帅拉起来,叉住他的双臂架到邓名的马前。
“朱国治么?朱布政使。”邓名叫了一声,这时一个卫兵已经把他的头盔摘下,同时迫使朱国治仰起头看邓名。
看到对方的面容后,邓名不禁有些迷惑,俘虏并没有昏过去,相反清醒得很,因为恐惧,他的脸都扭曲变形了。邓名仔细地看了又看,不错,俘虏全身都在剧烈地颤抖,额头上涌出大颗、大颗的汗珠。他看上去似乎想说什么,但却因为牙关剧烈地抖动而无法说出任何一个字来。
“朱国治身为布政使,应该不会脓包到这地步吧?”邓名心里不禁有些疑惑,从这个俘虏的身上,他看不到任何身为大将者的气度,一点也没有——就算朱国治再如何不济,他毕竟当过好几年的高官,现在又是统率几万兵马的大帅,不可能没有一点派头和气势。
就在邓名惊疑不定的时候,四周突然响起连绵的战鼓和号角声。这声音打断了邓名的思路,他抬起头举目遥望,那些逃走的清兵中有的还没有跑得太远,一些人还在继续远离,并没有停下脚步,可是在这些逃跑的清军背后,可以望到已经列队而立的清军。邓名缓缓环视四周,现在清军已经围成了一个大圈,而他就在这个圈子的正中央。
“你不是朱国治?”邓名若有所悟,问了那个俘虏一句,但他给邓名的回答仍是一连串牙齿交战的响声。
“嗯,看来是早有预备。”刚才那面清军的将旗早已经被邓名砍倒在地。一般说来,将旗倒地就是向全军宣告败北,因此,当那面旗帜倒地时,邓名和三堵墙的卫士们都彻底放松,不再认真观察周围清军的动静,而是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那个俘虏身上。现在,邓名看到一面新的将旗升了起来,还在不断舞动着发出号令。眼前的清军正根据这面新将旗的指令缓缓调整队形。显然,所有的将领事先都曾经接到过命令——只有所有的清军将校都知道主帅的明确安排,才会如此镇定,没有出现大面积的溃逃,而是一致地服从这面新的将旗的指挥。
卫士们松开那个俘虏的双臂,他立刻瘫倒在地。本来抓着他的几个下马卫士立刻飞身上马,所有的三堵墙骑士又一次紧紧簇拥在邓名身边,静静地等待着他的命令。
“朱国治以将旗为诱饵,故意散开中军放我入阵,把老弱病残安排在这里,而把精锐藏在四周。等我麻痹大意的时候一举合围——不错,谁会想到朱国治会故意放敌人杀入自己的中军,还会拿一面将旗为饵呢?哈哈,看来朱国治看了不少关于我的报告啊。”虽然身处包围之中,邓名依旧镇定自若。
对面的的鼓声由低沉转而变得响亮。刚才鼓声低沉时,清军一直在用碎步调整位置,是处于防守姿态。现在鼓声渐渐变得激昂起来。从四面把邓名围在中心的清军也随着这鼓声开始缓缓向前,接着就从四周传来整齐的呐喊声:
“早降!”
“早降!”
“早降!”
“当真有趣。”邓名面露笑,仿佛在看什么有意思的戏剧一般。
“早降!”
“早降!”
“果然是谁也不想死啊,都包围我了,却没有上来一战的勇气么?”邓名听到铺天盖地的劝降声,终于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清军看到他的举动后人不禁停止了劝降的工作,一起向邓名这里望来。
“朱国治啊,朱国治。”邓名笑声停歇了一下,指着那面新的将旗方向,大笑着喝道:“这大概是盛庸的故技吧,曾让成祖受窘,可你有没有想过,那次盛庸和平安是用十万大军与一万八千燕军交战,而盛庸用了两万士兵专心致志地包围成祖的五百亲卫,剩下的都在阻挡燕军,最后依旧没有成功。而现在你和我兵力相当,哈哈,你居然敢对我用这招?既挡不住我突围,还自乱阵脚,你真是糊涂啊。”
邓名话音未落,外围明军的杀喊声已经是清晰可闻。
片刻后,清军的阵容已经被冲得七零八落,三万清军四散奔逃,朱国治等大批江南将佐均被明军活捉——
笔者按:一宿没睡,从十二点开始整整写了十一个小时才完成了这节,算是为pk赛支持我的读者尽力了吧。
第31节胥吏
收到朱国治抗命的消息时,蒋国柱惊得跳起来,匆匆看过那封安庆将领联名签署的“请战书”后,蒋国柱第一个念头就是把朱国治碎尸万段。
“一直是你在给我添堵吧?我没有害过你吧?你为什么要把我往死里逼呢?”幸好蒋国柱还残存着一丝理智,没有当场把那封战书撕成碎片。犹豫了一下,蒋国柱把这封战书小心地收了起来,立刻起草奏章弹劾朱国治,向朝廷抱怨朱布政使的跋扈无状。
这封奏章里蒋国柱的语气十分激烈,读上去给人一种要与朱国治不共戴天的感觉,甚至连若是朝廷不撤朱国治的职,他就要告老还乡。
“大人,是不是稍微再等一下。”幕僚看到这封奏章的内容时,都感到语气实在有些太过了,完全不符合官场的中庸之道,按说现在蒋国柱不需要说太多,只要把朱国治斩使抗命的事情往上面一送就行了。没有人会喜欢这种刺头官员的,即使蒋国柱和朱国治有竞争关系,朝廷乐于看到他们为了一个职务竞相向朝廷献媚邀宠,但太激烈的手段仍然不可取。
因此朱国治的手段十分凶险,只要不能取得大的战果就是必败的局面,在这个时候,幕僚们都觉得蒋国柱只要静观其变就好了,朱国治拿不出成绩几句冷言冷语就能收拾了他;而且毕竟还存在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朱国治真的把邓名击败了,毕竟情报上一直说邓名并不强大,蒋国柱的判断只是一种猜测。就算朱国治真的取胜了,那蒋国柱也未必不能从他手中分一份功劳,只要想办法拉拢一些参战的将领,提一提之前清军向安庆集中正是蒋国柱的英明决定……方法有很多,完全有机会把朱国治形容成一个强抢上司功绩,把蒋国柱的功劳据为己有的小人。
抢夺手下的功劳已经很不好听了,大部分情况下大家还是做交易,抢夺上司的功劳那就实在是太骇人听闻了。幕僚们觉得朱国治的招数虽然凶狠,可这种路数还是太偏激了,蒋国柱有很多种应对办法,最好不要热血上涌,和朱国治斗狠。
“你们是不是觉得朱国治还能打赢?”虽然幕僚没有明说,但蒋国柱立刻就听懂了他们的言外之意,他唉声叹气地说道:“朱国治这是自寻死路啊,算是掉进董卫国的坑里了,而且他还拖着我,我要是不写这封奏章,就被一起拖进坑里去了。”
虽然朱国治的抗命行为和送回来的这封战书很重要,能够帮蒋国柱向朝廷证明自己不是主要责任人,完全是朱国治这个家伙在自行其事;可无论如何,蒋国柱都是朱国治的上司,朱国治的大败就是他的失败,蒋国柱的辩解之词会被朝廷和其他省份的官员看成他在为自己开脱——这种事情所有的官员都干过,下属遭到失败后每一个上司都会千方百计地替自己辩解,极力把自己的责任撇清。
但蒋国柱这次实在是太无辜了,他确实是没有任何责任的,绝对没有暗示朱国治应该主动出击,或是在战守问题上态度暧昧。
“朱国治已经是背水一战,他肯定会出去和邓名拼命,结局就是一败涂地,我要是不赶在大败消息传来之前上这封奏章,之后什么辩解都会无力得多。”蒋国柱不禁想到,如果不是北京有意安排朱国治和自己竞争,那现在也不会变成这个样子,不过蒋国柱当然不能向北京抱怨朝廷派人来牵制他,更不能通过向天下官员暗示这一点来撇清责任,因此他肯定要为朝廷背这个黑锅。
写完给朝廷的弹劾奏章后,蒋国柱又派人立刻火速赶回安庆,在给朱国治的回信中,蒋国柱依旧是口气亲切,好像一点儿也没有把那个被杀的标营军官放在心上,反倒怒斥那个人办事不理,导致巡抚和布政使二人出现了误会。
在这封信里蒋国柱恳求朱国治千万不要出去和邓名打仗,只要不大这一仗那万事好商量;蒋国柱还赌咒发誓不会把朱国治抗命的行为泄露出去,至于那封请战书,只要朱国治答应回撤,蒋国柱立刻就将其烧成灰……这封信里蒋国柱说得是信誓旦旦,但他估计朱国治也不会信,江宁巡抚和其他官员一样,都没有什么守信的好名声。古人有言:兵不厌诈,官场上的争斗只有比战场上更卑鄙无耻,换作蒋国柱处在朱国治的位置上,也绝对不会相信江宁巡抚会放过对竞争者落井下石的机会。
“聊胜于无吧,”蒋国柱把这封通篇大谎话的信送出去后,坐在椅子上长叹了一口气:“换我也不会信的,除非是邓名写的,他别说倒是个守信的君子。”
……
全歼了朱国治的大军后,邓名就向安庆进发,府城安庆现在城内只剩下百余个老弱病残,知府知道完全无法抵抗,就打算上吊自杀——前任知府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先是战败被俘、然后伺机越狱、并组织起衙役从明军手中夺回了安庆——尽管前任知府的经历如此传奇,最后还是被罢官了了;现任知府自问没有越狱、释放衙役然后重新夺回城市的本事,所以肯定无法脱罪只可能是死路一条,连上任知府那种宽大处理都做不到。
得知知府正在准备后事,衙门的几个小吏头目急忙来见他,都想将这个临危救主的大功抢到手中。
“知府大人何必出此下策?”冲进知府衙门的后堂后,见知府大人正哭哭啼啼地和小妾在绑白布套索,就一起扑上前去,抱住了知府大人。
“蝼蚁尚且贪生啊,老爷。”见来了援军,那小妾将编了一半的套索掷于地下,放声痛哭起来,她年纪尚轻,几个月前才被新任安庆知府买入家中,夫人远在家乡,丈夫宠爱有加。下半辈子荣华有了保证,要是再生个一儿半女那就更完美不过。正在得意的时候,怎么就突然要陪丈夫殉城了呢?
平素知府待这些本地吏目也称不上有多么好,在知府大人想来,这些平时几乎没有得过他什么特别好处的本地人,肯定都脚底抹油逃回家中去了,或是将衙门洗扫一番等着明军抵达。知府万万没有想到,安庆这里的吏目如此朴实,在危机关头不但没有将他绑了献给明军,居然还来劝他振作。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啊。”知府垂泪道,其中一部分是为自己难过,另外一部分也是因为感动,在他印象里,这些奸猾胥吏没有几个好东西,都是趋炎附势之徒。知府身居高位,根本不担心衙门的胥吏不拼命逢迎,所以也从未想起给他们些额外的好处。患难见真情,安庆这里的胥吏显然与众不同,但知府现在也没有什么可给他们了,他指着自己屋内的几个箱子,又是感动又是羞愧地对这些赶来救他的胥吏说道:“你们把本官遗体收入棺中后,将这几个箱子拿去吧,里面的东西都给你们了。”
“大人不必如此。”几个安庆的胥吏连忙跪下,有过上次安庆失守的经验后,这些地头蛇算是看明白了,邓名根本不打算在这里常驻,既然如此那清廷的知府肯定仍是第一需要巴结的对象,就算眼前这位也不能保住官职,只要他像上任那样推荐自己留任,或是在临行前提拔一下也是好的啊。
这几个胥吏中的一个,就是帮助前任知府越狱,并在夺回城市中立下大功之人,他立刻将上次脱险的真相和盘托出,那就是明军中有很多贪财官吏,邓名本人对安庆也兴趣不大:“……前任知府行贿了一个名叫于佑明的家伙,他是邓名的部下,但是奉命把守安庆,邓名退兵时他急着离去,上任知府花了一点银子,就成功的越狱了,光复安庆免去了死罪。”
“老爷,老爷。”听这个胥吏叙述完经过后,现任知府的小妾用力地摇晃着丈夫的手臂,眼中满是期待之色。
“唉。”直到如今,刚才聚集起来的那点死志也被丢得差不多了,清廷入关以来问责极为严厉,丢失府城对安庆知府来说肯定是死路一条,所以他才决心自杀,现在既然还有一线生机,安庆知府就决心搏一把。
“你可还有那个于佑明的消息?”安庆知府询问道:“你可还有办法见到于将军?”
“小人再也没有听过于将军的消息,”这个胥吏一句话就又把安庆知府的心情打回谷底,但他紧接着慷慨陈词:“小人愿意冒死去明军军中打探。”
“小人们也愿去。”屋内其他几个胥吏一看这家伙企图大包大揽所有的功劳和好处,哪里肯同意,连忙都一同跪倒在地:“邓名不会和小人们这些蝼蚁也似的人为难的,小人们这就出发,为知府大人去对面打探一下。”
军队为了避免攻城的辛苦,以及为了迅速获得对城市的控制,一般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