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坑你没商量-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汉人的地方来学习,当干部。
将来这些人就是火种,当时机成熟的时候,这些火种就会在整个蒙古大草原燃起推翻奴隶统治的烈火!
小部落旗主们实在受不了王烁这种没完没了的捣乱了,将状告到盟主们那里。盟主们打算集结各旗,出兵和王烁干一架。
可四十九旗多是牧人组成的民兵,如何打得过王烁的,现在已经锻炼的像狼一样凶狠,像狐狸一样狡猾的正规军?
这边盟主们的部队还没组建好,那边王烁的骑军就到了家门口了。还组建什么骑军啊,跑吧。再不跑,牧民们就都跟着王烁的兵跑甘肃去了!
蒙古人原来是有正规骑军的,他们的精兵,都被满洲人调去了。皇太极当年在征服了蒙古各部落之后,就将各部落的精锐尽数抽调出来,与早先努尔哈赤时组建的蒙古两旗合并,成立了蒙古八旗,做为他对明军作战满八旗之后的又一主要力量。
盟主们无奈,只得去盛京请求多尔衮,求他派蒙古八旗支援他们,却被多尔衮拒绝了。
多尔衮根本就没把西北的王烁当一回事,一个小小千户,屁大点地方,能死他能成多大气候?他正严密监视着向北京进军的李自成的大军,他的雄心可不是要发动一场小战争那么简单。
多事之秋,正是枭雄出头之日!满洲就这么大点地方,而且天寒地冻,物产稀少。满洲女真若想有大发展,还得学当年完颜氏的法子,占领中原,和汉人以黄河为界。
满洲人少兵少,正是依靠蒙古人的时候,岂可让蒙古人为了这点屁事坏了了他的大计!
多尔衮不许蒙古人动用蒙古八旗兵力,盟主们没了办法,打不过,只好派人和王烁讲和。
哲里木盟的盟主最先派使者过来议和。王烁提出条件,首先要向他道歉,保证再不进犯他的地盘。再有违犯,他就不是出动小股骑兵了,那时候会大兵入境,直捣斡难河畔!
使者也知道王烁在吹牛。就你这十几万人还能把我们漠南灭了?知道我们所有部落合起来有多少人吗?光漠南就有六盟四十九旗,再加上漠北八十六旗,说出来吓死你!
可也是,这些部落互相之间掐架就掐了二百年,要不然怎么会连女真人都敢欺负我们,把这么大一个蒙古给收拾了!
他的目的是来讲和,道歉就道歉吧。唉,成吉思汗的子孙混到这一步,要是铁木真大汗活过来,也会立马给重新气死!
王烁也算仗义,得到对方保证再不骚扰边境以后,答应重新设立关口,开放茶马市。
双方各取所需,谈的倒是很投机。关键是这茶马市和过去不同了,什么都可以交换,不再限于茶叶和马匹。
而且,货物交换不再是官府定价,买卖自由,这太好了!
既然蒙古人可以通过特产交换得到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蒙古物产丰富,稀有的东西有的是,完全可以凭着自己有的东西换来自己需要的东西,那干嘛还要抢掠,和汉人打仗?
送走蒙古使者,王烁立刻让人通知祁庭谏,把他的茶马股市开到甘肃来!这下把祁庭谏乐坏了,跟着王烁,财都发到甘肃了!
从此西北蒙古,包括其他游牧民族,通过祁廷谏的茶马股市各取所需,再也没有了要和汉人打架的意思。
就是到了后来,多尔衮发现王烁实力不一般,有威胁到他在中原建国的意思,出钱出物,要西北最彪悍的土扈特蒙古去消灭王烁,人家土扈特都懒得搭理他了。
能和蒙古各部和睦相处,其他事情就都是小事,逐渐开始顺利了。
在对付北方蒙古的同时,王烁也一直没有放松观察着天下形势。不然,以他的脾气,早亲自带着骑军那帮兔崽子们出击了。
据胡琏器的情报,李自成向东的部队在刘芳亮指挥下,自平阳经阳城,穿越太行山,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占卫辉,彰德,已经向真定进军,接近了霸州。
向北的部队在李自成亲自指挥下,自大同姜瓖投降之后就一路畅通无阻,已经沿长城向东,往居庸关去了。
从大局上看,顺军已经形成了对北京的南北夹击之势,崇祯已经没有几天日子可以过了。
王烁就纳闷,崇祯的关宁铁骑呢,这阵子怎么一点音信都没有?他的禁卫军呢?怎么也不见踪影?
从各地传回的情报来看,明军参加防守的,大都是没有战斗力的戍卒,根本没有国家的正规军!这也是宣府总兵唐通不战而降的一个原因,根本就没有会打仗的兵,还打个屁!
崇祯得知李自成兵分两路逼近北京,早就慌了神,急调各处兵马勤王。
可惜这位爷人品太差,又宠信太监,各地勤王兵马不敢抗旨不尊,却也不愿出力,都在半道上墨迹呢!直到李自成打下北京,这些兵马也没赶到。
那么,关宁铁骑在哪儿呢?在山海关吴三桂手里呢。
关于吴三桂的事迹,网上有许多,褒贬不一,各执一词。老余在这里就不抄录来浪费大大们的书币了。
老余觉得,从历史上记载的各种迹象来看,率领关宁铁骑的吴三桂,根本就没打算南下勤王!这是个比较狡猾的家伙,他已经知道崇祯是完了,奉旨从宁远撤回山海关以后,就以安顿百姓,军队家属为由,一直在山海关那里墨迹,丝毫没有要去北京救驾的意思。
试问,在这个时候,是你安顿百姓重要,还是保住你家陛下的脑袋重要?这个问题复杂吗?难以回答吗?
当年袁崇焕袁督师率关宁铁骑进京救驾,可是一天就从山海关赶到北京广渠门的,你吴三桂竟然七天都没走到丰润?像话吗?
所以,“冲冠一怒为红颜”也仅仅是借口而已。他只不过是左右为难,不知自己应该走哪条路才会获得最大的利益,仅此而已。
第208章 思大明越想越气 拒满清苦无良策
吴三桂是这么个东西,指望不上。崇祯的禁卫军就更别提了。
前些年皇太极几次打破长城,进犯中原,最远打到山东济南府,都是从禁卫军眼皮子底下过来,在北京城下分兵南进。
这些官军老爷就那么眼睁睁看着清军掳掠了中原不计其数的金银财宝,人口牲畜和妇女,满载而归,愣是不敢应战。
哪怕他们抱着女人,搂着财物往回走,没法打仗的时候,你出来应付一下场面也好啊!人家就是不出来。
尚书大人大学士周延儒天天饮酒、狎妓看歌舞,然后还能厚着脸皮天天写报捷文书给崇祯。
“惟与幕下客饮酒娱乐而日誊章奏捷”(明史——周延儒传)。而我们这位崇祯爷,他愣是相信他打胜仗了!
清军都攻破济南府了,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实在看不下去,直接上书弹劾这位周大人。然后这位周大人才露馅,才被赐死,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最可笑的一次,多尔衮率兵进攻明军重兵把守的墙子岭长城关口,从小道攻进长城。
原本以为要和明军有一场激战,结果打过去一看,蓟辽总督吴阿衡大人喝醉了,关口总兵吴国俊大人也喝醉了。
原来人家根本没打算和清军打仗,正给监军太监老爷邓希诏过寿呢!
这个邓希诏,就是吴三桂认的干爹,崇祯最宠信的太监。
由此可见,吴三桂不是什么好东西,溜须拍马混出来的货。当然,崇祯更不是什么好鸟,这些人都死不足惜。
可怜的,是老百姓跟着遭老罪了!满清野蛮啊,杀人强*奸是他们的职业啊。
中原老百姓老实啊,朝廷要啥给啥,也不像南方百姓一般抗税不交,凭啥要平白无故的遭受鞑子杀戮羞辱,遭这份罪呀?
崇祯这皇帝能混到里无粮草外无救兵,姥爷不疼舅舅不爱,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翻看汉人前后历史,这货当真可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话了。
也不知那些史学家凭什么说这位爷是个勤奋的皇帝?都勤奋在哪儿了?还不如他哥哥天启皇帝,把大权交给魏忠贤,什么也不管呢!
派出去剿灭李自成的大学士李建泰,不敢打农民军,打自己人,进攻自己的县城,然后抢掠一空!然后一仗没打,直接投降李自成了!
这样的朝廷和这样的皇帝,如果不灭亡,天理难容!好多人气不过,拿鼠疫说事,说明军都染瘟疫死了,所以让李自成打下了北京。
难道李自成的军队有免疫功能?和染瘟疫的明军打仗精神,和清军打仗就又自己染了瘟疫打不过人家了?
单单清军就不沾染瘟疫?人家满人生活习惯好?您别忘了,清军里面可大部分是汉奸啊!颇有些牵强附会了。
崇祯爷闹得笑话太多太多了,不浪费大大们的书币说这个了。
总之,估计最容易接受的解释应该是,崇祯脑子不太好,精神和智力都值得怀疑。可惜那时候没有精神病科的医生,也没有心理门诊。
不然,历史就变得简单了:
经某某专家鉴定,万历,泰昌,天启,崇祯这几位,都有遗传精神病家族史,小时候受畸形家庭生活状况影响,导致智力障碍,发育不全。也有可能,跟朱元璋小时候要饭,吃了不干净东西,长成窝瓜脸有一定干系……
王烁倒不关心崇祯如何,反正他知道,崇祯一定得上吊,李自成一定得打进北京,然后让多尔衮给撵回来。
问题是,多尔衮打进来他怎么办,如何才能把这小子再撵回关外他老家去?
李自成是先向西跑,经山西回陕西,然后又从陕西向南跑到湖北去的,然后就在九宫山那一带吹灯拔蜡了,这个王烁还是知道的。
好多人怀疑李自成没有死,而是当了什么和尚了。
其实,凭李自成的性格,他是不会甘于寂寞的,几经起落都不服气,你让他去当和尚,这不笑话吗?
而且,从清军南进的几次战争看,如果李自成活着,有这么一颗大树,能把起义军聚拢到一起,和当时的南明联合起来,保住南明半壁江山还是大有希望的。
刚开始是南明朱由崧不愿和李自成联合,人家要给他爹和崇祯报仇,他爹可是让李自成拿锅给煮了的,李自成没有翻本的机会。
后来朱由榔借西洋兵不成,无奈还是接受了与农民军合作的建议。
一个张献忠的干儿子李定国都可以控制残明皇帝,击败清军,何况李自成?
有机会翻本,李自成会耐住寂寞?这与他几起几落的不服输性格有明显不符,值得怀疑。
何况,从李过的来往书信和他屠九宫山附近村寨的情形看,李自成应该是确实死了,尽管是死的挺冤,也死的莫名其妙。
王烁现在要琢磨的是,在李自成逃回陕西之后,他帮不帮他,如何帮他?是绕过他直接和清军交战,还是封死他的退路,逼着他和清军死磕,然后自己再加入战阵,给清军致命一击?
从投靠过来的,见过李自成的将领们的述说来看,李自成是很骄傲的一个人,除了他舅舅高迎详,谁也不服,为这个和张献忠搞的势如水火。
要帮李自成,就必须得让他投降。不然,合伙的买卖不好干,到时候李自成不听他的,乱了套,没准打不败多尔衮不说,还把自己搭进去。这种买卖王烁可不干。
可让李自成投靠他,跟着他干,从这个人高傲的性格来看,他又当过了皇帝,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放李自成过去,然后清军也会追过去,然后自己从清军背后杀出来?
清军进入陕西的,应该是多铎和阿济格,人家战场上长大的,怎会给他背后偷袭的机会?
那就按部就班的向东稳扎稳打,一路进陕西,一路出宁夏,就像过去一样,打下一个地方,建立根据地,巩固住,然后再向东推进?
这样倒是稳当,但多尔衮也不是傻瓜,可以不管你,看着你一步步坐大。
这么干,很快就会引起多尔衮的注意。清军主力有可能不往南去,直接往西来,先灭了你再说。
或者,虽往南去了,看你王烁要成气候,又从南面返回,先收拾掉你这个后顾之忧,然后再图天下。
这反倒给了南明和李自成喘息的机会,人家牵驴他拔橛子,自己当了他们的挡箭牌。
关键是,以他现在的实力,就算他有火枪,也打不赢满清二十万铁骑啊!闹不好自己就会被清军灭掉。
怎么办才能既不给李自成和朱由崧当挡箭牌,又能和他们联合起来,先把多尔衮给收拾了呢?
头疼啊!他必须得找到个诸葛亮,要不然,早晚把自己累死!
第209章 鲁胤昌遗嘱托孤 大将军誓死不从
王烁正想不出什么对付多尔衮的好主意,梁敏来了。
正好。梁敏聪明,鬼点子最多,平日她有一堆事要忙,逮不着她,今天自己送上门来了。
即可以温习一下夫妻作业,把这几日拉的课补上,又可以在被窝里搂着美人,听听她的见解,一箭双雕啊。
他还没开口,梁敏却拿出一封信来递给他,然后说道:“你一直忙,我见这几天你轻松一些,才来找你。这事也是实在没法拖下去了。”
什么事这么神神秘秘的?王烁狐疑地看着梁敏,接过信来,却是鲁胤昌写的:
大将军明鉴:
此次前去诈降,虽思虑成熟,危险不大,然世事难料,若有万一,毫无准备,必致身后乱耳。故临行托孤于大将军,以备无患。若我回不来,则大将军可见信思人矣!
某一生颇鲁莽好色,妾室众多,常引他人笑谈。某直性人也,心中所思不隐瞒于天,爱女人便娶之,日后不爱亦善待之。不似那般“君子”,口是心非,明者之乎者也,暗者勾勾且且。初思之,继得之,后弃之如草履,使其命难测也!
某妻早亡,诸妾室亦早有安排。月有供应,嘱之节俭,多存金以防后事,并命各学针绣,某亲监之,欲效曹孟德之分香也,哈哈,勿笑。料我死后,诸妾室均可生活,无念也。
唯独小女,某之心病。小钰自幼丧母,惟吾亲育之。我一武人,教之者,惟武也。其自幼于我身边习武,小有所成,及荆则随我出门为贾,善刀技,虽伍、十壮汉不能近身。
小女生来俊秀,武艺出众,文章亦可,实某之骄也。将及荆时,媒人踏破门槛。然小女眼高于顶,誓言非英雄莫嫁。无奈,惟叹世之英雄何其少也!
昔大将军战顺军于东门,睥睨群雄,万马军中旁若无人。纵横来去,当着披靡!阵斩敌酋,举城震悚,纵锦马超再世亦有不及!
当是时也,小女伴吾于城上,目光流转,只见大将军身影;双颊绯红,惟恐大将军闪失。吾呼之三遍,犹不答一言。为父者自知,小女心动也!
大将军建制西宁,小女时常打探大将军行止,大将军出则远远观望,似心有所系者。某玩笑曰:“心有所属耶?”吾儿笑而不语。吾知其衷心于大将军非一日也。
吾知大将军妻妾不分,人人平等,亦有为小女说情通好之意,然碍于情面,始终未肯言也。
今大将军见我书信,我已经不在了。为天下大同而死,某之心愿,死不足惜。惟愿大将军如我遗愿,托小女终身于大将军,万望勿辞,不然则等同羞辱于我,吾必于黄泉之下难安!
将死之人,其言也善!万望勿辞,勿辞!
送安,恭祝!
鲁胤昌绝笔
王烁看完书信,愣在那里。刚才心中的多尔衮、崇祯、李自成,通通见鬼去了。
睹信思人,心中难过又被引出来。可转念一想,你鲁胤昌也太不够意思了。
你死就死吧,你死了我永远怀念你,帮你把后事安排的妥妥贴贴的,逢年过节的不忘祭奠你,让你在那边待的安心。
我算对的起你吧?可你即便死也不安份,还把你闺女推到我这里来,让我不得安生,你这可就有点损了吧?
你闺女是你说的那么好,是省油的灯吗?那就是一个满清格格!而且,这格格脾气不好,武术却好的出奇,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