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大清坑你没商量 >

第116章

大清坑你没商量-第116章

小说: 大清坑你没商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自成败退回山西之后,整个大顺政权很快土崩瓦解。

原先属于大顺的直隶南部和山东北部首先叛乱。

就在王烁他们离开香河不久,德州乡绅赵继鼎、程先贞、生员谢陛发,拥戴香河朱姓知县,据说是朱元璋的第N代孙,为“济王”,表示忠于明朝,不再属于大顺。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济王”政权就收复了以德州为中心、横跨山东河北的四十三个州县,把大顺朝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基层政权统统收归己有。

此时李自成自顾不暇,也就无所谓了,这些地方离得他太远了,已经鞭长莫及。

多尔衮可不能坐视不理。老子辛辛苦苦把李自成赶跑了,你们顺手捡便宜,天下哪有这等好事?

他先后派明降臣方大猷、王鳌永去山东招降。

招降不成,正好,他正想派豪格进军山东明军,试探南明实力,那就顺便将这帮不知天高地厚的东西灭了吧。

豪格也没把这帮乌合之众放在眼里,只派满将觉罗巴哈纳、汉将石廷柱率军五千,前去德州征剿,自己带主力继续向山东南部前进。

济王一看满清动真格的,他也痛快,立马解散部众、改旗易帜、乖乖投降了。

如此,豪格轻而易举占领了河北、山东的大部分地区。多尔衮一看豪格要立大功,立刻把他叫回去了。

这些事情,可以说基本和李自成已经关系不大,他也没功夫考虑。

树倒猢狲散,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他得先想办法保住他所在周围这些地盘,将来才能有资本和满清继续打下去。

他让马重禧守山西东大门,固关和娘子关,张天琳守大同,陈永福守太原,袁宗第由河南渡黄河,撤守晋南,刘忠守长治。

剩下的刘方亮主力跟随他和刘宗敏、牛金星返回陕西,修养整顿,以图再举。

大军刚刚渡过黄河,进入陕西,那位他当初和李岩赌气留下的镇朔将军,大同总兵姜瓖,果然被李岩言中,造反了。

这位姜大人也真不是东西,当初李自成要杀他,是过天星张天琳替他求情,保住了性命。

他造反之后,把张天琳给抓了来,生生活剐了,怎么忍心下的去手啊?

不过张天琳也是罪有应得。

他奉李自成之命镇守大同,烧寺庙,破坏云冈石窟不说,更是四处搜刮财宝,强抢民女,供他和部下享受,大同百姓深受其害。

姜瓖活剐他,也算为民除害吧。

李自成接到消息,还没想好怎么对付姜瓖,满清先动作了。

在满清进关之前,多尔衮就收买了大量的中原武林败类,专门做明军将领的劝降工作。

姜瓖也不例外,在这帮败类的劝说下,剃发降清了。

有姜瓖家族带头,紧靠大同的晋北五县代州、繁峙、崞县等地,在这些败类和明降官吴惟华的怂恿和厚利诱惑下,陆续降清。

接着,那位内奸唐通又在晋北部起兵造反了。

当初李自成并没有发现唐通投降满清,唐通也就趁势跟在李自成后面,打着顺军的旗号进了山西,并带来了大量满清豢养的汉奸走狗。

这帮汉奸四处活动,终于把个山西北部搅乱了套。

唐通看到时机成熟,仍不承认自己降清,故意打出复明旗帜,以收买民心。

为大清天下,他攻城略地,奋勇争先,击败李过,迅速占领山陕九县,和其余造反势力遥相呼应,等待满清进兵。

满清还没来,整个山陕让一个唐通就给搅乱了。

后来清廷论功行赏,封唐通为“定西候”。

李自成现在是有苦说不出了。

没了宋献策和李岩给他出主意,指望着牛金星一个人,还真是不行。

剩下的几个谋士,象杨永裕、顾君恩之流,根本就是些混饭吃的草包,哪里指望的上?

想当初起兵,左宋献策指点江山,右李岩出谋划策,他自己立于正中,意气风发,当真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如今,两个人都跟着王烁跑了,原先的场面不见了,代之的,是处处揭竿而起、斩木为兵的叛乱。

他自问待宋献策和李岩不薄,自己舍不得吃的好东西,都先要送给他们吃。有什么要求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满足他们。

可这两个忘恩负义的东西,竟然能把他扔下,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子跑了!

他自此恨透了这俩人,也恨透了王烁。

他就不想想,他在后来是怎样拿着那两个人的苦劝当放屁的,又是怎样和李岩赌气的。

李岩若是不跑,恐怕这时候已经被他杀了。

他不想这个,只是想这俩人怎么对不起他,越想心里就越不好受,越不好受就越烦。

从此,李自成的脾气是一天坏似一天,天天发脾气,连牛金星都不敢朝他面了。

第331章 北京蠢蠢欲动 西北召开大会

唐通挑动叛乱之后,山西北部门户大开,清军叶臣部自晋北而入,直逼太原。

在太原,同为降顺明将的河南人陈永福率兵坚壁清野,据城坚守,清军在城下损兵折将,损失惨重。

叶臣多次进攻受阻,只得向北京多尔衮求援。

多尔衮审时度势,令莽古尔泰率三千士卒,带上从山海关那里弄来的二十门红衣大炮,赶来助战。

二十门红衣大炮集中在太原小北门猛轰,城墙终于塌陷,清军遂入。

陈永福致死不降,率军逐条街道血战,死于乱军之中。

在大明降将纷纷叛顺降清的时刻,陈永福是唯一为大顺朝尽忠死难的将军。

开封战役时,陈永福曾经射瞎了李自成的一只眼,后来李自成在招降走投无路、心有顾虑的陈永福时,曾折箭为誓,决不相害。

陈永福感激李自成以诚相待,用自己的生命回报了李自成的真诚。

如果李自成在襄阳称王之后,仍旧保持他这种艰苦朴素,与众将士同甘共苦,以诚相待的作风,是不会有今天的失败的。

不是他贪污腐化,不是他缺乏智谋,也不是他手下没有大将谋士,是他的心变了,放纵了自己,率性而为,再不能和他的将士们一条心,再不能容忍别人与他意见不一致,才导致了他的彻底失败。

一个陈永福,一个姜瓖,两个不同时期投降的明军将领,李自成的两种不同的对待降将态度,似乎可以说明一切了。

山陕一片混乱的时候,王烁正在兰州召开他的第一届西北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一百多号决策委员,挤在兰州陆军学校的一间大教室里,挨个的发言。

没办法,没有扩音设备,大家只能挤在一起,要不然台上说什么,台下听不见。

首先是由王烁提名,选举出第一届常务委员会。

在举行会议之前,王烁和梁敏已经挨个和决策委员们谈了话,开了几次预备会议。

大家都拥护王烁的提议,第一届决策委员和决策常委的选举没有什么悬念。

王烁任第一届决策常委会总管,王平任副总管。梁敏、宋献策、李岩为常务委员。

接着,王烁做报告,确定了西北政府的组织制度和决策委员会及常务委员会的制度,选举模式,将永久写入律法。

然后,确定了本届委员会的总任务和总目标,那就是以西北根据地为基础,逐步发展壮大新政权,走向天下,解放全国。将新政权推向整个天下,解放所有受剥削,受压迫的所有民族的人民,建立一个民主法制的自由国家。

这些任务和目标的具体实施,由常委会总负责。

梁敏代表西北临时政府做了政府工作报告,从根据地财物、税收、教育、生产、制度等各方面,阐述了根据地的进步,取得的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困难,号召大家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团结实干,让新政权不断发展壮大,最终走向天下。

王平做了未来军队的任务和编制改动以及任务情况的报告。

鉴于根据地的实际财力、物力和生产能力,军队目前只能保持十万地方保安部队和二十万正规军的规模,待以后根据地逐步扩展,再视情况逐步增加。

由于原材料获取的困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骑兵只能保持十万,火枪兵也只能保持两万人,多了后方根本没有能力生产供应粮食、草料、辎重和弹药。

地方保安部队由梁敏任总执政的西北临时政府统一领导,按照实际情况分散驻守根据地各处,负责维护地方治安,打击盗匪,抵抗小规模敌军入侵,统称保安军。

对二十万正规军,做了重新部署和划分:

辛思忠率原第二集团军第一骑兵军和第二、第三步兵军驻守陇中,向东向南防御,改称陇中兵团。

党守素率原第二集团军第二骑兵军和原第一集团军第二步兵军驻守西宁,防御边界,改称西宁兵团。

哈克什率第一集团军第一、第二骑兵军驻守甘肃,防御边界,改称甘肃兵团。

剩余总部原直属骑兵军,原第一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共两个火枪军,第一集团军第三步兵军,组成机动兵团。

机动兵团共计四个军,加上个各特种部队总计十万人。李岩任司令员,副司令红娘子,政委梁定国,就是那个当初的梁墩子。

骑兵军军长梁安国,两个火枪军军长,分别是王建国和马玉亮。

王建国自然是王烁给改了名字的王小二,马玉亮是老回回马守应的小儿子。

步兵军军长李达。

所有军队归新组成的决策委员会常委会统一领导,总负责人王烁。

为与外部统一名称,便于外部势力理解,王烁仍称大将军,对外的文告,来往书函,仍旧以大将军的名义发布。

军事部署大体就这样划分,视以后发展和作战情况,再做改动。

会议一开就是半月。大家对这种新的政府组织形式都还不熟悉,是边干边理解,边干边摸索,边在细节上做相应改动。

委员们分组讨论常委们的报告,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再举行全体会议,将各组的意见归纳整理,由各组组长在大会上发言阐述。

然后常委们根据委员们的具体意见,再次修改报告,直到形成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决议。

一百多人七嘴八舌,难免拖延时间。但效果大家都看到了,那就是可以充分集思广益,把所有人的智慧凝结到一起。

同时,在不断争论和解释中产生出来的决议,大家理解的更加透彻,以后执行起来更加准确。

最后,宋献策做总结报告。

他和李岩来这里比较晚,王烁怕他们不能适应根据地的工作方法,原本是没有打算让他们发言的。

这位原来的大顺军师,现在王烁西北军的总参谋长,却因这次会议而激动的面红耳赤,非要讲两句不可。

他跟随李自成多年,太明白李自成为什么会失败了。

李自成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独断专行,不能听取和执行正确的意见。

如何避免将来王烁也走到李自成的老路上去?宋献策还没想出对策,人家王烁自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就是决策委员会制度。

第332章 大会闭幕群情振奋 财力有限心急不得

就在跟随王烁来西北的路上,宋献策还在担心,王烁将来打出西北,实力壮大了,会不会骄傲,像李自成一样独断专行起来?

须知,李自成在没成气候之前,也是像王烁一样,谦以待人,从善如流的。

可是,当他真正成了气候,就完全变为了另一个人,直到把自己作死,葬送了大顺军的大好前途。

将来王烁如果也犯李自成的错误,他和李岩岂不是又白白辛苦一场?

不料,当他和李岩从高级军校里培训回来,王烁和他们谈的第一件事,就是这集思广益的决策委员会制度。

特别是这个常务委员会,完全限制了王烁的独断专行。

五个常务委员,少数服从多数。王烁如果错了,只要其他人保持清醒,不同意他的决定,他的决定就不会被执行。

其实,在现代,许多非股份制私营企业,依旧在施行着伟人的这个制度。

单数的常委组成,总会产生一个多数的意见,避免了企业拥有者的率意决策,从而也避免了企业走向没落。

不仅如此,通过学习,宋献策看到了一个法制化社会的雏形,正在被广大的人民所接受。

在法制化条件下,王烁基本就没有独断专行的权力,律法高于一切。

从这些方面看,王烁和他的西北政权,已经完全找到了避免走李自成老路的办法。

这样下去,这个政府最终击败所有敌人,开元一代新朝,只是时间问题。

坎坷半生,他终于找到了自己值得为之奋斗的事业,如何会不高兴、不激动?

宋献策执意要发言,大家商量半天,只好把原来会议结束时,应该由王烁做的总结发言让给了宋献策。

在一百多决策委员的热烈掌声中,西北军总参谋长宋献策,一扫过去的一脸阴霾,满面春风走上讲台。

他原本身材矮小,还瘸了一只脚,走路一跛一跛。今天却走的飞快,基本看不出跛来。手上还拿了把鹅毛扇,大有诸葛孔明之风,形象也显得高大了不少。

别人讲话,都是拿了稿件照本宣科,他却不要稿件,只带着鹅毛扇走上了讲台。

他开口言道:

宋某漂泊了半生,蹉跎了岁月,直至今日,始得心情舒畅,畅所欲言。

咱们军队,地方,都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大家都奔这个目标,奔这个方向努力,空前团结融洽,这是宋某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只有在大将军统帅之下,才有这大好局面。

这回开这个大会,大家聚在一起,各展所长,各抒己见。事无巨细,明摆于桌面,优劣短长,详加议论。

虽见不同,纳其优者;虽思各异,采其长者。使优劣得所,而无不宾者。

这个办法好啊,大家都把心中所想说出来,虽然争执,虽然吵嚷,却是为一个目的。越争彼此感情反而越近,越吵反而越熟识,越是兄弟。

围绕着这个大会,咱们形成了统一的意见,统一的目标,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去当官,为什么去打仗。

当官不为发财,不为自己,而是为天下百姓讨公平,谋幸福,这是自古以来没有过的事情,可谓前无古人。

可是,我,这里在坐的许多将军,高级官吏,当初跟随闯王,就是为这个目的呀!

付出了辛勤,付出了汗水,还付出了血泪,最终,却没有达到这个目的。

今天,咱们终于可以为这个目的坐在一起,共同奋斗了!

咱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团结在一起,为这个目的舍生忘死?

有这样一个团结有力的集体,是任何敌人都无法战胜的,我们也必将从这里走出去,走向天下,统一欧夏!

咱们现在力量还小,地盘不大,缺粮食,缺补给,缺弹药。

咱们怎么走出去?那就是这次大会定下的调子,稳扎稳打,不能心急,一步步来。

咱们的军队,从兵员素质到武器,都比敌人强的多,战胜敌人没有问题。

可是,咱们不能跟满清一样,一下就打到中原去。

为什么?因为粮食。

外面让闯王闹的遍地荒芜,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咱们到那里怎么办?

也和闯王,和满清一样,从百姓嘴里抢粮食吗?甚至也去吃人?

不能,咱们是人民军队,咱们得救济老百姓,得让黎庶吃上粮食,得让他们有力气种地,打出粮食。

在没有打出粮食之前,咱们就得拿根据地的粮食来消耗。占的地方多了,根据地承受不起。

还有弹药,武器、马匹消耗,同样不允许咱们像满清一样去打仗。

还有咱们的官员培养,军队补充,发展,都限制着咱们快速去取得天下。

所以,这次会议制定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咱们只能一步步来。

占领一个地方,巩固一个地方,派出官员把这个地方的百姓发动起来,让它变成我们的另一块新的,牢不可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