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生化大宋 >

第42章

生化大宋-第42章

小说: 生化大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草似乎没注意到帐内还有另外一人,直接冲进来将碗放在了案桌上,道:“总算是说完话了,我在外面等了好久哩,哥哥,阿草亲手做的莲子羹,很香……”边说边转身,却是发现李灵身边还站着一位英姿不凡的女将官,于是是盈盈一笑,道:“原来人还没走完呀,哎呀,正好,我做了好大一碗,这位姐姐,你也一块来尝尝吧,清香可口,很舒服哩。”

长公主的脸色颇为难看,连正眼也没瞧阿草一眼,只是冷冷的向李灵道:“她是谁?”

李灵脸色迅速的恢复自然,道:“她啊,叫阿草,在破朗州时帮了我大忙,阿草爷爷去世了,所以我就认了她做义妹。”转而又道:“阿草,这位就是我常向你提起的长公主殿下。”

阿草上下打量了长公主一番,笑着说道:“阿草见过殿下,殿下,你果然长得好美呀,就跟一朵水仙花似的,难怪哥哥他那么喜欢你。”

长公主陡然间发现李灵身边竟然带了个陌生女子,心中本已惊怒,现下知道她只不过是李灵的义妹而已,却是宽心了不少。

此时阿草又赞她长得美,她虽然有巾帼之风,但到底是女儿家,听旁人赞她美貌,虽说脸上不以为然,但心下却是颇为高兴,遂道:“你不是已经有了个义妹么?怎么才不久就又收一个,原来你还有这个嗜好,哼,我竟没瞧出来。”

李灵一怔,莫名其妙的说道:“殿下这话什么意思,什么叫‘又收一个’呢?”

长公主道:“你府中那个叫苏轼的姑娘,你不是曾说过她是你在易州收的义妹么,怎么,忘了吗?”

李灵恍悟,呵呵一笑,道:“苏轼妹妹救过我的命,阿草妹妹帮我破了朗州,且她们都是孤苦伶仃之人,我认她们为义妹,照顾她们,既是有缘,也是报答她们的恩情,哪里会是什么嗜好呀。”

李灵说得句句在理,长公主却也不是心胸狭窄之人,如果他是认个义弟什么的,别说两个,就是一百个也没什么关系,但偏偏认得是义妹,女人们对这一点自是非常的敏感,此时听李灵语气,似乎对他那两个义妹只有兄长般的情怀,故而也放下了心。

无话可说,遂道:“算了,我只是随口说说罢了,吃你的莲子羹吧,我回去准备了。”言罢转身离去,头也未曾回一下。

阿草耸了耸肩,道:“哥哥,你的这位公主殿下可比较凶哩。”

李灵一笑,道:“有些人是刀子嘴豆腐心,有些人是豆腐嘴刀子心,外表往往给人的都是假象。”他说着坐了回去,捧起那碗莲子羹大吃起来。

阿草对他说得话半懂半不懂,她性情纯然爽约,既然想不明白便抛在了脑后,伏在案上,一手撑着脑袋,很有兴致的欣赏李灵吃着自己做的莲子羹,脸上尽是满意的笑容。

“好吃吗?”

李灵狼吞虎咽,点头赞道:“阿草,你的手艺真的太好了,这可是我吃过的最香的莲子羹。”

阿草很是高兴,道:“是吗!那就赶快吃,吃完这碗我再去端一碗来。”

李灵一口气吃了个干干净净,碗一放,仰头靠在椅背上,抚着肚皮说道:“吃饱了,好东西可不能多吃,一碗就够了,以后再吃才会有新鲜感。”

“那也好。”

阿草便一跃坐在了帅案上,两条腿摇啊摇,好似坐在她家的渔船上一般,笑眯眯的说道:“哥哥,你和那些死板的将军们唠叨了那么久,一定无趣得很,阿草陪你说会话吧。”

李灵一笑,道:“好啊,有阿草在才有趣。对了,感觉在军营里还习惯吗?”

阿草嘴一扁,道:“一点都不习惯,到处都很脏,到处都很臭哩!都怪你骗我,说是什么北边来的商人,想不到却是个大大的将军,害我跟你来这里受苦。”

第八十九章神医

李灵轻声一叹,道:“阿草,我当初说谎也是迫不得以。军营里又脏又苦,让你和我呆在一起,实在是屈委你了,不如,我托人送你去汴京吧。”

阿草转而一笑,道:“我随口胡说的呀,和哥哥在一起,哪里会觉得苦。其实,我很喜欢这样的日子,随着哥哥经过一处处陌生的地方,不一样的大山,不一样的大江,和家乡完全不一样的世间,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比以前更有趣,更有意义。”

听着阿草的话,李灵若有所思,道:“是啊,有意义,人活着就要活出意义,但是,这又谈何容易。”

阿草不解,道:“哥哥,听你这口气,好像有什么心事呀?”

李灵眼光投向帐外,远山上,白云闲卧,飞鸟斜渡,意境悠然。

一笑,却道:“算了,不说这些没意思的。阿草,不如,你就跟着长公主殿下吧,她的营里全是女兵,这样也方便一些。”

阿草摇摇头,道:“我才不去哩,你的这位殿下凶巴巴的,看着就吓人,我要留在哥哥身边。”

“好好,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晨曦浩然,江风徐行。

鼓声隆隆,号角齐鸣。

大大小小的各式战舰缓缓的驶出了归州水寨,排出整齐有序的阵形,千帆齐起,百舸争流,从半空望下,有如一片锥形的薄云,借着西南风的吹抚,沿着长江徐徐而上,浩浩荡荡,威然整肃。

舰队连绵,排出将近数里有余,中间所在,却是由五十余艘巨大的楼船组成的中军编队。

楼船,顾名思义,就是在船上建楼,一般乃是根据船只的大小在甲板上建楼数层,最高竟可达到三层,且每一层都有专门的名称。

第一层名为庐,第二层名为飞庐,第三层名为雀室。这三层每层都有防御敌人弓箭矢石进攻的女墙,而女墙上又开有射击窗口,给于敌人还击。另外,为防敌人的刀枪破坏以及火攻,船上还蒙有皮革等坚实防火之物。

楼船体积巨大,行动缓慢,其实并不是直接参与水战的武器,一般只作为一个水上保垒,为舰队的其它攻击舰船提供兵员补充,类似于现代的航母与飞机的关系。

楼船用于战斗,一般有两种情况,其一为内湖作战,以巨舰超强的冲击力和防护力冲垮敌人的阵形。

其二则当舰队处于上流地位,有顺流之力,进一步加强了楼船的冲击力。

否则,如周军的舰队此时乃是溯流而上,楼船本就行运迟缓,又有水流阻逆,冒然投入战斗无疑于给敌人灵活机动的舰船当靶子打。

所以此次西征,水战的主要舰船,乃是刘光义和韩通率令的车船舰队。

车船其实就是楼船的进化版本,最关键的改进在于,车船是以转轮激水代替了划桨,强大的划水能力大大增强了船的机动性能,使车船可以上下水行驶如一,大大的理衡了上下游水军的优劣态势,使江流的因素大为的弱化。虽然如此,但车船的轮转式激水耗力甚大,故而车船的体积比楼船小了不少。

最后面的自然便是一些杂七杂八,大小不一的运输船只,负责运送粮草锱重,从气势上看,明显要弱于中军与前军,但那些运船中,却有一只大型的楼船,全船漆以红颜,在那些其貌不扬的运输船中分外显眼,那自然便是长公主的专用楼船。

旗舰楼船,雀室之上。

李灵端坐在帅座上,左右诸将环立。

高高在上,举目四望,庞大的舰队浩荡而行,前不见首,后不见尾,旗帜迎风飘扬,摇桨的士卒们呼喊着响亮而又有力的水手号子,令人精神为之振奋。

强大的舰队,勇猛的将士,在不久的将来,我将统帅你们,扫平西蜀,饮马岷江。南伐之绩,西征之功,大周的版图将由我来开拓,无上的荣誉,令天下人侧目的功勋,白起、韩信、李靖……华夏的战神们,你们在历史的天空中注视吧,新的传奇将由我来书写。

由一个大夫来书写。

—————

舰队出发一日,前军水师刘光义传来消息,言马上便要接近夔州外围三道防线中的第一道——巫山水寨,那刘光义便向李灵请示,是否发起进攻。

李灵便向来人说道:“告诉刘将军,水战具体之事不须向我请示,一切由他全权决定,待看准时机,随时发动进攻便可。”

“遵令。”

来人一走,慕容延钊便道:“大帅,首战能否顺利,关系到军心士气,让那刘光义一人决策,会不会有点托大了。”

李灵没有正面回答,却道:“慕容将军,依你之见,我大周之中,谁人之武略最强。”

慕容延钊一怔,不想他又是突发怪问,略一思索,遂道:“依属下来看,张永德将军以勇猛著称,李重进将军则以防守见长,如赵匡胤将军则善于用谋,而李筠、向训等人嘛,似乎略逊一筹,至于说谁人之武略最强,怕是不好比较。”

李灵一笑,道:“慕容将军怎么不评论一下将军自己,还有我呢?”

“论及属下之武略,算不得上等,却也落不得下乘,算不上最强,至于大帅嘛……”

慕容延钊似有犹豫,李灵道:“实话实说,没有关系。”

慕容延钊便道:“凭心而论,大帅的武略水平确实一般,莫说张将军、李将军等,便是石守信、韩令坤等人却也略有不如。”顿了一顿,又道:“不过,大帅所不擅长的皆是微末细节,识人、谋定、镇定,这三样乃是为帅之道最重要的因素,大帅却是堪称完备。依属下来看,如若大帅能把那些旁枝末节加以完善,当今之世,将无人能及。”

这些话说得不偏不倚,比较真心,其中还稍拍了一下马屁,算是李灵认识慕容延钊以来,听得最顺耳的一番话。

不过他却是一脸的不以为然,道:“慕容将军对自己的评价似乎很谦虚,对我的评价,似乎有有点夸张了。不过,细数了这么多将领,将军却是漏了一个人,他才是我大周当世无二的武略第一人。”

慕容延钊一怔,道:“不指大帅所指是哪一人?”

“当今圣上。”

慕容延钊恍惚,若论当世之人,武略第一者,确实当属周主,继位之初以数千之众高平大破北汉,后又取南唐之江北十四州,取蜀国之凤、秦诸州,不久之前又御驾亲征,取燕云十六州,最难能可贵的是,周主历经之战,倒有一半是在军事实力不及敌人的情况下获胜,如此而言,实为当世第一名将。

周主虽然神武,但毕竟是贵为天子,慕容延钊方才只从众将当中评论,故而才漏掉了周主,此时经李灵一点方才省悟,便点头说道:“大帅所言不错,陛下神武雄略,用兵如神,当世之中,无人能及,是我一时疏忽了。”

李灵接着说道:“你方才也讲了,为将之首,识人便是最重要的一项才能,陛下武略过人,自然是慧眼识人,他既然把那个刘光义派来,自然是看中了他水战的才能,对于陛下钦点的人选,你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这……”慕容延钊语塞,沉吟半晌,道:“大帅所言极是,是属下过虑了。”

终于能有一次把他说得心悦臣服,李灵感觉像打了个大胜仗一般舒服,忽然想到了什么,又道:“慕容将军,我记得南征之前,陛下其实是有意先灭北汉,只因粮草的问题,所以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转攻荆湖,如今既然荆湖已下,却又突然改变了初衷,发兵灭蜀,陛下这其中用意,我确是有些不解,慕容将军可否辨明一二?”

提及此时,那慕容延钊似胸有成竹,也不多想,便道:“据属下所知,可能是辽国那边发生了变化。”

“变化,什么变化?”

“听说,辽国突然冒出来一个神医,帮着辽主将国内的马瘟之患给扑灭了,虽然损失了不少战马,但若是全国调动,仍能组织起来近二十万的铁骑。我想陛下可能是担心,如若出兵征伐北汉,短时间无法灭之,辽国趁机南下,或攻燕云,或援北汉,恐于我军不利。与其战而不利,不如借着燕云大捷的士气,一举灭除南方弱小诸国,取其粮草子女,然后再转而北向,当属万全之策。”

第九十章蜀主

他说的这番话中,最令李灵感到吃惊的是那个什么“神医”,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除去辽国马瘟之患,本以为当今之世,除了自己之外,别无他人可以做到,不想竟是又有奇人出现。

又起变局,这位新出现的神医,究竟是何方神圣?战事结束之后,确实应该着人好生探查一番。

至于北汉,据历史记载,当年宋太宗灭北汉时,先后调动了将近二十万军队,兵围太原一月有余,几乎将太原催为废墟,那北汉之主在外无援兵,内无兵力抵抗的情况下才不得已开城投降。

由此可见,北汉民风彪悍,想要灭之却也不易,燕云大战之后,周军实力有损,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灭掉北汉,却也不易,更何况还有一个实力正在恢复的辽国,虎视眈眈的想要重夺燕云,一雪前耻。

总体而言,周主的策略还算正确。

只不过,还有一点令他困惑的是,此次伐蜀,按理说北路大军的主帅应当选定殿前司都点检张永德,可周主却是委任了殿前司的第三号人物,都指挥使赵匡胤,如此用人,却是出人意料,实不解周主心中有何用意。

莫非,朝中又有什么变故么?

这点疑惑,李灵自是不能轻易说与慕容延钊,便道:“慕容将军分析的不错,以陛下之英明,既然做出了决策,必然是经过深思熟悉虑,慕容将军到底是追随陛下已久,深知陛下心意,比我看得要深,要远呀,日后,我还得向将军你多多请教才是。”

主帅能在他面前如此自谦,慕容延钊虽然听着舒有,却也不敢太过得意,忙道:“陛下谋略极深,外人是万难度测的,属下也只是胡乱猜测而已。至于这请教一词,大帅却是言重了,大帅有何不明之处,尽可找属下参详。”

李灵点了点头,又道:“虽然我对刘光义十分的放心,但还是有担忧之处。”

“大帅还有什么担忧呢?”

“我是担心刘光义水战虽能得胜,但耗去的时日却较长。”

此番西征,周主并未有似南征那般有过速战速决的吩咐,似乎周主只是把他们西路军当做牵制力量而已,而真正主攻的方向则是在北路。故而诸将们的心情也比较放松,凡战但求获胜而已,哪里会去担心什么耗时长短,虽然李灵发兵前曾言要速胜,不能误了与北路军会攻成都的日子,但诸将其实心下并未太过在意。

此时李灵这么一说,慕容延钊却是一怔,脸上露出疑惑之色。

“假若巫山之战耗时过久,其后各处守军自会加强守备,如此我军西进之举将会遇到更强的抵抗,”李灵说着便是站起身来,走到船舱的另一头,指着蜀国地图说道:“你看,由此往夔州,不仅有巫山、三会、松木三道水寨拦路,破夔州之后更有涪州、渝州、遂州等要地,沿途更不知有多少关隘水寨阻挡,拖沿日久,如何能与北路大军约期会攻成都!”

他说的是要会攻成都,其实心中所想,无非是要与那赵匡胤争功而已,慕容延钊不是傻瓜,自然心中明朗。

虽说他李灵不久便将是驸马,又是身为殿前司逼都点检,可谓集皇亲与国器与一身,地位不可谓不重,然那赵匡胤乃是周主义弟,且在朝中素有威望,两人地位相差无几。

慕容延钊在朝中算是“洁身自好”,并不属于哪一派系,但就是因为没有一棵大树支持,多少年来,在殿前副都指挥使的位置上呆了许久未得升迁,直到先前随李灵南征之后,才得以建节。

故而他对李灵虽然还稍有不服气,但心下却已不自觉的对其有感激之心,动了投靠之念。此时见李灵与赵匡胤争功之心甚坚,又想若是此番能随他攻下成都,夺得灭蜀首功,于己未尝没有好处。

思索片刻,遂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