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第2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继承鲁藩问题上张煌言憋了一肚子气,现在见邓名又公然撒谎,盛怒之下顾不得团结,当着马逢知的面大声斥责起来。张煌言责备邓名心胸狭隘,全然不信任其他的忠臣义士,更断言邓名若是不痛改前非,势必会断送中兴大业。
马逢知在边上又惊又佩,在心里忍不住再次感慨起来,张尚早早设局在邓名身边部署了大量心腹,现在说话就是有底气啊。当然,马逢知是绝对不会搅进这番混水里面去的,他虽然决心抱定张煌言的大腿不动摇,但邓名更加不能得罪,因此马逢知在两人说话时始终一言不发,如同一个犯错的小学生般,向后躲开两步,低头看着地面。
邓名解释了一番,但他越说张煌言越是生气,见对方根本听不进自己的话,邓名犹豫了一番,只好拱手道歉:“张尚书莫怪,其实我最初来南京,主要目的就是敲诈南直隶这里的官员一些银子。只是这个理由说出来太不好听,所以才想否认,张尚书恕罪,恕罪。”
“这又什么不好说的呢?邓提督觉得这个理由不好听,可那个最初是为了商人来南直隶的说辞,岂不是更加难听?”张煌言见邓名诚恳地道歉了,气一下子也就消了,毕竟邓名给他很大帮助,不但提供了大批的粮饷,还把从朱国治、董卫国哪里缴获来的盔甲武器都交给了舟山军,这一万多套装备和军粮、瓷器一样,对张煌言来说都无异于雪中送炭。
邓名又连连道歉,两人间的气氛就此缓和下来,见邓名和张煌言都心平气和了,马逢知又恢复了说话能力,他先是大赞了一番邓名的神机妙算,然后又恭维张煌言道:“张尚书也是天下奇才、见微知著,一开始就把邓提督的心思猜得清清楚楚,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啊,有道是风云际会、龙虎聚首……”
狠狠地奉承了一通两人后,马逢知先行告退,向邓名和张煌言点头哈腰道:“末将先去视察部队了。”
两人都让马逢知自便,等马逢知出帐后,邓名奇怪地问张煌言道:“马提督说话总是这样颠三倒四的吗?”
“不是啊,这大半年来,一直挺正常的。”这几天张煌言也感到有些不妥,马逢知好像和在舟山时变了个人。
“越来越不喜欢说话了,总是神不守舍的样子,古怪得很。”邓名记得一开始见马逢知时,对方好像也不是这个样子的。
“是啊,”望着马逢知离去的背影,张煌言向邓名表示他也有同感:“就是从合营后开始的,刚到镇江的时候还不这样,嗯,就是从合营后第二天开始的,说话就开始云山雾罩的,总让人听不懂。”
“合营后吗?”邓名想了想,迟疑着问道:“莫不是马提督在我营中吃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这个我就不清楚了。”张煌言摇头道。
又过了一天,邓名跑到张煌言营帐中找他:“张尚书,我每月至少都会和将校们聊一个晚上,给他们讲学,今天下午就会有一场,张尚书有兴趣来看看吗?”
“岂能不去?”张煌言一听就来了精神,他知道邓名时常会给手下军官讲课,这也是邓名训练军队的手段之一,既然如此那他想看一看。
除了执勤的那些人以外,邓名手下有三十几个上尉到场,不轮执的任堂和周开荒也和军官们一起坐在邓名的对面。侧面还有一把太师椅,是给参观的张煌言预备的。
“想必大家都记得离开武昌前,我们讨论过为何要出兵江南;到了江南后,我们也讨论过为何要控制航道上的贸易——为了打击清廷的商业,发展我们的商业。今天,我就来给诸君讲一讲,为何我如此看重商业。”邓名顿了一顿,让军官们有时间先猜测一下他的答案,然后才继续说道:“我们都知道,军队依靠国家的财富,国家财富越多,军队就越强大,而我以为,农夫、工匠和商人,在为国家创造财富。”
张煌言脸上微微露出不以为然之色,不过他礼貌地保持沉默。
“如果没有农业,我们就都饿死了,什么也别想制造,因此可以说所有的社会财富都有农业的参与。”邓名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线,指着它说道:“这就是农业,是财富的开始。”
“而如果没有工业呢,我们就只能采集野果,无法大量开垦荒地,没有船只和渔网,没有衣服,不能在冬天会下雪的地方居住、耕作。因此我想我可以说,除了采野果、光着脚下河捕鱼以外,剩下的财富都是农业和工业一起创造出来的。”说完邓名在一条线上又画了另外一条直线,然后在两根直线对面做出了平行线,画了一个矩形出来:“有了工业后,国家的财富就不是只是一根金线,我们得到了一张金箔。”
“如果没有商业,那会发生什么事呢?”邓名又停顿了一会儿,再次给军官们思考答案的时间,然后才说出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需要自己去挖矿、去冶铁、去打造农具,去种植棉花、去制造针线,然后给自己做衣服……以我们的都府为例,如果我们没有商人,那都府的十几万人就都需要每人都有一套挖矿的工具、每人都有一个铁匠铺,每人都必须会养牛、都必须会制造并且有时间制造农具……不然都府的百姓就只能穿着树皮、拿着木棍去种地。”
邓名又画出了第三条线:“这是商人从事的商业。”他画出了一个立方体:“我们得到了一块金砖,这就是国家的财富、军队的根本。”
“刚才我说的是商业极端差的情况,如果商业极端好会是什么样的呢?”邓名问了第三个问题,并马上给出了答案:“擅长种田的一对夫妇不需要自己去制造农具,甚至也不需要自己去维修农具,他需要鞋子,不需要让妻子去纳,只要努力种田就可以了;他需要衣服,不需要妻子去纺织,只要继续种田就可以了。而擅长制衣的人也是一样,他不要自己去种田,去捕鱼、甚至也不需要自己去纺纱、织布、做扣子,只要做他最擅长的那份制衣工作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一切。”
邓名说的已经涉及到了社会分工概念,在他的前世,依靠发达的商业,人们就可以专注于最熟练的本职工作来满足一切生活需要。
给军官们一些消化时间后,邓名拿出了下一个问题:“为何鞑子需要用鞭子逼着包衣种地?”
“因为鞑子生性凶残。”马上就有人给出了答案。
“那为什么我们的军屯也需要制定大量的惩罚规则?”邓名追问道。
“因为总有懒骨头?”大部分人都不说话,只有周开荒吞吞吐吐地答道,他对袁宗第的军屯也有所了解。
“我们生产是因为我们需要,我们饿了所以要种地,冷了所以要纺织,包衣、哈食的吃穿都被鞑子包了,他们没有需要,所以他们不需要生产。”
“对,提督说过,他们是按需分配。”周开荒记性很好。
“是吗?”邓名哈哈笑了起来,其他人都有些惊愕,不知道为何邓名会觉得这个词如此可笑。
笑过之后,邓名点点头:“对,所以需要鞭子和酷刑,如果鞑子的包衣和我们的屯兵需要不挨打、不受苦的话,他们就需要工作,这也是一种商业。”
“有需要才会生产,通过商业我们可以向百姓提供更多的东西,如果他们需要肉类、水果、酒类、更保暖的衣服,就需要更努力的工作。我们还可以让百姓知道,他们可以给孩子更好的玩具,可以拥有自己的马匹和车辆,如果他们需要这些东西的话,他们就得去更努力的耕作和挖矿。”邓名回头又开始画那三条线:“但商业这条线变长时,其他两条线也会跟着变长,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更大的一块金砖,能够帮助我们供养更强大、装备更精良的军队。”
在邓名的前世,欧洲不断发展的商业刺激着人们去改良工具、发明创造,对技术的极度饥渴,导致无数人夜以继日的从事研究,梦想着能发现一个让他们发财致富的技术专利。某个哲学家也承认,这一百年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出来的还要多、还要大,而他给出的发展生产力的终极方案是:摧毁商业、消除需求——在邓名的黑板上,这就是擦去金砖的第三根支柱。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兵力,可以夺取湖广、江南的大片土地和城市的话,那我们就夺去了清廷的农业和工业。”邓名伸手指着立方体的两条底边说道:“这是彻底的毁灭,也是自古以来的争夺天下的方法,可惜我们力有未逮,无法采用这种堂堂正正的办法。”
接着邓名把手指移动到了立方体的竖边上,对军官们说道:“商业是清廷拥有的这块金砖中最薄弱、也是他们最不重视的一条。但现在这根支柱还是清廷自己的,我们从打击淮盐盐商开始,把这条支柱变成我们所有。从盐商开始、然后是其他各行各业,湖广、江南内地的货运、店铺,当我们的商行取而代之后,他们就会变成南方不可缺少的一环。如果我们的商行比清廷的商人更善于经营的话,江南的缙绅、百姓甚至会比以前生活还要好,工、农这两条线甚至可能会延长。但是!”
邓名家中语气说道:“但是这条支柱是依存我们的军队而存在的,是属于我们所有的,我们能够分享到这块金砖增大中最大的好处;而万一、万一我军被击退,这条线就会萎缩,甚至不复存在。”邓名动手把第三根支柱擦去,把立方体变成了一个平面,他又在边上画了一个小的小的立方体:“这是我们的都府,我们虽然农业、工业都不如清廷,但我们是一块金砖,而他们是一层金箔,差距并非表面上看上去的那样悬殊。”
和军官们讨论了很久以后,邓名宣布解散,上尉们会把邓名的思想和意图传播到全军,让川军上下对他们统帅的战略考虑更明确。
“张尚书,”邓名对张煌言说道:“或许您现在能相信了,我此次来江南的最初目的,并非单单为了敲诈勒索,而确实是为了发展四川的盐业。”
第51节紧俏
又过了三天,邓名依旧没有从漕运总督那里得到准信。林起龙觉得邓名的条件很苛刻,但他又不敢表示反对,所以就忍不住开始拖延时间。见林起龙居然连反建议都没有,邓名就知道这事不会一帆风顺——对方根本不懂得如何讨价还价。
而且越琢磨这事,林起龙的心思就越多,刚开始漕运总督面对明军的武力威胁时,觉得必然无法幸免,所以又是送礼又是展开谈判。可惜邓名没有抓住这个机会,还因为顾忌在江南民众中的影响,所以没有完全切断运河交通,阻止包括民船在内的所有航运。
当林起龙发现了这一点之后,就又开始狐疑起来,觉得或许邓名的武力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强大,所以才没有武力夺取扬州。因此林起龙决定做两手准备,一方面继续与邓名谈判,一方面则准备武力保卫运河,驱逐明军。
漕运总督的命令把梁化凤吓坏了,他从南京带来的披甲只有三千,很多都是周围府县的地方兵丁,比上次南京之战时的手下还要差很多。而梁化凤知道邓名从四川带来的八千甲兵,他估计朱国治给邓名提供的装备也足够把张煌言与马逢知的联合部队武装起来了。即使加上扬州的部队,出城与邓名硬拼也无异于以卵击石,现在守卫城池都很勉强,更不用说保卫运河畅通。
但不管梁化凤如何地反对,林起龙却越想越是觉得有道理,认定邓名有虚张声势的嫌疑,或许过不了几天就会暴露出来,然后不得不立刻退兵。所以打算继续采用拖延政策,等邓名的弱点暴露出来再说。
“看来扬州那边确实是需要敲打一下了。”十九日这天,邓名召集军官,让他们督促全军做好深入运河的准备。
上尉们纷纷去进行准备工作的时候,任堂向邓名提问道:“此次进攻,我军的目的是什么,应该不会是拿下扬州吧?”
邓名摇摇头,现在江南还是清军统治区,扬州对川军来说没有任何军事价值,邓名连镇江都不打算坚守,更不会考虑在扬州这个地方留下四、五千兵力。邓名不可能在扬州留下半数的机动兵力是因为扬州对他来说没有丝毫价值,但对清廷来说则完全不同,对漕运总督来说更是不容有失,否则他就是能从明军手下逃走奔回淮安府,也难逃清廷的那一刀。
“这事江南提督——清廷的江南提督梁化凤的来信。”邓名对任堂、穆谭和周开荒这三人挥舞着一份书信:“梁化凤称,他只会带领本部兵马坚守扬州,城外的两江部队他也会尽可能地收入城中,漕运总督的标营和河道兵马虽然他管不到,但实力非常有限,梁化凤表示他深信我们能将其一鼓聚歼。”
梁化凤不希望邓名在扬州府横行,因为这里毕竟是两江总督衙门的辖地,如果邓名严重破坏了运河交通,那朝廷在严惩林起龙的同时,说不定也会迁怒于蒋国柱、梁化凤。要是蒋国柱失去了问鼎两江总督宝座的机会,那与他一荣俱荣的梁化凤也会遭殃,他深知江西巡抚手下有一批武将惦记着自己的位置,整天想着取他而代之。所以虽然扬州不像江宁那么重要,但若是能与邓名达成妥协,梁化凤绝不愿意失去扬州。
更进一步,梁化凤也不愿意邓名阻断运河,因为漕运断绝同样会导致朝廷震怒,除了一定会倒霉的林起龙外,蒋国柱也有陪绑的可能性。若是听任林起龙胡闹下去,邓名在被戏耍后很可能大怒报复——梁化凤越琢磨越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大,邓名绝不可能容忍他的威慑力受损。
梁化凤既然无法靠自己的本事说服林起龙不要调皮,也就只好借助外力了,昨天深夜梁化凤写好了这封信,今天早上就送到了邓名手中。
“梁化凤说,林起龙心存侥幸,若是我们不展示武力的话,他多半不会乖乖听话,所以需要我军去扬州走一趟,说服漕运总督回到双赢的道路上来……”邓名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了一下梁化凤的信件内容,不过即便如此,梁化凤仍然希望邓名不要在运河上大肆破坏,不要让林起龙没有退路、破罐子破摔。
“如果我们不破坏运河的话,如何迫使林起龙屈膝呢?”穆谭质疑道,对于梁化凤这个南京之战的清军大功臣,穆谭的敌意一直很重而且不加掩饰,听到梁化凤的要求后他立刻表示反对:“记得提督说过,威慑有三要素:我们有行动的力量;我们有使用力量的决心;我们能让敌人知道我们的力量和决心。如果我们沿途秋毫无犯,林起龙就会怀疑我们是否有进行破坏的决心。”
“不错,但林起龙不敢赌的。”邓名告诉大家,梁化凤还帮明军挑选了一个目标:“就是扬州附近的漕运码头,如果失去了这些码头,那明年的漕运就会有大麻烦。而这些码头都是多年建设起来的,漕运总督的河道官兵每个月都要检查翻修,一旦被摧毁绝不会短期内能复原。梁提督建议我,保卫扬州,击败漕运总督留在城外的河道部队,占领这些看上去不起眼但其实非常重要的码头,还有沿途的修理漕船的工房,并威胁将它们都付之一炬。梁提督断言,林起龙一定会在这种威胁下低头。”
没有人能够提出反对意见,因为大家对漕运的熟悉程度,显然不能同江南提督梁化凤这样的专家相比,只有穆谭还有疑惑:“如果梁化凤判断错了怎么办?如果林起龙依然不肯低头呢?万一梁化凤骗我们怎么办?他说这个重要其实却是无关紧要。”
“我们可以把码头都烧了呗,然后继续向北,尽可能破坏从扬州到淮安的码头;我们还可以在运河里沉船,再把河堤挖开,把水坝爆破了。不管重要还是不重要的,什么也别想留下。”周开荒想也不想地说道,作为一个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