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坑你没商量-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自成没有理会宋献策的话,而是伸手指一下四周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大顺军阵,对李岩道:
“孤大军如云,雷霆一击,岂是他崇祯能承受的?议和本就是孤看着你李大公子再三进言的面子,给他明朝廷一次活命的机会。”
说到这里,方对宋献策道:“那就命杜勋走一趟吧。”便命人传杜勋来见。
杜勋却在宣府,并未跟随而来。
李自成命人去宣府传令,让杜勋立刻启程来京,不得有误。
随后便问李岩道:“如今孤大军已四面围城,以你李大公子看来,是强攻好,还是用计好?”
李岩的看法基本和宋献策一致。说完自己的看法又道:“这北京城虽说现在是崇祯的,可将来是我们的。若是强攻,将城墙打个千疮百孔,岂不是等同于自己把自己的城墙给拆了?”
这一句话打动了李自成,他让刘宗敏传令,大军停止攻城,就于城下扎营休息。
又对李岩道:“你一路辛苦,暂回沙河老营休息吧。”然后让撤去大旗华盖,只带着刘宗敏几个武将和大批的卫队,骑马沿城墙向东走去。
他从未到过京师,此刻心情不错,要参观一下这北京城的外观了。
李岩看李自成脸色,已经猜到,他已无意和崇祯议和了,而宋献策建议让杜勋充当议和使节,想必另有他意。
李自成喜怒并不形于色,不了解他的人是轻易不会看出他心里到底在打什么主意的。他往往只是面上不露任何表情,让属下各抒己见,但他心中其实早有定论了。
轻易便答应让杜勋充当使节,又急着参观城墙,说明他并未将议和当做大事去对待。
而参观城墙,并非要去寻找攻击弱点,那是他觉得这城墙已经是自己的,要急于看看属于自己的东西了。
李自成带着武将走后,各文官也相继下马,到自己的亲兵队伍搭的临时营帐中坐下休息。李岩直奔宋献策那里,询问情况。
宋献策告诉他,闯王不战而轻易得居庸关,兵临京师城下,已经对明军毫无尊重之意,此时恐怕心中已经下定决心,要占领北京,推倒崇祯了。
李岩听了道:“可是,天下所有富庶之地还都在大明手里,那些藩王巴不得咱们把崇祯灭掉,他们借机起事,以咱们为敌。拿下京师,必定成为众矢之的!咱们降卒众多,未经整训,后方亦不稳固,如何应对天下征讨?”
宋献策道:“在打进居庸关之前,言和尚可。如今再动此议,恐不合时宜了。目下只能占领京师再说。”就对李岩讲了刚才闯王询问破城之策的事。
然后道:“闯王心里,已无偏安一偶之念。我只有想方设法拖延闯王破城时间,等你回来,再看议和有无希望。然牛丞相所出计策实是高明,我料广宁门今晚必破,我军占领南城已无悬念。到如此地步,我等再言议和,岂非自寻烦恼,令闯王不快?”
李岩想想,亦确是如此,但仍不死心,说道:“南城只是外城,于整个京师设防并无大碍。说不定,崇祯丢了南城,反而更易应允和议。”
宋献策笑道:“你总是一厢情愿。崇祯是视天下为其一人一家天下之君。当年鞑子犯京师,仅凭杨嗣昌一句杀主军以恐鞑虏的荤话,即将并无大错的兵部尚书王洽杀掉,足见其视臣子如猪狗之心。
我们在他那里,恐连猪狗都不算。以其天子视臣子如猪狗之心,岂会与猪狗都不算的我们议和?
且闯王亦是高傲之人,于兵临城下之际,留崇祯一命尚难,又岂肯与之坐而议和?
再者,明兵本无战心,南城一破,更无斗志,必如溃堤,甚或有望风而降者,京师内城岂有独存之理?”
现在李岩要议和,其实是为王烁将崇祯弄出京城,挟天子以令诸侯找借口。
杜勋还在宣府,至少也要明日才能赶到,而今晚一旦顺军攻破外城,内城明军眼见守不住献城投降的话,他的计策就落空了。
宋献策不知道他心里已另有打算,见他焦虑,就劝解道:“天命难违,非你我可左右,咱们还是尽人事吧。
一者,多劝陛下善待京师官民;二者,还是我先前所言,多劝留守西京的田见秀,练兵,固民,以防不测。这些话,只你我心知即可。”
大军之中,人多嘴杂,李岩不好对宋献策多说,又怕在这里呆的时间长了,引起别人怀疑,在闯王面前说闲话,便匆匆告辞出来,带着王烁一般人回沙河老营。
回到沙河自己营帐,李岩安排王烁等人休息,然后找来自己娘子红娘子,将欲投王烁的事和红娘子讲了。
那红娘子原本是李岩学艺时的师妹,对李岩早有情谊。
李岩满师归家之后,因向着穷苦百姓得罪了家乡富户,被富户串通家乡县令诬陷,关入大牢。
红娘子闻听师兄遭迫害,连夜下山,扮作表演绳技艺人,利用表演绳技的机会,向众百姓诉说李岩的冤枉,求大家和她一起去砸大牢,救李岩。
当地百姓被红娘子感动,跟着她,杀了当地县令和富户,砸开大牢,救了李岩出来。从此二人结为夫妻,拉起了反抗明朝廷的大旗。
夫妻二人原本就一条心,即看出闯王非是他们可保之人,心里早有另投他处之念,只是未遇明主,没直接说出来罢了。
红娘子没有其他意见,二人便请王烁进自己营帐相见。
王烁带着鲁小钰进了李岩大帐,李岩便给他介绍红娘子相识。
那红娘子出身江湖,武艺非凡,虽年近三十,仍是风韵犹存。只是个不高,还裹着一双小脚。
王烁就纳闷,这裹着三寸金莲,走路都费劲,还能行军打仗?纳闷归纳闷,可也不敢问。
那个时代,女孩不裹脚是嫁不出去的。王烁遇到的几个女子,只不过是因为特殊情况,才没裹脚。
阿依古丽是回鹘,回鹘没这规矩,所以没裹脚。
梁敏家没有男孩,她娘指望她下地种田,一直没给她裹,要不也不能从寨子里逃出来,早让顺军杀了。
鲁小钰怕疼,她没娘管着,小霸王一般,鲁胤昌拿她也无可奈何。且封地地处西北,本身受中原影响不大,想法没那么封建,才没逼着她裹脚。
这裹了脚的女人,王烁还真是头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
第232章 言正朔执意挟主 诉烦恼闯王训臣
红娘子虽缠着三寸金莲,为人却是豪放,丝毫没有那时代女子男女授受不亲,扭扭捏捏之态。见王烁从帐外进来,便主动过去万福施礼,王烁急忙还礼,口称嫂夫人辛苦。
李岩从外表上看比王烁要大不少,他也只能称红娘子嫂夫人了。
王烁没有独霸一方诸侯的那股傲慢,反而让红娘子觉得容易接近,亲切不少,忙请王烁和鲁小钰于军帐中坐下。
事情紧急,李岩也无法顾及太多礼节,拉着妻子一起坐下,把打听到的情况对王烁讲了,然后说道:“如此看来,恐怕等不到我们前去议和,闯王的大军就已经进城了!”
在王烁的脑子里,李自成占领北京,这是历史上有的。但有没有和崇祯议和过,他就不知道了。还有,就是李岩在李自成失败后被杀,他也知道。
既然无法去见崇祯,把他弄出北京,那就算了,本身他对这事也不以为然。
自己在西北过得好好的,弄个皇帝老儿去,还得有事没事的给他磕头行礼,多别扭!关键是不能让李自成把李岩杀掉,得好好的把李岩两口子弄回西北。
想到这里他道:“咱们只要有百姓支持,有没有皇帝,在我看来,并不重要。闯王造崇祯的反,没有皇帝支持,不也打到北京城下了么?我真正缺的,是运筹帷幄的人才!依在下之见,不如就趁着闯王攻打北京,无暇他顾这个机会,贤伉俪与我们直接返回西北,咱们共同成就一番大业!”
李岩却不赞成王烁的见解,摇头道:“那样就缓慢许多。即便无法将崇祯弄出来,咱们也须想方设法,把太子弄到西北。将来崇祯没了,咱们就拥立太子。”
与王烁接触下来,他知道这位西北守土大将军读书不多,不喜欢咬文嚼字,说话也就尽量用白话了。
王烁要是知道李岩也这样想他,非冤枉死不可。他孬好也是寒窗苦读,上了十几年学啊!
那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正朔观念还是比较强的。红娘子也赞成丈夫的意见,就连鲁小钰都觉得李岩的主意对。
见李岩意志坚决,王烁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能在闯王的老营里待着,随时等待机会了。
李岩嘱咐红娘子安排王烁一般人住下。他则顾不得休息,要赶到闯王那里去见机行事。
王烁怕万一有事,李岩来不及赶回来通知他,也要跟着李岩回北京。
李岩不好拦阻,但王烁的人都跟着,全是陌生脸孔怕引起别人怀疑。况且王烁的卫队里有李达一班辛思忠和党守素的旧部下,大家都知道这两个人已经投靠了王烁,万一这些旧部下被人认出来就会有麻烦。
李岩又从自己营里挑选十几个可信之人,由王烁带着充当亲兵,就说王烁是他新找来的亲兵掌旅。
其余人则全部留在沙河营里,由红娘子安排休息。
唯独鲁小钰,嫌大营里没事做,闷的慌,非要跟着王烁去北京,被王烁训斥一顿,撅着嘴,十分不高兴。
王烁下令,鲁小钰就跟着红娘子,没有他的亲口准许,不许出辕门一步!
尽管鲁小钰不高兴那也没办法。这是在京师,在闯王的百万大军里,可不能让鲁小钰出去瞎作。
可是,这个胆大的丫头,根本就没拿他的命令当一回事,心里已经在打主意,我自己长着腿,你还能管的住我?你不带我去,我自己去!
这个王烁和李岩夫妇又哪里能猜得到?还以为一切都安排妥当了呢。
李岩带着十几个亲兵和王烁,匆匆返回北京北城郊外。
就在这天深夜,牛金星找了一个和太监曹化淳长相极像的人,在广宁门外冒充曹化淳,招徕守城官兵投降,答应投诚者不仅可任原职,还奖赏黄金百两。
广宁门监军太监开门投降,大顺军兵一拥而入,京师南城失陷。
李自成得到南城已破的消息,立刻召集众臣下于他的行营中议事。
牛金星和刘宗敏主张借破城之势,即刻向内城发起进攻,可一鼓作气,拿下京师。
宋献策和李岩则认为应该在南城先安抚民众,接纳官吏。按照约定,善待投降官吏。内城守军见南城稳定,投降无碍,或可不战而降,兵不血刃。
两方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李自成听不下去,打断他们道:“诸卿少安毋躁。京师就在眼前,无论怎样,它都是孤的了,再也不属于崇祯,不属于大明!”
众人见闯王发话,便不再争论。
只听李自成道:“咱们起兵造反的时候,谁能想到咱们会有一天来到这京师,来到这天子脚下?孤当初想的,只是这官府太恶,孤不要这官府管着,孤要自己说了算!
说实话,就是在去年咱们大破孙传庭,给老闯王报了仇的时候,孤也没有想要自己当皇帝。
可是,孤不当皇帝,就会有别人来当这个皇帝。谁来当皇帝能让孤放心?能让这天下的百姓不再受官老爷欺负?
崇祯那是不行,他朱家的子孙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让张献忠来吗?这家伙除了知道杀人,他还知道什么?在凤阳,为朱家留下的那点破玩艺就要和我动刀子,这种小人,当不得皇帝!
这天下乱的跟一锅粥一般,北面鞑子又厉害,这皇帝,老子也不愿意当!孤是被你们推到了这个位子上,不能不当,不能不把他朱家赶下去!”
此言一出,大家全都安静了。
这是李自成第一次说自己当皇帝的感受,原来,他不愿意当这个皇帝。
为啥呢?当皇帝管着别人,没人敢管皇帝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吃啥吃啥,想穿啥穿啥,想怎样就怎样。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神仙都过不上的日子啊,他咋不愿意当呢?
就听李自成往下说道:“诸位想过没有,赶走了朱家的子孙,咱们怎么办?像你神仙军师说的那样,善待朱家那些官老爷,善待百姓,这天下就安稳了?哪有那么容易!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呀。北面鞑子得防;南面张献忠,朱家的那些孝子贤孙不会轻易服软,咱们还得接着跟他们干!这就得养兵,就得有粮,有钱,有辎重。这些东西天上不往下掉,从哪儿来?
操心呢!这心操的我呀,自坐到这个位子上起,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你李大公子一句三年免赋,话说出去了,看着挺轻巧,结果也不错。可你知道孤要承受多大负担吗?中原已经没有粮食了,咱们这几十万军队,你让孤拿什么养?
你宋军师老神仙,让我善待明朝这些官吏,孤可以抛开个人恩怨,不计前嫌,给他们个好结果。
可是,钱、粮,都让这帮家伙给贪了,搂到自己家里去了,不去问这帮家伙要,孤这些军队,你们,吃什么,喝什么?
还有你牛大丞相,你整天问孤要钱要粮,孤不会变戏法,上哪给你淘弄?你刘大将军打仗,我一再嘱咐你,要你省着点省着点,可是你哪回剩下个毛回来?”
嘿,事儿没商议成,这些个肱骨之臣,挨个让李自成数落一顿。
第233章 说感受觉前景不妙 谈条件狮子大开口
这些大臣里最冤枉的,恐怕就是李岩了。
免赋免瑶役是不假,你闯王紧着点花,别大手大脚,逮着明朝的粮仓就给分个底儿朝天,咱们至于没粮没钱吗?
现在跟他争这个,已经毫无意义了,李岩干脆不说话,闷声发大财了。
李自成也觉得自己这话说重了,得往回拉拉,于是接着说道:
“孤说这些,不是怪罪诸位。孤也知道,诸位都是旷世名臣,已经尽心尽力了。主要是中原这些年承受了太多的战乱,跟人一样,穷困潦倒,再也供不起咱们折腾了!
稳固大局,善待官吏,善待黎庶,这些大道理,孤自起兵就开始琢磨,心里都明白,即便你们不在孤跟前,把孤的脑袋吵的生疼,能办,孤也会尽心尽力去那么办。”
噢,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陛下是让他们吵的心烦了,那大家干脆闭嘴吧。
就听李自成接着往下感慨道:
“有一天,你们都挨个到孤这个位置上坐坐,你们就明白了。好些事情,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实难!
这把椅子,虽然铺着厚厚的棉褥子,可这棉褥子下面,生着无数钢针,无时无刻不在扎孤的屁股!
大道理,以后诸位就不要讲了,孤才三十八岁,还没糊涂。诸位有闲暇的时候,多多想些实际可行的法子,怎么弄来钱粮,怎么养活这几十万军队,这就是孤最需要的!”
这番话讲出来,底下大家更是哑口无言了。
他们议论的这些,在崇祯的朝廷上,恐怕也不例外在议论。
可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这些大道理就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崇祯和李自成的境遇,其实没什么两样。从这个方面讲,崇祯也是可怜的。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崇祯走到今天,大部分责任,还是他决策失误,自己造成的。
由于崇祯的弱智和无能,导致中原百姓纷纷揭竿而起。也正是李自成的崛起,才造就了中原的赤地千里,正如李自成所说的,乱成了一锅粥,成了一个压的崇祯喘不过气来的大包袱。
到现在,局面就变成了谁灭了崇祯,就得接过他肩上那个大包袱来背着。
李自成正是突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才心绪烦乱。
见大家都不出声了,李自成心里才好受一些。他打到北京,到现在,心里感受到更多的,不再是喜悦、激动,而是更多的责任和更多的压力。
要不然,他也不会同意李岩去和崇祯讲和。
他让身边的书办拟旨,给进南城的前军指挥,