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大清坑你没商量 >

第63章

大清坑你没商量-第63章

小说: 大清坑你没商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烁让典狱长给他换监狱犯人吃的东西,典狱长哪里敢换?

犯人们吃的,都是粮店里卖不出去的坏粮食,和饭馆里弄来的泔水剩菜。不这么着办,那就一点油水也抠不出来。

上面管的严啊,不许虐待犯人,不许收犯人钱财,他们干了几辈子的发财路给堵的死死的,就靠从犯人嘴里抠这点油水了。

典狱长不敢给他犯人吃的饭,小声嘟囔着分辨道:“中午您也是吃的这个,您不没说不行嘛。”

中午事多,王烁根本就没注意吃什么。

他对典狱长道:“中午我忘了,现在想起来了,我坐牢就必须给我吃牢饭,快去给我拿来,我饿了!”

典狱长苦着脸将肉食收走,回去可犯了难。

真要把牢饭给王烁吃,自己抠油水的事没准可就暴露了。

换好一点的饭?太好他肯定还是知道这不是犯人吃的,还是不行。

一般百姓吃的饭食?万一他在那儿吃着,再来一高官给碰上,那麻烦就大了!

你就给大将军吃这个?得,你这典狱长甭干了,你也给我吃这个去!

典狱长坐在自己屋里左右为难。

还是牢头想到个主意,把大饭馆的厨子给请过来,用栗子面充当杂和面,用鸡汤炖豆角干,豆腐干。

看着不咋地,和牢饭差不多,吃着可是香,和牢饭完全是两码事。既能应付了大将军,高官们碰上怪罪也好解释。

这主意好!典狱长大喜,忙让人准备。一顿饭做下来,花了六分银子。

典狱长问为何如此贵?

办事的告诉他,您要用鸡汤炖菜,总得有鸡吧?不是新鲜现杀的活鸡,哪能有那鲜味?这个季节淘弄点栗子面可不容易,得是麦子面十倍的价!

得,这下比准备肉食还贵!那什么,那鸡和鸡汤不许偷吃了,留着下顿继续用!

好在王烁吃的十分满意,还夸奖他饭食做的好,粗粮淡饭做的比精粮还好吃!

对待犯人嘛,就得这样,虽然他们犯了罪,但他们也是人,也有做人的基本权利。要尊重他们,关心他们,把他们改造好。犯人做监,不要完全看做是对他们身体的惩罚,要重点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能够出去以后重新做人,不再犯罪。

这是他当公务员时候背熟的理论。

典狱长陪着笑,一个劲点头称是,心里却暗暗叫苦。心说您幸亏只在这里待十天,要是待上一个月,我就得卖老婆孩子伺候您了!

其实,王烁不傻,怎会不知道这里面有猫腻?他也就是做个样子而已,顺便教一下典狱长怎么糊弄上级,以求上下和谐。

水至清则无鱼,这是一个管理者必须明白的最简单的道理,古今一理,毫无例外。现代时王烁在机关干到三十多岁,体会最深,理解最透的,恐怕就是这句话了。

自己表现太精明了,眼里不揉沙子,一池水一眼望到底,谁还敢跟着你干啊?

除了圣人,人人都会犯错误,甚至圣人也不见得不犯错误,你不能只要犯错误就依法惩处吧?那谁还敢当官?

人不怕犯错误,关键是看他所犯错误的性质和内心本意。

典狱长讨好他,违反规定给他好饭吃,无非是惧于他大将军的威严,怕得罪他,本身没有要破坏规矩的意思,本来不用敲打他。

但他明目张胆给王烁好的饭食吃就不对了,这等于是让他这大将军也跟着犯错误!这就叫不会换位思考,没有站在王烁的位置上考虑问题,王烁当然要敲打他。

等他明白把好的东西包在不好的外衣下,大家面子上就都过得去了,王烁当然要夸奖他会办事了。

这就叫给下属一定自由度,不能完全依赖于文字的律法和制度。这样,每个官员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把工作做好。

相信经过这次,典狱长也一定会从他们大将军那里,学到不少的为官经验,前途大有希望。

官场,无论是民主制还是其他的,都是一点点发展起来的,都有许多的经验在里面。古人的官场体制没有今人健全,当然就不会比今人有经验。

就好比王烁搞的这民主制度。

所谓民主,有小民主,有大民主,更有乌托邦式的全民主。什么情况下适合小民主,什么情况下适合大民主,如何利用体制,引导民主走向有约束的纪律,而不是最终被各种歪门邪道利用,最终政体崩溃,走向乌托邦,古人没搞过,没有经验,肯定不知道如何去做。

王烁不是古人,且专业就是搞这个的。多个国家的经验,多少前人今人的理论他都成竹于胸,所以他搞的轻车熟路,不会担心别有用心之徒钻空子。

你钻空子的手段和现象我早就见过了,而且我有一整套前人用过,已经证明好用的方式方法在等着你,这是他的“金手指”,是没有经验的古人无法相比的。

所以,通过民主制度的不断深化,他完全可以把所有人的能动性发挥出来,将自己统治的地盘治理好。

但是,他也有缺点,那就是缺乏战略眼光。他毕竟不是伟人,只能学习伟人实行过的制度,却不能把伟人拉来,帮他在这个时代现场出谋划策。

他无论把西北这块地方治理的再好,财力物力毕竟有限,凭借这一偶之地对抗即将到来的满清铁骑,真的可以生存下来吗?他还是毫无把握。

下一步如何发展,是向西向北,还是设法对付田见秀,出宁夏,占据西安?但是,他答应过辛思忠,不能和闯王自相残杀的。

他知道李自成一定会失败,满清铁骑一定会到来,如何对付即将到来的满清铁骑,如何才能确保自己不会失败?

在这方面,他不知道怎么做好。梁敏是他教出来的,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他的这帮下属,辛思忠、党守素、王平、哈克什、梁安国、梁定国、王建国、马元华、牛方亮、施大柱、马三喜等等,都是武将出身,跟他们讨论一场具体战役怎么打,他们七嘴八舌,都牛逼哄哄的,问到具体事关大军前途的战略问题,就都蔫儿了,还不如他自己有大局观呢。

祁廷谏只知道怎么到处开茶马市赚钱,李天俞和吴朗西自己那摊子事还整不明白呢,哪有功夫管这些与他们无关的闲事?

他需要的,是诸葛孔明未出茅庐而定三分天下,那样的,具有宏观大略的人才。可是,“文官考试制度”选拔上来的知识分子里,一个也没有;他走访贤才,全国帖告示广招贤士也没招来。

没有能定大计的人才,他们最后的命运仍是不可预料的。

他闭着眼睛,冥思苦想,明末国家都有些什么名士?

袁崇焕、卢象升、孙承宗、熊廷弼、孙传庭,这些人都死掉了。再说,就是这些人活着,和他也就半斤八两,看他们干的那些事,甚至还不如他呢。

钱谦益、顾炎武、冒僻疆,这些都是江南文人,吟诗作赋没问题,真正让他们出谋划策,恐怕也是一群废物。

他就不相信,中国这么大,在明末竟然会没有人才。

不可能没有人才,是因为朝廷过于腐败,崇祯人格不健全,视臣子如豕狗,人才被埋没掉了。

王烁寻思半天,觉得人才在北京的可能性最大。因为北京是政治中心,肯定有人才在那里等待被重用的机会,只是机会没有等到而已。

他最终决定,坐完禁闭之后,他要在李自成攻克北京之前,去趟北京,去寻找自己缺乏的战略人才。

刚下了决心,吴朗西从西宁来了,带给他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他把无缝钢管给拉出来了!

纳尼?这么说,我们可以批量生产前膛枪了?太棒了!

第201章 想法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

吴朗西从青海来,听说大将军自己把自己关到监狱里去了,很是吃惊,连忙询问原委。待得知真情,急忙跑到监狱去看王烁。

当着王烁的面,吴朗西大大赞叹王烁勇于检讨的行为,认为不要说中国,就是加上整个欧洲,整个文明世界也没有王烁这样的君主,连罗马共和时代都望尘莫及,真乃一代明君,中华之福也!

王烁脸都让他给说红了,也不知道吴朗西这是真夸他呢,还是借着夸他在肚子里真骂他?

“行了,别扯犊子!”不管这老小子憋什么坏水,不让他说下去就是最好的办法。王烁急忙打断他问道,“你不在西宁研究你的火器,跑这儿来干嘛?”

满清都快打过来了,研究不出现代步枪,弄点结实的,能打得远的火铳也行啊,可这个吴朗西,鼓捣半天,钱花了不少,毛也没弄出来。

听王烁询问,吴朗西神秘地一笑,从身后拿出一个长长的,用蓝布包裹着的东西,放到桌子上。将蓝布打开,里面赫然包裹着一根中空的细钢管。

王烁盯着那细钢管,双目放光问道:“你搞成了?”

吴朗西得意的笑了,说道:“这都是得益于夫人受伤时,你逼我制造的医用针头,原理是一样的,你又说了多次拉拔成型的办法,我只是不断积累经验而已。”

想做瞄的准,打的远的火铳,第一就得有结实的枪膛和枪管。枪膛短粗,只要钢材达到要求就容易了。枪管就有点难了,既要轻便又要同轴精度高,就必须能造出无缝钢管来才行。

怎么造?没有深孔钻头,更没有钻床和车床,轧出实体圆钢的笨办法肯定不行。而且,办法太复杂,不适合批量定尺生产也不行。

王烁就极力搜刮自己脑袋里残存的,前世有关无缝钢管的生产制造工艺,最终确定,用热拉拔的办法,经多套模具,多次拉拔,看是否能够搞出来?

前面吴朗西已经靠这个办法,制造出了医院用的针头。可针头是铜的,熔点和材质要求都不高,而无缝管就完全不一样了。

多次反复试验,没有成功,连王烁都感到没有希望了,要不然他最近也不会如此担心满清打过来。凭冷兵器,一点优势都没有就和满清干,基本就是找死。

不过,吴朗西比王烁有耐心和毅力,一点也没有灰心,仍旧天天在不懈的努力着。

这一次,他终于成功了。

他得意地解说道:“现在,我可以拉出三尺多长的管子了,也解决了拉出内部螺旋线的刀具,定位和动力问题,已经可以大批生产了。

而且,那种你说的,轻微撞击就可以爆炸的底火药,我也做出来了,只是还不稳定,需要加入些介质,让它稳定下来,我还没有找到最合适的介质。”

可以拥有前膛枪了,真正的前膛枪!这个东西,欧洲十九世纪才真正制造出来,也就是鸦片战争后期时,英军用的那种武器。

有了这个也不得了,够满清喝上一壶的!

王烁高兴的给了吴朗西一个熊抱,差点把他的腰给抱断。

他可是忘记了,他现在的身躯可是万人敌,一般人是承受不起他发力一抱的。

既然有了钢管,又有了底火药,那就不做底火药,干脆直接做后膛枪算了。

他就给吴朗西说无烟火药的制作方法。

吴朗西能得到底火药,说明他已经可以熟练掌握硝酸的制造和应用了,那制造无烟火药只是一步之遥,太简单了。

可是,制造后膛枪可就没有王烁想的那样简单了。

各种连锁机构,弹簧、撞针,首先就是他们还没办法得到制造这些零件的合格钢材。其次,想大批量生产这些零件,就必须要先搞出生产这些零件的设备来,还要有机械动力,这是一整套工业基础体系,可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搞出来的。就是生产子弹壳,现在的条件也办不到。

恐怕不等他把这些造出来,满清骑兵早就打过来了。

吴朗西搞出无缝管来的这个时候,李自成在干嘛呢?他正按照牛金星给他出的上策,将大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制将军刘方亮率领,从固关出河北;一路由他亲率,沿山西向北进军。

李自成打算的是,大军自南而北,成合围之势,对北京进行南北夹击。

崇祯十七年二月,李自成率主力攻破汾州(今汾阳),分向潞安(今长治县)、河曲、静乐,长驱太原,陷之。然后,北向大同。

李自成攻代州(今代县),总兵周遇吉坚城固守,及食尽乃退守宁武。

其实,从代县去大同,根本不需要攻打宁武关。而且,周遇吉的残兵败将,防守宁武还凑合,威胁顺军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大家一致认为,宁武关山高关险,易守难攻,可以暂时放过周遇吉,不与他纠缠,徒增伤亡,还是直接向大同进军合适。

这时的李自成,大军过百万,正走到他人生最辉煌的巅峰时刻。他有些得意忘形,过去谦虚待人的作风渐渐丧失,固执执拗的本性渐渐显露。

前番攻打代县,顺军死伤无数,李自成被周遇吉在代县的死守激怒。此时不顾众人相劝,执意要进攻宁武关,杀掉周遇吉,以出他心中这口恶气。

这种只图一时痛快,不考虑大局和长远的做法,让许多有识之士深感失望。

李自成亲自指挥顺军攻打宁武关。

周遇吉知道李自成恨他,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他别无选择,只有凭险死守。

这下顺军逆险关而上,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终于攻破宁武关,打进城里,死伤却更加惨重。直到打到北京,许多士卒的伤依旧好不了,打北京时只能带伤上阵,这伤就是在攻打宁武关时留下的。

顺军攻入宁武关,周遇吉没有投降的路,自知必死,只能继续巷战,巷战尤为惨烈。

最终,周遇吉被擒杀,其妻刘氏怕被顺军抓到受辱,率妇女登屋顽抗,用弓箭射杀顺军。顺军纵火焚烧房屋,把所有人都烧死了。

这一仗,关也破了,周遇吉也死了,李自成气也出了。可是,也把他进军北京的勇气给打没了。

眼见一个小小宁武关都损兵折将,如此难攻,此去北京,还有大同、阳和、宣府、居庸,都有明军重兵把守。

如果这些关隘都和宁武一样,那他打到北京,岂不是要把所有兵马都搭进去,变光杆司令了?

李自成对众将言道:“不如且还,以俟再举。”

如果真是这样,中国的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了。

第202章 这边君臣赌气 那边王烁瞎侃

李岩提出的,那个被李自成认为是下策的策略,就是不去北京,以山陕、襄阳,这些农民军已经占领和巩固的,广大的地区为根据地,整军,治吏,安民,发展。

待根据地得到巩固,民心安定,大军成为精兵之后,再以根据地为中心,向周边扩大发展,最终占领全国。

按照这个方略,大顺会像王烁在西北一样,得到一支经过训练的精兵。

同时,天下混乱,百姓没有活路。如果大顺不攻打北京,而是以根据地为中心发展,将自己的地盘治理的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活下去,不知这中原会有多少无法生活的百姓慕名而来投奔。

果真如此的话,李自成有朝一日兵精粮足,打出陕西,推翻明王朝取而代之,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倘如此,估计就不会有北边那位睿亲王什么事儿了。

可就在李自成准备退兵回陕的时候,明镇朔将军,大同总兵姜瓖秘密派人来联络投降了,还捎带送来了降书顺表。

这位姜总兵可不得了,他家世代皆明将,长兄姜让是陕西榆林总兵,弟姜瑄为山西阳和副总兵,他自己则是镇朔将军大同总兵官。

得到姜瓖,那就等于是整山西北部都拿下来了。

李自成大喜过望,要进军北京的勇气立马就又回来了,马上打点军队,越雁门,占朔州,直向大同。

二月十九日,起义军开到大同城周围。

姜瓖不战而降,多好的事情啊。李自成这时候却不知哪根筋不对了,思来想去,总是觉得姜家在当地势力太大了,万一他去了北京,姜瓖在后面造反,捅他一刀,那可够他受的!不能留着姜瓖,得宰了他!

这就是天意。

当初打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